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精选15篇)-九游会网址j9
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化工专业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感谢网友“sailor904”向本站投稿了15篇与“化工专业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化工专业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化工专业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进厂实习学生的工作能力进行调查后发现,学生在校所学的实验与化工厂具体岗位的结合点很少,以至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无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现象引起我院实验课教师的极大重视。经实验课教师们反复思考与讨论,总结出目前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整个化学实验教学没有系统性,所开的具体实验不能很好的和理论课内容相结合;各科化学实验教学间欠缺交叉,以至于不同课程的化学实验间有时出现操作上的重复现象;已开设的化学实验不能完全涵盖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没有将学生在校所做的相关实验与企业的生产设备及工艺联系起来,以至于学生工作后不能熟练地进行相关岗位的操作,创新能力的发挥自然会受到限制;学生从思想上不是很重视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
二、进行现场调查,寻求生产一线结合点
为了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并更好地确定实验教学的目标,笔者走访了学生实习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化工企业,通过询问在厂的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得知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对生产设备的.了解也很少,有些女同学不敢操作设备,有些男同学在不知道操作步骤的情况下乱动设备,实践常识比较缺乏。为了更好地把握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我们带领大二学生去当地一家大型化工厂进行见习,见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生产工艺及设备不熟悉,他们很难将实验室亲自动手做过的化学实验与化工生产一线的工艺及设备联系起来,这充分说明在校化学实验教学已与化工企业生产相脱离,这很不利于学生毕业后顺利地工作。因此,在校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应尽量与工厂生产工艺及设备保持紧密联系,比如在校化学实验《粗食盐的提纯》中有过滤、蒸发、冷却、结晶等基本操作,教师在讲解该实验时应注意与化工厂中的过滤器、加热器、冷却器相结合,必要时可对工厂中相应设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进行穿插讲解,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的同时对化工一线生产有一定的认识,从而避免学生今后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知之甚少。总而言之,设法在在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入化工生产一线的相关设备和工艺不仅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生产一线设备及工艺与化学实验的结合点。
三、挑选重点实验,改变教学思维,实施改革方案
通过讨论和钻研后提炼出我院化工专业的必做化学实验,被选中的化学实验包含了学生在校必须学习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且减少了不同学科间实验操作的重复性,以便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更多的操作技能。为了使学生能学到企业生产一线的相关工艺和设备,我们不应再使用以往的教学思维方式—先将实验中的各个步骤和原理向学生讲解,然后由学生动手练习,机械地完成实验。其实,教师除解疑答惑以外,主要讲解实验中所牵涉到仪器的规范操作及所做实验与工厂中设备和工艺的联系,最好涉及所开设实验在化工生产一线的相关视频。此举措会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的同时了解到他们今后工作岗位的情况,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四、结语
企业与学校有差别,工作与学习更有差别。在化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把在校化学实验同生产实践联系起来,真正实现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有效对接,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有效地促进专业人才质量的提高。
篇2: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周庆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直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增加实验教学。然而,就整体而言,实验教学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环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倾向。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开展受到各学校设备、仪器、药品、教材、课时的限制。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答实验题就行。
3.部分中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实验教学素质及实验技能不够,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
4.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受到学科本身的限制。由于许多化学实验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腐蚀性、毒害性,所以教师们更愿意用多媒体代替实验教学,甚至于以讲代做。
5.实验会考(考查)缺乏有效监督、流于形式。
二、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及改进措施
从这些制约因素出发,为了使实验教学能充分发挥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特殊作用。针对实验教学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应添加必备的仪器和药品、逐步完善设备,保证化学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
第二、改变传统观念、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重课本理论而轻实验教学的现象、把实验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对理科教师的评价机制,建议把理化生教师的实验教学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成绩参考依据之一。
第四、积极改进、使用微型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做na2o2与co2的反应实验。实验时,取一干净的干燥管,两端放入少量疏松的玻璃棉,中间放置干燥剂无水cacl2,(教学论文 )把干燥管的细口对准蘸有na2o2的脱脂棉,用嘴吹干燥管的另一端,脱脂棉很快就会燃烧。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没有任何污染,还可以省略制取co2气体的操作,并节约了药品。
第五、运用多媒体课件、避免严重危害师生身体健康的实验。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第六、强化高中理化生实验考查监督机制、对于实验操作水平不达标的学生、必须组织重考或者参加下一届考查、彻底杜绝某些学生不喜欢做实验的坏习惯。
第七、应配备足够实验员,并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实验员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他不仅懂仪器的性能、还要懂得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充足的化学实验员是化学教师做好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关键。
第八、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掌握各种实验手段,把各门课程的学习融会贯通起来。
第九、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组织相应实验技能、小制作大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
总之,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取消了化学实验,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化学实验教学的运作,不仅发展智力更是培养能力,学生科学世界观、及良好学风的形成,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
(作者单位:838000新疆吐鲁番地区实验中学)
篇3: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重建与实践论文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有关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12],但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仍然有限。环境科学专业围绕环境问题的预防、发生、治理、评价等方面组织教学,其中的实验教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但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缺少相应的体系规划,致使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片面化和碎片化,难以形成有效的整体,因此探索构建环境科学专业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4: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重建与实践论文
1.1实验教学理念认识滞后
实验教学长期以来被认为依附于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补充,目的是为“巩固和加深课堂理论教学效果”;过于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忽视了实验对理论的补充、深化和发展作用,致使实验教学的地位远远低于理论教学,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发展[3]。这种滞后的理念,使得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两个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环节难以协调,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2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
环境科学专业要求的知识领域点多面广,课程体系表现出课程关联度相对较弱,形成通常所说“杂”的局面。由于传统实验教学被认为是理论课的验证和理论学习的补充,在实验教学上“杂”的特点表现更为突出。课程的传统计划、任课教师的责任心以及实验条件的配置成为实验课程开设的基础,而这些实验是否需要开设、开设的实验是否需要更新、实验是否达到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等考虑得较少,导致实验教学仅仅成为满足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学分需求的数字指标。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实验教学的`调研发现,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将专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在培养计划中合理地体现,建立健全实验教学体系,则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单独设课的基础。
1.3实验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陈旧
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问题,教师对新开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教学内容以本校传统遗传下来的实验居多,使得课程起点较低、教学内容陈旧、范围偏窄、实验项目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性不足。同时,实验的内容和真正的环境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突出不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未能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最新动态和最新实验方法。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仍然是验证性和演示性等基础型实验为主,对基础实验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不深,导致从内容到方法都比较陈旧。
1.4教学效果不显著
由于实验课程自身问题以及实验考核不科学、不严格,对学生既无“压力”更不会产生“动力”,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效果不显著。从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独立实验,以及每年研究生复试对实验的调查考核,可以明显感觉出实验教学在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极大的不足。
篇5: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重建与实践论文
实验教学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转变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互独立和相互统一的两大环节,因此应和理论教学一样,实验教学也应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
2.1实验教学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体系需要解决专业建设过程中有关实验教学的系统性、结构性问题。通过对实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体系以及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等综合分析,形成课程、内容、方法核心要素,明确不同实验层次的目标,完成实验教学顶层设计和总体构架,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本科实验教学任务,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2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以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实验教学的相关要求,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教学整体需求出发,精心设置实验项目。整个实验教学体系呈现系统化、层次化和开放化的特点,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水平。
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内容系统化。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验课程教学要求,实验内容按基础、设计、综合递进,尽量体现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2)水平层次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需要涉及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项目,使学生得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单纯技能培养到系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验证性实验侧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实践技能,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综合研究、实践创新能力。
(3)教学开放化。除课程实验外,设置开放性实验项目。按实验开放性质不同,分为固定开放性实验和拓展开放性实验。
2.3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重组构建
模块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当前采用的主要方法,采用的模块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如“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还有的划分为“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以及“基本技能训练实验”、“理论课程验证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探索和应用性实验”的分类。这种分类方式仅仅突出了某一方面的内容,对模块之间的联系与培养目标的要求联系较少。我们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图1所示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框图。在这一实验教学体系中,我们分为3个层次的能力培养,明确了每一层次培养的任务、目标,以及相应层次的主要实验开设课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于基础实验,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主要进行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撰写规范。具有特色的专业应用实验是建设的重点,这一过程中主要突出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专业综合实验。在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主要是从实验教学的课堂环节向课外环节延伸,使学生得到准前沿性的科学研究训练,为今后从事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3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实验
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基础上,我们开发出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及专业应用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逐渐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衔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有:
(1)不同水样的监测和评价。根据周边的环境条件,学生通过采集地表水、城市景观水体、自来水、地下水、城市生活污水等各种水样,自己确定不同水样的分析指标和相应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对水样的水质进行评价。这个实验课使学生了解不同水样监测的目的、指标方法以及其中的差别,学会对水质的单项及综合评价。
(2)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及其空气质量的评价。在城市不同的功能区进行空气样品的采集,监测空气中tsi^pm1。、pm2.5的含量,以及s02、n0x、03、c0等指标,并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功能区空气质量的特征以及空气质量指数的含义。
(3)微污染水源的水质净化实验。采集有机微污染水源水样,利用光催化方法进行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质,然后利用膜分离技术进一步纯化。这一实验使学生对于水质控制的方法技术有深人的认识。
(4)污水湿地化处理的工艺调查以及水质评价。调査西安现有的污水生态化处理的技术和工艺,同时采集不同处理阶段的水样进行分析,熟悉不同工艺阶段的关键技术及处理效果,加深对污水生态化处理理论和实践的认识。(5)城市土壤环境与地表沉积物的综合调査与评价。采集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及其地表沉积物,分析样品的粒径组成、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对此进行评价。
4实验教学体系实现的保障
为了保障实验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主要抓了几方面的工作:
(1)不断改革创新。根据环境科学专业对知识能力领域的要求,以制定完备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为切入点,强化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元素和创新内涵设计。明确不同实验层次的培养目标,基础实验少而精,突出基本训练,专业应用实验是教学体系的核心和重点,突出其综合性,实现教学过程向科学实际问题解决的衔接。创新层次以研究性实验教学为特色[9],突出环境领域的科学问题研究。
(2)建立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化解实验室工作的许多矛盾。基于实验室工作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实验室“业绩一成绩一公益”三位一体的绩效量化体系,提高了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1°]。
(3)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是实验教学体系完成的关键。通过青年教师进行课程进修、参与科学研究等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依据青年教师的专业背景,安排青年教师参加相应的学科和科研平台的科研项目。实行“以老带新,一帮一”制度,为每个青年教师配备专门的实验教学指导教师。支持实验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经验,促进工作的开展。
(4)加强经费投入,保障实验教学体系完成。每年学校通过基本实验费用、仪器设备维修费用、仪器设备更新购置费用以及教学改革项目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费,满足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需求。
5结束语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改革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1112],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的发展和专业声誉的提髙。在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困难重重的局面下,以特色的实验教学为突破点,可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专业人才提供新的途径。
篇6: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与实践论文
一、加强基础性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主要包括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分析,这对于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及掌握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化学实验态度,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因此加强基础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加强学生基础性教学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教师的基础性实验操作示范,其二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时的指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有必要加强巡回,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指正,必要时通过扣除学生的实验操作分数以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的操作实现规范化、熟练化。基础性的实验课题要尽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等相关,提升基础性实验的实用性,比如选择单位送检的日常食用品和样品等。
二、尝试设计性实验教学
在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实验的分析,对于一个实验项目,教师反复的对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各个试剂的反应条件和作用等,完全是对书中教材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实验内容,仅对书中的实验内容熟悉,缺少对陌生实验的了解和掌握。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实验学习形成机械化,学习中依赖性较大,难以进行自我发挥和思考。学生在做实验时害怕与预期实验数据不相符,在实验过程中不敢动手尝试,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动手能力等完全被限制。为了转变这样的教学局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设计性实验教学,根据分析实验的题目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和资料,设计实验的过程和分析实验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实验题目要以学生积累的实验知识为基础,结合生活实例拟定题目,比如设计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水果中vc含量的实验。教师在布置了实验题目后,要指导学生的实验设计方向,让学生提前得出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和点评,提出指导意见,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在学生操作实验时,让实验室处于开放状态,让学生根据实验方案来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及测试结果。学生要自主选择实验的仪器和试剂,配置试液,从而让学生的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得到双重的强化。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的操作,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对实验原理灵活运用,让学生走出传统呆板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在自主实验中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查找文献找到答案,并且在自己的实验中进行验证,增加学生实践的乐趣,从而提高分析实验教学的质量。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现代化学的教学中也逐渐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分析化学实验中有非常多环节的操作要求和规范,仅仅按照教师的实验演示难以让学生有直观的效果,因此在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可以将教师的实验演示制作成幻灯片或是视频,让实验过程更加直观的展现,将实验仪器的关键位置方法拍摄下来,配上文字和实验环节,让学生多方面的了解实验过程。学校也可以成立化学实验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课件、视频下载、实验模拟等教学资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多媒体课件具有图、声、文字并存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有真实的实验体验,弥补了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四、优化实验的考核模式
严格的实验考核能够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是对学生实验学习的激励和正确引导;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考核,可以提升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对原有的实验考核进行优化,将化学实验的成绩与学生日常的实验操作练习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把握学生对分析化学理论的掌握情况,还能够综合的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实验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实验理论考核、实验操作考核和综合实验考核等。实验理论考核为卷面考试,考核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原理和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实验操作考核为基本操作考核,学生抽取实验题目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现场评分;综合实验考核用于考察学生的综合技能,比如自主学习情况、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等,属于小型的实验设计考核。在学期期末,教师向学生布置实验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来查阅资料,包括实验原理到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得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对方案进行审核和评价,然后让学生独自完成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形成实验报告。这种综合性的实验考察能够避免传统考试中的片面性,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分析化学实验的水平,达到提升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目标。
五、结束语
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就要对其进行优化分析,加强基础性实验,尝试进行设计性实验,积极采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优化实验考核,从而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莫运春,许金生,冯泳兰,屈景年,刘梦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践[j].大学化学,
[2]邓德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3]王瑜.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践[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篇7:研究生统计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
研究生统计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
本文以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实践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适应统计学专业研究生需求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合作教学的视角,为提升《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出建议。
研究生统计学专业英语属于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内容,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统计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能力。统计学专业英语对于支持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了解最新国内外统计学研究动态、与国际同行开展交流合作,发挥着重要的语言桥梁作用。但是,国内诸多院校对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认识和重视不足、专业英语师资匮乏、教学方法不合理、考核测评体系不健全,学习过程结束后学生仅掌握了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和语法,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翻译能力和口语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未能实现适应国际交流需求的统计学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和创新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对于提高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统计学专门高级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设置
1。课程设置基本情况。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三年制统计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课时间为第三学期,课时数为36学时,学生人数为8~10人。
2。教学目标。在研究生已具有一定统计学和英语基础之上,开设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该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术论文写作为核心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文献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能力;第二,基于国际学术交流需要,设置针对研究生需求的真实交流环境,培养学生学术会议英语能力;第三,为学生在阅读和翻译经济、特别是统计著作、文献时扫除障碍,为利用英语写作。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3。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环节:学术论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展示。具体包括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范式、
英文论文
相关信息
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做好文献综述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开题报告格式怎么写?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意义开题报告问题的选择方式开题报告的写作四步骤开题报告写作流程
中的研究设计、最新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用英语报告学术论文等。要求学生掌握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了解前沿统计分析方法,撰写并展示英文学术论文。
在学术论文写作范式部分,首先介绍
英语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能力培养目标下医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创新改革探索浅谈英语的全球化过程以及与汉语言文化的融合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实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和探索浅谈中学生英语阅读不良习惯的成因优秀学术英语论文题目最新推荐学术用途英语相关问题的探讨给英语课堂加点催化剂英语广场(学术研究)英语学术论文致谢
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摘要、关键、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等内容。以授课教师在国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为例,详细阐述每一部分的写作规则和要点。其次,介绍统计学在学术论文中的重要作用,比较国内外论文写作体例,总结优秀英语学术论文具备的特点。
在学术论文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部分,以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经典的或最新的文献为例,介绍几类适应统计专业硕士生学习阶段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比如调查与实验设计、混合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多水平模型构建等。
在学术论文报告演练部分,首先教授学术会问汇报的基本要点,选取一些本学科国外学者在学术会议上的ppt展示给学生并进行点评,同时授课教师将自己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presentation的过程和体会与学生交流。其次,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一篇中文论文,根据拟选期刊或国际会议的格式要求,运用前面所学的英语学术论文的结构,逐段、逐句翻译论文,力求准确、简练。然后,要求学生准备ppt,熟悉报告内容,反复演练,要求基本能脱稿,并控制好时间。最后,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专门的时间给学生展示,可以邀请同专业学生或任课老师参与观摩和点评。
4。教学方法。基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专业英语学习必须突出学以致用的特点,针对研究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在《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模式和体验式教学。(1)研究性学习模式。针对研究生已具备一定研究性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策略。比如在教学内容的第二部分,要求研究生将每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当作一次研究性任务,将研究方法中涉及的单词、短语、句型等内容串联起来,在英语文本学习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体验式教学。在课程中引入模拟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将“学以致用”的观点灌输到课堂中,让研究生将英语学习与统计学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获得良好的教学体验,为真实环境的学术交流积累经验。
5。考核方式。《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成绩占40%,根据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英文口头报告、课堂讨论表现给予评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采取全英试卷和笔试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对统计学专业词汇、统计分析方法、论文写作等进行测试。
二、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学习情况调查
1。调查设计。在课程结束后,对全部9名研究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以下几个开放式问题:
(1)你认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英语能力?
(2)对于本学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你觉得收获最大的是哪个部分?
(3)你在阅读英文文献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你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说明原因。
2。调查结果与分析。对于问题1,学生普遍认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该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87。62%),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54。46%),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55。94%)。这说明研究生对专业英语学习效果的期待集中在提升阅读、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反映出研究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产出的全面需求,即全面提升研究生专业领域的读、写、听、说能力。对于问题2,80%的学生觉得收获最大的部分来自学术论文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部分。这说明统计专业的研究生更专注统计学前沿方法的学习,对研究设计的关心度不高。这与他们在其他课程中的表现相符。另外,由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并不包含英文论文写作,大部分学生并不打算撰写英文学术论文或在国际会议上用英文作报告,显然这些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比统计方法部分要差一些。对于问题3,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阅读专业英文文献时经常因为专业词汇缺乏而遭遇阅读停滞现象,超过六成的学生存在阅读速度慢,喜欢逐字逐句翻译的坏习惯,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理解专业英文文献时遇到困难。这说明学生们的专业英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亟待加强。对于问题4,70%的学生觉得达到预期学习目标,认为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统计学专业英语的基本内容,可以在以后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再熟练运用。另外三成自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英语基础差、阅读速度慢、跟不上课程进度、对专业英语学习不重视等。
三、《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思考
学习专业英语对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统计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达到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用心配合。首先,对于学生而言,给予课程足够的重视,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非常重要。《专业英语(统计学)》的课时为36个学时,完成设定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后精心准备,同时保证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学专业的基本词汇,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每个授课单元均配有1~3篇阅读材料,提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并做好笔记。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会以这些文献为例,将授课要点穿插其中。如果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成阅读任务,在课堂上势必难以跟上教师的进度,或者教师为了照顾学生,不得不减少教学内容。不管哪种取舍,都会影响课程教学过程和结果。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看,如果学生不准备继续从事科研活动,则学习专业英语的动力不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是就业能找个好工作,并不打算继续从事科研活动。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现阶段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并未对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在学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以阅读中文文献为主,较少被要求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更不被要求撰写英文学术论文。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不能完成课前阅读任务的原因除了对课程的重视不够外,还由于学生觉得完成任务很困难进而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英语基础水平有限,专业词汇量少,缺乏阅读技巧,在遇到生词时喜欢逐字翻译,结果是不仅读得慢,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是囫囵吞枣,最后渐渐丧失信心从而放弃阅读。
其次,对于教师而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融合任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课外延伸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师生互动和口语练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
最后,学校要重视专业英语教学,激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协同合作。专业英语课程本身由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知识密切结合形成,授课教师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质量保证的核心因素。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各有所长,通过开展合作教学,既可以促进有专业特长的英语语言教师转型,又可以实现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快速提升,对于培养专业英语师资大有益处。
篇8:高职食品专业顶岗实习实践与思考论文
高职食品专业顶岗实习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结合食品专业学生到各类大中型食品企业顶岗实习的实践,总结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分析顶岗实习中暴露出的主要矛盾、问题,探讨在工学结合中的新思路与方式,完善顶岗实习机制。
[关键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 岗位意识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是实现高职实践教学与职业工作零距离对接的高职教学基本规范,是高等职业院校培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获得真实职业体验,锻炼提高工作能力,最终实现顺利就业。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职业素质得到强化训练,增强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责任感;同时,推行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赢之目的。
我校历来注重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食品专业根据食品企业的生产季节性制定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大二学生经过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学习之后,在企业生产旺季及时安排学生雨润集团内江雨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汇源果汁万州公司等大中型食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结合近年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的实际,分析总结食品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各个方面的问题,探索新的思路与方式。
一、顶岗实习的主要教学效果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为食品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食品加工行业的窗口,一次学习和丰富专业知识的机会,一个磨练意志力的战场。参与顶岗实习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过程实现了思想、意识、能力诸多方面的转变。
1、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岗位意识
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进入企业生产第一线,自觉地将自己由大学生角色转为企业员工,将每天的学习生活方式切换到现实社会中去。每个学生都从基层岗位做起,每个岗位都有严格的管理规范,学生们自觉遵守工厂各项制度、服从企业工作岗位安排,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与普通员工一致按时上下班,尽职尽责完成工作任务,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员工双重教育下,在两种育人环境的熏陶下,大部分学生能完成由“孩子”、“学生”到“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通过体验职业岗位、体会责任意识,学生大多能做到改变角色、适应岗位、转变观念的需要。
2、融入企业精神,磨练坚韧意志
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亲历着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的文化的熏陶,体验着融入企业精神。食品行业第一线的工作岗位比较艰苦,这正是学生磨练意志的好场所。顶岗实习期间,大部分学生穿上工装和胶靴,完成着重复着单调的手工操作;克服了因“三班倒”打破的常规作息时间带来的生理不适;不少学生在生病期间,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仍然带病坚持在工作岗位。能够坚持岗位责任的原因则在于企业精神的激励,他们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一份子,把个人的岗位责任融入到了整个企业的利益之中。
3、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顶岗实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虽然做的是比较具体、简单的操作,但他们与招聘的普通工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学生也通过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和岗前新员工培训,从企业的现实中看到了自己将来基本定位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技术性、应用性高级技术人才。他们能以自己专业知识的眼光观察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和存在的部分问题。通过不同岗位学生感受和体会不同,学生们通过工余之间互相交流,与带队老师及企业领导探讨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心态和敏锐的职业素质,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和技能。
4、接触现实社会,提高沟通能力
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接触的'都是企业的领导和职工,通过经常接触、交流,增长、丰富了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提高了交际、沟通能力。由于实习工厂大多处于城乡郊区,工厂生活娱乐条件较差,离城区较远,但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相互帮助,共同克服困难,彼此增加了深厚的同学情谊。在顶岗实习期间,通过组织实习生与企业职工的联谊活动,增进了学生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友谊,丰富了实习生活;不少学生与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结下了难舍的友情。
5、增强学习动力,强化求知愿望
进入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之后,许多学生才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工作经验,没有专业技术,能力欠缺,知识不足,让她们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当看到农民工在工厂只能做粗活、累活、脏活,工资待遇低下,还经常受气,部分学生从这些民工中看到了自己父母的身影,深刻感受了挣钱的艰辛,也认识到知识技能的重要。看着那些具有高学历的主管、经理,能用流利的外语接待外国客人,能顺利的处理好复杂的业务事项。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工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她们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上才有自己一席之地。
二、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顶岗实习是一个特殊的教学过程,校企双方都是教学的组织管理者和培养实施者。食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暴露不少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企业岗位单一与学生期望多岗的矛盾
学生在校学习了基础理论、专业综合知识后,对食品企业一般都憧憬着美好的期望,他们希望到食品企业的多个岗位上去锻炼自己,提高综合能力。当他们被分配到工厂的一线生产岗位后,并非是他们原来想象中的情况。面对包装、称量、贴标等单一岗位,认为这些岗位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枯燥乏味,降低了他们的价值,浪费了学习时间。部分学生产生了不安心实习的现象,极个别的甚至擅自回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单一性,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不完全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企业对学生期望值与学生实际能力现状的矛盾
企业以效益为目标,效益以质量为保障。企业需要能够胜任完成工作任务的顶岗学生,以确保产品质量。但是。从学校直接走上岗位的学生,尚缺乏对企业管理、企业生产等的适应性。因此,企业需要能顶岗的学生,而学生的实际岗位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差距。我们在某果汁厂顶岗实习时,企业对于我校学生寄予厚望,许多全新进口设备都由外国技术员带领学生安装调试。当学生们掌握了基本操作,外国技术人员撤走以后,生产期间部分机器出现了故障,我们的学生却无法排除,其结果是影响了工厂正常的生产。现实让学生看到了自己能力的差距。认识到现代企业员工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也要有一定外语水平,起码能读懂专业说明书。
3、企业的生产需求与学校教学进程的矛盾
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学生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大二期间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2—3个月,然后回校继续学习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产岗位的锻炼和体会,明确学习目的,增添更强的学习动力,成为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企业接受实习生的目的,一是可以借助学校的实习生力量,解决企业生产旺季中季节性用工的突出矛盾;二是在顶岗实习期间,从中选拔人才,并希望留下他们。但这批学生因需回校完成学业不能继续留在企业,如果等到学生毕业后企业再招回很可能因学生重新择业而丢失这批满意的“苗子”,这样的矛盾与冲突是校企双方目前较突出的问题。
4、企业效益追求与实习生基本权益保障的矛盾
学生实习期间一般是企业最忙的生产季节,部分工厂人员超负荷运行,从效益出发,企业一般都尽量减少后勤方面的投入;住宿条件较差,生活设施缺乏,业余生活单调,后勤条件难以满足众多实习生的需求。特别是新建工厂,企业领导主要精力倾向生产设施建设完善方面,更加容易忽略员工后勤条件的创造,学生们下班后生活用水保障不力,工厂没有医务室,生病后得不到及时诊治,学生正常生活比较困难,影响了实习效果。
三、完善工学结合机制探讨
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直是高职教育努力追求的办学理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建立校企共同制订实习方案、共同分配实习任务、共同履行管理职责。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实现“联合培养”机制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
1、关于顶岗实习的主体和主导
顶岗实习是一个特殊的教学过程,需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学生是顶岗实习的主体;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是顶岗实习教学的实施者,学校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是顶岗实习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培养方案的要求,选择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实习单位,落实顶岗实习岗位,做到专业与岗位对口,并尽可能按照专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要求进行交叉换岗、轮流顶岗。让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能学以致用,在工作实践中能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丰富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的提高专业水平。
2、关于完善顶岗实习质量监督与考核机制
学校要与企业、学生签订协议,明确三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制订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并编制学生顶岗实习手册。要认真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动员,严格实习纪律,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实习期间,学校要安排教师带队,加强实习管理,及时处理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时系部可派领导对实习工作进行巡回检查,并做好检查内容记录。要建立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质量监督与考核机制,共同评定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在成绩评价中要将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劳动态度、劳动纪律等内容,以及实习过程中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技术改革和创新成果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
3、关于规范管理和安全保障
学校要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结合行业企业要求安排顶岗实习,要将顶岗实习作为必修的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结合;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既有学习任务,又有生产任务,力求做到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就业三者的有机结合。顶岗实习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原则上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学校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顶岗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实习环境。学校不得通过中介机构直接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不得安排学生从事没有安全保障的实习工作。学校要与实习单位协商保证学生每天顶岗实习时间不超过8小时。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与安全意识教育,明确实习期间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安全要求,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学校和实习单位要为实习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险。要将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有关事项写入实习合同中,要求厂方给予一定保障。学校不得拖欠或扣发实习单位向实习学生支付的实习报酬。学校和实习单位要关心爱护实习学生,帮助解决实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朱乐敏.高职食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践与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11(4):64—68.
[2]李崇高,黄建初,韩明等.高职食品类专业建设模式的探计与实践[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1):75-80.
[3]杨建平.浅谈离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j].工贸技术学院学报,(1):67—69.
[4]夏毅敏,王琴,何玉辉,等.高校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91-92.
[5]徐银.高职食品专业毕业就业质量调查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261—263.
[6]林洁.“工学交替”及“订单式培养”教学模式初探[j].南方论刊,,(7):111—112.
[7]张甦.高职食品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结合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7,(30):236-237.
篇9:计算机应用专业分层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
计算机应用专业分层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紧张,新生基础差、个体差异大,而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却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一种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分层教学
一、中等职业学校面临新的形势
(一)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下降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形势总体都不容乐观,招生难已经成为学校的发展瓶颈。自高校扩招以来,普通高中跟着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受到挤压。以江苏镇江为例,~,全市初中毕业生由37420人下降到19747人,下降了47.22%。普通高中招生数由11750人攀升到18091人后回归到10290人。中职学校生源数由25670人下降到9457人,下降了63.16%。而中职学校的招生计划仍然维持在11000人以上的高位,生源缺口相当大。从录取结果看,毕业后能获得专科(高职)文凭的专业和个别热门的专业还能划个录取分数线,其他中等专业几乎不设分数门槛,考生登记就能录取。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
新生入学时文化成绩差异较大,从20录取的新生成绩看,中等职业学校录取新生高的500多分,低的100多分,成绩相差4倍以上。在录取的新生中,计算机专业基础差异很大,虽然在初中阶段基本都学习过windows和office,但由于信息课不计入中考总分,各校开课的水平不一,不同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还有少量学生,尽管文化课成绩低,但喜爱电脑游戏,计算机成绩反而很高。在录取的新生中,学习目标差异也很大。有些学生几乎没有学习目标,教什么就学什么。也有些学生希望学点计算机应用方面有用的东西,将来能找个工作。还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对口单招的方式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
二、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
在班级授课制形式下,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如果用学生的平均水平组织教学,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于是,笔者就开始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简单地讲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群体并有差别地教学,实现学生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不是新生事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我国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曾进行过分层教学实验,寻找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探索新型分层教学的模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班级构成亦有不同,在专业培养层面继续进行分层教学的探索,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进行分层
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放置到他最适合的那个层次上。影响分层的因素可以有很多,主要考虑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首先可以通过入学档案分析、学前检测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主要了解学生学过哪些计算机知识、学到什么程度,对哪些方面感兴趣等。其次可以通过个别考察结合随堂检测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并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目标三个维度上对学生进行分层。常规班级中,分3~5个层次比较合适,每个层次6~10人,便于教学和管理。分层不宜过多,多了在教学中难以掌控,也不宜少,少了就失去了分层的意义。
(二)确定分层目标
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分层设置教学目标。要研究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还要研究具体知识点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教学中,最低目标是“不作要求”,最高目标是迁移运用,中间再细分若干层次以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分层实施教学
教学前须有计划地将分层结果告知学生,既要调动高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也要保护低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用发展目标来标识分层,如达标级、优秀i级、优秀ii级等,也可以用发展方向来标识分层,如硬件维护组、软件编程组、图形图像组、网站设计组等。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分层目标选择相应容量和难度的教学内容,还要考虑班级授课的共性特点,选定一个合适的层次目标作为课堂目标,确保对应层次的学生达到预定要求。高于此目标的教学内容,择其难点精练地讲,但须对相应层次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课后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布置作业,特别要为课堂上没能充分照顾到的层次选择合适的'作业,巩固教学成果。定期对各层次进行学情检测,未达到分层目标的,给予分层指导,保证此层次学生达到目标,从而实现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
(四)分层实施考核
在学科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分层考核。一方面是检测各层次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另一方面是检测教师教学的实施情况。全班不设统一的考核目标,只要学生达到自己所在层次的目标即可。
三、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分层教学的思考
在中等职业学校,如果学生的发展方向不在某一门课程的时候,应该允许学生“合格”即可,甚至可以“免修”,把节约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到感兴趣的课程上,也很有意义。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不是放弃某些学生的理由。在实施过程中,分层不能简单武断,不能给学生贴上好、中、差的标签,要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同时,学生的分层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进行动态的分层管理。
参考文献:
[1]叶琳,刘文霞.国内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
[2]王兆华,高校计算机应用分层教学之分层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16).
篇10: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是将专业基础理论用于实际工作的纽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体现。目前,高校化学专业所包含的学科很多,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材料化学等,而其中的任何一个学科又有很多分支,所以化学专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这就要求化学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化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意识,拓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重构化学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1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化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充分揭示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价值。目前,很多高校的化学专业都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形式多样的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制订了实践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虽然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而言,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人才培养课程模式滞后
化学专业实践教学可以说是化学专业的“灵魂”,失去实践教学环节的化学教学可以说是“纸上谈兵”,无法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化学专业人才。目前,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进行了教学改革,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的建设,仍然停留在已有的课程建设体系上,过分强调化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没能将化学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的一个重点。在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式下,教材的选定以及教学计划的施行都定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不符合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地、更深层次的揭示。如此情况下,学生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没有将理论用于实践的具体体验,以致难以增强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限制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2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落后
化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复合型学科,与实际的生产、科研等方面具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化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灵活性和一定的广度,同时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也应灵活多变。但是,就目前的化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而言,存在很多问题。长期以来,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校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内容过于狭窄,无法真正意义上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的文化,不能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能“真刀真枪”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即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由于涉及到企业的关键数据,企业不会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关键的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务,并且一般学校进行的实习实训的时间比较短,这种实践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仅仅是对化学实践教学表面意义上的诠释。另外,就目前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来说,考核方式不够完善,考核的标准很多只限于对工厂、企业等部门的参观以及对简单的实物的了解和感知,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强化校内理论学习,提高校外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变得肤浅,流于表面形式。
1。3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化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资金,因为其不仅要有大型的工业模拟设备,还要有足够的原料以及足够的场地等。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高校建设的投入,高校的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经费也有所增加。但是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所需费用仍然紧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校内实践教学阶段,实践教学环节是通过强化化学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必然要求高校要积极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购买化学专业实习、实训的书籍,采购各种校内实习实训模拟设备及器材等;(2)在校外实践教学阶段,实习实训的各项费用也在成倍增长。这两方面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由于经费原因,高校在这两方面的投入捉襟见肘,制约了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保质保量的进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1。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实习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这两部分是开展实习实训的必不可少的、有力的平台。目前,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化学专业已建立了校内实习实训中心及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啤酒生产线、校外化工企业见习。对于校内实习实训中心而言,有几点原因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效果:(1)校内实习实训虽能增强学生对实际的化学相关生产的了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但这与真正的工业生产有很大的差距,只是一种模拟的化学相关生产;(2)由于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不足,限制了学生体验化学相关生产的次数;(3)高校实践教学资金、化学实验室建设用地、化学相关仪器设备和资料等无法满足实习实训的需要;(4)学生本身对实践教学意识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意义。对于校外实习实训而言,由于化学专业的特殊性,很多化工企业的生产关键数据不能外泄,从而制约了化学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相关企业受到地域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十分困难。
1。5实践教学的“双师型”人才不足
化学专业作为一种实用型专业,要求其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当前,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升本”时间短,化学实践教学更是处于摸索阶段,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明显欠缺,如实践教学教师的引进不足,实践教学教师团队的建设不足,缺少相应的实践教学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最近几年,各高校调整了人才培养模式和建设目标,制定了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而目前的高校师资队伍多数是在传统培养模式下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但是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同时缺少和企业单位的联系,对行业、职业的了解不够。另外一方面高校扩招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匮乏,大部分教师忙于课堂理论的教学,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经常出现“黑板上画机器,试卷上做产品”“纸上谈市场,黑板上谈竞争”现象。同时,高校在引进教师方面重学历、轻实践能力的人才引进模式也制约了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再加上目前很多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没有制度化,这更进一步造成双师型人才的短缺。
2加强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举措
2。1改革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目前的经济形势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战略性转变,实现知识与实践及能力的有机结合。对化学专业而言更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要培养化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改革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模式。cpe人才培养课程模式是一种适用于应用型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由基础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就业导向课程组成。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是按照综合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来设置的,指向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模块则按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与拓展课程来设置,指向专业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在c、p模块基础上设置就业导向模块,为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转化成迁移性的实践应用能力打开通道。作为化学专业,应积极探索cpe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应整合传统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实验课程,同时增加实用性的课程如酶催化反应、钠米技术、化工制图、化工原理、化工设备自动化、无机有机精细化工及其工艺等学科,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职业技能。
2。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及考核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体系及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是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制度,是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应重构大学教育的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教育,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联合制定和完善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推进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构建3 1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改变单一以成绩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应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考核与考评结合,同时还应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结合;扩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主体的范围,不能单纯将教师作为考核考评的主体,应将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和个人全部考虑在内。同时,还应详细制定考核评价的细则,使考评考试有理可依,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
2。3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化学专业人才的有力支撑,是将化学专业办出特色,提高人才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的关键,也是化学专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新教育发展思路的示范窗口。化学专业应以当前政府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契机,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规模,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完善“工学结合”机制,利用现有的资源,依托化学专业的学科优势积极拓展校内实训场所,建立校内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如制造洗涤剂、胶水、涂料等化工产品,既能为学生提供训练的机会,又与企业挂钩;开展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办学,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使化学专业面向社会,定期派遣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化学相关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达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紧密结合;加大“产学研”相关实验室建设,积极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尽可能将理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有机结合,推进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的本领,实现实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2。4增强学生科研意识,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提高化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应结合化学专业特色,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加大科研项目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业竞争十分激烈,这就要求各行业必须时刻提高自身的技术含量。技术含量的要求,实际上是对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要求。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能激发大学生科研兴趣,有利于提高大学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探讨问题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5拓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发展
实践本身就是一个无时空限制的活动,传统的化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会使实践教学更具新颖性和实效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化学专业而言,除传统的化学实验课教学、毕业论文、实习见习外,还应积极扩大实践教学的内容,如聘请化工企业专家、化学科研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定期来校讲学;开展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积极构建多证书教育体系;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了解实际生产,参与生产。在拓展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和环保意识也应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以此可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实现实践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2。6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践教学实现快速发展的前提。加强化学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应注重如下几点:
(1)明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应以“紧密结合学科建设,服务学校发展”为原则,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以适应应用型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2)改革单一的人才引进制度,拓展人才引进的源头;
(3)注重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
(4)构建全面的教师评价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及人才共享机制;
(5)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及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际生产能力;
(6)鼓励教师申报产学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研发能力;
(7)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结束语
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人才,如何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化学专业的优秀人才,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只有改革现有的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专业实践教学的力度,才能造就一批优秀的社会所需的人才,同时也才能够为地方应用型院校的发展寻得一条宽广的大路。
篇11:浅谈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浅谈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摘要:结合当今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中出现的一些疑问和困惑,进行了探讨与反思。要成功地实施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必须做到:
(1)要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
(2)要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
(3)要与化学学科特征衔接;
(4)要与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
(5)要有实验教学激励配套政策支撑。
关键词:高师院校 化学(教育)专业实验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目前,各种高校教育教学类刊物和高校化学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中有关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文章很多,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例如,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暨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西安,7)的论文集中共有21篇论文[1],其中,实验中心教学与管理论文7篇,基础实验教学论文1篇,综合实验教学论文1篇,专业实验教学论文1篇,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实验教学论文6篇,化学实验论文5篇。可见,化学专家、学者及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人员都极力关注、探讨实验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疑问甚至困惑,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与反思。从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化学实验教学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等方面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反思并提出观点。
1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学校的任何教学改革,都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也不例外。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多数要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素质。
目前,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化学院系将原有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化化学、化工基础和化学教学论6门实验课程分设的局面完全打破,重新设置3门实验课程,分别为: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和化学(教育)专业实验。其中,化学(教育)专业实验就是原有的化学教学论实验。
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是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门研究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原理、过程、内容、方法和技术,以及化学实验设计与改进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不同于其他化学实验课程(例如以前的无机化学实验课、有机化学实验课和物理化学实验课等,或者现在的基础化学实验课和综合化学实验课)。后者着重帮助师范生认识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前者则是作为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途径,它以师范生已有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着重训练和培养师范生独立从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技能,以及开发和利用化学实验于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初步能力,为师范生毕业后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创新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具体的教学目标是:
(1)巩固和掌握相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
(2)学会化学实验探究,提高解决中学化学实验疑难问题能力;
(3)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学会改进和设计化学实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能力;
(4)研究国内外化学实验研究成果,学会设计新的化学实验,为中学化学教学服务。
基于上述目标,高等师范院校设置的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应该是师范生走上中学教学岗位之前的一门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和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必修课,不仅要培养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做一名合格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实验研究能力、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世纪对新型化学教师的要求。
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与培养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这一目标相一致。否则,就成了教学改革秀。
2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
在明确了化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之后,是否了解培养的对象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内容?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否符合目前的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是否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理念?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实验更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科学探究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和亮点,改革后的中学化学课程强化了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作为即将走上中学化学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更应具有实验探究能力。而目前的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居多,探究性实验较少,这极大地影响了师范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增加探究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属于综合实验,是培养师范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增强探究性实验的内容有多方面,可以是:实验条件、装置的探究;实验步骤、实验产物的探究;实验异常现象、失败原因的探究;实验绿色化、趣味性的探究;生活化实验、现代化实验的探究;教学讲演实验的探究等[2]。
3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化学学科特征相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实验教学历来都受到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特征。实际上,化学是一门动手做实验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应将化学实验放在突出的教学位置,才能凸显化学学科的特征。“纸上得来终觉浅,晓知此事须实践(实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因此,化学教学中,与化学相联系的教学问题,能够用实验去探究的教学问题就不要用纸上谈兵或凭空想象的现象或脱离实际的争论,而应多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来说出有与无、对与错、好与差、行与不行等。这种教学理念完全符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3]。在让学生探究之前,化学教师对自己积累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案例应亲自动手试做一下,这样既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又能完善其方案和掌握其操作关键,还能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学。例如,在用蒸发皿、医用碘酒和打印纸做碘蒸气检验指纹实验时,出现了蒸发皿口径大小的深蓝色斑块的异常现象而使指纹迹不明显,意识到打印纸里含有大量的淀粉并进行了验证[4];又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是土红色,教学中人们一直认为土红色物质是氧化亚铜,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这种土红色物质就是金属铜[5]。
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化学学科特征相衔接,要突出化学实验的功能。化学实验中常有异常发生,而学生对此往往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还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正确指导学生实验。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ihear,iforget;isee,iremember;ido,iunderstand.”这充分揭示了实验在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
什么样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就反映出什么样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质量与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差距,实验课程教学都习惯于循环式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一般按3个环节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操作、课后写出实验报告,各个环节都以教材为主。这种模仿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范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抑制了师范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不要出现“用新坛装陈醋”的教学改革。 根据化学实验教学规律,任何专业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可以分成4个层面,即:第一层面为重视基础实验,强化训练实验技能,要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主动练习”的教学方式;第二层面为增加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要采用“学生主动探究,教师重点指导”的教学方式;第三层面为加强设计实验,着力培养实验能力,要采用“学生自主设计,教师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第四层面为拓展课程内容,提高实验创新能力,要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创造新的实验”的教学方式。这四个层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互渗透,有分有合,有多有少,有机结合,能够激发师范生学习兴趣,发挥师范生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师范生化学实验能力和实验教学能力。
5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有实验教学激励配套政策相支撑
一个好的教学改革必须要有好的教学配套政策来支撑,这样的教学改革才能持续进行。尤其是在既要财力物力又要智力体力的实验教学改革中,更要有好的教学配套政策来支撑,否则,再好的实验教学改革设想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教学配套政策相支撑。任何专业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都应有相关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政策、相关实验教材编写的配套政策和相关实验教学激励的配套政策来支撑,使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能够持续、高效进行下去。
5.1应有相关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政策
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不同于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光说不做或多说少做都是不行的,它要有大量的物质条件(必要的实验室数和仪器设备台套数,以及充足的实验消耗品等)支撑,要有高水平教师的指导,较高的师生比(1:12~1:15),一定比例的实验员队伍,合理的实验课时数和实验室开放制度,才能保证师范生人人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和有效的实验效果,使他们从中获得实验体验,迸发出创新的灵感,产生出创造性的行动,这样才能确保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真正成功。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有相关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政策。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现有2个90m2的学生实验室,1个40m2的预备室和1个20m2的药品仪器室,8位教师,实验课时数将由现在的51学时调至85学时。
5.2应有相关实验教材编写的配套政策
教材是人类育人智慧的沉淀,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资源。一本优秀的教材,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愉悦。但是,就化学而言,高等师范院校所编教材大都是东拼西凑,没有重大突破,今天使用的物化实验教材跟50年前的教材相比,有许多实验无论是格式还是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变化[6]。可见,实验教材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有相关教材编写的配套政策。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任何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而言,教材编写要遵循整体性、层次性、渐进性、选择性和关联性等原则;要有熟悉专业实验教学的专家组成教材编写队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分步完成相关层次的实验教材编写。这样编写出的实验教材,才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学院成立以院领导负责的实验教材编写组,统一组织相关专业实验教学专家,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初步编写出相关层次的实验教材稿,近期将由安徽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基础化学实验ⅰ、ⅱ》、《综合化学实验ⅰ、ⅱ》和《专业化学实验》教材。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的教材名称为《化学实验研究与设计》[7],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5.3应有相关实验教学激励的配套政策
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还在于实验教学人员。如果没有相关实验教学激励政策,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无从调动,实验教学改革还是低效运行的。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存在一种现象:搞科研工作好比体育竞赛上的个人项目,成果(论文、科研项目等)好记载、好评价、好奖励,且奖励力度大;搞理论课教学工作好比体育竞赛上的集体项目,成果(按课时计教分、学生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分值高低等)比较好记载、比较好评价、比较好奖励,但奖励力度不够大;搞实验课教学工作好比国家号召全民健身运动,教师不是固定指导学生实验,而是分组轮流指导学生实验,成果难记载、难评价,唯一奖励的是教分酬金。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里,教师的精力主要是投入到科研上,很少有人愿意从事理论课教学工作,而愿意从事实验课教学工作的人则更少,即使有教师参加实验教学工作,有的是为了增加一点教学工作量,以满足教师岗位验收需要,其精力不在实验教学上,也不去研究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却一直处在低效运行和应付之中。
鉴于此,要想搞好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关键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激励的配套政策,极大限度地调动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实验教学激励的配套政策可有:
(1)尽量固定教师指导同组学生不同实验,强化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价的力度;
(2)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力度,并与评优和职称评定挂钩;
(3)加强实验课时监控,调高实验课教分计算办法;
(4)鼓励实验室开放,加大力度奖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的实验研究成果等。目前,我们学院已初步在这些方面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政策,并对指导本科生创新实验研究、实验室开放和发表实验教学研究论文都给予了一定的奖励。
综上所述,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必须要做到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与化学学科特征相衔接、与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和有实验教学激励配套政策相支撑。
参考文献
[1]陕西师范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9
[2]熊言林,江家发,阎蒙钢等.化学教育,,27(1):4254
[3]熊言林等.化学教学,,(1):1112
[4]李世凤,熊言林.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8):1618
[5]熊言林,魏先文.化学教育,2006,27(2):5960
[6]杨红.浅谈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2009:58
[7]熊言林.化学实验研究与设计.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篇12:浅析医学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浅析医学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目的:对医学护理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改革研究和实践,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南阳理工学院护 理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建立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包 括论文选题与设计、设计的实施与督查和成果评估3个环节。同时,对已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建立其意见反 馈统计数据库。结果上述方案能提高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较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创作和科研的热情,并增强导师 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结论:对医学护理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相关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在完成高 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临床护理实践人才的目标和任务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对医学护理学专业而言,毕业论文是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规划的主要组成内容之 1。设计撰写毕业论文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应用医学护理学及 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思维认知方法对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高学生参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积极 性,增强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毕业论文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考核依据。因而, 对毕业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并实施改革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1.1毕业论文相关知识欠缺
多数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是首次接触毕业论文,在这之前他们从未受过相关的完善而系统的写作训练,致使不少学生一时 无所适从。而且,医学护理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通常在 进行临床实践实习的前期,而这_时期通常正是重要的专业课 学习阶段;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又面临着各种考试以及就业 单位的种种考核等实际问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地 研究和准备毕业论文课题的.设计。
1.2教学管理质量有待进_步提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呈膨胀性发展,学生数量增加迅 猛,而相关的管理人员有限,管理水平又参差不齐,面对各种变 化的新情况,不能与时俱进地迅速做出应对。南阳理工学院作 为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学科门类较多,各学科对毕业论文的 要求大多不同,这给管理工作更增添了难度。而且,个别管理人 员办事推诿、拖拉、不负责任,导致教学文件不能迅速有效地传 达到指导教师手中,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及时,对学生完成毕业 论文影响较大。
1.3指导教师投入精力有限
由于学生数量猛增,师生比例存在着严重的失调现象。就 我院医学护理专业而言,每位指导教师带有十多个毕业学生, 而且多数教师都承担有大量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投入指导毕业 设计的精力明显不足。个别教师对工作相当不负责,甚至有的 教师连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没有仔细地审阅,致使论文中出现大 量的低级错误。在开题和答辩时,_些教师既不提问也不指正, 或者教师自身的知识面较窄、知识层次较低,这些问题的出现 也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严重下滑。
1.4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
毕业论文设计时期也是教学管理上相对松散的时期,尽 管这段时间事情比较多,但教学内容的时间性要求不像课 堂教学那么严格,这使得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对自己 放任自流;有的学生文字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却不虚 心请教;有的学生不拟定提纲,写论文时东一句、西一句,不 能合理、正确地描述课题内容和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实践工 作。
2论文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
为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 管理,笔者设想构建出一套包括4个层次(教师一专业系一学 院一专家组的动态管理模式,并从我院医学护理本科毕业设 计开始实施,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指导教师及院系之间的协 调与监管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体系流程详见图1。从图 中可见,监控体系主要包括论文选题与设计、设计的实施与督 查、成果评估3个核心环节,过程严谨,工作量饱和。各环节的 具体特征如下。
2.1.1论文选题与设计这一环节从临床实践前4周开始进 行,采取“题目公开、双向选择、院系调控”的方法,指导教师结 合临床实践需求、医院实际状况、科研项目、教学改革与管理、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等情况设计题目,题目要求本着目标明确, 难易度适中,可控性强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结合具体临床实践。 既可以由导师亲自设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所查文献资料等自己进行选题,选题可全方位、多角度涉及。设计完毕的课题由导师汇总至系里,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对 每一个课题进行“盲审”,包括题目的方向、深度、广度及工作 量等,对不合格的课题坚决予以退回,要求重新修改完善直至 达到标准要求。最后,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将合格的课题送交学 院教学督导小组,后者对所选课题进行总审把关后,上网公 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环节要有一个发动宣传时期,针 对全系护理专业将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全体学生,邀请经 验丰富的专家进行写作和培训指导,从而使护理专业学生了 解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 研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其求知欲和科研兴趣。还应组织指导 学生阅读专业刊物,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并向学生 介绍成功者的典型事例,树立信心,激发兴趣。最后,将选题表 和任务书分发给每位学生,并要求其撰写课题大纲并将选题 表和任务书填好,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修改后再将以上材 料返回给所指导的学生,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地参与到临床实 践之中。
2.1.2设计的实施与督查这一环节是完全的动态流程,从资 源的合理组织(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应用相关的实验设备、收集 病例、论文的设计规范等)到设计任务的完成,涉及的各种相关 表格和项目的填写,学生是主要实施者,指导教师负责指导、解 惑和把关,学院督导小组进行全过程监控。
学生根据课题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仔细规范地收集病例,分 析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其中病例的收集是关键,要尽可能多 地去收集病例,对所收集到的病例要尽可能详细地进行记录, 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各种阳性和阴性体征、诊断或印象及治疗处理意见等都要做到认真、仔细地记录。在 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随时和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并在导师的指 导下做好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开题报告撰写完毕,由系审核 评估小组再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特别是 对开题报告中相关内容的创新性进行严格评估。评审完毕,将 需要补充修改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其根据专家指导意见 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随后,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拟定各周计划 进行前期具体的课题设计工作,主要涉及细节方面的完善等内 容。
学院督导小组要严格进行监督管理,包括严格执行教 师和学生的考勤和请假制度。督导小组应定期聚会,反馈意 见,提出建议,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对学生在临床实践中 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心理问题更应该特别关注,确保学 生安心顺利地进行临床实践和毕业课题设计。为保证毕业 论文保质保量地完成,根据周进度计划表,要在中期进行一 次全面系统的检查工作,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 和通报,多方沟通以确保问题通过最有效的途径得以迅速 解决。
临床实践后期,要求学生抓紧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并深入 总结探讨,将所遇到的具体情况随时和导师沟通交流。待论文 写作完成之后,要求学生特别仔细地去审核其中的关键词、统计 数据表、图表、参考文献等相关内容,注意其中的规范书写方 式,避免学生养成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写作习惯。随后,进入到毕业论文的结题审核和专家评定阶段。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 家进行严格仔细的审核评定工作,在选择专家时,必须邀请课 题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专家组的成员不得少于7人,其中校 外专家不少于2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不少于5人,专家 评审小组的主席必须是取得教授或主任医师职称的人员。毕业 设计的实施与督查这一环节是毕业论文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环 节,整个过程大约历时18周。
2.1.3成果评估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包括:毕业论文设计过程 中临床案例收集、整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方案和 结构的合理性、创新性;独立工作能力;文字综合表达能力的 准确性、规范性;图表的美观和质量;整个设计写作过程的工 作态度。其中导师和评审小组成员的意见各占20%,答辩小 组意见占60%。答辩内容包括个人对论文的设计撰写的全过 程、遇到的难题及解决办法;论文形式的规范性以及内容的质 量高低;论文答辩过程中回答问题的严谨性和正确程度等。由 答辩评委会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分别打分,最终得 出平均答辩成绩。综合导师和评审小组成员给出的成绩以及 最终答辩成绩,得出综合成绩,并经学院教学评审委员会进行 最终审核和验收后,将成绩在网上进行公示,并以此来评估导 师教学和学生培养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对于特别优秀的毕业 论文,由学校推荐并提供经费在相关专业期刊发表,为提升专 业品牌和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做贡献。同时,对毕业论文的作 者及其指导教师颁发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的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 在全院范围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毕业设计成果评估这一环 节大约历时 2 周。
2.2建立意见反馈统计数据库
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之后,根据我院护理专业本科生 培养计划和相关文献资料,设计一些调查问卷,如调查学生对 毕业论文的认知和态度,包含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写作态 度是否认真等多个选项以及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中、后期 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议的解决办法等。前者可以采用半 开放问卷,而后者可采用开放性问卷,允许学生自由回答。通过 发放调查问卷,再次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以真实而 充分地反映撰写毕业论文是否在学生中起到积极的效果,另_ 方面,也可以从交流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地探索研究, 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之后的毕业生论文设计的顺利进行做 更为完善和充分的准备。同时,将这些调查资料建立数据库, 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既可以在整个学院内部之间进 行有效交流,也可以在兄弟院校之间进行交流,以实现成果和 经验共享,为整个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做出贡 献。
3结语
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上述改革,建立有效的动 态监管体系和积极的反馈途径,护理专业的 质量较以往有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对答辩的问题较为重视,答 辩的准备也比较充分。同时,其论文写作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 步,在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科研设计、实验要素、科研 资料、统计学处理、参考文献引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 体会。通过这一创新改革,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撰写毕业论文的任务,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创作和科研的热情,增强 了导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 作,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大学本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和任务。
篇13:高职文秘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高职文秘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 要: 本文从论述高职文秘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文秘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模式和教材选取等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文秘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提出了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评价等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文秘专业 双语教学
1.双语教学的含义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或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与我国加入wto有关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文件中虽然提及的是本科教学,但是高职院校双语教学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双语教学主要指在某些或所有的非语言科目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学。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完成两种语言之间的逐字对译和信息转换,而是将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为教学提供服务。双语教学与传统的外语教学不同,外语教学强调“语言教学”,语言本身是教学的内容,而双语教学则强调“教学语言”,外语只是教学媒介,专业知识才是传授的主要内容。英语仅仅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而不是教学中心和目标,在英语情景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英语基础的涉外文秘双语型实用人才。
2.文秘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意义和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社会急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专业口径宽,能够实际运用外语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那种单纯的语言型外语专业或外语能力一般的单一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仅靠传统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水平已经不足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寻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增强国际理解与沟通的能力,双语教学是当前英语教改实验中凸现的一个新亮点。秘书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职业,具有涉外性、辅助性等特点,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对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
高职双语教学是一种新兴教学模式,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目前教育部尚无统一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的经验十分有限。双语教学师资薄弱、教师对双语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双语教材缺乏、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中推行双语教学的主要障碍。为了探索一种适合本校文秘专业的双语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笔者从学生、师资队伍、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文秘专业部分课程开展双语课程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本校文秘专业三个年级中进行了文秘双语教学的调查问卷,以期探讨开展文秘双语教学的可行性、重要性,并对改进双语教学的方法、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3.文秘双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3.1研究对象。
选择本校文秘专业在校学生共计95人为调查对象(级34人,级29人,级32人)。
3.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分析:自行设计问卷,教师上课随机发放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课后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无弃权。调查内容包括对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的认知、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情况、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有封闭式问答和开放式问答,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现有资料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文秘专业课教师的师资情况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说明实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调查结果分析:详情见表1
表1 学生对我院推行文秘专业双语教学可行性的认知情况调查(n=95)
4.文秘双语教学问题分析
4.1可行性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有75.79%的同学对学习英语感兴趣,72.63%的同学认为文秘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是有必要的,70.53%的同学已经或者有意愿报考涉外商务秘书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同学达到42.63%,有8.42%的同学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提升专业及外语知识和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开阔国际视野及意识、掌握前沿学科知识并提高学习兴趣,只有13.68%的同学认为双语教学会加重学业负担。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文秘专业几乎全部是女生,女生对语言的天生敏感和学习天赋使得大多数同学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并能清醒意识到双语教学可以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机会。这些同学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通过了大学四级甚至六级考试,大多数学生具备英语基本听说读写能力,为实施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阅读分析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了解到文秘专业主要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大都围绕前台接待、来访客户接待与交流、办公室设备使用、档案管理、应用文写作、安排公务活动及会议的筹备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像我院如地质矿产、财会、机械等其他专业性极强的专业,仅学习英语核心专业词汇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是英语日常用语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型就可以进行交流和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样使专业教师从事双语教学更得心应手。
4.2教学模式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有53.6%和32.7%的同学分别认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只有4.2%的同学认为都可以进行双语教学。在关于较好的双语教学模式选项中,几乎没有同学赞同全部或绝大部分使用英语,绝大部分同学赞同在总结重要概念和小结,介绍关键字和专业术语或案例分析时可以适当用英语。68.4%的同学认为应该从二年级开展双语教学比较合适,说明大多数同学能够在充分认识自己认知能力的同时,区分普通大学英语和双语教学的异同,从而更有目的、有方法地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语言应用能力。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并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比如两课、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用中文讲授的效果更好,因此没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
篇14: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作为管理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之该课程不仅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多元回归分析、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前导基础课程,而且对学生开展科研训练项目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此,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不但要强调基础理论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思路及实践指导。
笔者针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统计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学生应用统计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构建了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课堂讲授、实验教学、统计调查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在承担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任务伊始,首先针对该课程的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学生中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以前的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内容之间不銜接
统计学课程的先导课程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后续课程有多元回归分析、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等。由于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的改革而撤销了教研室,致使课程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规划,任课教师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因此,统计学课程中的统计推断内容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存在着交叉重复,造成学时的浪费;而另外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却又没有足够的学时进行讲授,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造成困难。
(二)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环节
重理论轻实践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许多高等院校统计课程的教学中。这一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偏重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的学习,系统性强,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但是,这一教学模式对统计方法的应用性重视不够,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缺乏统计软件的学习与训练
在现代计算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不会使用计算机手段和相应的'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学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因此,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演示统计软件的使用而缺失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训练,将导致学生只掌握了统计学的“皮毛”而没有抓住统计学的核心,只记住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却没有掌握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践当中的工具和手段。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训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统计分析软件,并能正确地应用。
二、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发展趋势
笔者在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曾选修了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当地高校商学院的统计学课程,并与授课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此外,还与美国西华盛顿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学者就其商科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并对国内高校特别是“985”院校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a_a:
第一,重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讲授不是从僵化死板的概念和公式定理出发,而是基于社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来阐述统计理论和方法产生的背景、应用的条件以及基本统计思想。
第二,重视统计分析软件的学习。通过学习进而掌握各类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快速而简单地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将重点转移到对统计输出结果的分析与解释上,真正体现统计学的实用价值。
第三,重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针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统计分析,能熟练运用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手段与方法,不仅拓展了学生所掌握统计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且提高统计学成果的社会效益。
三、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管理专业学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突出学生统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围绕这—教学目标,按照图1所示的教学改革思路对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从实用角度出发,构建统计学课程“课堂讲授、实验教学、统计调查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将统计学原理、统计软件应用以及应用统计学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应用型统计学知识体系。
(一)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銜接
针对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统计学相关课程主讲教师进行充分沟通,协调统计学课程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制订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现代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将统计学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整理与展示、描述性统计分析、抽样分布、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将数据的收集方法放在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中,而统计推断内容仍放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重点集中在对统计输出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上。据此,一方面,管理专业与统计学相关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界限分明,分配合理,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多地传授学生以知识;另一方面,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完美协调,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而且全面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应用统计分析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实验室建设条件的加强,为统计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统计学实验,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软件操作及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统计分析能力。这也是统计学课程改革的重点。
首先,针对上述理论教学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教学计划,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地整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学时比例为2:1,并通过增加课外实验练习,以期达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学时1:1的比例。在实验教学中,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结合在一起,用所学理论方法指导实验教学,在实验练习中把一些抽象、难懂的统计理论和方法直观地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者互相促进,有效结合。
其次,微软公司开发的msofficeexcel不仅能够制作图表,而且还提供了比较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便于掌握,更易于推广使用。因此,统计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以excel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的学习和应用为重点,在掌握了excel软件统计分析功能的基础上,辅以spss专业统计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spss专业统计软件。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可使学生从大量繁琐的统计计算中解脱出来,将学习重点放在统计模型和结果的分析上。
最后,撰写实验报告,这是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加强对所学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生运用统计软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统计输出结果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统计方法应用效果的认识和理解,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三)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统计学课程本身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3。其科学性要求知识的传授必须关注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基本方法;而艺术性在于它更重视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基本方法在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应用的技巧,强调管理统计学的正确实践。正因如此,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要一改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引进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理念,提高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基于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即“情境一问题一假设一解决一验证”5个步骤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探索发现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生在问题讨论、相互激发、协作和互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培养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
统计学教学既强调理论学习,又强调实际操作,而案例教学正是连接统计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案例是现实问题的一个缩影,案例的引入给学生提供了逼真的练兵场,学生对案例中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讨论,选择若干统计学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比较评价,最后得出统计结论。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对如何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更为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既包括课堂实践,如课堂案例讨论及实验课,也包括课后的个人实践和团体实践。课后个人实践主要是指课后作业和独立上机练习;团体实践主要是以小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活动。这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指团体实践。为此,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由学生独自完成“选题一样本选择一数据收集一描述统计分析一统计推断”完整的统计调研过程。在社会实践调查过程中,学生要独立承担以下具体工作:(1)观察分析实际问题,查阅相关文献,提出研究选题;(2)设计抽样调查方案;(3)收集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进一步做出统计推断和相关性分析;(5)撰写统计调查报告。最后,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各小组在课堂上对其调查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并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通过上述4个方面的工作,基本形成“课堂讲授、实验教学、统计调查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统计能力的培养,实现了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可以看出统计学方法的实际应用仍然是教学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如何更好地将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今后课程改革中的重点。此外,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统计学实验教学内容目前主要偏重于软件操作功能的介绍,而教会学生使用常用的统计软件仅仅是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目的的一部分,还需对统计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建立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
篇15: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如何对教学进行科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唤醒并开发学生的歌唱潜力,在学生心中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幼儿教学的歌唱技能,是中职声乐教师在教学中思考与探索、实践与总结的重要课题。
一、声乐教学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近年來,笔者一直辅导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的学生,且长期担任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市级大赛评委。学生现场参赛状况显示: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参赛选手都不能够做到“自然地、舒服地、完整地”歌唱。某些老师、学生受“学院派”的影响(可以在技能大赛中得高分),盲目地进行美声唱法训练,捏着嗓子、鼓着肚子,把一个个无法驾驭的作品唱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某些老师、学生置声乐教育的根本规律不顾,提倡或者坚持“原生态”、“野蛮唱歌”而无视学生基础音乐素养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由于方向性问题,某些学生就业后无法很好地适应工作;由于基本乐理知识的匮乏和视唱、音准能力的欠缺,再加上学习能力缺乏,教学技能提高通道被堵死。某些参加升学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专业课学习由于中职阶段各种“怪相”误导,无法和大学学习很好地衔接,“走了弯路”,甚至无法完成学业。
通过调研发现中职阶段某些无序的、过度拔高的或者轻视基础的教学现象,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乃至低下,表面上锣鼓喧天,很热闹,实则学生声乐演唱能力、视唱能力等都差强人意。
二、以未来的需要对教学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设计
(一)未来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对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概括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要准确熟练演唱或弹唱教材内容;其次教师要有分析教材(重、难点如:歌词、旋律、节奏)的能力。教师要研究如何理解教材、优化教材、提炼教材重难点并完成适合学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再次,教师要努力挖掘儿童歌曲中的最大价值。课堂中采取多样、灵便的方法,如改变节奏或节拍,改变速度和音响,累加课外资料,扩大知识范围等,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最后,选好唱歌方法。如用填空式、衬腔式唱法(唱出相声词)还是累加打击乐等,都要根据歌曲特点和学生资质。未来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要求提高了,同时对中职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敲响了警钟:中职阶段声乐教学的标准必须落到学生音乐素养基础的培养上。提高中职生听音视唱的能力,培养中职学生理解熟悉教材、设计教学、具备基本的乐感认知和基本技能,是中职声乐课教师必须研究、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规划设计
1.合理规划课程设计。
听音、视唱技能课程属于基础能力培养课程,要花大力气长时间进行训练。某些学校开设专门的视唱练耳课程,只有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视唱能力,建立了良好的音准感觉,才能较好地演唱作品。作品演唱训练课程分为基础声乐课程和合唱课程,这类课程在所有声乐训练课中应该占到绝对多数的课时;声乐、儿歌创作课程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部分,也是未来工作过程中必需的部分,但中职阶段教学应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主,占用的教学时间不宜过多。
2.优化教学设计。
让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中体现教学思想,成为具体声乐教学中的导向。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素养,还要指导学生锻炼相应的能力。常用教学模式是作品任务驱动教学,以小班化或一对一教学流程实现。中职学前教育普遍呈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教学只能通过任务驱动模式、集体教学小组或个人检测性教学流程实现教学。很明显,由于学生个体所受的独立教学时间不足,学生个人演唱中的细节问题较多,表现力明显不足。
3.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素养。
引入其他艺术种类,运用有效的方式感知体会,丰富声乐艺术的感知体会,使学生形成饱满的认知;运用听赏、跟唱等有效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感受,形成正确、良好的心理反应,实施有效的审美教育。
三、声乐技术训练
(一)音乐教学语言的运用
1.语言的准确性。
一名声乐教师只有对复杂的声乐理论理解透彻,才能讲给学生听,如气息沉、吸气深、吐气匀、下巴松、笑肌提、咽腔立、气息通等。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语言。
2.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感觉教学,利用平时生活中的感觉及常见现象。例如:对于初学者来说,让其体会咳嗽时肚子、小腹的感觉和抬钢琴向下使劲的感觉,使学生理解这一刻气息所在的位置与支持点;学生歌唱时声音不连贯,可以让学生把声音想象成散落的珍珠穿成一条线,这样声音就会柔软、圆润。这样教学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从而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
3.语言的科学性。
歌唱是一项内部肌体的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真正实践、倾听声音效果才可判断。因此,只有提示是不够的,还需要比较抽象的语言,如把气吹到小腹、把声音竖起来等。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语言,才能指导学生的歌唱实践,借以完成演唱。
4.肢体语言的示范引导性。
唱歌过程是各个器官和肌肉群相对紧张和放松有机统一的运动,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应用肢体语言并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肢体语言,如唱歌过程中活动肩颈、手臂等,缓解紧张心理,达到放松的效果。
(二)声乐作品的完成
在讲解声乐作品时,教师应该对作品了如指掌,才能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启发学生表达声乐作品的艺术。
1.准确生动地阐释声乐作品的“情感、情绪”。
认真学习理解歌词,熟练记忆,感受词的意境和韵律,把握张口和闭口时的字音字韵,体验歌词的轻重缓急,在声乐作品中处理的强与弱就能很明白地感知到了;认真揣摩旋律,做到旋律舒张、进行自如。极佳地处理好换气、声音的位置状态等,非常清晰地处理好一些特别需要处理的地方,如表达“深情的”、“悲伤的”情绪时要“拽得住”,表达“热情的”、“激动的”情绪时要“抢得好”。全身心投入作品描绘的意境当中,准确生动地体现作品的思想情感。
2.因材施教,让学生轻松地歌唱。
根据不同的学生,分析其不同的音域、音色、气息动力特点等要素选择合适的作品教学,让学生自如地运用正确方法轻松歌唱。
3.系统训练,完整表达声乐作品。
教师的分辨能力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演唱水平。就声音训练来讲,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歌唱,这就要求声乐教师的思想方法是辨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比如在声音训练中,当强调声的高位置时,同时要强调气息的低控制,否则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发出的声音效果尖、擠、卡、虚的现象;在提示气息下沉有深度时,同时要保持高的歌唱位置,反之就会破坏歌唱状态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在训练中让学生把喉咙打开时,提示学生把声音唱得集中;提示靠后唱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垂直性;提示笑肌上提时注意下腭向下松的感觉,闭口音开着唱,开口音关着唱,科学的训练方法贯穿在辩证统一的规律之中,学生只有融会贯通,才能较好地表达出作品蕴含的情感。
(三)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中职学生的教学更突出强调的是实用性。在幼师专业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求声乐教师不仅仅要在40分钟声乐课堂内帮助学生提高演唱技能,还要让学生具备教会幼儿音乐知识与演唱表演的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深化过程。
1.示范引领,体会声乐演唱的基本表现。
在课堂上,老师精彩、准确的演唱,严谨的教学过程都给予学生示范引导,教师是学生眼里看到的“歌唱家”,学生听唱模仿都有了具体的对象,近距离感受作品的控制、表达的声音、气息的特点。
2.落实教学法教学,形成实践能力。
“试讲法”“模拟幼儿园”“模拟幼儿园微课堂”等,拿一首儿歌给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唱,锻炼学生分析、视唱、节奏、表演等各方面能力,落实教学法学习,促进实践能力的形成。
3.提供活动平台,提升实践能力。
通过课堂内创设情境、班级、年级音乐会、文艺会演、专项活动等方式打造活动平台,给学生创造尽量多的登台演唱的机会,培养声乐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声乐表演水平。
总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应该使学生努力理解、掌握科学的气息、发声、控制、表达的理论,形成完备的声乐演唱技能,助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较好地完成音乐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陶黎明.声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程郁华,吴刚,汪继红.大合唱[m].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10.
[3]谢莉莉.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美]杰罗姆·汉涅斯,著.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