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的毕业论文(锦集5篇)-九游会网址j9

2024-02-19 08:04:00 体育教学论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体育系的毕业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感谢网友“韩永年”向本站投稿了5篇与“体育系的毕业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体育系毕业论文

一、教学中要语言生动、形象

农村中学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没有场地、器材,所以有些教学内容无法进行。大部分学校存在体育器材短缺的情况。有器材的少数学校对器材的管理不够,导致器材损坏丢失严重,使得多数学生无法使用器材进行锻炼。这就要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显示教师的教学才能,又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激发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新、难动作教学时,想用挂图、影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来满足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的需要,但是我们缺乏这些辅助教学设备,教师只好来讲解。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我催化剂,如果教师没有好的口才,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是有趣的内容,也会讲的干巴巴的,听起来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把专业术语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口语,化难为易。比如,在蹲踞式起跑的教学中,这一起跑动作源于“袋鼠”起跑时的蜷缩身体,“各就位”时像紧压的弹簧;“预备”时像拉满的弓;“鸣枪”时像离弦的箭。如果这类形象的语言运用恰当,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原地侧向推铅球是,我用口诀把动作概括为:做好预备姿势后。蹬(蹬腿)、转(转髋)、抬(抬上体)、转(转体)、挺(挺胸),然后以胸带肩转向投掷方向将球推出去。教学效果明显。

二、教学中巧妙运用体育游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好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个既有具体内容,又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游戏。例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穿过隧道”游戏,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2-4个队,每队人数为偶数,各队站成面向的2列横队,相距一大步,相对的2人手拉手向上举起,搭成“隧道”。教师发令后,每两人一对地依次从隧道穿过,出隧道后又在排头重新搭成隧道。在练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把脚伸到前面,这不但影响了练习效果,而且还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及时指出来,除给学生讲述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外,还要着重讲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让学生明确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需要大家互相服务。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团结协作方面很欠缺,集体荣誉感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课中的游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课前热身“萝卜蹲”的游戏,这个游戏是要通过小组内成员之间的配合,动作不协调,不一致,喊声不齐都会被淘汰,只有通过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协作才能做好才能获胜。还有两人三条腿跑,接力赛等等。时间长了,对学生的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誉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体育教学从实际出发。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乐于学习的,并且都想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但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动作、技术好的学生来当组长,其他学生分配到各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同学们来练习教师教的动作。教师巡回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这样比教师带领大家一遍又一遍练习效果要好。例如,在教授加速跑时,如果只是把学生分组练习跑,学生跑上两三次就厌烦了,就叫苦叫累了。学生的特点是争强好胜,渴求表现自己。竞争又是体育的最大魅力所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迎面接力跑的方法,把学生分成组进行比赛,以先跑完的组为胜,对优胜队进行表扬,输的队也要表扬,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最后再把快速跑的动作要领加以规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心发出笑声,增强竞争意识,教学效果也就好了。例如,在开始部分,做准备活动时,如果经常运用慢跑,然后做徒手操,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乏味。把“抱团”游戏用到准备活动中去,学生边跑边做徒手操,听教师的口令抱团,这样学生很尽兴地完成了准备活动,更有利于基本部分的进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总结

总之,农村中学体育由于受各种各样的原因制约,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中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体育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不断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学生教学,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基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因而,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教师应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获得更多的运动愉快感。

篇2:体育系经典的毕业论文

体育系经典的毕业论文

体育系经典的毕业论文:《 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措施 》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作者对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深入的思考。网络时代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作者为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软环境建设、积极探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机制和模式等措施。本研究能够为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网络时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措施

1网络时代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新挑战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我国于1995年制订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全民健身计划(—)》。

这些充分说明国家对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视。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全民健身计划》中,对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计划》指出,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标。同时要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运动理念。这些具体目标的制定,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现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而“阳光体育运动”也让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在校园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我们为这些好的现象拍手称赞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另外一种令人痛心的现象:08月11日《新京报》报道:“教育部在近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20多年下滑后,近年来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甚至在很多指标上不如中学生。

记者了解到怕吃苦、沉迷上网成为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主因。”现在,对于大多数大一新生来说,电脑、手机已成为入学标配。有学者对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中每天都会使用手机网络的人占样本量的69。7%,近半数的学生每天的手机网络使用时间在2~4小时之间,10%的学生超过5小时。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比率为:1小时及以内的为40。0%、2~4小时(包括4小时)的为49。5%、5小时以上的为10。5%。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每天都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4。8%、69。9%、72。6%呈递增趋势。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网络的地点有: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上学放学的路上。其中,有69。7%大学生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在教室上网,有85。9%的大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手机网络很普遍。

此外,有49。8%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有睡前使用手机网络的习惯。有学者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男生每周活动七次占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4。79%,每周运动5、6次的占总人数的22。54%,每周运动3、4次的占总人数的30。99%,每周运动1、2次的占总人数的15。49%,运动频率不定、没有规律,占总数的15。49%。女生的各项比例比男生还要低得多。这一组组鲜明的数据对比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体育运动的吸引力与网络相比相差太大。这也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高校体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反思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又将如何改进?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运用网络,向学生灌输健身的方法手段,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如何使校园体育文化服务于大学生,让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习惯?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当前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意识不足

中国人注重文化学习,当前的高考制度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让家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孩子文化课的学习与艺术特长的培养上。由于独生子女较为普遍,许多家长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了使孩子能够考一个好一点的初中、高中、大学,孩子从小就被迫上各类辅导班,从一个学习地点向另一个学习地点疲于奔命。

运动安全问题让每一个学校与家长谈虎色变,一些运动项目被迫取消,供学生们自我锻炼、自我玩耍的学校体育器材和设施几乎都被去除,有限的器材也被束之高阁,学生即便有意识、有动机去锻炼,也没有必备的设施和器材。全员性运动会的推广和体育节的创新也进展缓慢,仅有少数校内校外的各种体育竞赛也成为少数同学的专利,离广大的同学很远。“当前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面临着应试教育、特长功利、运动空间、网络电游、运动安全、运动伙伴、运动技能、枯燥锻炼”等多重压迫。

由于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没在思想上形成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中学应试教育对体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延伸到了大学阶段,造成了大学阶段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不高,甚至想当一部分人认为体育就是休闲玩耍、娱乐消遣,不认为体育也是一种文化。现阶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于物质建设,许多学校斥巨资搞体育场馆设施,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的学习环境,却疏忽对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缺乏正确引导,没有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物质建设轻人文精神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设施建设一直是国外发达国家彰显学校魅力,培育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凸显大学文化精神的载体,因此国内外著名大学在大学体育物质文化景观和场所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上均要从学校发展的高度进行严谨的论证分析,给予强大的支持和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资金的投入,我国高校的校园建设经历了一个重要发展期,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这些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水平。体育场馆的建筑风格、良好的体育设施能够让学生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对体育运动产生向往。但是许多体育场馆的建设缺少人文精神,缺少文化底蕴,同时对体育宣传及图书资料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相对较少,体育图书资料老旧,校园体育宣传设施建设无法跟上潮流。

2。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重活动形式轻育人功能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特定领域内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活动中,通过统一的规则、规范的行为、严密的组织及约定俗成的规定,使参加者和观赏者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收到体育文化的教育、熏陶,从而培养出团结友爱、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等优良作风,同时也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机智灵活、沉着冷静、坚决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能够亲身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缓解工作与学习的压力,享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愉悦和自由,这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

但是,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群体性活动、体育竞赛、校级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社团建设滞后,其中学校的体育竞赛项目又主要集中在球类上,多数以院系为单位组队参加比赛,这就使得参赛人员受到限制,普通学生很难在这些比赛中一展身手。而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赛却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因为这样的比赛能够满足普通学生的参与需求。校级体育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校运动会和体育文化节,活动本身缺乏创新,活动内容缺乏普及性,校领导和普通学生对其关注度和参与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体育社团的建设处在一种自发的组织管理活动状态,由于缺乏学校相应管理部门的关注、支持和考核,很多社团没有发挥应发挥的功能,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体育文化需求。所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呈现出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体育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元,给师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有效的管理,造成了表面热闹与实施者的盲从,出现了组织者疲于应付参与者意兴阑珊的现象。

3新形势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措施

3。1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

大学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活动主体。大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终其原因是由当前应试教育造成的。短时间内改变中国的高考现状是不可能的,能改变的只能是进入大学后学生们体育参与意识。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校园网络、广播站等现代化手段,宣传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其次,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教育,严禁学生在课堂上过度使用手机。第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渲染体育氛围,并充分利用网络的影响,发展学习体育文化,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第四,真正重视体育社团活动,学校有关部门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与支持。

3。2注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

体育场馆建设要能体现该校的文化底蕴,与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相融合,彰显校园文化的魅力,以体育场馆建设传播校园体育文化。无论是气势恢宏的体育馆,还是造型优美的体育雕塑、个性鲜明的体育标识,要能够给学生心灵的撞击,激发他们向往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的激情。在做好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体育景观小品,要有层次、有深度、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体现其中所包孕的体育精神,使得每一处建筑、每一处景观都能传递体育思想,表达体育文化。即“在关注‘硬件建设’的同时,更需要考虑‘软件’的融合,增添人文元素,丰富文化内涵,通过人与物的沟通与感悟,传承、创新体育文化,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品位,实现以‘物’化人。

在体育宣传与图书资料方面应加大力度,通过现代化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校园体育网页,开设学校体育网站,利用校园广播站和投影机来播报体育新闻和播放体育比赛等方式,来构建一个大的校园体育文化整体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解体育信息的平台,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的服务支持,让网络为我所用,通过网络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精神与魅力,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与洗礼,真正地爱上体育,参与体育运动,把课余时间更多的用于体育运动,从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终身受益。

3。3重视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在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其育人功能不容忽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时,不仅要注意环境育人,更应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予以重视。首先,在学生团体及体育社团组织体育文化活动时,学校在场地、经费、指导方面的支持,并将活动申请程序简便化,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以求更高效的活动开展和高质量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并加强对相应管理部门的支持与考核。其次,在活动内容方面,应多组织开展内容有趣、形式新颖,具有实际意义且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体育文化活动。第三,创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品牌,要注意品牌建设与育人相结合,实现体育文化的积累与传承。

3。4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机制和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创造了可供借鉴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新机制和新模式。例如,清华大学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学校教学机制的改变,构架了新的校园群体活动的运行模式。形式上,以竞赛为龙头,以“马约翰杯”的系列比赛为主线,构成贯穿全年的“一条主线(马约翰杯),四个高峰(校运会、新生赤足运动会、马拉松活动、马约翰日)”;机制上,建立校园群体的四个层面,即学校(重点抓)→体育协会(指导)→系(支持和协助)→班和个人(导向、督促和辅导);以每月一次的院系学生会体育部长会和体协主席会作为联系的纽带,以每年一册的《竞赛指南》为推进的蓝本;效果上,力求促使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学校体育竞赛,融入氛围,从中得到身体、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整个校园体育活动呈现有层次、有重点、有主题,立体的、有序的运作模式。

3。5加强比较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

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学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其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虽然这种差距源自很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像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教育传统和教育体制等都是无法改变的制约因素,但是要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少走弯路,必须积极进行中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借鉴发达国家著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规避他们出现的问题。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着新挑战,它关系着青年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我们应该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传授给所有大学生。因此,普通高校各部门需要积极筹划、共同参与网络时代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津津。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4(34):119—121。

[2]毛振明,付晓蒙。活跃课外锻炼学校延伸家庭[j]。体育教学,2014,(6):4—6。

[3]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8(1):97—100。

篇3:大学体育系毕业论文

大学体育系毕业论文

【摘要】中学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阶段,搞好中学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中学体育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并简要分析现阶段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价值;建议

1 前言

“体育”一词的含义是“身体的教育”,其英文全称是“physical education”,一般译为“体育教育或体育教学”,“中学体育教育”指的就是中学阶段的体育教育。中学时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时期,搞好中学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对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介绍中学体育教育的价值,指出现阶段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建议。

2 中学体育教育的价值

2.1 中学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中学体育教育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以教师实施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身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2.2 中学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重要工具。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其物质基础,没有强健的体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只能是天荒夜谈。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保证学习所需的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水平都处于最佳的状态。

2.3 中学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源泉。

众所周知,人的精神状态是以身体这个有机体为基础的,毛主席早年就已深刻地阐明了这一辩证关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自先野蛮其体魄。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良好的意志品质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独立能力、自制力和毅力普遍下降,而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日本心理学家小林晃夫、松田岩男对体质弱、运动能力差的青少年与体质强、运动能力高的青少年作了比较。前者缺乏能力,不爱活动,不善交际;后者情绪稳定,活动能力强,适应性好,社交积极。许多研究都表明,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

2.4 中学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

中学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取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品质。

2.5 中学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

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同学间的友谊并增加团结。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加同学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和谐文明的学习环境

此外,体育与文化、艺术等活动一样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学生们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乐趣和快感,因而它也成为学生娱乐的一种形式。总之,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以它特有的教育方法、教育规律和教育效果,发挥着其育人的特殊作用,为学校和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学生。

3 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在体育教学思想上,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现今中学体育教育尚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存在着重育体、轻育心、忽视思想教育,重竞技、轻普及的现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学成为“分数第一”,单纯以提高学生运动成绩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眼前的短期教学效果,而忽视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2 在体育教学的实施中,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

中学体育教育中一直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一般中学每学期体育课学时数为30多个学时,理论学时数只占总学时数的10%左右,即2~4学时,在这么少的学时里教师要把实践项目的理论基础讲清楚是很困难的。如果能够加大理论教学力度,在上实践课之前教师把相关知识做一定讲授,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能很快掌握动作要领,课后可以自己去锻炼,提高自己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在体育教学的方法上,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今中学体育还存在着“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教学的现象,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搞“一刀切”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千人一面,一样的要求,一样的负荷。或者干脆来个“放羊式”,“一个哨子两个球,晒晒太阳吹吹牛”,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4 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建议

4.1 转变教育观念和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重新设定体育教学的目标,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教学观。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与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忌“分数第一”的短期行为。

4.2 合理选配教材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应注意所选教材的科学性、基础性、全面性。注意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并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多种潜在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彻底改变“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的功利思想与短期行为。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体育教学的物质条件――场地与器材的制约性。

4.3 改革体育成绩考核方法。

要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调节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在体育考核中一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于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就可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合理现象。体育成绩考核应从教育评价出发,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与新的动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4.4 以赛促教,形成传统。

中学体育教育要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多种不同形式的竞赛。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无论赛会规模大小,都要经过赛前申办、赛前训练、场馆布置、赛前传播、竞赛开幕、运动竞技的过程,这一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化现象无不与体育有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相伴随,形成了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社会化效果。把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到教学上来,而且将这些活动形成制度,形成风气,主要教材项目形成传统,有利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改变了下课铃声响,彼此不来往的体育教学现象,既可创造浓厚的体育环境,又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起到教学双赢的效果。

4.5 全面发展,强化德育。

中学体育教育在进行身体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强化德育功能。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是衡量素质教育是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体育教学本身包含着德育,而且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方法。例如,通过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良好风尚;通过集体项目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良好品德;通过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耐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通过武术、体操等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体育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

参考文献

[1] 钱耀庭,罗映清.学校体育学.

[2] 邓恩周.中学体育教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 程伟航,罗勇智.浅谈学校体育的价值与功能[j].体育函授通讯,,(4):19~20.

[4] 邹峰,周员汉.浅谈体育的育人作用[j].教学研究,207月:184.

[5] 蔺宾川.浅谈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教育园地,年8月:98.

[6] 李祥.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 王洪波.体育与德育并重的育人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4):68~69.

[8] 王红,王东桥,孙鲁.培养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540~541.

[9] 罗玲红.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6):829~830.

[10] 李全德.浅析云南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消费导刊,,(2):184.

[11] 李敏.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1):119~124.

[12] 刘伟.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初探[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02,2(2):84~86.

篇4:体育系的毕业论文

体育系的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综述方法对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功能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文化既具有一般文化的属性,又具有它自身的基本特征;体育文化具有 教育 功能、社会 化功能、经济 功能等。

[关键词]体育文化 特征 功能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一词最早直译为身体文化。早在19世纪末,人们对“体育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解释和使用,到了20世纪,对身体文化的解释和使用更为多样化。我国学者把体育文化概括为“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关于体育文化的 研究 对象和范畴。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体育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反映这一形态的体育方式、民族风俗、人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研究包括体育 科学 和体育的价值、观念、意识、心理等社会因素。体育文化着重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不研究体育的生物现象。

尽管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对于概念使用范围还有争议,但体育文化事业的 发展 已经表明:作为映射着人类智慧之光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和知识体育,所创造的方法、手段、技术、器械、设施以及记录和传播所必需的组织、宣传机构等,已经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可思议的文化现象。

二、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1.健身性

实践证明,人们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发展有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造就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但是,要使体育有效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还必须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方法,经常地进行科学锻炼,即“动”必有序,“动”必有道。

2.娱乐性

体育是一种娱乐性和休闲性很强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运动日益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 内容 ,它为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消遣,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体育娱乐性,按参加者在活动中的方式可分为观赏性娱乐活动和运动性娱乐活动。观赏性娱乐活动是指人们观赏各种体育表演和比赛,特别是观赏竞技运动;运动性娱乐活动是指人们亲自参加体育活动,乐在其中。

3.竞争性

体育是一种竞争鲜明的文化。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同一规则下,争夺同一目标的活动。体育的竞争,不仅仅反映在竞技体育上,还反映在群众体育上,现代体育比赛,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竞争。因此,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

4.教育性

广义的教育包括体育。教育性是体育文化固有的特征和功能。体育的教育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结合,是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寓教育于体育之中,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培养人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

5. 艺术性

体育是一种艺术性突出的文化,尤其以竞技体育最为典型,它集健、力、美、技、艺于一体。高水平的比赛,既是比技术水平,又是一种艺术的表演。高超、完美动作以及运动员矫健身姿给人以艺术的欣赏和美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6.民族性

体育是民族产物,具有民族特征。由于民族区域的生存环境、文化底蕴、社会和经济生活、历史 和发展原因的不同,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项目。如 中国 武术、印度瑜加,西班牙的斗牛等。当代体育和今后发展,虽然民族间差异继续存在,但这种差异又受到世界性的统一 规律 的严格限定,其共同点越来越多,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

7.国际性

体育 的国际性是18法国著名 教育 家顾拜旦恢复奥运后才出现的。从那时开始奥运会由原来的地区性的宗教活动 发展 成一个国际性的体育盛会,体育已超越国界和语言,成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工具。国际体育组织之多、比赛之频繁、交往之广泛, 影响 之深远,是其他领域无法可比的。随着 社会 的发展,体育的这一特征将会越来越突出,推动着世界一体化进程。

8.全民性

体育的全民性表现为全民的积极参与。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从繁重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更多闲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通过电视、网络 、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关心体育赛事;或亲自到体育现场观看比赛。总之,体育已日益成为人们 现代 生活不可缺少的 内容 。

三、体育文化的功能

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是与它具有特定的功能分不开的。 研究 体育文化的功能,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进一步认识体育文化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意义,从而更有效、更自觉地发挥体育文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所有国家都将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培养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体育的竞争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挑战,这种挑战意识可以明显地迁移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出当今社会人才所需的努力拼搏、不断创新、百折不挠、公平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训练和比赛,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顽强韧性;比赛中胜负得失涉及到集体、地区甚至国家的荣辱,从而培养人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面对强劲对手,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对手,促使人们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奋斗;严格的比赛规则和无私执法,可以诱导人们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美德。总之,体育运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重视。

2.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随着世界 经济 的发展,各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显著变化,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要求也随之提高,人们对文化需求日益广泛。体育运动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体现公平竞争原则,表现民族自尊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的兴衰直接反映着社会 政治 、经济的发展;它的荣辱直接反映着国家、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自尊。人类追求公平竞争,表现民族自尊的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4.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体育文化的功能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衍生新的功能,体育文化的经济功能就是这样一种新的功能。体育经济功能的发挥,不仅推动了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

[1]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体育史》教材编导组.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5:体育系本科毕业论文

体育系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的根本所在,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从高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题,分析了解决的对策,重点分析了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师的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师;素质

1 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场地器材不足,资金投入不够,影响体育课堂教学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每年用于修建场地、购买体育器材的资金远远不能符合教学要求,有些学校甚至几年都没有资金投入,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同时,一些学校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管理不善,没有专人负责,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没有像样的篮球架、排球网、足球门、乒乓球台、羽毛球拍等必要设备。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体育课堂教学。当今学校教学虽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多数学校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随意更改体育教学计划、缩减课时,甚至将体育课时挪为劳动、排练、开会、活动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剥夺学生自主锻炼的时间,体育教学长期处于被轻视的位置。

学生缺乏体育意识。学生缺乏体育意识体育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不足。当前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深,缺乏切实可行的健身计划与健身方法,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体育情感投入不够。学生中能自觉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并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水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身体锻炼状况等的较少,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课堂教学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氛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体育意志薄弱。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实现良好目标的重要前提。现代学生大多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克服的勇气和信心。

体育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陈旧,没有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当今的教师在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还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特别是对新的课程标准的理解模棱两可,存在着重育体,轻育心;重竞技,轻普及;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眼前的短期教学效果,忽视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这些传统的教学观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2 对策和措施

2.1 构建科学的中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坚持以健康第一为先导、以全面育人为中心、以身心协调为重点、以终身体育为方向,合理选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手段、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体育对增强体质,提高生理机能,挖掘体育教学的心理效益、娱乐效益、教育效益和审美效益,在增强体质、培养运动能力的基础上,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身心协调统一的新型人才。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更新体育教学内容

2.2.1 增加娱乐型运动项目。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乐教学,既其本色应表现为:重过程的主动参与、重情绪的积极体验、重个性的独立解放、重人际关系的.宽松和谐,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环境之下、愉悦心境之中,不知不觉之中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教学内容选择时,应增加一些 “娱乐型”的运动项目,如体育游戏等。另外,在教法运用上,也可运用游戏法、比赛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2.2 竞技内容教材化

体育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各学校可根据不同的生源、师资、场地设备及学生的不同要求开发多种教学内容。竞技运动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应通过 “教材化”,以 “健身型”、“娱乐型”为主要模式,一些方便开展、学生感兴趣、负荷适当、便于深入高一级院校或工作单位后继续开展的竞技项目仍可以保留在课程内容体系中。

2.2.3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现代体育考试应该是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为中心,是考“结果”与考“过程”相结合的综合考试法。在评价内容中应纳入体育意识、体育能力、锻炼习惯等因素;在评价主体方面应包括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实现评价的客观性;在评价标准上,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调整考试标准,但调整标准要避免随意性和克服教师主观因素。另外,应该把学生个体纵向的提高程度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实现评价的激励性。总之,在体育教学评价方面,既要对学生学习成绩给予肯定,也要运用更多与评分无关而又起到合理反馈作用的各种评价方法。

2.2.4 创造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教育在方法上主张由注入式的模仿教学 转向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强调教法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改变传统体育教育中教师单纯灌输、学生机械重复的做法,侧重于采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和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

2.2.5 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尝试选项课教学

选择性教育教学课程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部分有条件的中学也在做选项课教学的尝试。由于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选择有助于促进学生生长发育,提高生理机能的教学内容。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开展选项教学,既可以避免体育课从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简单重复,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课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其日后升入高等院校从事选项课和俱乐部制教学奠定基础。

2.3 体育教师的素质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3.1 爱岗敬业的素质

爱岗敬业是中学体育教师的首要素质,是高尚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是教师的灵魂。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质工作,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他们立志终生当体育教师的原始动因。

2.3.2 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占主导的位。教师应系统扎实的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时的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科学知识,做到精通一门,兼教其他。二是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师基本技能,它主要体现“师范生”的特点,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必须掌握体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能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掌握体育教育教学规律,能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具有与时代相吻合的崭新的教育观点。

2.3.3 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21世纪高度发展的科技,激烈的人才竞争,快节奏的生活,对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工作压力更大,更加辛苦,心理负担加重。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和生存发展的能力并努力培养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性格和正确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心理哂纳感保持一种适应社会快速多变的节奏的完好的精神状态和乐于接受新的事物、富有竞争力、和谐的人际人关系、乐于的生活态度。否则将难有作为或无法生存。

2.3.4 教学能力素质

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也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会讲解。对技术动作的名称、要领和方法会讲解,尽量语言精练或编成“口诀”叙述,便于学生记忆;会正确示范。示范动作要熟练、正确。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合理使用正面、镜面和侧面示范;会观察分析动作。要求学会观察技术动作的正确与否,并会对错误动作加以分析,纠正;会保护帮助。要明确保护帮助的意义,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会喊口令和指挥队伍队列。要求掌握喊口令和指挥调动队伍的方法;会组织教法。根据课的任务和要求,合理安排教材、教法;会领操。在正确学做各种徒手操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正确领操。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