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教学计划模板(合集20篇)-九游会网址j9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八年级物理上教学计划模板,希望能帮助大家!感谢网友“zhoubianji”向本站投稿了20篇与“八年级物理上教学计划模板”相关的素材。
篇1:八年级物理上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始,为更好 的开展本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学期需掌握的基础知识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以及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能对物理实验进行操作和分析,从而提高实验水平。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动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知觉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技能。争取进入全街道优秀行列。
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科学和社会主义爱国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使学生更加健康活泼的成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探究,经历每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又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探究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的参与,从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要发挥小组的作用,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进行一帮一的互助性学习,并通过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主题教育为依托,通过主题教育让每位学生都深刻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多自己亲身经历,多参与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要正确评价学生,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物理教学中,要学生多体会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际,反映在物理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要通过介绍我国的物理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及物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作用,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二、一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 19人,女生 20人,学生来源于本学片。本班中的学生中优秀生有:
张劲松高新伟 孙金城 张钒 张小慧 张兆贤 张悦 楚文文等。
中等生有:孙炯峰孙军 韩淑臻赵亚楠李秀华等。
学习基础较差的有:
王永超、张立荣、王志浩、刘美婷、张丽丽等。
初二、二班共有学生 41人,其中男生20 人,女生 21人
本班中的学生中优秀生有:文进勇 王淑萍 曹振兴 孙建琴 张庆 孙雪婷
中等生有:、张洪祥 董艳 张晗 王志敏 曹永财 孙小凤 曹健等
学习基础较差的有:李文、张东军、王永芹、张玉凤等
初二、三班共有学生 40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1人
本班中的学生中优秀生有:翟小童 王楠楠 刘华山 张君英 周刚 刘国祥等
中等生有:曹少婷 孙家秀 赵亚倩 赵成龙 张江海 徐亚萍 张宗强等
学习基础较差的有:张永琪、李清华、赵勇、张丹丹。等
初二、四班共有学生 45人,其中男生24 人,女生21人
本班中的学生中优秀生有:高新鹏 李胜男 陈政政 张春阳 张永来 曹增辉
中等生有:曹孟健 曹昭军 高新磊 张文富 李宝龙 周洋 张晓峰等
学习基础较差的有:孙艳云、张瑶瑶、王苗苗、张志强。
1、学生的知识基础
从新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干劲较大,学习兴趣较浓,发展比较均匀,都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从小学的自然学习及生活学识中已获得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本学期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理论结合实际,以学为主,学以致用,加强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
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正确的学习习惯,端正了学习态度,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的,本学期的'教学中应电教手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逻辑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能灵活自如的动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觉的物理现象。
3、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本学期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勤学、巧学、乐学、博学。
4、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和实验,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能知觉的学习知识并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5、本学科的优秀生与学习困难生名单及情况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中,优秀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4,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好,知识掌握的扎实、牢固,学习积极性高。本学期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学生的特长,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使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使学生对物理科的学习有一个良
好的开端。优秀生名如下:张劲松高新伟 孙金城 张钒 张小慧 张兆贤 张悦 楚文文 文进勇 王淑萍 曹振兴 孙建琴 张庆等
中等生有:孙雪婷 翟小童 王楠楠 刘华山 张君英 周刚 刘国祥 高新鹏 李胜男 陈政政 张春阳 张永来 曹增辉等。
在初二中,约有1/5多一点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应付的迹象。他们是本学期重点转化的对象,这些学生有:孙艳云、张瑶瑶、王苗苗、张志强 张永琪、李清华、赵勇、张丹丹
三 、教材分析:
1、本学期讲授的章节和篇目及单元划分
本学期的物理教学内容有:
1、本学期所教内容的章节及篇目:
本学期物理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部内容。
2、基础知识:本学期讲述的基本内容包括:
本学期讲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的控制、声的利用、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看不见的光、透镜、生活中的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电荷、电流和电路、串联和并联、电流的强弱、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3、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内容:
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自觉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4、思想教育内容:
通达对物理科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联系实际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5、本学期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本学期教材的重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难点是:电荷、电流和电路、串联和并联、电流的强弱、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四、教学研究内容:
1、本学期的重点为: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管理力度,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成绩第一的理念,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我校高效课堂品牌,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中考成绩为主诣。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活动效率,建立和推广以有效教学与自主互助双项教学为内涵的课题研究,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3、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全面实施学习困难生转化工程。
4、重视优生培养和特长生培养工作。
5、教学业务学习及有关教学活动见附表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自身建设方面: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大练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落实三讲三不讲,重点环节要把握,当堂反馈,当堂达标,做到堂堂反馈,节节落实。
2、研究学科教学大纲及教材,落实教学常规,完善计划、上课、备课、成绩考核,认真学习《两规范一意见》。
3、在作业布置方面,要落实三布置三不布置,作业布置要体现探究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做好优生优培和落后生转化等方面的工作。
4、突出教研重点,完成教改专题的措施。
5、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积极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
6、在平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即时总结,勤于反思,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7、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营造乐教乐学的新境界,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8、改善人际关系,热爱每一位学生,杜绝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9、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各项活动中相互尊重,密切协作,共同成长。
10、狠抓单元过关,作好总结,把握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查漏补缺。
11、在平日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学生主动学习机会,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12、改进对学生评价方法,考核方法,杜绝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要从平日课堂表现等方面来实行多元化评价。
13、推行和完善有效教学与自主学习互助型课堂。
篇2:八年级物理上教学反思
一个学期又过去了,这学期我接任了八年级106班的物理,一学期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课程标准贯穿了我的思想,走进了我的课堂
怎样教物理,《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作为物理教师要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
二、精心备课,全面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认真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在上每一节课前,仔细阅读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查阅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教学设计等。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三、狠抓学风,认真落实教研常规
八年级106班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
趣,特别是难度较大的数理两学科。大部分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比较娇惯,少数学生学习和纪律都很不好。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里提倡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
我从各方面培养学习兴趣,对那些基础太差后进生,我主动找他们去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物理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经过一个学期努力,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所进步。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佳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我把评价做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少批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本学期物理教学,虽积极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常规,努力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仍有很多不足和困惑:如何减小两极分化;怎样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都值得深思。
篇3:[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 声
[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 声
第三章 声本章概述与课程标准要求
本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的一个二级主题。内容标准要求如下:
(1)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 了解乐音的特性。
(3)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 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声是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最初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让学生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是波的一种,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等等这些内容,对声波的初步了解,有助于学生以后对光波、电磁波的学习;教学中须使学生认识到音乐的美妙,让声为人类服务,又要知道噪声的危害以及防止噪声的途径,初步养成关于防止声污染的环保意识。
这一章主要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中安排了两个实验探究,并在发展空间的`家庭实验室中也设计了探究声的反射和共鸣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多个物理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多种能力,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示波器、话筒:话筒可以将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示波器可以将电信号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出来。一般将被测电信号从y输入端输入。
本章常用仪器
音叉:是用来演示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仪器。使用时,要用音叉槌敲击音叉。
本章课时安排建议
本章共五节,建议用5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1节 什么是声・・・・ 1课时
第1节 乐音的特性・・・・ 1课时
第1节 奇异的声现象・・・・ 1课时
第1节 噪声・・・・・ 0.5课时
第1节 声与现代技术・・・・ 0.5课时
复习课・・・・・・ 1课时
篇4:八年级物理上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温度计并能读出各种温度计的示数。
教学难点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课前准备 烧杯三只,温度计,体温计,冰水,自来水,开水,“冰糖”,两只一次性茶杯及饮用水。
焦耳定律演示仪 演示温度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十二章第一节 温度与温度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将事先制作好的“冰糖”发给学生,在吃了无数次的冷饮之后,用心去体验“冷”的感觉。(调制浓的糖水,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中冷冻)
2.接着,再喝一口饮用水
师:有什么感觉?
生:冷,热。
师: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多媒体显示)
3.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自来水和足够热的水,引导学生进行“冷”“热”的体验:
a.把左手放入冰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
b.把右手放入足够热的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为什么同一杯自来水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内有两种差异很大的冷热感觉呢?
生:看来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去判断事物,然而这种经验和感觉今天遭遇到了挑战,怎么办?用科学武装自己,勇敢地迎接挑战!
让我们拿起武器,迎接挑战!
二、层层递进,学习新知
1、实验演示,了解原理
师:对于温度计,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为了使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它,请同学们看一个小实验:
(利用老教材中做“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的器材,在锥形瓶中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煤油,观察加热和停止加热时液面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家中的电热水器,其中的奥秘,下学期我们会详细的学习的,今天我们只是利用它来给瓶中的水加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
生:液面上升了。
师:停止加热,继续观察。
生:液面下降。
师:平时,你观察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生:家中烧开水时,如果水壶中的水灌得太满,刚刚开始烧水,水就会溢出。
师:很好!这样的现象我们送它一个物理名称──热胀冷缩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可以用酒精、煤油还有用水银的。
(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师:各种不同的温度计各有各的妙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常见的玻璃液体温度计,它们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分别有:装液体的液泡、细内管、刻有示数的玻璃柱,根据液泡中的不同液体通常使用的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2、阅读讨论,了解单位
a.字母“℃”的意思:表示摄氏温度(瑞典的摄尔修斯提出的)。
b.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0℃(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的)。
c.10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100℃。
d.1摄氏度:0℃和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
珠峰营地的帐篷内,温度为-15℃,读作:负15摄氏度或零下15摄氏度。
在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所有的主持人都把温度读作:100度,1600度。你认为妥当吗?
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
“28摄氏度”怎么写?
“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3、尝试探索,学会使用
师:观察实验桌上的两支温度计,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a:一支测普通的温度,一支是测体温的。
生b:上面标的数字范围不同。
生c:每一小格表示的温度也不同。
生d:体温计的下面是弯的。
生e:体温计的玻璃柱不是圆的。
生f:体温计的玻璃柱可以起到放大的作用。
……
师:非常的棒哦!同学们都作了细致的观察。这里包含着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测量时必须遵守的两个要求──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a.量程──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量程为:-20℃~110℃。
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
b.分度值──最小一个代表的值。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
(由学生观察后回答完成)
师:两支温度计就在空气中,现在温度计的示数应该就是空气的温度,请大家读出来。
生a:(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示数为:(注意单位)。
生b:(手中拿的是体温计)读不出来。
师:为什么读不出来呢?
生:现在的空气温度没有达到体温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
师:回答的很好!
没有读出空气温度的同学可能有些气馁,没关系,请做下一个环节──测体温
请同学们将温度计放在腋下,根据经验,要等待一会,在等待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本p78“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的正确方法”
a.朗读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b.讨论“想想议议”中的图4.1—4,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
?请大家拿出温度计,读出自己的体温
生a:(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我的温度计的示数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下降)
生b:(手中拿的是体温计)我的体温是(注意单位)
师:手中拿体温计的同学心里平衡多了吧!其中的奥秘在何处呢?
生c:我发现体温计离开人体后,在弯管处的水银断开了。
师:这正是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也能读出温度的奥秘。那么,如果另一个同学也想测量一下自己的体温,能否马上就拿过来使用呢?
生d:我在医院里看见医生测量体温之前要甩动体温计,所以我们也要甩一下再测量。
师:对。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到直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它表示的仍然是人体的温度。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
师:学习了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后,让我们一起来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
请同学们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以正确的方法同时放入热水中。
(此时,手拿体温计的同学可能会犹豫,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勇敢地尝试)
生:哎呀!我的体温计坏了。
师:坏了就好啊!从中大家能获得什么启示呢?
生b:温度的测量不能超过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的
三、归纳小结,巩固知识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你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呢?或者说你有什么感想呢?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好吗?
生:……(此处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说法,引导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作归纳)
结束语:同学们,了解了温度,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我们将踏上探究“物态变化”的征程,大自然的景色美不胜收,期待着同学们有更大的收获!
作业设计
1.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____。沸水的温度是__________。
(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里的液体,通常用_________(列举两种)。
(3)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_________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约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它的下端是_________,上面连着一根内径很细的_________,当温度稍有变化时,细管内液面的位置就会有变化。
2.该选哪一项?
(1)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
a.体积大小b.运动快慢c.冷热程度d.振动快慢
(2)-20℃的正确读法是()
a.零下20度b.零下摄氏20度c.负摄氏20度d.零下20摄氏度
(3)下面关于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b.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跟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
(4)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a.放在沸水中煮几分钟b.用自来水加以冲刷c.用酒精灯烘烤d.用医用酒精擦抹
3.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
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e.取出温度计;
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在把温度计插入热水后应何时读数据?”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甲认为应立即读数;乙认为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丙认为插入时间越久读数越准确。请你对此发表评论。
(2)粗心的护士小张仅对一支体温计消毒后,就直接用它给几个病人测体温,结果发现均是39℃,可是有的病人并不发烧,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小张这样做可能引起哪些危害?
5.请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图中甲、乙、丙、丁各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们的读数分别是:_________。
6.图中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
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4.1温度计
温度:(t)单位:摄氏度℃
测量仪器:温度计 1.观察
2.原理
3.使用
体温计 不同点
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
篇5:[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 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 物态变化
第五章 物态变化本章概述与课程标准要求本章内容属于课标内容的第一主题“物质”中的二级主题。课程标准有关内容要求如下:(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2)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3)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4)会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5)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6)能用水和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的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基于学生对水的物态及其物态变化的`生活经验和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基础,教材首先从整体上引领学生认识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以及相应的物态变化,认识地球上水的循环现象(§5.1)。然后着重探究物质的熔点和凝固(§5.2)、汽化和液化(§5.3)。最后,教材总括全章内容,在更广阔的视野上介绍物态和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介绍物态变化在生活、生产、技术上的应用,介绍物态变化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上的价值,使本章教学内容得以融合与升华(§5.4)。本章重点安排了两个实验探究活动: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并利用文字、图表等为学生提出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上网查询、自我评价等学习任务。鉴于本章内容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讨论、交流活动,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实践活动。 本章实验器材温度计:常用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量程:0-100℃、0-50℃。试管和烧杯:常用于加热和盛放液体 铁架台:用于固定和夹持其它仪器。酒精灯:一般用外焰加热。用完后必须用灯帽盖灭。微型物理实验室:由温度计、大试管、小试管、多功能铁架台、无烟腊组成。可用于学生实验探究。 本章课时安排建议本章共四节,建议用7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安排如下:第1节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1课时第2节 熔化和凝固 2课时第3节 汽化和液化 2课时第4节 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1课时复习课 1课时篇6:[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 走进实验室
本章概述与课程标准要求本章是在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理念的基础之上对物理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创新的尝试,旨在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探究进行“入门教育”,为整个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打下基础。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内容设计。(1)通过参观实验室、观察有趣的实验现象、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室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场所,做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在实验室让学生通过观察常用的实验仪器,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2)以长度测量为主线,将刻度尺的读数和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迁移到其他测量仪器,从而体会长度测量的基础性,为日后的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3)通过“活动:降落伞比赛”,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为适应以“探究”为主线的初中物理教学做一个必要准备。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置于并重的'地位;科学探究不仅是新课程的目标,而且被纳入了内容标准中。在传统课程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科学内容上,科学探究的地位并未得到体现;本套教材专门安排这一章,目的就在于提升科学探究在教材使用者(包括教师与学生)心中的地位,接受包括探究式自主学习在内的多元学习方式。此外,本章的另一个目标在于确定“科学探究也需要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及其涵盖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等等都需要学习者通过自主性学习逐渐获得,而本章正是提供了学生步入科学探究范畴的第一个平台。 本章课时安排建议本章共三节,建议用4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安排如下:第1节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1课时第2节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课时第3节 活动:降落伞比赛・・・・・・ 1课时
篇7:[八年级物理上]第4节 噪声
[八年级物理上]第4节 噪声
第4节 噪声
一、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噪声的来源。・ 结合前面所学的关于“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的知识:,思考防止噪声的途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道噪声危害的基础上,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注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实施建议噪声污染及其防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接近,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具有社会意义。教学的切入点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同时可以通过示波器向学生展示噪声的波形,并与前面学习的乐音做比较,认识噪声的本质。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噪声的危害,并让学生了解噪声等级的界定方式以及防治途径。(一)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用铁皮刮玻璃和敲击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并观察示波器中两种声音的图形。学生感受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而铁皮刮玻璃的声音刺耳难听,令人烦躁不安。再让他们比较在示波器中显示的两种波形的区别,学生通过感受和观察,从物理和环保初步认识噪声。 2.过程展开教材中图3-4-1和图3-4-2 是噪声的两个例子.本节课在教学形式上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如下问题进行交流讨论:①什么是噪声?②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③举例说明噪声对人的危害。④根据第46页的表,将一天中通常可能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作一估计,描述你对这些声音的主观感觉。⑤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哪些?有关这方面你能做哪些工作?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1)噪声及其来源强调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及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来源大致为以下几方面:交通运输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2)噪声的大小及危害噪声的等级由响度的单位分贝来表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的表,引导学生注意在这些环境中的的分贝数,让曾经体会这些噪声污染的学生描述当时的主观感受。同时,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对于城市、工业区等区域内噪声标准的界定,说明噪声在当代社会造成的危害已需通过法律进行防治,提高学生的公民环保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另外,可以向学生说明,噪声除了对人生理和心理有影响外,噪声还有其他危害,如噪声能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例如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能将附近的建筑物的玻璃窗震裂。(3)如何使噪声小些以听到声音的条件为线索,引导学生想出减弱噪声的途径。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教材中图3-4-4,图3-4-5,图3-4-6分别是这三条途径的例子。吸音的物质可作为制造声音屏障的材料,结合第44页的“家庭实验室”(探究声的反射与共鸣),让学生选择最适合做声音屏障的材料。 四、发展空间 “走向社会”指导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学校或社区周围噪,声来源的调查报告,提出减少噪声的建议.做一份呼吁人们采纳这个建议的海报. 五、教学资源(一)参考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关于噪声标准的界定10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颁布时间:1910月29日实施时间:03月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区域。乡村生活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标准值 城市5类环境噪声标准值如下: 类别 昼间 夜间 0类 50分贝 40分贝 1类 55分贝 45分贝 2类 60分贝 50分贝 3类 65分贝 55分贝 4类 70分贝 55分贝 3 各类标准的适用区域 (1)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分贝执行。 (2)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 (3)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4)3类标准[1] [2] 下一页
篇8:[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质量
[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质量
第1节 质量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和技能
・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 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天平的使用。
・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 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在天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 通过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质量的概念与单位,以及利用天平测量质量。
本节的难点是“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
三、教学实施建议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天平的用法。质量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但是课程标准中并未对这一概念做过深要求,知识目标的界定只是“初步认识”。因此教材并未对这一概念进行过多讲解,只是在从日常生活物品的简单导入后,直接给出了质量的概念及单位。教材安排“测量质量”这一小节,主要针对课程标准中“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这一技能目标。教学中必须给予学生亲自实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使用天平这一重要的测量工具。本节最后安排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实验探究,这一论断学生并不易于理解,因此也是教学实施的难点,这一探究活动除了基于对质量概念的纵深拓展外,还为随后的第二节“物质的密度”对密度这一物质特性的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一)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认识质量;(2)测量质量;(3)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以下对之进行分析展开。
1.认识质量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是:把“物质”与“物体”混为一谈;日常购物时常提到的“重量”与物理学中的“质量”的.关系搞不清楚。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几种物体,以及对实物的观察,明确“物质”与“物体”的概念;利用学生已有的“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基础,引入质量的概念。
(1)物体与物质
课堂上让学生思考:课桌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学生能够回答出课桌是用木材制成的。课桌等是物体,木材等是物质。也就是说:课桌这个物体是由木材这种物质构成的。
(2)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材这种物质多少不同,塑料桶和塑料杯含有塑料这种物质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一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表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以后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是说质量表示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应该明确,这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
(3)认识质量的单位
课本直接给出了质量的单位――千克。并给出相应的克、毫克、吨及换算关系。通过课本图6-1-3对宇宙中一些物体质量尺度的描述,旨在提供一个质量数量级的参照标准,使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质量尺度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1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
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粮、菜、糖、水果等物品时,常说它们的重量是多少斤或公斤,这里说的重量,实际是质量。因为售货员使用的台秤或杆秤,跟天平一样,属于杠杆类量具,只能测量物体的质量,另外公斤和斤都是质量的单位,斤和公斤是500克和1千克的别名,所以说,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重量实际上是质量。
[1] [2] [3] 下一页
篇9:[八年级物理上]第2节 熔化和凝固
[八年级物理上]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2节 熔化和凝固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 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 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
・ 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
・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 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 教学过程
本节安排3个教学板块:(1)认识晶体;(2)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3)液体的凝固。
1. 认识晶体
学生对将固体区别为晶体和非晶体认识不足,教师应着力调动学生的观察积累,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图片,酌情展示一些常见晶体和非晶体的实物、模型、图片资源,首先让学生建立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依据――形状规则与否的概念,初步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不宜将本板块变为演示,要舍得投入时间,引领学生经历固体(含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实验探究全过程,初步领略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也是课时安排建议本节2课时的主要原因。
(1)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晶体和非晶体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加工工艺,猜想到它们可能存在不同的熔化规律;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究竟有什么不同?
(2)为了研究提出的问题,重要的是组织学生讨论,制订出分工合理、实用高效的探究讨划和实验设计方案。
各组首先应选取一种晶体、一种非晶体作为对比研究对象;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各组所选研究对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不同。其次,要探究熔化规律,自然需要将研究对象熔化,怎样熔化?在熔化过程中需要观测记录哪些数据和现象?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或仪器?要否自己寻找或自制?这些都不要教师给定。这些问题需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并要有所约定。例如,各组达成借助酒精灯加热晶体和非晶体使之熔化的基本思路,约定定时(例如每隔30s)记录加热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温度,并确认当时研究对象的状态,直到熔化持续一段时间为止。至于各组探讨的具体问题,例如,停止加热后,熔化情况怎样?是选取冰和蜡,还是选取海波和松香或者别的作为研究对象?是用水浴法加热,还是直接加热?都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需知:规范完美的科学探究纯属理想模型,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以此模式组织探究只能是“假探究”;各组探究过程的差异应视为宝贵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使得合作交流、讨论评估更具实际价值。
(3)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①进一步巩固使用酒精灯或无烟腊加热物体的规范要求。
②了解实验室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构造特点、温度范围及分度值。
③学会测量温度,知道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确认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
・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被测物体接触(体温计除外)。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④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需要知道它们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如何使待熔化物体均匀受热、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熔化固体充分接触呢?怎样使待熔化固体缓慢熔化,以便观察和测量呢?
・待熔固体应为细粒或粉末状。
・盛装待熔固体的试管应较细,以增大受热面积。装入试管中的待熔固体应适量(过少,则熔化过程太短,不利观测;过多,则受热不均匀)。
・优选间接加热(例如水浴)法,并用两枚温度计同监测试管内外的温度,调整控制热源加热力度,使内外温差保持在2~3℃左右。
・建议学生先做非晶体熔化实验,再做晶体熔化实验。用意有二:前者较易成功且易理解;能够对后者产生更强列的印象和反差。
⑤指导学生分工合作,高效安全地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4)在数据处理、讨论交流和评估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应集中于:
①激活学生寻找和比较数据规律的需要。
②帮助学生回顾数学上描点作图的一般方法及其优点,指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描画物质熔化曲线。
③热情支持学生的附加探究实验,允许学生重做或部分重做实验,以便扩大交流和评估成果。
④为学生提供讨论和评估的必要物质条件,例如,提供视频展台或实物投影仪,用以展示各组所得熔化曲线和数据记录表格。
⑤实验结论不宜绝
[1] [2] [3] 下一页
篇10:[八年级物理上]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八年级物理上]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本章概述与课程标准要求
本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中第一个主题“物质”下的一个二级主题。课程标准要求: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课本从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入手,带领学生走进多彩的物质世界。本章贯穿两个重要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通过学习质量的概念和天平的使用,探究密度的概念,以及开展密度知识交流会的活动,使学生对物质有了进一步的定量认识。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应该着重让学生亲自经历各种探究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学习知识,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工具。中学实验室常配备j0105型托盘天平。称量500g,感量0.5 g。
微型物理实验室:力学学具由组合天平、标准弹簧秤、量筒、滑轮、斜面等装置组合而成。可用于学生开展实验探究。
本章实验器材
量筒:用于测量液体或固体的体积。常用量筒为500ml、250ml、100ml、50ml。
刻度尺:刻度尺用来测量长度。最小刻度一般为1mm。
本章课时安排建议
本章共三节,建议用4个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质量・・・・ 1课时
物质的密度・・・ 1课时
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1课时
复习课・・・・ 1课时
篇11:[八年级物理上]第3节 汽化和液化
[八年级物理上]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知道汽化是吸热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会用汽化和液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经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本节的难点是水沸腾的温度(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三、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过程本节安排三个教学板块:(1)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2)气体的液化;(3)汽化、液化过程中的吸放热。1.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本教学板块按照逻辑顺序安排以下几个层次:实验探究水沸腾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探究水沸腾的温度与气压的关系;汽化的两种方式。(1)“水开了吗?”这是在每家庭几乎天天都会听到的一句问话。“开水不响,响水不开”也许是学生很小就学来的判断水是否“开”了的依据。基本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并未认真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并未探入思考过与水沸腾相伴随的气泡、声音、水量、温度等相关特征的变化规律的教学背景,教师宜按照教科书的提示,利用透明容器构造水沸腾过程的真实情境,激励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引发并确认实验探究问题。学生探究的问题,应达成某种共识,例如,探究水沸腾与温度的关系,但也应鼓励附带探究其他问题,诸如沸腾前后的声音变化、气泡变化、沸腾时水量的变化等。这些附带探究的问题,对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沸腾现象和汽化现象、形成对多种现象联系与思考的意识,十分必要。(2)迁移探究固体熔化规律的学习经验,在烧水过程中直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从而探究发现沸腾的特征和规律,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转知成识”、“转识成智”的良好契机,同时成为教师引领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指南。教师还应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要分工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包括水的温度随中热时间变化的记录、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相关记录),更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3)在学生得出水沸腾的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关系曲线后,应及时组织分析论证和交流讨论:・该图像与晶体熔化图像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沸点概念得以生成)?・沸腾前、沸腾时用酒精灯加热水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水还沸腾吗?・水的沸点是100℃吗?如果不是100℃,究竟是实验误差,还是另有原因?・沸腾前后,水中气泡变化、声音变化有什么特征?沸腾中减少的水跑到哪去了?・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这个结论是否可推广到所有液体?为了检验你的判断,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换用其他液体再做实验?(4)由水沸腾时的实验数据和水沸腾曲线学生可以认识到水有确定的沸点。鉴于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在生产技术和日常生活上的重要应用(压力锅就是一个典型),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沸点温度与气压的关系,十分必要。・移开热源,停止对水加热,沸腾则停止。这是学生已经亲历的事实。要探究水沸腾的温度与气压的关系,需在改变气压(增大或减小气压)的前提下,使水重新沸腾,同时测量对应温度。如何改变液面上方的气压,这是设计实验中的难点和关键。以往利用封闭的烧瓶或烧杯,采用冷水淋浴或用抽气机抽气减压的方法实现“复沸”,要么安全性差,要么设备复杂,而且推理解释复杂,因而不适于学生探究。改用封闭大试管、用注射器缓慢抽气减压的方法实现“复沸”,不仅效果明显、设备简单、便于解释,而且还可利用来进行增压(推进柱塞)“止沸”,为学生完善探究设计提供了可行的选择。的确,要证实水沸腾的温度与气压有关,不仅需要考察气压降低时水的沸点怎样变化,而且需要考察气压升高时水的沸点怎样变化。・学生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使他们在选择中学会选择。此外,考虑到一次性注射注射器容量有限,怎样才能使封闭试管内的气压改变更明显?在这方面学生的知识准备不足,例如,有关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尚不了解,教师应心中有数。比如,大试管内装水宜少于2/3容积,双孔塞密封要好;水温接近沸点时改变气压效果明显(考察“复沸”现象时,应在停止沸腾后立即着手进行,水温大致在80~90℃;考察“止沸”现象时,应在水沸腾的同时继续加热。)。一次抽气不成,可否再来一次(考虑使[1] [2] [3] [4] [5] 下一页
篇12:[八年级物理上]第3节平面镜成像
[八年级物理上]第3节平面镜成像
第3节平面镜成像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通过折纸,感悟虚像的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 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本节的难点是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了解平面镜成像的一些应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可以通过节首图“桂林山水”,将平面镜的概念进一步拓广,同时学生能感受大自然之美。
在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要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需要学习的,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因此,教材中对探究过程的叙述比较完整、详细。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学生对实像与虚像的概念比较模糊,往往会产生误解;同时学生对于平面镜所成虚像的大小以及像距常常存在前概念上的错误,这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讨论交流中完善探究方案,最后探究出事物的规律,体验成功的欢乐。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大小提出看法。通过观察,很多同学会象小聪一样,得出像比物小的想法。老师可以象小明那样把手放在镜子上,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此情景下,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平面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的问题。
(2)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同学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有创造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相同的物体与像进行比较,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虚像,是这个实验设计的三个极巧妙之处。如何让学生想到这些方法,是设计探究的关键。教材中,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学生讨论交流,以对话为路标,来经历这个设计过程。
探究中,应该让学生把蜡烛至少换一个位置,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培养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缺少必要实验的环节,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研究习惯,或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
(3)分析与论证,提出新的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对若干次实验结论的分析时,要引导学生感知对称之美,提出关于物距和像距的猜想,进行探究。
学生的探究活动,因为具有示范作用,所以要求学生按探究的环节进行。为了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帮助学生制订探究的计划。
(4)结论
通过探究活动,要求能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5)实验探究中的几点说明
找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学生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关键。实验时选用的玻璃要薄些,如果用厚玻璃做这个实验,可能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为了准确总结出“物像等距”的特点,可以在纸上事先画好坐标。
这个实验也可以用两个相同的'跳棋子来做。把一张白纸的半边涂黑(或贴上一张复写纸)铺在桌面上,把一个跳棋子放在玻璃板前面纸的白的半边上,玻璃板后面就出现清晰的棋子的像。另外拿一个棋子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这个棋子,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样做实验更为简便易行,学生都可以做好。
2.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探究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虚像,但很难从根本上理解平面镜的虚像是怎样形成的。所以教材的图4-3-4中,利用反射定律对光束分析,让学生来了解虚像的成因。为了使同学们能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过程及成像原理,有条件的老师可以用计算机课件来演示,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屏幕接不着像的事实,使同学们理解虚象不是光的汇聚形成的。
在“讨论交流”中,用纸条模拟演示过程,学生可进一步形象直观地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过程,从纸条的折叠和展开过程中能形象生动地认识物像关于镜面对称的关系。并由此总结出作图方法。
3.平面镜成像的一些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观察,讨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例如水面倒影。也可以作为课后的活动,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平面镜的使用等问题,或搞一些小发明,小魔
[1] [2] 下一页
篇13:[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 神奇的物质世界
本章概述与课程标准要求本章内容是在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对传统初中物理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的弊端进行批判性思考后,提出的一个新的结构板块。传统物理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几个缺陷:第一,不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开始就学习测量、机械运动……一个个具体的内容,虽然开始也有一个绪论,但非常简单,主要是说如何学习物理,学生对物理学难以形成一个总体认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教材未能充分体现不同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不仅中学物理如此,大学物理也严重地存在着力学、热学、声学、光学和电学各部分内容之间互不相干的情况。第三,存在教材素材脱离生活,远离现代科技的现象。这些缺陷,是由“大纲”对各部分内容要求过于具体决定的,所以在大纲框架下,在整体结构上的改革有很大难度。课程标准为从总体结构上改变了教材提供了机遇,为学生从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角度去认识物理创造了条件,这样做有利于发挥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教师应认真研究体会,以付诸教学实践。本章教材编写的创意有如下几点:①在课程标准一级标题 “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框架下,突出物理学总体特征。使初中学生一开始就对物理学有一个粗浅的总体认识,从宏观到微观,到宇观给出物质世界的一个清晰框架;对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和能量形式及相互转化,有一个总的粗浅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有个整体的把握,知道初中物理联系着一个个发展的方向,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广泛领域及其对社会进步巨大推动作用产生较大兴趣。②突出物理学各部分之间的互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和能量形式是互相联系的且可以互相转化的,这种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创新思维,是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③突出物理学的基础性、现代性与实用性,在一开始就把物理学各种运动规律与生活、生产、科技广泛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关系,促使广大青少年不仅对物理有兴趣,对物理学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情感,觉得物理学非常有用,一开始就形成对物理的科学价值观。注意事项:1.本章是从总体上使学生对物理科学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不要求对物理概念进行具体的教学,不要求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不要怕存在问题、留下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这一章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一个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联想,形成热烈的学习兴趣。2.要应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设计本章教学模式和内容,但一定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动脑,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风气。 3.本章设计了一些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合作的内容,要努力促成让家长关注物理教学、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本章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学生阅读、讨论和教师讲解,多媒体演示相结合进行。 本章课时安排建议本章共三节,建议用2~3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安排如下:第1节 科学探究:走进物质世界的大门・ 1课时1~2课时第2节 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
[1] [2] 下一页
篇14:[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什么是声音
一 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 重点和难点声音发生的条件是这一节的重点。声波是一个难懂的概念,可通过与水波的类比以及设计演示实验使学生初步知道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三 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教材中图3-1-1、图3-1-2是让学生知道声是携带能量的,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可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比如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其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2.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可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并考虑这样的问题: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由此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与振动的关系。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学生通过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和直接触摸感受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2)声波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教材中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可提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验。然后提出问题: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教材中安排了“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实验过程中可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比如罩内手机的应答声是怎么传到耳中的?当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时手机的应答声音变小,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时,声又变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始终能看罩内手机屏上信号的显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探究过程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进行猜测与讨论,然后再得出结论。如玻璃罩内手机的应答声变化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虽然听不到真空中的手机的应答声,但能看到显示,说明了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教材上的图3-1-10、图3-1-11是为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4)声速可以通过以下现象向学生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
[1] [2] [3] [4] 下一页
篇15:[八年级物理上]第8节 走进彩色世界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谱的概念。・ 了解光的三基色,认识色光的混合。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关于色光混合的实验探究。・ 体验利用计算机软件了解自然原理的探究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色光合成白光的观念,具有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增加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 二、重点与难点让学生了解色光的三原色是本节的重点,教学过程中安排的探究以及讨论等活动都主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本节的难点是使学生认识色光的混合。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前概念有可能发生冲突,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过程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认识光的色散现象。(2)了解光的三原色。这些知识属于一般性了解。1.光的色散本节内容以老师和小聪、小明的对话形式展开,讲述了牛顿发现光色散的实验和色光合成白光的实验,介绍了光的色散和光谱的概念。教材可读性强,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先安排学生自己阅读,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色散”的实验。做好色散实验,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为此,老师可多准备一些三棱镜,让学生观察太阳光的色散,认识光谱,获得对色散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对太阳光谱美的体验。用棱镜做色散实验时,如果阳光不充足,也可利用投影仪的光,或灯泡的光,效果都比较理想。观察光色散的方法很多,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三棱镜,教学中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生活中也有许多色散的现象,如:雨后天空出现的美丽彩虹,阳光透过养鱼缸在墙上出现彩色光带等,这些例子老师可适时补充。关于教材中图4-8-2所示色光合成白的实验,不要求演示,只是作为物理学史简单介绍即可。介绍光谱,可简单介绍“光谱是人类获得遥远天体信息及原子内部信息的主要途径”的一些高科技实例,展示科学的魅力,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光的三原色。有关“颜色之谜”的活动,内容丰富、充实,实验新颖,趣味性强。应让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自主愉快地学习,在动手中认识科学概念。可以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学生会发现,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教材图4-8-7展示的就是这种情景。在此基础上,介绍色光的三原色,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中,不要学生死记三原色光合成的图示(教材图4-8-6),而应让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去认识色光合成的效果,在实验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到微机室用计算机来定量探究色光混合的规律,认识白、黑、灰和各种色光的三原色比例。具体操作如下:启动计算机,按以下程序点击:开始→程序→附件→画图→颜色→编辑颜色→自定义颜色。在画图程序调色板上,有红(r)、绿(g)、蓝(u)三个表示光强弱的数据块,能在0~255范围内变化。调节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强度,都达到255,在颜色/纯色板中,观察三原色光混合后的颜色是白色。 调节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强度都到0,观察三原色光混合后的颜色是黑色。调节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强度,能观察到任意颜色。这个实验不要求掌握,如果课上时间较紧张,也可在课下作安排。如果没有计算机,也可以通过彩色陀螺来认识色光的合成。颜料的混合与色光的混合的规律不同。三原色色光混合后为白色,三原色颜料混合后为黑色。对颜料混合的探究在家庭实验室有简单介绍,可以请热爱绘画的学生讲一讲调色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本套教材的单色版(黑白版)中,因为无法显示多种色彩变化,教材舍去了“太阳光谱”、“色光的三原色”和“各种颜色的颜料”三个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涉及以上内容,可以通过相关资料予以展示。(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1.实验材料准备本节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如下:三棱镜、放大镜、计算机、彩色透明胶带、颜料等。2.实验设计
[1] [2] [3] 下一页
篇16:[八年级物理上]第2节 光的反射定律
[八年级物理上]第2节 光的反射定律
第2节 光的反射定律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 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认识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 通过“小制作”和“我的设计”,学习控制光束方向。
・ 通过对比观察,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 通过“走向社会:太空镜”,提高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定律,是理解平面镜作用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光的反射定律是本节教学重点,学生的各种活动都是围绕反射定律开展的。
本节的难点是应用反射定律控制光束方向和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成因。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
本节包括三个教学板块,(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2)应用反射定律控制光束方向;(3)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虽然本节的内容较多,但都围绕着光的反射定律展开,由生活引入,由实验得出,通过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来巩固和提高。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1)课题的引入
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主要通过眼睛来获得信息,我们能够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都能反射光,由此说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意义。
(2)光的反射定律的教学
在“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中,用理想化的光线来代替光束,由此得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概念。所以,要求学生能结合教科书图4-2-2,回忆实验过程,了解有关的光学名词,着重说明什么是法线,什么是入射角和反射角。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结果总结出反射规律。新课标不要求学生掌握严密的光的反射定律,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引导学生获得反射角和入射角的角度关系的信息,至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以及它们跟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探究,而是作为实验条件,只在定律中叙述。我们认为,这种扩展,不会增加学习负担,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光的反射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对光反射规律的探究活动,要作好探究的计划,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构思,明确每个探究步骤的`主要活动内容,了解实验装置:光源、平面镜、一块记录光路的白硬纸板,知道各部分的作用。本探究的结果比较容易获得,探究过程比较好把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水平和科学态度方面的表现,对探究活动中认真积极的学生给予鼓励。
反射规律探究结束后,可让学生做一些应用反射定律控制光束方向的练习,为平面镜成像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在教科书图4-2-3的小制作中,为什么要求两块平面镜要保持平行,并与水平方向成45°?可以引导学生用光的反射定律来证明。在设计“将光偏转180°的装置”中,可以让学生思考设计还有什么缺陷,怎样改进。如果课上时间较紧,这些小制作和设计也可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
2.关于光路可逆性的教学
课本图4-2-5小猫和小聪的漫画表现了光反射时光路的可逆性,最好由学生做一下有关的实验,例如,利用白硬纸板记录下的光路,让光束沿着反射光线方向射到反射镜上,观察经过反射后的光路是否沿着原本的入射光线方向,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光路的可逆性。光路可逆性的应用十分广泛,老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多分析一些实例。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教学
利用课本上图4-2-7的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和白纸上产生的不同效果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这个实验体现了对比观察的方法,老师应注意挖掘这种实验方法的教育价值。如果有太阳光射入教室,也可以演示太阳光斜射在平面镜上,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用白纸反射则不会产生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
反射定律是以理想化的光线为研究对象,每一条光线在发生反射时,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守反射定律。当反射面是一个光滑平整的镜面时,平行光束里各条光线的入射角都相等,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也相等,所以,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光束,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图4-2-10中,平行光束照射到凹凸不平的反射面时,这反射面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小的平面组成,据此,可引导学生解释漫反射的原因。最后,也可向学生提出一个常见的问题:黑板“反光”是怎么回事?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成因较抽象,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来突破。图4-2-9用纸条模拟镜面反射,应使学生体会从光束到光线的作用。为了加深对漫反射作用的理解,也可参照(二)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线平行射到平面镜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将平行射出。当入射光线平行射到漫反射镜面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由此强调,漫反射是使我们能够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的原因。
(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准备
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准备以下材料:激光笔、平面镜、白纸板、量角器、纸筒(牙膏盒)等。
图4-2-1
[1] [2] [3] 下一页
篇17:[八年级物理上]第2节 物质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上]第2节 物质的密度
第2节 物质的密度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和技能
・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通过实验探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通过实验探究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等;由此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2)密度的应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1] [2] [3] [4] [5] 下一页
篇18:[八年级物理上]第5节 声与现代科技
一、本节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观看录像资料,获得有关声知识的应用。3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介绍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实施建议声学在现代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的体系结构中安排本节内容旨在基于第三节“奇异的声现象”的基础之上,纳入更丰富的声学应用知识,拓展sts教育,并提供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进行课外拓展性学习的起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部分应用层面的知识难度较大,因此在知识内容的要求上不必做深入要求。教学过程的侧重点应在于向学生展示关于声与现代科技的丰富生动的信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研究热情。(一)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在本节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动物利用声的动画和录像.重新看p43图3-3-6(动物和声音).可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动物是如何利用声音的?你知道哪些声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2.过程展开基于初中学生的知识面以及知识层次,可能课堂讨论中学生不会提出太多的正确或有用的信息,教师应给予启发。讨论后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从以下三个主题作展开并进行总结。(1)超声是个多面手超声波与可听声有一样的传播速度,并遵循反射、折射和绕射等传播规律.但由于频率很高,因此又具有奇特的性质,例如在均匀的介质中定向直线传播;与一般声波相比,它的功率很大等等。利用超声波的这些特性,可以为人类服务。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图3-5-1声纳探测的示意图,提出一些问题:声纳能测距的原理是什么?利用声纳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知道什么?需要测出什么?然后利用什么公式进行计算? 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复习有关声速的概念以及回声现象后,了解声纳测距、定位的原理。教师还可介绍根据反射波的强弱可测出被测物的大小和形状.并由此进一步说明教材中图3-5-3的b超的基本原理。学生对超声加湿器会很感兴趣,尤其是不知道是什么把水变成雾状物的,可以让他们通过对教材中文字的阅读,并做适当解释,帮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体会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超声在现代生活中的利用很多,但是学生可能对超声还有着较深的神秘感,认为超声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可听声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教师可以对此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超声波与声音(可听声)的根本区别在只于频率范围的不同而已。对于次声也可以做同样的解释。(2)次声本领大次声波的频率大至为1hz-20hz,由于次声的频率很低,因此显示出它种种的特性.最显著的特性是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易被吸收。在总结的前提下,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次声的应用进行归纳。向学生简单解释海洋中的次声以及自然灾害中产生的次声等等。如果学生对这一应用内容感兴趣,还可以根据教学资源提供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展开。(3)声识别技术对于这部分内容,因为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做简单总结即可,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这一方面的资料进行查询与收集。如果条件许可(如具有多媒体教室等),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微软的office xp软件做语音识别技术的简单演示。 (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1.实验材料准备本节教学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有录音机、计算机等。2.实验设计(1)office xp 中的语音输入法及其操作方法office软件从xp版本开始,采用了语音识别技术。只要配备有麦克风(或话筒),就可以用语言输入文字和执行操作,非常便利。要使用语音输入输入功能,需要较高的计算机配置,需要至少400mhz的cpu,128mb内存,采用windows 98以上的操作系统。在使用前首先要安装语音识别功能,可以通过在word中单击“工具→语音”命令进行安装,系统会出现一个安装向导,在它的提示下就可以顺利完成安装。安装结来后首先需要对麦克风进行调整。调整过程中首先注意以下环节:①不要直接把麦克风放在嘴的前方,并且不要直接对着麦克风呼吸,应该把麦克风放在距嘴侧约5cm宽的地方;②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先测试一下麦克风,只需要根据提示用平常的语调朗读句子,然后看音量仪的计数是否稳定在绿色区域内就即可。待音量仪计数稳定后,点击“下一步”测试麦克风的安放位置,再次朗读对话框中的例句,然后听一下回放的录音是否清晰。一切调整好后,点击“完成”结束对麦克风的调整。
麦克风设置完成以后,系统会进行语音识别的训练。
首先要求确认一些声音基本信息,接着点击“下一步”,系统给出一个例句,可点击“示例”按钮听一听应该如何朗读这样的句子。之后,再次点击“下一步”就可以开始语音训练了。语音训练过程中,只要用平常的语调朗读对话框的内容即可。系统会对用户的语音进行识别,能够识别的语句即呈现选中状态,否则会停留在不能识别的字词那里等待用户进行重复。所有的语句都识别结束之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语音配置文件。
如果用户想再次进行语音训练,那么,可以点击语言栏上的“语音工具”按钮,然后单击“训练”来对计算机进行语音识别
[1] [2] [3] 下一页
篇19: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篇20: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