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论文(合集13篇)-九游会网址j9

2024-05-14 07:46:34 数学教学论文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感谢网友“chufengkeji”向本站投稿了13篇与“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浅议论文

摘要:家庭作业是对学生们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多元化的家庭作业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还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因而小学数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但是当前教师在对小学生们布置数学家庭作业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单一的问题,在作业内容方面也更加侧重于对教材例题的模仿。这样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对数学知识探究的兴趣,也不利于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们的知识面得以拓展。

篇2: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浅议论文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下,教师已经开始在教学当中对此种理念进行践行和落实,但是此种理念并不能够延伸到对家庭作业的布置。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按照教材的内容和设计来布置家庭作业,还有一部分教师并不具有进行结构化和多元化设计家庭作业的能力和思想。当然,在对家庭作业进行布置的时候,也有一些教师认同个性化家庭作业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当中,却出现了题海战术和基础性题目偏多的问题。不论是家庭作业布置还是数学教学,都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和主导,仅仅单一化的作业布置,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有可能使学生对家庭作业出现厌倦的情绪。所以教师就需要认真思考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的问题,使学生们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当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一、注重内容多元化,增加学生的体验维度

(一)推进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简单,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因而教师在对家庭作业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数学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问题。加强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可以将视听媒体、动手操作或者是生活化的情境融入其中,通过学生的感官刺激和体验,能够使其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学生们在课下经常玩耍的搭积木活动融入其中,让学生们思考,他们在搭积木的过程当中,使用到了哪些图形?这些图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学生们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其生活化的积木,对图形有更多的认识和掌握。

(二)增强数学家庭作业应用性

数学学科与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需要考虑到数学作业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程度。使学生们能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结合。为了确保家庭作业应用性,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内容需要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基本认知以及生活环境相一致,这样才能够使他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布置家庭作业,内容可以为让学生们在课后对自家的餐桌和茶几的周长进行测量和计算。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学生对周长计算的方式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当中说明他们在测量过程当中所选择的方式,并将学生选择的不同方式进行对比,从中选择最为便捷和准确的测量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注重形式多样性,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

(一)家庭作业完成主体多元化

当前许多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固然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运算的能力,但是却与新课标当中合作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不相符合。在实际当中,由于学生家庭住址之间的距离,教师如果安排固定的学生合作完成家庭作业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就可以考虑到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以及学生们与其日常活动伙伴或者是住址较近的同学完成家庭作业的交流与互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能力,还能够使他们了解到更加多元化的思维。

(二)家庭作业完成水平多元化

在家庭作业当中,基础知识和模仿性作业内容的完成需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单一的家庭作业内容不仅与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不相符合,而且从学生认知发展所处的阶段来看,也是不利的。因而教师在对家庭作业进行设计时,需要将基础性的练习内容与探究性的家庭作业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和能力,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时候,小学生们并没有足够抽象思维的能力,单纯纸面作业的完成可能会使学生对此三种操作更为混淆。因而教师可以布置具有操作性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转换的操作,在此过程当中寻找到更加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思维方式。

三、体现作业类别化,适应学生差异化需求

每个班级当中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知识储备以及个人天赋有所不同,因而在对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有所差别。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就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由学生们对作业内容进行选择。比如在学习《混合运算》的部分,教师可以将家庭作业分为单纯个位数的混合运算、两位数的混合运算以及个位数和两位数结合的混合运算。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选择性地完成家庭作业,但是需要保证一定的准确率和数量。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对作业进行层次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的作业内容,而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基础性的学习内容,在将基础性和探究性家庭作业内容结合的过程当中,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行自主化选择。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也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小结

数学老师在对家庭作业进行布置的时候,需要将综合型、多元化以及操作型的家庭作业相结合。并确保家庭作业的层次性和多元性,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明也.小学中年级数学家庭作业有效性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2]陈露.浅谈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策略[j].科学大众,2016.

篇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孙小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但正是这样,才能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我们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熟练的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诸多因素,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互动的每一个环节,抓好整个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因此,每位教师在课前都要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

设计一节数学课,首先要把握住教学的根本目标和一节课的总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所教学生的特点进行预设,尽可能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增强预设的开放性,某些问题的处理在预设时可采取多个方案,课堂上针对学生情况选择预设方案并及时做出处理,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从而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增强教学目标落实的.效果。

学生由于本身年龄特点,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成人不同,老师应该考虑自己的设计是否顺应了学生的思路?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也就是学生的反应与老师不一致时,老师要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问题。这就要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特别要考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有差异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我们确定的目标要适当、合理。目标定得太高,学生不容易达到,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定的太低,学生不需努力就能达到,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促进性;如果定的太宽泛,学生缺乏主导性,忙乱不知所从。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整体考虑,注意切实,既关注预设目标,又要关注生成目标。

比如,一堂课当中,我们就可以对三个维度中的某个目标有所侧重,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有所突破。记得有次在听两位老师的课《角的度量》中,其中一个老师把目标定位于对角大小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自己思考各种方法量角的大小。学生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的学生量边的长度,有的学生量张开的地方有多大等;而另一个老师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掌握量角的技能,让学生自己设计量角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体验到量角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点点滴滴。两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不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就不同,让学生体会角大小的概念很重要,但让学生学会量角的技能也很重要。

2教学设计要关注教学背景的分析

教材是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载体,用好教材才能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得到促进和发展。首先,要认真的读懂教材,知道教材中到底讲了哪些内容,它在教学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课堂上我们又应该如何的使用。同时还要注意参考《教师用书》,它不仅是对数学教材的一个补充,也为我们说明了教材的处理和使用方法。其次,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深入的分析学生情况,()针对教师自身和学校教学的实际,分析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使实施方案更具有说服力。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而且要了解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3教学方式设计要注重实效

对新课程下的主要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不难发现,无论是探究、体验、还是讲授,他们的特点明显,但在教学中又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择教学方式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注重与其他教学方式相互结合,才能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我在讲授《平移和旋转》一课中,我在教学方式上运用了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用多种感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在计算平移图形距离这个知识点,我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探究空间。同一堂课,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使本课的知识目标达程度高,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

4教学过程设计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落实

教学设计的好与差,关键在于教学效果的落实。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评价方式,有的教师评价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如三维目标的评价,教学方式的评价等。有的教师评价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反应速度及深度。有的教师评价自身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设计的评价表中既有学生自评,又有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通过各种各样的可操作性的评价都能增强教学实效性。

5教学过程设计要关注数学的内涵

数学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老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经过数学学习要获得的能力、素养和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不同风格的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不同的,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情况和教师特点的分析,还要把握住数学的本质,一堂散发浓浓数学味的课堂,才是最具魅力的数学课堂。

做为一个年轻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学习的还很多,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将更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去。

篇4:多元化评价及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创建论文

多元化评价及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创建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传统的以结果的“对”与“错”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过于绝对化,评价时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按一个绝对的标准和要求去评价。出现的结果是,尖子生会觉得评价的标准和要求较低,自己很容易就可以达到,久而久之就没有了进取心;后进生又觉着标准太高,即使自己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得不到相应的评价,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自信。为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所谓多元化评价机制就是指将过去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变成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形式,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评价目标多元化

制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目标时要本着“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一个是学困生所能达到的评价目标,要让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吃得上”,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第二个是中等生所能达到的评价目标,让他们能“吃得饱”,牢固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第三个评价目标就是为优等生制定的,让他们能“吃得好”,能够使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这种做法有效地克服了以往的课堂上每节课都用一个目标要求学生的弊端,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起点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我们在数学课堂上除了做好教师对学生评价外,还要强化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肯定,分享更多的数学学习的乐趣。1.自我评价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常使用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上的自我反思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学习的过程,加深记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及时反馈给教师。我在教学时,基础训练部分都会设计自我评价的内容,如,在每一个练习题完成后都有星级评价:有的学生用五角星的多少来表示对知识接受的满意程度;有的学生用笑脸与哭脸来表示知识的难易程度;还有的学生会在自己有疑惑的题目旁边打上一个问号,暗示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忙。2.同桌(小组)互评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题,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以让同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学习结果,最后再由老师对学生个人和同桌(小组)进行点评。在互评的过程中,每个人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作为评价者可以发现别人的优点,当作自己学习的目标,同时也可以发现别人的不足,并引以为鉴。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水平。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使用表扬、批评、富有激励性肢体语言、奖励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数学课堂教学也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创建高效课堂。1.善于对学生进行表扬“在学生眼里,他们讨厌的教师是任何时候都不会从他那里得到表扬和肯定”,由于小学生迫切地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美,肯定自身的价值,如果经常能够受到教师的表扬,他们会提升对自己的认识,增强自信心。课堂表扬,一要发自内心,要有真情实感。有的教师在课堂表扬学生时,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好”“不错”成了口头禅。不管学生问题回答得正确与否,一概用“很好”“你真聪明”“你真棒”等语言。这样的表扬,不仅谈不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还会导致有的学生心浮气躁,不利于学生深入细致地进行数学思考。二要及时鼓励,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及时对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2.合理地使用批评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懂得道理并改正错误。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巧妙使用委婉的批评语言,才会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让忠言不再逆耳。3.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课堂上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可以促进师生间愉快的交往,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略微向前的探头表示自己在认真听学生的回答,点点头表示对于学生回答的肯定,对回答非常满意时可以竖起大拇指;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可以走过去轻轻地摸摸头,抚慰其不要灰心;每当学生板演解题正确时,老师可以轻轻地拍一下学生的肩;等等。4.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奖励是对孩子最直接的肯定方式,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种评价虽然可取,但要注意不能在课堂上滥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做对题的学生反反复复使用“小红花”“笑脸”等物质奖励,就很难保证学生会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上,学生会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样得到奖励上,而减少了思考的时间。教学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取得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只有我们在数学课上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篇5: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教学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教学研究论文

一、当前课堂练习现现状分析

1。教师的设计与教学实际情况脱节。练习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双边活动,需要在教学中多次进行,是成功教学的基础。但是,从当前的课堂练习设计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教师的设计与教学实际情况脱节的情况。因此,造成了学生做题负担重,教师设计练习压力大,教学效率低的结果。最终原因是在教师的设计理念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缺少具体教学的辅助,使课堂教学不受控制,教学目标很难实现,教学效率无法提高。

2。课堂设计的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设计的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出来。由于近些年来新课改的深入,教师更多地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比如,如何设计适当的情境导入,如何有效开展学生的合作学习,如何合理利用电子白板促进学生学习等方面,却忽视了对课堂练习的设计问题,导致练习的形式单一,学生练习时间不够,对学生练习要达到的要求全都一样,练习内容枯燥无味,对学生练习的评价单一等问题。有的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就是照搬例题后面的练习,这样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充分发展;有的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目难度过大,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使课堂气氛变得尴尬,且达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

二、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

1、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学校经常会举办抽查或者调研考试,每次考试都会进行成绩大排名,如果合格率不能达到标准的,教师的工资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迫于这种情况,教师也只能机械地布置一些练习任务,使得学生通过反复的操练达到熟练的目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简单地认为数学学习很枯燥。

2、教师不去深入研究。由于分数思想顽固,大多教师重视的都是学生的成绩,所以他们更加关心学生是否把知识点掌握牢固了,而不是去考虑如何将练习设计得更加合理,再加上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去沉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

三、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原则

基于上面的分析,要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创新原则。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把所掌握的知识能够进行再创造,因此学生不仅要理解很多结论,还要知道这些结论的由来。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把握这个原则,使练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设计的练习内容必须要符合并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部分题要或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发展。练习内容对学生提出的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心智发展的顺序协调统一起来,以确保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主体性原则。高效率的学习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多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地从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练习的内容更加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萌发解决问题的自我需要,主动解决问题。

3、开放性原则。开放的课堂,教师不能给学生过多的束缚,应该多多提倡小组合作,或者让学生亲自走上讲台当“小老师”。不仅让学生自由地发言,而且提出的观点也不受约束。并且学生所练习的内容也需要是开放的,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选择自己的薄弱部分进行相应的练习。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活动经验的形成,只有坚持全面发展,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教师要不断努力,在练习设计中尽可能提供较多的生活素材,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和多维度的练习设计观念。

篇6: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的论文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的论文

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苦苦求索着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增强实效的途径。对于如何才能“减负”不“减质”,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统一,许多教师不约而同地将研究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作业设计”。随着减负热潮的影响,我在教学中针对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效率”这一问题进行了尝试。

一、加强实践,跳出作业的“纸上谈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么,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为此,数学作业设计倡导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

例如:教学《认识千克和克》后,可以设计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教学《认识时间》后,可以设计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教学《统计》后,可以设计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

这样实践性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二、立体整合,步入作业的“你中有我”

新课标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数学学科本身与其它学科就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应该顾及整合性。

例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整合性作业:出示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2)、“春”字一共出现几次?(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

这样似数学非数学的作业,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发展环境。

数学本身就是整合的而非分科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广域的而非限定的。加强数学作业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三、发展学生思维,体现作业的开放化

如果能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那么,将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大胆创新。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可以布置类似的开放作业:“六年级(1)班有48名同学,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班委决定每人购买一本价格为5元的书。而书店对于一次性购买50本及50本以上者给予打九折的优惠。根据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书方案。”学生在作业中提了多种购书方案:1.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全班共付:5×48=240(元);2.班级统一购买,并且购买50本,全班共付:5×90%×50=225(元),书多买2本,钱还少花15元;3.多买2本再按九折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90%×2=216(元);4.多买2本再按原价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2=215(元);从中发现后两种方案比较合适,而且最后一种方案最为合算。

这样开放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并且从中发现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感和创新的成就感。

四、拓宽学习空间,体现作业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能用到数学。生活中也有取之不竭的数学教育资源。因而,如果作业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经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就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例如:教学《利息》前,可以布置学生到银行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和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交流自己的感受,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的美。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展览……

这些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切入口。让我们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逐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课外作业练习中解脱出来。

篇7:小学数学电教设计的论文

小学数学电教设计的论文

从班级授课制初创开始,传统教学媒体就开始流行,经典的传统教学媒体就是黑板加粉笔。随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目标不断提高与传统教学媒体不能满足目标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电教教学应时而生。虽然电教教学在初入小学数学课堂是备受教育者质疑,但是随着试用时间的推移,电教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地通过了教学实践的考验。笔者认为电教教学主要可以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优化。

一、课前的情境创设

一堂生动的课并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有趣程度,而是依赖于教师的。一成不变的教师口述式教学通常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单一的教学形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同时也降低了教学效率,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但是电教教学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数学知识环环相扣,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考虑到小学生整体的认知能力,教师应该利用电教资源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弱化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赋予数学知识一定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例如,一年级小学数学内容《比一比》,一年级小学生思维简单,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来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几幅图片,让学生明白“多和少”的概念,教师可以将画着两张一样的物品图片放在一起,各占幻灯片的一半,比如左边图片的盘子里放着堆得高高的六个苹果,而右边图片的盘子里只有一个苹果,教师提问学生哪个是“多”?哪个是“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多和少”的概念,从而进入到《比一比》的学习中来。再举个例子,小学三年级《认识小数》,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搜集资源在屏幕上显示图片:超市水果上的价签上标着“6.5、赛车玩具上标着“88.9”、书店里的漫画书上标着“20.8”,教师试探性的问学生:这些都表示什么呢?这些数字和我们以前接触的`数字有什么不一样?你想知道它们的含义吗?这样教师就成功地利用电教媒体将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距离拉近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堂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往往是一节数学知识的核心,也是数学考试中分值占得较多的一部分,所以数学教师特别重视重点教学内容的灌输,但是在未使用电教教学之前,教师除了对重点教学知识进行多次口头重复之外没有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总是重复地进行统一知识点的讲解不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耽误了课堂时间影响了其他知识点的教学,学生也会对这种“老生常谈”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电教教学表现形式多样,教师可以利用特殊的音频,特殊字体颜色和动画甚至是图片视频来突出教学重点,用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表达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加深重点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比如,小学数学九九乘法口诀表是小学数学的重中之中,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但是教师只是一味口头强调乘法口诀表的重要性太过苍白,学生也难以背下来,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的音频播放《九九乘法表》的歌曲,这样就降低了学生背诵的难度,同时将歌曲和数学知识相融合,学生在课堂上纷纷尝试,数学课堂增添了较多活力。

三、数学教学难点

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不高,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点问题是十分正常的。但是作为小学教师,还是要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采用有效的重点讲授方法。多数情况下,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小学生偶尔挑战知识难点有利于其数学能力的提高和拓展。小学数学课堂四十分钟,教师要让学生吃透教学难点具有一定挑战性,但是教师可以利用电教教学降低难度。电教教学的最大优势表现在它强大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电教教学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为一体,它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文字转换成图画,大幅度地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比如,小学五年级数学《求长方形的体积》的相关教学内容,一道例题只给出了长方形的具体“长、宽、高”的数据,要学生计算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是一个空间图形,而小学生习惯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难以想象“体积”的大致意义,因此教师要再电教媒体上显示该长方体的平面图形,让学生仔细读题将题目中的“长、宽、高”与图片中的边一一对应。这就是利用电教媒体将教学难点简化的过程。以上就是笔者对于优化小学数学电教教学的具体建议,作为合格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从更多方面考虑,不断优化电教教学的课堂效果,为学生快乐学习而创新努力。

篇8: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特点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特点论文

【摘要】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其教学框架与常规教学设计相同,都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要素,但是在设计特点上有所不同,这一设计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关注学生认知过程的组织形式,将之划分为协作前的独立探究和协作建模任务支架设计两个模块,而教学过程则被划分为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协作学习、构架模型、应用拓展这5个模块。

【关键词】基于协作建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较为基础的,包括一些数学概念、数学运算方式及数学思维方式,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相对于学生而言,其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比较大,不过在多媒体技术等新型教学手段的支持下,数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且呈现形式更为直观,让学生的学习压力显著降低。小组合作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常用模式,但是大部分时候,成绩优异的同学都会成为掌控者,而其他学生只能游离于学习和讨论的边缘,针对这种情况,人们提出了小学数学协作建模学习的理念,要求学习小组成员以独立探究和协作学习两种方式,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与协商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及知识应用方式,提升每一个成员的参与度。

一、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特点

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其基本框架仍然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要素组成,不过在设计特点上,与传统教学设计上不同。在教学过程设计结构中,协作建模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关注学生认知过程的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循循善诱,根据知识形成过程中,由浅入深设置阶梯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逐步掌握新知识。设计是理想的,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上,逐步解决问题,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断点,则整个学习流程将无法获取应有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设置了独立探究和协作建模这两个环节,让学生能够通过两种形式来学习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更加强调教学目标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对于单一知识点的独立探究,让学生在有准备、有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为此,协作建模任务支架分为了以下两个模块:

(1)协作前的独立探究。设计独立探究任务,并以任务单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去学习数学知识,并进行自主思考和独立探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疑惑记录下来,与小组成员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任务的答案会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产生变化,这有利于促进学习过程的多元化交流。

(2)协作建模任务支架设计。学生的自主探究,所积累的都是一些感性素材或表面的知识现象,此时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表面,而这些知识都会在协作建模学习中得以深化和延续。在协作建模学习过程中,让小组成员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填写到表单中,然后再经由小组讨论进行汇总和分析,提取关键数据信息,发现其中存在的深层数学规律,归纳数学方法。

二、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设计框架与传统教学设计相同,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章《倍数与因数》中最小公倍数的学习为例,其教学内容就是最小公倍数,教学目标是掌握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并且学习两个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的含义,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学会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这一数学理念,教学过程则由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协作学习、构架模型、应用拓展这5个模块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1、问题情境设置一个情境:小区里有一群流浪猫,四个有爱心的人会定期去给他们喂食,其中小红每2天去一次,小青每3天去一次,小白每5天去一次,小黑每7天去一次,从现在开始计算,他们什么时候会碰面呢?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情境,并且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倍数的关系,联想到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并且应用相关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

2、独立探究每个学生都可以任意选择两个角色,然后计算从即日起这两个角色碰面的时间,以及最早会在哪一天相遇。独立学习任务单的内容如下学生自主填写任务单,观察数据并将相应的数据圈画出来,解答出这个问题。通过独立探究,学生能够清晰掌握两个数的倍数之间的练习,加深对于倍数及最小公倍数这两个概念的认知。

3、协作学习将学生的独立探究成果填写在表单中,由其他同学对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同时思考每一个角色的各自天数,与两个角色之间碰面的时间及最早碰面时间的联系。例如,小红每2天去一次,天数一定是2的倍数,而小黑每7天去一次,天数则会是7的倍数,二者碰面的时间,就必须同时是2和7的倍数,也就是2和7的公倍数,而最早碰面的时间,就是2和7的最小公倍数。通过写作学习,学生汇总了各类数据,丰富了学习的素材,并且在这些数学数据中找到了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规律及应用方法。

4、构架模型由小组成员协商,定义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且探究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式,例如,两个互质的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为二者的乘积,如2和7;两个成倍数关系的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为较大的那个数,比如说2和6。

5、应用拓展掌握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数学规律及应用方法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完成数学课本上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解题思维和路径,掌握解题方法。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本来数学的内容就较为抽象,掌握数学学习思维和思考路径,成为了提高数学成绩的战略制高点,但是因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各异,在付出同等努力的情况下在水平上却会出现较大的差异,采用协作建模学习的模式,能够有效弱化这种差异,促进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其设计层次高于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与协商,去建立、解释并调整数学模型,并在此期间学习数学的一些新概念或者是公式,并且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这种学习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同等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演绎的角色,怀着这种责任感,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与其他成员携手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叶再波,佘建位.从两道探索题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j].读与写,2018,(02):185.

[2]曲辉,王玉芬.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j].学周刊,2018,(04):27.

[3]樊立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7,(18):81.

[4]杨莲芳.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j].读与写,2017,(11):182.

[5]王莉.浅谈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教育,2016,(05):53.

[6]王成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教育论坛,2016,(05):54.

篇9: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研究论文

一、小学数学布置作业的方向

(1)降低学习难度

没有任何资料、数据说明小学生的数学越难,学生的智力发展越高。数学越难,学生就越有兴趣;数学越难,学生的思维发展越有逻辑。中国的数学难度大概是世界第一的,中国的小学数学六年级难度相当于美国的初三,中国的初三数学相当于美国的高三。例如act是美国大学入学测试的简称,相当于美国的高考。有次在中国招生,其中一道数学题为:19+3x=5x+11,那么x=?,下面还有四个选项,而且act考试还允许考生在数学考试中使用计算器。

(2)要有实用性

教育的目的就是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和他的快乐成长,学会生活。我们从教材的改革已经看出,教材中数学内容的设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的需求,更加从能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而设定一定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上也要力求体现这样的思想,让每一道数学作业都能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大增,何乐而不为呢?

二、小学作业布置的类型

(1)设计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也要力求体现趣味性。比如数学教材中,我们可以尽量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游戏、故事、谜语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游戏化作业

儿童是用“动”来感知这个世界的,玩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我们把作业内容和游戏有效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就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游戏类作业适合低中年级的学生。比如学习《认识物体》一课后,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们用手摸桌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这样的游戏化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玩中学习并巩固了知识。

(3)设计实践性作业

数学作业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彰显它的魅力,才能成为真正的`数学,才能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的最爱。否则,学生面对枯燥的一组数字,只是在不停地计算,就会没有了兴趣。当一个数学问题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会加强,学习数学就会成为他的一种追求。如学习了《年、月、日》后,可以请学生们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你需要的年历;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可以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分小组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再如学习完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就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师,让他们计算一下把家中的房屋进行装修,地面和墙面一共有多少平方米?这样,能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4)设计探究性作业

课标提出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合作的、反思的、探究性的。探究性作业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学完“比例尺“教学内容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份探究性的作业供学生讨论完成。比如请学生自我绘制一份家里的平面图,并认真思考:你认为这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再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可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一份作业:请你按照消毒液的说明书,自制一瓶消毒药水给家里的厨房和厕所进行消毒。

(5)设计分层性作业

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并在作业设计上也要体现这样的观点。设计中可以将作业按照难易程度分为基础、中、难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来做,但学困生必须要完成基础的题目,这样能做到保底。此种设计会增加教师的负担,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广泛收集教材外的题型设计。

(6)设计自主性作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也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后,让学生结合已经学习的乘法运算定律,自拟10道有关小数的简便运算(要求:题目类型灵活,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编题后交给同桌去做,同桌做好后再交给出题人去改。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上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开拓,让作业成为小学数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篇10:小学数学对比练习设计策略浅谈论文

内容提要:对比练习是在设计练习时,通过形式、内容、方法等对比,引导学生抓联系,辨差异,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深入反思,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而新教材对比练习明显减少。本文试图对新教材背景下的对比练习的设计策略作一探讨。

关键词:对比练习设计策略

对比练习是在设计练习时,通过形式、内容、方法等对比,引导学生抓联系,辨差异,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深入反思,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对比练习在老教材中大量出现,尤其是应用题对比,但随着新教材解决问题编排新特点,对比练习明显减少,甚至难得一见,以至不少教师也逐渐生疏。其实,教育学生学会主动对比的学习方法和养成主动反思的学习习惯,要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正同罗杰斯所认为的:有意义的学习远不只是知识的简单增加,而是一个人存在的每一部分都会与这种学习经验相互贯穿,并导致其态度、个性及对未来的选择方向发生变化。

一、对比练习的可能与必要

(1)新课程教材书本配套练习较少,需要教师自行重组和补充,使设计对比练习成为可能。

(2)对比练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原因有二:

a、强信息引起知识干扰

某种刺激之所以能够引起某种反应,正是因为儿童具备了能对这种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如果用结构主义的话来说,那就是儿童具备了相应的内部结构或心理格式。没有哪一种认识活动是不以原有的思维结构为中介的。没有一种行为,即便对于个人来说是新的,可以构成一个绝对的开端,他总是嫁接在以前的格式之上。

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在遇到与强信息相似的新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干扰正常的思维活动。如:25×4=100是一个强信息,很多学生在计算24×5时受到干扰而产生错误。

b、前后摄抑制引起知识干扰

心理学告诉我们,前面学习的知识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这是前摄抑制;后面学习的知识对前面学习的知识反过来干扰、排斥,这是后摄抑制。教学中由于前后摄抑制互相干扰,往往直接影响学习成效。如:(125×125)×8,许多学生做成(125×8)×(125×8),这是学习乘法结合律后,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受到的后摄抑制。再如:(40+4)×25学生做成40×25×4,那是前摄抑制造成的后果。

(3)实验表明对比练习是必要的

工程问题大家一般都很关注“1”的由来与使用“1”解答的好处,同时变换情景拓展对工程问题的理解与把握,然后一教一练,教学下来,学生对解这类题目驾轻就熟,效果明显,对“生产360个零件,徒弟独做需10小时,师傅独做需15小时,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这类习题的列式正确率几乎达100%。

教什么练什么,学生很容易类化,但到底是否深入理解,值得思考。设计貌似工程问题的习题一道,即“生产360个零件,徒弟每小时做10个,师傅每小时做15个,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对两个六年级班学生分别在学习工程问题前后进行测试。

第一班:教学工程问题前,没有前测,新授中没有对比,教什么练什么,课后马上用上述题目后测,结果:全班41人,列式正确9人,正确率22%。

第二班:教学工程问题前测试,结果:全班43人,列式正确39人,正确率91%。两周后教学工程问题,新授中没有对比,教什么练什么,课后马上用前测时一模一样的题目后测,结果:全班43人,列式正确17人,正确率40%,错误的都当成工程问题了。

前测结果90%以上同学正确,合乎常情。说明这道题对未学工程问题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是熟悉的、简单的两步计算题目。但同一班级学生,半个月内前后两次做同一道题目,正确率下降达50%。

两个班的测试情况都说明,不对比学生难有清醒,学习新知识新策略后,后继学习的东西容易对先前学习产生干扰,再加上巩固练习的形式化甚至格式化,这种后摄抑制的影响,不可小视。因此,后继学习后设计与先前学习对比练习,让学生“试误”, 然后呈现对比练习。

二、对比练习的设计策略  (一)根据知识本质,设计内容对比

1、突出规律本质,感悟特殊与一般

不论是智力还是能力,最基本的特征是概括,概括是掌握规律的基础。概括需要把大量个别事实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出共同而本质的属性,从而化为现象的一般规律,但如果提供的事实少,学生又不具备自我丰富材料的能力时,容易以偏概偏,因此,揭示规律的材料也需对比与丰富。

90÷3 80÷2 15÷5 270÷9

900÷3 800÷2 150÷5 270÷9

这是三下p15《口算除法》中的一组口算练习,根据教师用书意见,学生完成后,应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笔者认为三年级能够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或小),商也跟着变大(或小)”就可以了,但教师一般不愿就此满足,希望得出“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几倍”。笔者在听9位教师教学该内容时,当大多数学生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后面有1个0,商后面也有1个0,被除数后面有2个0,商后面也就有2个0,也就是说被除数后面有几个0,商后面也有几个0。”两位教师对以上规律表示肯定;一位教师则主动出击,在学生未发现时就积极引导学生达成此规律。其实,这是危险的,因为特殊情况下的正确结论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如果加入30÷6,300÷6这样的对比题,相信这样可以丰富练习内容,制造认知冲突,避免不恰当的推而广之,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规律的本质。

2、突出意义本质,感悟可能与必然

如四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练习中有如下连线题。

13/100 9/10 47/1000 1/10000

0.047 0.13 0.0001 0.9

这道题目,学生正确率很高,只看分子不考虑分母照样可以连线正确,因此,一些学生不免为耍小聪明既快又对而沾沾自喜。事实上也难怪学生,造成此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设计练习时研究教材不够深入,小数的意义更多地应该更加关注分母是10、100、1000等分数中分母与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此,练习中同样应该融入对比元素,如增加同分子异分母的分数(分母仍为10、100、1000……),甚至突破一一对应,增加多余分数,使学生非抓住意义本质无法轻易得出正确结果,使只看分子不考虑分母而连线正确仅仅成为可能,使关注分母成为必然。

(二)根据信息特点,巧设方法对比

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作为一名有数学素养的人,不能只知道如何计算,而应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如处理数据信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习题信息上巧设计,让学生在体会不同解题方法的同时可以更多地体会解题思想,尽可能让学生多一扇获取知识的窗户,尤其是智慧之窗。

巧设特例,感悟相对与绝对

“四(1)班56人,一次数学测验30位男生共得2730分,29位女生平均91

分。这次测验全班平均多少分?”

对于此题,老教材过来的学生很熟悉数量关系,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然,你是否留意很是关键,面对此题,一位学生做成了2730÷30=91(分),91=91,得出这次测验全班平均91分。好一个91=91,把偶然变成了必然,在绝对数量关系之外,可以有特殊数据下的相对巧妙方法。

巧设题眼,感悟局部与整体

整体大于局部。在数学上,思维方式比解题结果更重要,当然站在局部和整体不同高度思考问题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 □ □

× □ 6

1 2 1 8

□ □ □

□ □ □ □

学生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开始思考,6×( )积的个位是8呢?于是背诵口诀,逐个对照,从三六十八确定第一个因数个位为3,再考虑第一个因数的十位、百位,一一尝试正确,皆大欢喜,自始至终,没有发现用第一个因数与6的成积正好是1218,对逐位、局部的分析乐此不疲。设计这个题眼,就是要引导学生大处着眼,整体感知,树立全局意识。

(三)根据概念本质,设计对比形式

概念教学不能靠记忆来实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才是关键。而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多角度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自己举出一定数量有关这个概念的正例或反例。

1、正反逆叙,感悟单一与双向

有的概念具有可逆性,有的概念不具有可逆性。教学中,数学概念形成后,可进行逆叙判断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我们第二学期六年级期末考试中就有如下一道“填空题”:

在我们学过的数学概念中,有些正着说是对的,但反着说是错的。如:正着说“正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是对的,反着说“锐角三角形都是正三角形”是错的。你能再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正着说,对的:( )。

反着说,错的:( )。

作为检测题目出现,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相信教师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摒弃死记硬背,更加重视概念形成,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2、变换表述形式,感悟形式与实质

概念可以在文字描述、口头表述、符号、图像之间实现转换,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好比美丽外衣的更替,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脱掉美丽的外衣其概念实质应该是不变的。而如果能正确实现不同形式间的转换,其功力实属上乘。因此,加强形式间的对比变换,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实质的把握。

如教学人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创情景说说1/2的含义;在给定图形上表示出1/2,而且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表示;自选材料表示1/2等等,真正突出1/2的实质。

(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呈现方式

同一个知识对象可以有多样的载体予以呈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现实背景不同,为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所需情景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对比练习的呈现方式。

1、要丰富视觉表象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文字还很难转化成表象在头脑中反映出来,也就无法利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确,低年级学生容易以词语来记忆方法,把多次出现得出诸如看见多用加法,看见少用减法等“经验感觉”,这种先前经验作为强信息成为干扰后继学习的前摄抑制,因此,教学中要增加低年级学生的表象积累,丰富他们的视觉表象,以形象直观的对比方式,打破学生的以词语定方法的心理定势。

教学新课程二上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在基本练习后可以设计如下练习题:图示一群4只蝴蝶,文字又飞来3群蝴蝶,现在一共有几只蝴蝶?

不少学生做成4 3=7(只),理由是“又飞来”用加法。

一年级上来的孩子,飞来加法,飞走减法很是熟练,但是,这是基于非加即减没有选择余地的经验。学习乘法之后,怎样打破“又飞来”用加法的强信息干扰,看来对比练习很是必要。当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又飞来”用加法时,呈现题1,组成如下对比题:

题1:图示呈现“一群4只蝴蝶”,文字呈现“又飞来3群蝴蝶,现在一共有几只蝴蝶?”

题2:图示呈现“一群4只蝴蝶”,文字呈现“又飞来3只蝴蝶,现在一共有几只蝴蝶?”

让学生在两题的图示中直观地感受差异,当一些学生再次以“又飞来”用加法为理由出现4 3=7(只)时,一些同学马上清醒地认识到“‘又飞来’不一定是加法,要看是飞来几群还是飞来几只,如果飞来几群就用乘法,飞来几只就用加法。”“一群有4只蝴蝶,飞来3群,就是又多了3个4只。”“一群有4只蝴蝶,又飞来3只,就是又多了3只。”

学生的发言表明,通过形象对比,他们更加明白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计算,求几和几的和用加法计算。在辨析中分清异同,突破看见“又飞来”或者“求一共”就用加法的词语定势,从寻找相同词语到感悟数量关系,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2、要重视数量关系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进入和成人思维接近的、达到成熟的形式运算思维,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的思维。因此,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如:

(1)“生产360个零件,徒弟每小时做10个,师傅每小时做15个,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

(2)“生产360个零件,徒弟独做需10小时,师傅独做需15小时,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

相似情景,定势思维,干扰在所难免,掉入陷阱也无需惊奇,事实上似曾相识更具欺骗性。打破一教一练,形成认知冲突,通过对比,使学生对知识重新编码,从而实现“破为破中立”的教学目标。如此让学生经风雨见彩虹,对比中感悟,主动审题和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排除情景干扰,减少解题策略定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内容对比、方法对比还是形式对比,甚至数学思想对比,都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对比何时实施呢?是新课建立正确印象时主动对比?还是练习课再行对比?还是日后在碰到大面积差错时被动对比纠正?如果新课为建立正确新印象,集中精力,心无旁鹜,课后,原本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相信也会以葫芦画瓢,皆大欢喜。其实,学生的认知实际上就是一种旧与新,错误与正确之间的链接,正确的方法往往是试错的结果。因此,一般情况下可让学生在前后摄抑制等干扰下试误,然后引进对比题,成为对比题组,让学生有所自悟;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呈现对比题。

研究表明,人的一般认知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刻的反思。对比练习巩固知识不是目的,常常做些“超链接”让学生对比,主动寻求知识之间潜在的“连结”,使学生把知识连点成线成面成网,培养反思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标解读》

2、《学习与发展》林崇德著

3、《怎样解题》g.·波利亚著

4、《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

5、《5%差错原则与小学计算教学》姜爱琴,发表于《中小学数学》第4期

篇11: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的设计论文

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的设计论文

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会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起到及时反馈作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作业设计应突出针对性和层次性

作业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要有意识地设计相关内容,使作业目标明确,符合学生所学知识的水平,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设计的作业,一般分为三层:(1)对学困生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的措施,作业题基本与例题相似,着眼于基础知识的掌握。(2)对中等生采取“半扶半放”的措施,设计了一些与例题稍有提高的技能性与能理性的题,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3)对优等生采取了“一放到底”的措施,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系统性且难度稍大的作业题,来发挥他们学习中的创造性,通过这种分层次、针对性的作业,学生就熟练掌握了所学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了不同的发展。

二、作业设计应突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设计作业时不能总是让学生算算术,这样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我在设计作业时,尽量做到贴近生活,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复习完计量单位后,设计了如下作业:“我的一天,早上6( )30( ),我从2( )长的床起来,用了5( )很快刷了牙,洗好了脸。吃了大约200( )的早饭,飞快地向800( )外的学校跑去”,这样的作业既没有死板地照搬书本,又让学生产生了兴趣。

三、作业设计应形式多样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因此,在作业设计时,要多角度、多形式入手。我经常给学生留“口头式作业”.如,“你愿意将乘法口诀背给爸爸、妈妈吗?”“你愿意把今天所学的`知识教给爸爸、妈妈吗?”让学生当老师,让家长当学生,通过换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我还给学生留“书面作业”,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我让学生回家后画出自己房间摆设的平面图,画出自己学校的示意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八个方向,加深对方向的意识。事实也证明,这些形式多样的作业,不会使他们产生压力感,反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作业要有鼓励性

作业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思想和自主学习情况在作业中都能体现出来,教师要对学生的努力,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进步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赞赏和喜悦。同时对学生作业中的过错,要耐心指导,对于学困生要有同情心和责任心,多鼓励,少批评。

总之,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每一次作业,使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课外再学习的另一片天地。

篇12:小学数学提问设计的几点建议论文

小学数学提问设计的几点建议论文

课堂提问对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作用呢?本文试图从“以科学设置提问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这一视角,阐述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关注课堂提问的质量,能否认识课堂提问对于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核心价值,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不留痕迹地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说明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现在,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提问要能激趣,让思考动力

笔者在教学《奇数与偶数》时,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进行“摇奖”活动,奖品有汽车、彩电、冰箱、笔记本电脑、还有小刀、铅笔等。摇奖的规则是:转动圆盘,指针指向几,就从下一格开始数几格,数到这一格上的奖品就属于摇奖者。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奖盘,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动手尝试,但没有一个学生获得大奖。

师:同学们都亲自试了一下,可为什么你们每次都只能得到一些小奖呢?

是啊!学生被这不寻常的现象所吸引,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充分的情绪酝酿和铺垫。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细心观察,结果发现:奇数号中的奖品都是大奖,偶数号中的奖品都是小奖。由于奇数加奇数等于偶数,偶数加偶数还等于偶数,摇奖规则己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中奇数号的大奖。当学生们沉浸在发现规律的无比喜悦中时,教师又及时设疑:“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大奖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出来。

“要使学生听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兴趣如此重要,它是教学的基础,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问得好,问得巧,才能答出精彩,答出个性。

二、提问要有价值,让思维有方向

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基于何种情景还是何种活动,都要关注学生的思考,给他们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地探究新知识。

一堂课的问题几乎是教师习惯性地提问,如“明白了吗?”“是不是呀?”“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这种“短、平、快”的简单肤浅的问题,学生表面上很配合,实际上像一条条无形的绳索,严重禁锢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用了滚动法和测量法,这时候就需要隆重推出更科学、合理、简便的操作方法,教师在节骨眼上质疑问难:“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再量一量,动手研究记录一下。”在学生思维的转折处提问,纲举目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其提问的艺术匠心,略陈管见。

笔者在教学“用数学:金色的秋天”一课时,在导入新课部分课件出示美丽的郊外图:多美的田野风光,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小朋友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行吗?然后出示捉蝴蝶图:你看到什么?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优美的情境,激发探讨知识的欲望,纷纷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左边有两座山,右边有一座山,共有几座山?有4个小朋友在捉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共有几个小朋友?左边有三棵小树,右边有两棵小树,共有几棵树?……有价值的提问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动机,促使教与学在思维和感情上产生同频共振,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营造出乐学的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控制数量,确保针对性更强

提问应具有针对性和推进性,一堂课的提问数量要讲究科学性。发问过多,显得问题零碎,缺乏思考价值,不利于系统思考和分析问题;发问过少,无从下手,长期如此,学生将逐步丧失思考的兴趣。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经常用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设置的“问题”,变着法子引导学生去找自己满意的“标准答案”。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四、提问要调控“火候”,确保恰到好处

教师的提问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教师要善于把握发问时机,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激起学生创新与创造的欲望,从而进行想象、发散、收敛、分析、推理等综合性的'思维活动。为此,教师不仅要认真思考如何提问、提什么问,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该什么时候问,要善于调控提问的“火候”。

1. 延长候答。《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一个情景:两个小朋友平均分一个苹果,每人得到几个?学生都说半个。教师提问:半个该怎么写呢?谁来表示一下。此时,教师只指明方向却不“带路”,是为了以砖博玉。学生思考片刻,有几个毛遂自荐去黑板前表示,有画苹果图的,有写字的,有列算式1除以2的,还有的写2/1、1/2。教师要做的就是表扬所有学生的具有创意的想法,维护学生的积极创新的意识,又不失时机地选择1/2作为科学简洁的表示方法,尊重了该学生的创造成果,也为接下来的学习点燃了激情。

2. 适度追问。在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时,许多学生已经知道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进率是1000,但他们不知道进率是1000的理由。笔者开始追问:“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们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然后通过学生将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平均分,或将棱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转化成棱长为10厘米的小正方体再算体积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理由。在学生探究、尝试的过程中,追问加深了他们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

3. 适时点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科学地解放学生,学会聪明的“偷懒”,不越俎代庖,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高明的教师只需在关键时刻“煽风点火”。在教学《正数与负数》时,课始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相反方向,“上”和“下”,“左”和“右”,“前进”和“后退”,然后出示信息:填恰当的词,前后构成意义相反的量。“我站在讲台上向北走2米,我回到讲台向( )走2米。”“你昨天做对5道题,做( )5道题。”不同的学生找到了不同的方法,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差异,学生呈现出的记录方式多种多样,有图画加数字表达的,有符号加数字表达的,也有文字加数字表达的。面对如此丰富的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方式逐一展示给全班学生看,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维争辩,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延时处理,静静聆听,等学生充分交流,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展露无余的时候,教师才择时介入,提出问题:“大家的方法都不错,不过我们有必要找到一种既简洁又通用的统一方法,哪一种记录方法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呢?”经教师点拨,学生之间的默契便达成了,大家纷纷选择了“正负数”记录的这张表单。这样的课堂是尊重生命的课堂,是务实高效的课堂。

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讲完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后,出示三个纸袋,里面装着三角形纸片,并且露出一个角问一“纸袋里面装着各是什么三角形”?同学们顺利地判断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露出的是直角、钝角),适时发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露出第三个纸袋的一个锐角,有的同答锐角三角形,有的同学犹豫不决。教师适时再问:能根据一个角是锐角,这一个条件来判断这个三角形吗?使学生茅塞顿开。

如何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关键在教师是否用“心”在设问,只有提的精彩才可能问出学问,只有提得起兴趣才可能发展思维。

篇13: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论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作业 多元化 设计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通过设计多元化的高中数学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发展特长与个性,不断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2010年秋季贵州省高中新课程全面实施,2010年6月笔者带领五位中青年教师承担了六盘水市市级课题《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的研究工作。为此,笔者作为课题负责人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了传统的做数学作业模式,尝试赋予高中数学作业一种全新的概念,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以开放的形式,打破课内与课外、密切联系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让静态的教材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优美的画面、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和事。

一、设计分层型作业,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所谓分层型作业是指将作业根据不同的学习时间和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进行分层,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好地让高中学生适应新课改。课题组以试卷形式为载体,在卷面上安排了六种不同层次的作业:第一部分为课前预习作业,第二部分为自主学习作业,第三部分为基础巩固型作业,第四部分为能力提升型作业,第五部分为拓展探究型作业,第六部分为学生评价。学生必选作业为一、二、六三个部分,其他依据自己的能力选做。这下类型的作业旨在有层次的对学生学习的高中数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学习到不同的数学知识,通过预习、自主学习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让学生能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别的学生及教师评价不断鼓舞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通过问卷调查,约80%的学生认为“主题式”作业对他们的帮助很大,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更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设计活动型作业,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所谓活动型作业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学习内容,通过小型活动来完成的作业。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重要的学习形式。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使学生有尽情表现、发展潜能的机会,使他们在从事学习等活动中,产生浓厚兴趣。在学习完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后,我们课题组举办了一次全校的《数学与创意生活大赛》,其主要内容为: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几何图形等,借助小组合作的集体智慧设计出精美服饰(包含头饰、首饰、衣、包等)、精致的家居、学习用品等,并以“立体”的、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实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活动受到了全体学生欢迎与响应,有共计高中三个年级的32个班级参赛,学生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呈现出了很多优秀的“纸制立体服装”、“别墅”、“手提袋”、“多功能书架”等精美的手工制品。

三、设计操作型作业,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所谓操作型作业是指按照学习内容的要求,引导学生用动手制作、动手操作等形式来完成的作业。运用这种作业形式,将学生置于学与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又能收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一)动手写画中,激发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所学的数学文化知识,笔者改变以往让学生做现成的测试卷作业的做法,而是让学生们自己编制一套必修2全本书的测试卷。在自制测试卷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动脑设计,兴趣大,积极性高。他们用自编的试卷及参考答案,在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按学生自己的话说,“不仅复习巩固了必修2全书的内容,也了解到出一套试题原来有这么多学问,看到别的同学选的题目、精美的排版、准确的几何图形与自己的有差距时,既高兴又有些隐忧,但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作业锻炼了我们的能力,提高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学到了别人的长处”。

(二)动手操作中,激活思维

在学习了许多空间几何的数学概念后,同学们总是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容易混淆,笔者就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制作教材中立体几何图形如: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台等的作业。通过动手“做一做”的形式来化解知识的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在做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学生们辩认区分了各种图形,了解了各种图形的特点,掌握了所学知识。同时,课题组又将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实习作业等编制成“主题式”作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开阔视野,激活思维。达到了以作业巩固所学,以作业提高技能的目的。

四、设计合作型作业,在合作中增长学生的数学才干

所谓合作型作业是指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讨等形式来合作完成的作业。旨在通过设计这一合作型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基于此2010年10月课题组举办了以“数学与生活”为主题的数学手抄报比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办一份报纸,根据学生的特长,采用分组自愿组合方式,让有共同特长爱好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并在教师引导、家长参与下,通过上网、阅读书籍、查找资料等形式,搜集与数学作业有关的信息资料,合作完成《数学手抄报》的编写工作。在合作办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干,使课内外知识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数学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这样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整个活动中,实现了数学课程和语文、艺术、思品、科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并且在整合中,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这次办主题手抄报的经历让学生觉得数学更加贴近了生活。

综上所述,通过设计以上多元化形式的高中数学作业,丰富了高中数学作业的内涵,拓展了数学作业的外延,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的意识,提高了数学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任升录.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