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论文:从“纤夫”到“牧者”(推荐3篇)-九游会网址j9

2024-05-28 07:54:37 其他教学论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生本教育论文:从“纤夫”到“牧者”,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感谢网友“月影轻纱”向本站投稿了3篇与“生本教育论文:从“纤夫”到“牧者””相关的素材。

篇1:生本教育论文:从“纤夫”到“牧者”

生本教育论文:从“纤夫”到“牧者”

生本教育论文:从“纤夫”到“牧者”

文/张福

“生本教育”在对学生关注的同时,也对教师的生命活动给予了最大的关注。它为教师正位: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但不是他们任何动作的替代者。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会自动形成品格,例如:自信、合作、感恩等,也会收获知识和智慧。

“牧者”的特征就是把牛羊放牧到水草丰美之处,而让他们恣意吃草。然而这需要静待的功夫。具体来说,当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去学习的时候,我们任何时候去检查它,常常错误百出。我们能按照自己的标准测得一个分数,但很难去测量孩子的思维,因为那是一种需要清晰和混沌并存的境界。混沌是一种发展态,最前沿的成长是混沌的,是生命性的呈现,拒绝了这里的混沌态,就是拒绝成长。就像树木成长的时候,你什么时候去测量它的生长指标,都会发现种种的不完善。但是,我们隐忍不住,非得要孩子们每个月,每段时间,都呈现华美,于是,在外力之下,所有的时间,所有的意向,都集中在开花,从一年级起就要孩子们开花!而最大限度把核心学习交还学习者的障碍,恰好就是课堂的短期指标化,例如周周清,堂堂清,这也如市场经济的前提是改变计划经济一样。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牧者”和“红烛”、“园丁”、“春蚕”一样都是对教师职业的比喻,而前者更加彰显了教师的智慧: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激励思维,激扬生命。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生活,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牧者”更是一种教育主张。什么样的做法才具备这一主张呢?

且从一个数学教学设计说起。

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30 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9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 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这是上学期准备的一节“师本”课――“分式方程”的引例设计。生本课堂模式尝试两年多后重回师本课堂的设计竟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主要是对老师在课堂上是做“牧者”还是“纤夫”的区别有了更进一层的理解。本想在两个不同的班级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模式进行教学以供老师们揣摩、评课,但由于临近期末而未能如愿。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请列出方程:3090 x = 3060-x1.这个方程和以前学过的方程有什么区别?

2.请给这样的方程起合适的名字;

3.请给分式方程下定义;

4.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此方程。

5.总结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

教师的设计:利用实际背景下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方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进而学习分式方程的定义,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类比等方法尝试得出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步骤。对照课堂实际和生本理念,逐渐发现这样的设计是存在严重问题的。生本教育提倡“教皈依于学”,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老师不应该用问题紧紧地牵着学生,让孩子们有差异的学习,否则,可能对生命起到了抑制的作用。如,当孩子们把符合条件的分式方程列出来后,不同的孩子看到这个方程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心急的学生会先想如何解这个方程;心细的学生会发现这个方程跟以前学过的不一样,进而想到哪不一样;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会自然借用类比方法尝试着解这个方程;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会联想自己在解有分母的整式方程常出现的错误……当学生各自驾着自己思维的马车快速奔跑时,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所有的学生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此时,教师的问题就像“绊马索”一样,把所有的学生绊了一跤。之后,教师依次不停地提出问题,()学生也就只能亦步亦趋,按教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地前行,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就像马的缰绳束缚着学生,你停下来不行,想跑快也不行。这样教下来,后果可想而知,孩子的被动学习无法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教师提出的问题越细,限制越多,学生思维的空间就越小,长此以往,学生就懒得往更高更远处去想,最后,就不再去想,而是等着老师来引导。不久前广东生本专家邓小春老师在报告中说:“教师课前准备得越精细,孩子的主动性越低。”郭思乐教授也说过:“教师的完美造成孩子的懒惰!”忽然有了质的感受。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在跳蚤上方罩一块玻璃板,跳蚤跳一次就被撞一下。连续多次后,跳蚤降低了跳跃高度。玻璃板的高度越降越低,跳蚤越跳越低,最后只能爬行。把玻璃板去掉,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玻璃板已经罩在了潜意识里,罩在了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扼杀!

或许这就是用问题牵着学生走的“挤牙膏”式的启发教学,表面上不缺少课堂的热闹,但这样的教学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先拟好了前置作业、预习题、思考题,然后在课堂分析时引导学生针对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展开讨论,最后得出令教师满意的答案(这答案必定暗合早就设计好的标准答案)。尽管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也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回答问题,但归根结底,这样的课堂教学,只不过是表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实质上学生仍“戴着镣铐在跳舞”,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实际课堂前的“先学研究”上,我是这样设计的请仔细阅读教材第149――151 页的内容,思考并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复习旧知】解方程x 42 - 2x6-3 =1(希望有较详细的步骤)【探究一】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30 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90 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 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并观察(要仔细哦)这个方程,记下你所想到的;再尝试解这个方程。

【探究二】(期待你的精彩)解方程2 x-1 = 4 x2-1 ,对比【复习旧知】中的解方程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不再用具体的、过细的问题牵引学生,让孩子们整体地面对问题、整体地思考问题、独立地探究问题,这样做,其实就是还给孩子更大的思考和探索空间,这样做不仅符合生本教学的教学理念,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也会有实质性的帮助。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超前的、自主的、开放的和深入的。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这才是“牧者”的做法。

从“纤夫”向“牧者”的转变,需要教师们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有些教师,从走上教师岗位起,桌上只有教材、教参和练习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此以往,教书还有乐趣吗?把充满了智慧和挑战的育人工作演绎成靠体力和时间打拼的舞台,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光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职业,教师必须勤于读书,善于思考,采百家之长,把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读书,也包括读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教师通过辩证地、理性地思考教学模式,有选择地借鉴了模式的优点,摒弃自己的不足,保留了自己的风格,改良自己的教学方法,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当然,教师从“纤夫”向“牧者”的转变,学校也应为教师的职业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

魏书生老师就深谙“牧者”之道。他结合自己的经验,独创了“六步教学模式”,当有人提出要在全校学习这种模式时,他说:我希望不要都用一种模式,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创建自己的教学模式。但对没有独特教学模式的老师和青年教师,要落实课堂的十条要求。

教育家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十条要求:

1.每堂课都要备课,老教师可以用旧教案,新教师的教案也不用写得太详细,但一定要有备课簿。

2.每堂课至少要有三类不同的教学目的,供同学们选择。最优秀的学生会了可以不听课,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更深更难的题。后进学生听不懂也可以不听,要选一些适合自己的浅题来做。老师一定要帮助陪坐的、“待业的”“失业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3.教师讲授时间别超过20 分钟。近5 年又提出了别超过15分钟。大部分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去读、去想、去查资料、去讨论、去练习。

4.如果是讲新课,学生发言别少于10 人次。学生也可以替老师讲难点、讲重点;当然也可以提问题,谈看法。

5.学生动笔练,包括板书时间别少于10 分钟。

6.处理偶发事件别超过20 秒,以减少老师们发火的机会,增长教育智慧。

7.请学生做课堂教学总结,每节课请一两名学生谈一两条看法。

8.至少留三类不同层次的作业,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循序渐进的作业。

9.下课后的课间十分钟,不离开学生,学生做操就和他们一起做操,学生在室内,就坐在教室里找三五个学生谈谈心,聊聊天,商量商量怎么学习更愉快、效率更高。

10.备课簿上写一句话,这节课成功在何处。教师固然要反思,但我觉得首先要正思,找到自己的优点,找到学生喜欢的环节,坚守坚守再坚守,发展发展再发展。这样反思发现的那些不足才会一点点地减少。

这十条要求,淤符合师生眼前利益和国家利益;于可持续发展;盂时间成本很低,反正要度过40 分钟;榆经济成本很低,有钱能做,没钱也能做。越做距离学生越近,效率越高,上课越快乐,时间久了,还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品读这十条要求,发现它们很切合实际,每条要求都可变换出不同的做法,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若能长期坚持,一定能逐渐做到教育行为的“以生为本”.

如今,不少学校依然实行“三统一”(即同年级同学科教师要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考题)、而且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少不了频繁的考试,不少学校教师缺员,导致老师们满负荷地工作,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身为一线的教师如何有时间和动力去坚持学习、不断探究和创新呢?我想,这和老师们对教育的热爱密不可分,只有热爱,才可能执着地去追求。一方面,做好那些必须做的事,尽量把工作的“烦、累、苦”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用过日子的心态对待课改,加强学习、深入探究、不断实践和总结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从“纤夫”到“牧者”的转变。

(作者单位湖北江汉教育集团)

篇2: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

进取是人的本性,儿童因为有了主动追求的特质,可以自己完成其提升的核心部分。儿童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不是核心部分的,而是非核心的、辅助性的。整体而言,教师的帮助,其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之牧者”,即从拉动儿童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教师的职能应该是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要规划儿童文化发展路径,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保护儿童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的核心能力应是组织儿童自主有效地学习、生活的`能力,而要形成这种核心能力,应当具备爱心和激情,具备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专业思维以及对自身教学领域的融会贯通。正确认定教师的核心能力,就能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要害。

(摘自《课程・教材・教法》.12  郭思东/文)

篇3:从师本到生本教育随笔

从师本到生本教育随笔

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的工作出发点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也是经常这样说,这样写。然而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露出了原形。这是一节乘数是两位乘法的复习课。这是最后一个练习:你能不计算分出两边的大小吗?其中有一道题:98×34○94×38

生1:这道题看不出来谁大谁小,把两边计算一下就明白了98×34<94×38。

师:好的!你们都是这样计算的吗?

生2:老师我有不同的想法,用估算也行:98×34≈100×30=3000,94×38≈90×40=3600,所以我也认为98×34<94×38。

师:体会一下,大家分享到小王的智慧了吗?

全体学生伸出大姆指“你真棒!”

师:老师也没想到,小王总能有独特的想法。(下课铃响)

这时还有一名学生举着手,“老师我还有另外的想法。”

师:你来说。

生3:94×34…多了4个34,…而94×38多了…4个94…

这名学生站起来说了,可一下子也说不清楚。(但我听明白了他的意思)

师:大家能听明白吗?(学生都摇摇头,听不懂。我果断的停止了学生的说话)你的想法很独特,等会儿告诉老师好吗?

师生一起分析了剩下的几道题。

下课后我聆听了这名学生的分析。(他大概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想法):把两边都看成是94×34,那么98×34就比94×34多了4个34;而94×38就比94×34多了4个94,所以我填<。我听了,点点头,“你真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孩子。”也没太多的在意,吃午饭了。

下午,发下了第3期的《小学数学教师》,翻开大至浏览下,其中有一篇文章《数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的反思》。读罢,相同的情境,使我想到了上午这一课最后的情景。我的行为剥夺了这名学生展示自已才华的机会,也使全体学生失去了一次宝贵学习的机会。回想当时,可能是出于以下几点的考虑吧:下课铃声快响了,还有一道题没讲,把最后一题完成,就完满了。这位学生是聪明的,即使让他说下去,再说一遍,其它同学也听不懂。那还不如不说(我这样想)。耽会儿,让他说给我听吧?即尊重他的自尊心,也不浪费时间。对于98×34○94×38这一道题,我内心是期望是学生通过计算来判断的。事实也是如此,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左右两边直接计算判断的正确率比用观察、思考来判断的正确率来得高,特别是在考试时,我还是希望更多的学生以计算的方法来加以判断,正确率高,分值高,这是分数在做怪。

越想越惭愧,我从老师的眼光武断的得出一个结论,这样思考,其它同学听不懂。我用“你的想法很独特,等会儿告诉老师好吗?”掩盖了真实自我,剥夺了学生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情不自禁流露出我还是一个发号施令者、权威者,而非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学习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从教师的上眼光去权衡教与学的得失,更多的是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存在,缺失了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自主与情感体验的关注。

同时还缺少做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敏锐性。在学习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稍纵即逝,抓住课堂生成的信息,使之成为大家进一步学习、思考的资源,已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备的素质。第三位学生的思路就是思维的闪光点、知识的增长点,体现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独创性,是这位学生在把握两个算式之间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觉察与理解。教师放弃这样的信息,是对这位学生创造性的扼杀,对其它学生来说,这样的情景更能给其它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原来还有那么奥妙的方法,也更能激励其他学生养成良好地思维品质。

沉思之后,又一个问题摆在的面前:错误已经造成,我该如何补?我在两种选择,一是就当这是一个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理性,更加符合教学规律,更加关注学生生的发展,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二是痛定思痛,放下教师的架子,低下头来向学生认错,重新请那位学生为大家再分析。我选择了后者。

第二天,走进教室:

师:对不起,同学们。周老师做错事了,使大家错失了一次分享别人智慧的机会,同时也使一名同学失去了一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你们能原谅周老师吗?(学生们窃窃私语)

生:周老师,不管你做错什么事,我都会原谅您的,因为你做错事,敢于认错。(谢谢你的谅解。)

生:周老师,您平时教我们要有宽阔的胸怀,我们能原谅您的。

生:周老师,您对我们说过,即使我们做错哪怕十次,二十次,您都会原谅我们的,您做错了一次,我们当然会原谅您的。(学生七嘴八舌的说我们都会原谅你的)

这时又有一名问了:周老师,您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我把事情的经过跟学生说了,并请那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介绍了两遍,直到大家都明白了的那位同学的思路。到这里,这样处理,本该是结束了,但学生的表现看,许多学生似乎还有话要说,我就顺势问了一句:大家还有话要说吗?没想到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生:周老师,如果你以后碰到我们说两篇说不清楚的时候,你要让我们说第三遍,第四遍。

师:谢谢你的提醒,我以后一定注意。

那位同学:我以后说话的'时候,要把话说得清楚些,不让大家听起来那么累。

生:我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说话时,也要把话说得清楚些。

生:昨天说☆☆的时候,只有周老师分享到了☆☆的智慧,我们大家没有分享到,这说明周老师听得比我们仔细,我们以后还要更加认真听同学们的的发言,还要边听边思考。

生:我要谢谢☆☆,让我能分享到他的智慧,我以后也要象☆☆那样,让大家分享到我的智慧。(学生热烈的鼓掌。)

……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的传授书本中的书面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也就是要加强和扩展学科的“育人”价值。出现这样的情景是在我有意料之外的。我尊重学生,也博得了学生的尊重,并获得了意外的收获。尊重是教和学的起点。在教学法过程中,只有当老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时,才有可能进行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学生才会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才会在内心激起一种强烈“责任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被唤起。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我只顾忌自己的师道尊严,选择沉默的话,就感受与学生坦诚交流的幸福。

感谢学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让我体验了当教师的充盈与快乐,获得共同的成长。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