浅谈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及实践的论文(整理12篇)-九游会网址j9

2023-11-08 08:54:24 化学教学论文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浅谈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及实践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感谢网友“suelee”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与“浅谈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及实践的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浅谈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及实践的论文

浅谈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及实践的论文

[摘要]物理化学实验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辅助手段,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要的基础研究工具和方法,是化学实验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东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采取增加新的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方案、重组实验内容以及开设大型、综合性实验等措施。教学实践证明,重新设置后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对培养科研拔尖创新人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应用化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o64;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02-0145-03

物理化学是东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学习之后,继续修学的又一门化学基础课程。[1]物理化学实验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辅助手段,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要的基础研究工具和方法,是化学实验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生能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的理论,巩固和加深对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3],提高对物理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4],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科学合理地设置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对构建完整的化学基础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5]

一、应用化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应用化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物理化学实验内容深度、广度和综合度的要求不同于材料、冶金、成型、环境、生物工程等其他专业。东北大学化学实验中心为辽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使学生能系统学习并掌握各种物理化学基础实验研究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时掌控实验进度和学习效果,实验中心为应用化学专业单独开设了两个学期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应用化学专门化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过去曾经被师生们乐道的一些优秀的实验项目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需求。表1中分别列出了过去和现在为东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物理化学实验项目。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过去制定的培养计划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物理化学实验为验证性实验,研究性、综合性实验较少。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过去物理化学课程体系中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时比例为2∶1,即理论课课时是实验课的2倍。教学研究表明,虽然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实验课时较少,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对实验室的各种基础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学生很难将所学到的各种实验知识融会贯通,这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是十分不利的。而且由于实验项目较少、内容不新颖等问题,学生对物化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视理论课学习而轻视实验操作训练的现象,缺乏主动学习实验技能、掌握实验技术的积极性。因此,亟须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

二、应用化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课程设置改革

(一)增加新的实验项目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东北大学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培养科研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我们重新修订了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大幅提高了实验课时在物理化学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时比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实验项目也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了现在的22个,并允许学生选做其中的20个实验。原教学大纲中设置的实验项目中属于热力学模块的实验较多,而属于电化学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知识模块的实验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对后两个模块中的实验项目接触较少,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所以对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好。因此,在修订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时,除保留原有实验外,还增加了10个实验。其中包括热力学模块实验项目1个,电化学模块实验项目3个,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块实验项目5个,界面与胶体化学模块实验项目1个。增加了新的实验项目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在各个知识模块间的分布变得更加合理。通过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开拓视野,提升综合运用理论与实验知识的能力。

(二)改革实验方案

除了增加新的实验项目以外,我们还对原来的一些实验项目进行了重新设计,以使实验方案更加合理。例如“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测定”实验,原来的实验方案是通过测定毛细管的半径和水压计的压差值,再利用气泡最大压力法中表面张力的基本公式计算出水的表面张力。这种实验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不高。通过反复的测试和调整,我们将实验方案修改为测定一系列浓度不超过0.1mol·l-1的正丁醇水溶液的界面张力,再根据吉布斯吸附公式计算溶液表面的吸附量以及正丁醇的横截面积。实验内容调整后,学生普遍反映对界面张力的性质、表面自由能的意义以及界面张力和吸附的关系了解得更透彻了。再例如“冰点下降测分子量”实验,原来的实验方案是分别测定水和浓度为0.3%的尿素水溶液的凝固点,再计算出尿素的分子量。由于尿素溶液浓度比较小,虽然选择的溶液满足稀溶液的条件,但测出的水与尿素溶液的凝固点之差不明显。为了加深学生对溶液凝固点降低这一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个物理化学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所产生影响的认识,经过多次对比实验,我们最终确定将实验中所用的尿素溶液浓度提高到1%,从而使测得的凝固点降低值达到0.3℃左右,实验现象明显,获得比较好的实验效果,达到了预期实验目的。

(三)重组实验内容

针对物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培养的需要,我们对一些物理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保留并整合了一些基础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一些经典实验内容,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例如在新增加的实验项目“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中,除了用电导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磺酸钠的电导率以确定其临界胶束浓度外,还增加了临界胶束浓度的另一种测定方法———界面张力法———的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确定相同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加深了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的理解,同时还对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了实际操作和比较。再例如在“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中,我们采用电位差综合测试仪取代了原来使用的电位差计和检流计,显著缩短了实验过程中仪器调试占用的时间,并增加了新的内容以充分利用这些节余下来的宝贵时间。经过对实验内容的重新设计和组合,学生在测定了以铜/硫酸铜为半电池构造成的原电池电动势后,还可以继续测定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水溶液对溶液电导率的影响,进而分析对原电池电动势产生的影响。因此,重组后的“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验,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验证性实验。通过对这个实验的训练,学生可以对理论课中学到的电化学热力学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四)开设物理化学大型综合性实验

为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从开始,我们又将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与教师科研成果相结合,面向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了一套大型综合性实验———聚苯胺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这个大型综合性实验总共包括6个子实验项目:聚苯胺的化学法制备、聚苯胺掺杂-反掺杂性能研究、聚苯胺的电化学法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聚苯胺电化学催化性能研究、聚苯胺气敏性研究、聚苯胺在不同ph值的酸溶液中的电化学响应。学生完成这个大型综合性实验需要24学时。在实验前,我们要求学生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方案,经与指导教师讨论确认后,才能通过网上预约确定实验时间并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学生在独立完成全部子实验项目后,应按照通用的学术研究报告标准写出综述报告,并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及出现的问题开展分组讨论。数年的实践结果表明,这项综合实验的设置,不仅使学生熟悉了多种电化学实验仪器和设备(例如,四探针电导率测试仪、电化学工作站以及chi软件)的使用方法,还对导电有机高分子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课程设置改革后的成效

近几年来,通过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不断研究和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主动和积极性性,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实践证明,重新设置后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培养科研拔尖创新人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军.对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教育进展,(3):13-16.

[2]王岩,李三鸣.新课程体系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科学,(1):55-57.

[3]杨冬梅,王军.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及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6):103-105.

[4]张国林,韩莹,薛怀国,等.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1):23-25.

[5]王军,杨冬梅,霍玉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物理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5):99-101

篇2:化学实验改革实践论文

[摘要]根据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特点,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成绩评定体系进行了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有机化学实验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其核心内容是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及分析鉴定。

通过有机实验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实验技能。

目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培养模式单一、成绩评定中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等问题[2,3]。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装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随后学生按老师讲的内容进行实验操作,写出实验报告。

在教学内容中缺少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发挥自己的思维及创造能力,对做过的实验没留下较深的印象,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普遍较差,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的要求相差甚远。

因此,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等的改革势在必行[4-8]。

我校是吉林省唯一进入“211工程”的省属重点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这几年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211工程”建设任务和创建省示范教学中心的工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标,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有机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成绩评定等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改革探索,积累一些经验。

1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效率

为了优化实验内容,把过去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技术、化合物的合成及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等3个层次的实验的教学内容,改为基础训练、基本合成实验、综合设计创新实验3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这些实验内容中既包括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又兼顾到各种基本操作的训练,同时增加合成实验数量(约占总学时的65%~75%),将单一基本操作训练实验更新为有关的综合性实验,单一化合物的合成验证性实验更新为具有应用性的多步合成实验,把基本操作内容融合在每次制备实验中,在各种制备实验中反复训练基本操作技能,掉验证性的性质实验。

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更多的实验知识,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

实验内容的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难度大的实验对学生操作技能要求高,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温度、体积、压力、状态、颜色和气味等物理化学变化,对有机反应有了感性认识,再经过多次操作训练后,将单个合成串成系列,形成一个多步合成实验,使学生掌握各官能团的相互转化,反应机理,全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内在关系,提高独立实验的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

如以环已烯和氯仿为原料在相转移催化下合成7,7一二氯二环[4.1.0]庚烷的合成。

该实验涉及新颖的相转移催化方法,同时涉及中间体二氯卡宾的制备以及回流、萃取、干燥、蒸馏、减压蒸馏、折光率的测定等基本操作。

又如在化合物的分离的基本操作训练课中安排了重结晶与热过滤,蒸馏与分馏,水蒸气蒸馏,薄层色谱和柱色谱等。

在有机实验中所用的试剂和药品大多是易燃和具有毒性,为减少三废排放量将大部分常量实验改为半微量有机实验。

同时为了防止浪费药品现象,严格控制原料试剂的给予量,每个实验小组一次实验只能领取一次药品,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实验失败时,不允许重做。

这样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中间产物的转移过程,以减少试剂在器皿上的附着,需要特别仔细、认真及熟练地操作,否则就观察不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得不到合理的实验结果。

篇3:化学实验改革实践论文

摘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医学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我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目前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的优点,从而为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探究式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实验课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之一[1]。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促进他们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2]。

现代医学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作用日益重突出[3]。

目前,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校是一所以中医药教育为主的医学高等学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面不仅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存在一定差距,也与当前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存在一定差距,不能适应当前医学教育的要求。

本文针对目前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的优点,从而为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目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通过对所执教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就学生对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92.3%的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具有的兴趣,认为该课程可以提高自己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对今后的发展非常有益。

85.6%的学生愿意参与自主设计性实验,并与团队其他同学一起进行合作,开展探究式实验;80.1%的学生愿意在课余时间参与生物化学实验。

作者根据以上问卷调查结果,结合近年来从事中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经验,认为我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当前医学的发展不适应

我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一直沿用教学大纲,课程内容陈旧,实验技术落后,特别是在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制定适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现代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兴趣

以往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模式一直采用教师讲授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进行模仿操作验证性教学模式,必须按照教材规定的步骤完成,不能进行丝毫的改进和创新。

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效果较差。

(三)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不科学

以往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基本上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确定的。

一般没有详细的评分细则,教师只是根据主观判断,给出一个比较笼统的分数。

只要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不管具体实验过程如何,就可获得较高的成绩,存在不合理性。

二、中医药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一)改革实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课程内容的质量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能动性。

中医药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较多,为了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

中医药学专业探究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掌握基本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基础上,对一些中医药学的现象从生物化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学会重要的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反应,同时要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掌握最新的生化分析技术。

因此,实验内容必须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主要是基本操作训练和验证基本原理的实验。

改革后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核酸的提取和性质、脂类的结构和性质、分子生物学技术四个方面的实验,共约10个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使学生巩固理论教学中的知识,实验技能得到较全面的训练。

2.增加探究性实验研究内容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科研素质的有效环节。

例如,将核酸的提取和检测由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与教材不同的实验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根据新的实验方案完成了提取和检测,少数同学的实验结果不理想,但通过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实验技能,提高了他们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不应局限于使学生验证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未知生命现象。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无法实现上述任务。

因此,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势在必行。

1.改变教学观念,转换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主客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舞台上表演的“演员”,老师先通过讲解和演示,再由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结果已经有了了解;学生是观看演出的观众,被动地接收知识。

这种模式不但抑制了学生的兴趣,也扼杀了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要改变这种教学观念,就要求教师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演员”转变为“导演”,使学生由“观众”变成“演员”。

在改革后的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根据实验目的,了解提前预习实验内容,然后进行实验步骤设计,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发现者,成为学习过程的主角。

当然,如果学生对实验内容理解的不完全正确或实验步骤有明显不合理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2.推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式实验主要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生物化学基本操作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以研究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式实验,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基本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

主要措施是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提出问题和假设;然后查阅文献资料,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以验证提出的问题和假设;再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等,最后将问题解决。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很大发展。

3.抓好实验教学环节,着眼创新能力培养

在探索性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了创新精神。

在实验教学铅,学生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提出问题;同时,允许学生合理的修改实验方案、改进实验内容。

教师除要掌握有关原理等理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和难点、疑点外,还要指导学生巧妙地设计实验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创新点。

在讨论实验结果时,学生要分析清楚实验成败的原因,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便进一步地改进实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实验考核方法,综合公平的评定学生成绩

实验成绩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

规范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教学改革主要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以研究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式实验,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基本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重组将经典与现代有机融合、既保证了实验课程的基础性,又体现了实验课程的时代性,课程内容新颖,较好地处理了课程内容基础性。

那么,如何才能公平、合理的评定学生的成绩呢?

(四)讨论

我们从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通过教学改革,增强了师生互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其次,探究式实验的开展增强学生了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形成相对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为以后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探究式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最后,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优化和总结,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和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常慧,宁满侠.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高素质人才培育[j].实验室科学,(2):48-50.

[2]于媛.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7(19):3034-3035.

[3]冯典兴.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5(13):49-50.

篇4:化学实验改革实践论文

摘要:基于医学院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亟需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来建立一种新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来满足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现就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提高现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世界药物研发行业的高速发展,药物研发单位不仅对制药工程以及相关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在逐年增加,同时对毕业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

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所以近几年来很多高校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实验教学上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也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一定改革,从而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药学和工程学相结合的工科类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研发、工艺研究以及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的人才为目标。

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实验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实验课,而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有机实验课程仅包含基本操作实验和简单有机合成。

制药工程专业之所以将有机化学实验课作为专业基础实验课,是因为后面的药物合成、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课程都以它为基础。

因此临床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已满足不了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亟需改革,从而达到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篇5:化学实验改革实践论文

摘要:引入绿色低碳理念,把绿色低碳融入到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

以绿色低碳理念为指导,从更新实验内容、更新实验方法等角度探索当前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绿色低碳;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从开始,联合国环境署连续4年将“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

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低碳经济正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选择[1-2]。

在大学教育当中,必然要把绿色低碳理念传授给每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节能环保”、“环境保护”等观念深入人心,为国家培养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综合性人才,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4]。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而有机化学实验又是各高校化学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实验课程之一。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药品试剂,大多数以煤、石油、天然气为原料,通过人工方法深加工制得,而且实验过程中又会产生废气、废液和废渣等化学污染物。

因此,有机化学实验注定与“绿色低碳”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何将“绿色低碳”理念贯彻到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当中,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培养绿色低碳理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而教育事业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同时,要把“绿色低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思想渗透到有机实验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废弃物的产生及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增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更新实验内容

2.1实验内容的调整

有机化学实验当中需要的试剂和药品很多都是强酸、强碱、有毒、易挥发、易腐蚀,而且反应的过程不仅有危险而且产生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造成危害。

因此在有机实验的安排中,应淘汰高危险、高污染的实验项目,补充污染小和环保型的实验。

例如,在做减压蒸馏的实验当中,用的试剂是苯乙酮,苯乙酮不仅对身体有害而且还会污染环境,此实验完全可以用自来水代理,既学会了基本的操作又不会污染环境;传统的“乙酰苯胺的制备”实验,所用的酰化试剂是乙酸酐,此实验可用毒性更低、价格更便宜的乙酸代替;用“1-溴丁烷的制备”实验来代替“溴苯的制备”,回避了苯和液溴的污染性和危险性,而改用溴化钠来制备溴化氢气体,并且学会了有害气体的吸收装置。

2.2实验规模的调整

有机实验所用的药品试剂大多有毒有害,减小实验规模后,所用的试剂量为常规用量的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

这样不仅减少了试剂用量,节省了时间,而且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减小了有机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但是,减小实验规模也有它的缺点,尤其是对有机实验操作还不是很熟练的学生来说,减少试剂用量,如果操作不慎,一不留心,就很有可能得不到产品,会对学生的实验积极性造成打击,因而通常采用常量实验。

虽然缩小实验规模的半微量化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改革的趋势,但是对于蒸馏、分馏、减压蒸馏等重要的基础性实验,要仍然采用常量实验,待学生的实验操作熟练之后,对于有危险性、污染性的实验可以采用减小实验规模的方法。

通过常量和半微量的实验操作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利于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3更新实验方法

3.1微波、超声波等新实验技术的引进

微波技术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之一。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借助微波技术进行有机反应,不仅反应速度较传统的.加热方法快数十甚至上千倍,而且具有操作简便、产率高及产品易纯化、安全卫生等特点[5]。

在有机实验中应用超声波技术,不但可以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产率和选择性,而且还可以改变反应的方向和途径,使一些在通常条件下不能进行的反应得以实现[6]。

因此,在有机实验的教学当中,如果引进微波和超声波技术,将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反应需要的试剂量少,既节约能源,又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让学生学习微波技术。

引入微波和超声波技术,是实现有机化学实验“绿色低碳”的一个重要手段。

3.2新教学模式的引进

“慕课”是英文mooc的音译词,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缩写,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其本意是“大规模、开放性的在线课程”[7]。

目前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实验项目的危险性小且难度不大,但是有机实验还包括贵重药品、剧毒、高温、高压、无水无氧等。

对于这些实验,很多实验室难以实现,且对老师和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要求较高。

而慕课的载体为微视频,老师可以为这些实验制作视频,真实展示条件要求苛刻的有机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及危险的处理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实验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节约了药品,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3不同学科实验的对接

虽然目前大学不同学科设置的实验课程较多,但是实验都相对独立,不同学科实验没有衔接。

学校可以将有机化学实验与仪器分析实验对接起来,用学生在课上合成出来的样品进行分析检测实验。

比如有机实验中合成出来的苯甲酸可以拿去做熔点的测定实验和红外光谱实验,1-溴丁烷可以去做折光率、核磁共振等分析测定实验。

这样既分析了实验样品的纯度又让学生学习了图谱的分析方法。

3.4废物循环利用

有机化学反应的一大弊端就是会产生很多的废液和废渣,如果将废渣堆积,或者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还会淡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比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中提取的咖啡因可以做分析测定的实验,而回收的乙醇既可以成为下一批学生的溶剂,又可以用做“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中的试剂。

在实验室现有条件下对于能够处理的废液和废渣,要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预处理,对不能够处理的要集中收集存放,与相关处理厂家联系进行统一回收。

4结束语

总之,在有机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对于从事化学教学的老师来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环境友好试剂的选用、慕课等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等,更要让学生时刻树立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心,为国家培养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人才。

贯彻绿色低碳理念是新世纪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也是时代赋予化学相关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彭近新.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型[j].环境科学与技术,,35(1):1-12.

[2]程宇航.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9):77-82.

[3]肖莹,刘珊,周玉海.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4):111-115.

[4]宋桂苓.绿色有机化学实验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5(8):898-991.

[5]李芳良,李月珍,农兰平.微波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新进展[j].广西科学,,11(2):121-126.

[6]闪俊杰,杜振雷,李青,等.超声波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科技,,26(2):127-130.

[7]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5):29-34.

篇6: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化改革论文

引言

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工程学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探究手段,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的研究和探索精神。但是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实验单一,重复性强,注重实验结果而不是实验过程,重视理论得到验证而不是重新探索研究[1]。如此,学生的在生物化学中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得不到良好的培养条件。

篇7: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化改革论文

1.1教育观念落后

目前大多数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理念。在进行实验前学生已经知道实验结果和实验原理,在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不过是重复书本上的知识,因此许多学生对于做实验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由于种种原因实验室不具备开放性,这使得许多有心的学生没有办法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从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即便是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真正做实验的机会也是有限的。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还是以课堂老师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能动性也弱。这样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的是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偏弱,在生物化学方面也没有做够的探索方式和探索精神。对于实验评估也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通常只要实验结果与理论相同即视为通过。

1.2实验室的投入建设力度不够

一所学校只有1~2个实验室是目前学校大多数的情况。实验室已经满足不了学校学生对于实验室的需求。实验室单一,综合运用性和设计性项目的实验室不多。实验室里的器材均为较为传统的,没有做到及时更新,致使在进行一些较为新颖的课题时无法进行相关实验。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只有在课程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被允许使用。这样就会造成实验室在同一时间被使用的频率频繁,实验室根本就满足不了两个班级或几个班级同时使用的状况。并且学生在等待实验室的时间中慢慢忘记之前所学习的相关实验步骤和实验理论,致使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

1.3国内教材更新较慢

生物化学是一门现代化的科学,许多理论和成果都还在研究探讨的阶段。每一年全球都有新的成果和理论被提出,所以相应的教材也应该得到及时的更新。国内生物化学的教材更新较慢,没有办法做到与时俱进,给生物化学的师生带来一定的阻碍。如何制订一套合理完善并且与时俱进的教材,是我国相关教育专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篇8: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化改革论文

2.1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实验过程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做到以实验为主,课本为辅。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验证书本上的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教学的场所也不一定要局限在课堂或者实验室,老师可以脑洞大开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所见到的东西进行相关实验,不要让生物化学知识仅局限与教室或者实验室。在实验前,让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理论进行预习,而不是由老师一步一步去讲解分析。让学生独自或者合作完成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做实验的时候不要只进行一遍,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去做对比性的实验[2]。例如在蔗糖酶试验中,往往是通过细胞自溶的方式进行提取,如果进行研磨、搅碎、高温预热会不会对实验的结果会提取时间产生影响呢?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在提取蔗糖酶的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在实验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来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启发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3]。加大实验评估在整个生物化学实验过程的考核份额,在对实验进行评估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多个角度来进行[4]。不要只注重实验结果,更应该注重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行为规范和随后清洁,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步骤思路是否清晰,实验目的是否明确,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所依据的理论是否合理。

2.2开放实验室,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生物化学实验涉及的实验以及多种多样,学校在加大自身的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保证实验室在开放的同时被得到正确的使用和保护。例如有学生或者以学生组成的小组需要使用实验室,可提前三天提交实验室申请表,内容包括申请人、申请时间、使用时间、需要使用的相关器材等。要注意因课程需要使用实验室要和学生自发的使用实验室的时间错开。教育教导学生在使用完实验室一定要将实验室收拾干净,将所有使用过的器材处理干净后放回原位,方便实验室的下一次使用。2.3建立完善的生物化学实验的资料数据库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根据目前全球的生物化学实验及相关内容建立一个资料数据,定期进行更新,保证生物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的数据资料方便相关是实验研究。同时也可以弥补因为相关教材没有及时更新所带来的不足。

3结论

已经有许多学校注意并开始进行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加大建设完善学校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努力提高本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效率。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巧和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成为素质化人才打下夯实基础。

篇9:研究性化学实验课程改革论文

研究性化学实验课程改革论文

1研究性实验的必要性及研究进展

传统的高分子化学实验为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步骤标准化、模式化,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按方抓药,无须动脑思考、分析。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熟悉实验仪器的操作,但对于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效果甚微。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且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使得实验课程“弱化”,而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上,忽略了实验课程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学生到大四毕业论文环节,则充分暴露了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技能较差、实验意识薄弱、科学研究精神欠缺等缺点。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传统实验课程的缺点和局限性,也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改革方法,其中包括了研究性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研究性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让学生参与了实验配方设计、实验的实施,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实验课程,提高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锻炼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有文献虽然充分论述了研究性实验的优点和作用,但尚没有文献从备课到实施、总结、详细论述研究性实验的实验方案和实施方法。张玉琦等提出了在实验课程中增设研究性实验,并结合聚合物微球乳液实验项目提出了新的实验内容,但没有详细地叙述如何设计并实施该实验。张晓云提出了将研究性实验替代基础验证性实验,并简单的介绍了《丙烯酰胺的水溶液聚合》实验的做法,也没有详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介绍各环节的实施方法与注意事项。胡先海等详细介绍了在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需要采用的几种研究方式,并详细解读了各种研究方式的优点。但这些研究方式可能无法在一个实验中全部应用。不同的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但文献未结合某个实验详细介绍研究性实验设计及实施方案。本文根据作者理念和文献报道的关于研究性实验的理论,结合具体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有机玻璃的制备》,详细论述了该高分子化学实验如何设计成研究性实验,介绍各环节需要做的工作及其作用。

2研究性实验设计和实施

2.1实验准备

根据对研究性实验的理念和理解,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目标出发,教师从软件和硬件上准备实验。对于《有机玻璃制备》实验,教师需要根据四大聚合方法之一的本体聚合理论知识,分析该实验方案中各实验参数是否可变?可变范围为多少?变化后对实验过程其他参数、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各实验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例如其它条件一致,反应温度降低,反应时间则会延长,或引发剂用量越低,反应时间越长。在设计实验时,需要注意到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根据实验参数是否可变,修改指导书内容,将可变的实验参数空白。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自己的实验参数。在动手做实验之间,教师和学生讨论相关参数的可行性,学生需说明采用这个数据的理由和依据。通过上述准备工作,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实验参数的制定,对于学生定的不合理实验参数具有一定的预测。有利于在课程中,顺利完成实验参数的探讨和设计环节。学生通过参与上述实验参数的设计,对该实验的理论知识进一步进行了复习,对实验原理把握更加准确,充分理解各原料作用和各实验参数内在含义。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研究能力和查阅文献等科学研究基础功底,为后续该实验的顺利开展、大四本科毕业环节的顺利进行,以及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实验预演

为了使教师对不同参数下的实验进程和实验现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需要对不同参数下的实验进行预演,把握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更好的指导学生实验参数的设定,并进行理论指导。但是,由于高分子化学的特殊性,实验条件存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加上可变的实验参数较多,因此,可设计出的配方数较多。在预演环节,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参数的实验进行预演,为了对实验进行具有一个清晰、整体的把握,对预期的上下限参数实验进行预演,并根据实验能否进行、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所需时间是否在课时内,实验是否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等,调整各参数的上下限范围,防止实验的不可进行和危险性实验的发生。在《有机玻璃制备》实验中,从理论分析来说,反应温度越低,引发剂用量越低,聚合反应速率越慢,当低至一定程度时,反应有可能无法进行,因此需要对低温、低引发剂条件下的实验进行预演,掌握该条件下,各步反应所需的时间和实验现象。相反,当反应温度较高,引发剂用量较多时,反应速率越快。由于该实验为放热反应,反应速率过快,会导致爆聚现象的发生,因此需要对高温、高引发剂含量的实验条件进行预演。为了对不同条件下的实验进程和实验参数有良好的把握,需要对中等条件的实验进行预演,比较低温、低引发剂,高温、高引发剂和中温、中等含量引发剂的实验进程和实验现象有何不同。根据实验预演结果、实验课时的安排、硬件条件等客观因素,修改实验参数范围,以便于更好的指导学生实验参数的设定。经过实验预演步骤,教师对各实验参数下的实验进程和实验步骤做到了心中有数,对整个实验进行能够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2.3学生预习

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对整个实验内容进行预习,联系理论知识,对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基础理论知识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并罗列操作和理论问题,方便在课堂上解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的一切努力,只为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教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学生不配合,教师努力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为后续实验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对于《有机玻璃制备》实验,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该实验的基本原理;

(2)实验的操作过程;

(3)操作和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4)根据理论知识和查阅文献,初步确定本组实验参数。这一步需要小组学生团结协作,共同确定。经过预习,学生复习了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了实验的操作。并通过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小组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2.4实验实施

实验的实施是整个实验课程的中心环节。优秀的实验方案设计,需要良好的实验实施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时对每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安排,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根据前期的实验设计、准备、预演,实验的实施可按照以下步骤开展:

(1)教师介绍本次实验的内容,以及该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2)从基础理论知识引出实验参数的设定,小组汇报本组实验参数及其设定理由,由同学讨论是否合适,教师引导,并最终确定参数;

(3)教师根据各组参数设定情况,有目的的引导各组学生参数的分布。尽量使各组实验参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具有不同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4)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对于特别需要注意的环节,则着重说明;

(5)学生操作实验;

(6)在实验实施过程中,由学生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师与学生互动探讨问题。对于《有机玻璃制备》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下:

(1)在预聚过程中,锥形瓶为什么需要晃动?晃动频率不同,对结果是否有差异?措施:可以让一组学生尝试不晃动锥形瓶,观察现象。现象:出现爆聚。学生观察有机玻璃制备过程中的爆聚现象。解释: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是一个放热反应,晃动锥形瓶主要是为了将反应热释放,并让单体流动,各处单体均匀聚合。晃动频率不同,主要影响散热及不同位置单体聚合程度的差异。晃动过慢也会出现爆聚。

(2)达到预聚的时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解释:主要取决于引发剂的用量及预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较多、聚合温度越高,完成预聚时间就越短。反之,时间越长。

(3)在灌模时,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气泡产生?解释:由于模具三面封闭,一端开口,里面存有空气。如果竖直模具直接倒入液体,液体充满开口端,里面的空气无法排出,则容易产生气泡。措施:将模具倾斜,从模具的较低处缓慢注入,将模具里的空气从无液体的开口处缓慢赶出,液体充满模具,则无气泡。

(4)灌模后,为什么还是需要低温聚合后,再高温聚合?措施:将一组样品直接置于高温下聚合过夜,观察现象。现象:模具中的预聚体也会出现爆聚的现象,出现大量的气泡,并溢出模具。解释:预聚后体系中聚合物分子量较小,如果直接高温聚合,仍会产生爆聚。通过实验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及其注意事项,对不同参数带来的影响也有了感观的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动手能力,并养成了研究比较的良好科研精神,为后续的'本科毕业论文提前做好训练。

2.5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是实验课程的成果总结,反应了学生对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教师考察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研究性实验,其报告需要充分体现研究性。实验的总结报告需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全班实验参数和实验数据汇总;

(2)根据各小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差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讨差异存在的原因;

(3)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总结报告。锻炼学生科研写作能力,为后续的本科毕业论文和工作奠定基础。对于《有机玻璃制备》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下:

(1)预聚程度的控制。温度越低,引发剂越少,预聚合的时间越长;

(2)预聚程度的把握。预聚程度对后续的操作和实验具有一定的影响,预聚程度过低,倒进模具时容易漏液,预聚程度过高,太粘稠,不易倒入模具,且容易爆聚;

(3)产品出现气泡。产品出现气泡的原因可能有:a.倒入模具时未赶出气泡;b.预聚程度过低,小分子单体残留过多,小分子挥发导致气泡;

(4)产品透明度。气泡、表面光洁度对有机玻璃的透明性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上述总结,学生学会了有机玻璃的制备,并掌握了其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深刻理解如何控制有机玻璃产品质量,学到了理论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深化了理论知识,锻炼了科学研究能力。

3小结

针对传统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有机玻璃制备》,在无须增加硬件,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实现了研究性实验的系统改革。结合该具体实例,对研究性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必要性,如何设计研究性高分子化学实验,每一步实施方案的实施方法、注意事项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上述研究,形成了研究性高分子实验改革通用的系统方案,研究性的《有机玻璃制备》实验可按照论述方案实施,其它高分子化学实验可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设计并实施。通过上述实验的实施,在锻炼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系统研究能力。从文献查阅、参数设定及问题的提出,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化知识的理解。课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团结协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气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后,研究性实验报告的撰写,训练了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并对本次实验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总结。

作者:施燕琴 陈思 马猛 吴波震 王旭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篇10: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实践论文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实践论文

摘要: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关键。《旅行社经营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中高职衔接的典型代表。本文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对该课程进行了解构和重构,确立了高职学段的课程定位和内容,体现了高职学段课程的高等性,对于中高职课程衔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实施

一、课程改革背景

(一)中高职衔接的宏观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高职衔接,特别是“课程衔接、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学习制度衔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看,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需要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中高职衔接能否有效推进,关键取决于课程的衔接。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中职与高职学校缺乏沟通,各自构建课程体系,造成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教育资源浪费[1]。例如广东省于在部分院校开展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试点工作,旅游管理专业也被列入其中。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自起来开始对中职院校生源实行单独招生,两年来,通过追踪调查,学生普遍反映一些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重复,学习兴趣不浓,纯粹为了学历而被动学习。任课教师也感觉到中职来的学生不好教,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旅行社经营管理》作为和旅行社行业对接最紧密的一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广东省内的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里基本都有开设,是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适应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亟需加快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的衔接改革与实施。作者以《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为例,探讨该课程衔接改革与实施,以期对其他专业课程提供一定借鉴。

二、课程衔接的原则与方法

(一)厘清旅游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后者的人才培养,则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虽都是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等行业(企业)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根据中职和高职的层次区别,中职学段应培养具备导游服务、旅行社业务操作、景区服务等职业能力,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初、中级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段应培养具备导游服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经营管理等职业能力,在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第一线的中、高级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能人才。

(二)对应职业成长路径区分并选择课程内容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必须了解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路径,将实际工作中的岗位层级与人才培养的层次相对接。依据岗位定位的高低,来区分中高职培养目标的高低[3],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在就业中的竞争与冲突,例如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培养导游人才,在求职时,中职和高职学生没有明显的层次差别,甚至出现中职生动手能力更强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适应旅游行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旅游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和政策的出台,对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必然提升了旅游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因此,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不仅要遵循认知学习规律,考虑前导、后续和平行课程的设置及关系[4],还要遵循一定的职业成长规律,考虑学生毕业后及未来5-的职业生涯。

(三)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序化课程结构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是断层的,由于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整体思考,以致同样一个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的学生掌握得好[5]。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的序化上,应当做到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逐渐提高,在课程开发中以高职教师为主体,中职教师和行业企业充分参与,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设计,设置难度较高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实现经验技能到策略技能的转变,实现中、高职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衔接,进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衔接改革与实施

(一)联手中职院校,广泛调研行业企业

为了有效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中职与高职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必不可少。7月至206月,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指导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广州市旅游商贸学校、广东省旅游协会等省内20多家旅游院校和单位,对全省62家旅行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一方面了解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路径,另一方面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其岗位设置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二)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对全省受访旅行社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归类,社内岗位设置有24种,其中,导游、计调、销售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岗位。结合学生就业主要方向,我们将旅行社的业务岗位划分为导游(含领队)、计调(含票务、签证、策划)、销售(含前台、团队销售和电子商务)和客服四大类,并同时对每一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能力要求、知识要求、素养要求进行了具体分析。例如,旅行社中的计调岗位分析情况如表1。

(三)确定岗位分级

一般来说,行业企业对于中高职学生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都是一样的,但有不同的层次需求。根据行业专家的意见,中职和高职学生在岗位发展路径及职业能力的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职业院校应该据此为中、高职学生设置内容有所不同、层次有所差别的课程内容。因此,我们根据岗位工作难易程度的递进关系以及同类岗位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进行了岗位层级分析,得到i级至vi六个层级,并与相应的学历层次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对应。以旅行社中的销售岗位为例,见表2。

(四)职业能力分析

为了进一步厘清旅行社岗位任务和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法让行业专家各抒己见,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按照“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结构形成系统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以旅行社计调岗位的“设计旅游产品”这一工作项目为例,其对应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及学习水平如表3所示。

(五)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课程转换

以上步骤可以说是对课程内容的解构,接下来就是需要将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构。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并根据旅行社各岗位的工作难易程度的递进关系,结合上述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我们将高职学段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确定为“模拟组建旅行社”、“设计旅行社产品”、“计调业务管理”、“客服业务与管理”、“提升导游质量”、“旅行社员工招聘与绩效管理”六个基本项目,并将每一项目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一一对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单元、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既明确了高职学段学生的学习目标,又体现了与中职学段的层次差别,促进了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我们仍以“设计旅行社产品”这一工作项目为例,共设计了三个学习情境,在比较中逐步教会学生从最简单的产品设计直到要求最高的主题旅游产品的设计。

四、构建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并予以实施

课程教学评价不仅为教师授课提供一定的参考,也是用于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标准。《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评价可由平时考核(60%)和期末考试(40%)两部分构成。平时考核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项目考核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其中,项目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项目过程和项目结果。本课程共6个项目,每学习完一个项目均进行相应项目的考核,各项目考核成绩加权累计为学生平时成绩,各项目权重见表5。项目考核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组成,以“项目二设计旅行社产品”为例,其具体考核内容和标准见表6。

五、课程衔接改革后的'变化

通过以上工作步骤,重新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旅行社经营管理》较之衔接前的课程方案也发生了变化。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由原来的专业核心课程成为专业方向课程,在高职学段仍是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了高职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衔接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定位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以培养客服助理及客服员、实习导游及初级导游、销售助理及销售员、计调助理为主,在高职学段以培养客服主管、中级导游或领队、资深销售、计调员为主,突出了培养目标的差别和层次。

(三)课程内容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侧重于一线岗位的基础性服务操作内容,在高职学段侧重于一线岗位的综合业务操作内容和基本管理,体现了该课程在不同学段的能力要求差别,例如在中职,学生只需熟悉旅行社产品,并知道针对目标市场怎样进行推介销售,这是属于“怎样做”的技能;而高职学生则需要针对目标市场设计旅行社产品,并制定营销推广计划,这是属于“怎样做更好”的技能。这些变化恰好体现了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区别,也有利于教师在课程教授中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避免中高职衔接后课程资源的重复与浪费。

六、课程衔接改革实施中的几点建议

(一)共建中高职衔接平台———旅游职教集团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广东的中职和高职院校在这方面都有各自比较显著的成绩,但在中高职衔接问题上,双方交流甚少,甚至互不来往。中高职衔接工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也是未来广东省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课程衔接更需要一个长效平台,有力推进。构建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院校和旅游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旅游职教集团,对于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有利于促进双方在招生、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交流并使其常态化。与此同时,旅游职教集团还可以成为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的平台,成为旅游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二)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

从现行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教材来看,主要存在两种现象。一是编写体例上,仍是按照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框架模式,如“旅行社导论”、“旅行社产品”等章节内容,与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教材几乎一样,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一些教材虽已按照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架构教学内容,但未针对中高职衔接问题进行一体化课程建设,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知识和岗位能力的渐进、深化与提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授课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建议以高职院校为主,联合中职院校和企业人员,根据课程标准共同开发针对性强、实用率高的教材资源。

(三)调整教师心态,努力完善自我

长期以来,受中国教育政策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处于普通中等学校之后,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生源素质落后于普通高中生源。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认知能力,调整心态,提高教学效能感。首先,不能有歧视心理,认为中职生低人一等,反而应该树立信心,认识到他们是来自中职院校的精英,有着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其次,要掌握学情,不能一下课就走人,而是要走到学生中去,加强沟通和交流;最后,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与中职院校教师的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在学生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发挥自身的个人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建立课程衔接的评价机制

广东省中高职衔接工作开展以来,在全省众多中高职院校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一批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已基本结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理论上,这些科研成果应作为教学标准依照执行。但在实施中,由于受各校政策和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影响,这些成果能否有效转为教学实用工具,一来需要靠时间证明,二来更需要通过教育部门或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课程衔接的评价机制,用来检验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3]徐国庆.高职课程的职业性与高等性[j].职教论坛,2007(22).

[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4).

[5]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问题[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2).

篇11:基础医学机能实验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基础医学机能实验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生理学均属于基础医学技能学科,主要研究机体在正常和异常生命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机能实验课程将三门学科根据其内在联系进行有机融合,在避免重复的基础上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加体现机能实验课程的系统统一。在整个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中,机能实验课程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对机能实验课程的优化设计实施和实验教学平台的科学合理构建,医学实验教学的管理教学均能得到有效的推动进步,对学科的发展和高等医学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1构建并革新机能实验室平台

1.1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化

设置机能实验课程要注意科学合理化,既要根据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生理学这三门学科的特点,对其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全面覆盖,又要兼顾其实验教学的共同性。通过横向联系各门机能学科从而构建新的机能实验教学体系,在体现整体生命活动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治疗的全局观念[1]。此外,构建开放创新的实验平台以提升医学生的实践及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最初的科研创新意识和思维,使其对各个层次的临床知识和医学内容进行灵活结合运用。

1.2建立开放的实验室

结合自身教学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构建开放的实验室,初期部分开放标本仪器和试验场地等,进而不断提高开放的层次水平,逐渐实现全面开放实验内容、教学方式等,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开放侧重点。锻炼低年级学生对临床基本机能、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重点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科研创作的能力。

1.3建立创新实验平台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大力推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尽早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培养起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对其综合实践和创新实验的能力进行提升[2]。我校采取自愿报名与考核结合的方式组成创新团队,团队主力为医学高职专科生,由团队导师对其进行指导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同时针对本科生创建创新实验室,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运行管理工作,实验室24小时全天开放。此外,成立评审专家库、积极举办创新专题的讲座、成立创新交流平台和指导教师信息库等,以更全面的为学生提供创新实验帮助。

2改革优化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是面对面传授,实验步骤和操作要求较复杂,既限制了教师资源、仪器设备资源与讲授时间,又限制了学生的实验课学习兴趣。作为较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和慕课没有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资源优秀、课程内容先进而精良同时学习的时间场所比较灵活自由,从而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作为主流课程之外的补充教学手段十分有效。

2.1微课

医学院的课程往往类型较多、内容复杂枯燥,故目前多媒体教学在医学院校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较大,教学的顺序内容安排更加灵活自主,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形象,但同时亦加快了授课节奏,学生往往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微课的主要载体是视频,在符合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的基础上,记录教师围绕某个重难点教学的内容或者教学活动过程,对一个知识点等通过5~10min微视频讲解,增加学生的了解掌握程度。较之于传统教学方式,微课教学所用时间段、课程内容独立且单一,再加上重点突出,学生在网络上点播学习,同时在机能实验课程中进行应用,对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2.2慕课

最新涌现的慕课教学平台,推动了国内外一流高校开放共享精品课程的进展,医学教学资源进行集约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便是建立开放共享性的医学技能实验教学平台[3]。学生可自主从慕课获取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各个高校同时可将优秀科研成果等转变为教学内容,以使医学生在高职专科阶段便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对其思维视野的拓展意义重大。

3制定科学合理而多样化的考评手段

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能力是传统机能实验课程中学生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往往在教师和设备资源的限制下不能保证人人均能进行独立操作,参差不齐的教学质量导致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估不够公正合理。而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估体系,能够使学生在进行自动化、持续性和个性化评估的同时,对自身学习状态及效果有更清楚的了解。此外,建立于网络教学平台之上的在线考核体系能够自动完成学生学习评价,同时快速获得师生相互评价和反馈,形成良好的师生间学习反馈循环。

参考文献

[1]王红敏,王亚楠.浅谈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j].医药前沿,,7(28).

[2]董薇,孙红,许静,等.机能实验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1):829-830.

[3]张明昊.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2).

篇12: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改革的论文

摘要: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是高分子物理理论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形式。结合目前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现状,从教学内容和类型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大型仪器在高分子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改进以及实验评价形式的优化等方面对近年来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了不同方面改革对该课程教学所起的作用,指出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并对其进一步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进展

“高分子物理实验”课是配合高分子物理理论课开设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它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提高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和不同层次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仍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浇灌式”教学、“围观式”教学的现象,基础性实验较多,缺乏综合型、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的问题,不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因材施教的问题等等[1]。所以围绕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研究,许多学者和老师发表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交流了自己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教学的实验内容和类型的改革;二是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三是大型仪器在高分子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改进;四是实验教学评价形式的优化。本文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以求为进一步做好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的改革理清思路。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