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的重要作用论文(精选13篇)-九游会网址j9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物理概念的重要作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感谢网友“tslongpk1”向本站投稿了13篇与“物理概念的重要作用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物理概念的重要作用论文
物理概念的重要作用论文
物理概念是人们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的共同特征的反映,其抛弃了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于是,对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所在,对概念理解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欲望,物理概念对学习物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人们通过大量观察、实验,获得感觉、感知,形成观念(或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想象、概括等抽象思维而形成的。在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学知识所必需的,在物理学中应用得最为广泛,通常称为基本物理概念。物理学的发展必须借助于正确的基本物理概念才能进行,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完整的物理概念体系。牛顿的经典力学正是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概念,以惯性为出发点,提出力、加速度、质量、动量、能量等物理概念而发展起来的。麦克斯韦的经典电磁学正是在库仑实验基础上,以法拉第的场和电场线为出发点,提出电场强度、电势、电流等物理概念而发展起来的。物理概念是物理学发展的起点,也是物理学发展的成果,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物理概念的发展、批判、修正、补充的过程,是建立正确概念、创立新概念、探索更新概念的过程。
二、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物理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共同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理概念的内涵。例如,“力”这一物理概念的内涵就包含有这样几层意思: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至少必须有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凭空产生。
当然,力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如力的来源,产生的`条件,作用效果等,不过这些内涵都是进一步深入说明力的作用,一般不包含在力的概念中。物理概念的外延就是适合于那个物理概念的一切对象的范围。例如,重力、静电力、洛仑兹力、安培力、弹力、摩擦力、压力、支持力、浮力等这些对象的全体,就是“力”这一物理概念的外延。
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知识是许许多多概念的完整体系,概念是形成基础知识的单体。因此,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能使学生对物理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他们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物理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和基础,还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应充分发挥概念教学的重要作用。运用基本概念把物理的基础知识―理论教学与物质教学、实验技能和计算技能等有机联系起来,使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使学生牢固地、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综合地运用基本概念,进而能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对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是解决相应物理问题的重要条件
有的学生平时对物理概念不加以理解和识记,就简单的随意的记一下,课下不加以巩固,更不去加以应用。或者对它不以为然,不把这些当一作回事,总以为教师关于它的阐述都是多余没有必要的,教师强调太多了就寥寥草草、马马虎虎的应付了事,不放在心上,等到做起题目来一窍不通。
例如,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教师讲到串联电路时,不去结合电路图理解串联电路,更不去熟悉串联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特点和规律,于是在练习中遇到如下图所示,探究“通过某段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将电阻r1的阻值由5ω换成10ω,而其他操作都保持原来的。试问:此时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什么?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做什么或者怎么做。其实,这道题所考的内容就是串联电路,当将阻值由5ω换成10ω后,总电阻值变大,而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不变,于是电路中的总电流i总变小,r2两端电压u2=i总r2就变小,u总=u1+u2,总电压u总不变,u2变小,于是r1两端电压u1就变大了,所以接下来应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电阻大的方向移动使电流变小,从而减小电压表示数,使它保持原来的示数不变。在这道题中,若不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以及不理解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特点,就根本无法完成这道题。
还有,有的学生不去记短路和开(断)路,更不去理解,于是在做题时很多简单题目也无法完成。例如,将电路按上图连接之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有示数并且接近电源电压,而电流表没有示数。很多学生看到这种题目,根本无法下手。其实这是非常简单的题目,首先电流表没有示数,说明电路是断开的,而现在电压表有示数,说明其两端是接通的,于是就可以判断是r1断路,问题马上就解决了;若他们不理解断路的概念,根本就做不出来。
总之,概念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际教学中有激发兴趣、认识现象、总结规律、初步解决基本问题的作用。学生对概念理解认识的差别,使学习效果发生明显差异。同时新课程改革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概念到理解内涵,在学习物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2: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摘要】 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概念时,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造成这种认识不精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的原因。
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概念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物理;教学;概念混淆
一、概念混淆的原因
1、概念本质属性被现象掩盖
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本质属性往往隐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生动的表面现象往往给人深刻的印象。
例如,热传递现象中究竟传递的是温度还是热量?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时给学生留下的表面认识是: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最后达到温度相同,表面上看是物体间发生了温度传递。
要认识现象的本质,需要经过充分的分析、理解才能认识到,这种强烈的表面印象抑制了学生对热传递本质属性的认识。
2、学前概念的负迁移
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往往已经接触过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近似的概念,即学前概念。
这些概念往往是未经充分的科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大多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
不正确的学前概念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造成新旧概念的模糊认识。
例如,对于光和光线,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诸如“这里光线太暗”之类的说法,显然是用光线代替了光,在理解“光线是表示光束及其方向的直线”是产生迷惑,片面认为光线就是光。
3、概念形式相似或意义相近
物理概念中,有相当多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形式上相似,更多的是意义上的相近,对这些相似概念区分不清,就会造成理解的混乱。
例如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浮力计算公式f=;物体的相互作用力与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功率与机械效率;惯性与惯性定律;汽化与升华;电动机与发电机;音调与音色等等。
4、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有一些概念尽管物理含义不同,但在同一类问题或现象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由于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不了解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就会混淆不清。
例如,对于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有些学生常认为:热的物体热量多,内能也大;相同温度的水,质量越大热量越多等;还有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电功与电热等等,都常常产生混淆。
二、消除易混概念的策略
正确认识、区别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概念进行比较,从概念的物理意义、概念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概念的数学表达式等几个方面加以对比,从而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作为教师,进行易混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充分认识客观因素,组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认识的方法和习惯。
1、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
物理学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特征,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涉及到建立概念的目的、有关的典型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思维过程等。
这些方面的区分度一般较大,容易起到鉴别概念的作用。
例如:压力和重力。
压力的形成是由于互相接触的物体发生相互挤压,而产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其性质属于弹性力;重力是地表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性质属于引力。
在有些情况下,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引起的,如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此时也仅仅是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
但在许多情况下,压力并不是由于重力引起的,如用手握住物体时,手对物体的压力;用力往墙壁上按图钉,图钉对墙壁的压力等。
从压力和重力的产生过程看,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
2、概念内涵的比较
物理概念内涵的比较是易混概念之间最实质、最重要的'比较。
一般说来,易混概念往往描述的是同一类物理事物或物理过程的不同属性。
因此,区分这样的易混概念,要特别指明它们分别描述了同一对象的哪些不同属性,明确理解它们的不同的物理内涵。
例如,功率和机械效率。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公式p=,单位是瓦特;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性能的优劣程度,定义是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公式η=,是无单位的百分数。
又如,平均速度和速度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但要分清前者是描述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而后者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变。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它的物理意义、定义方式、单位等内涵,对表达式中的这些内涵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
3、在运用中比较
把易混概念运用于某些具体情况中,常常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感受,使概念之间的区别更鲜明。
例如:热量和温度,学生往往认为热量是一种物质、温度是热量的强度、热量和温度成比例、热传递中是温度被转移等等。
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冲突”来促进学生概念的转化,提供一些实例和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用个人的理解和解释这些实例往往会产生矛盾,只有运用科学的物理概念才能解决“冲突”,解释这些现象。
再进一步运用“概念发展”深化物理概念的理解,教学中鼓励学生讨论,并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和其他同学的观点、教师的科学概念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使自己不正确观点得到转化。
4、在结构中比较
把易混概念分别放在不同或相同的知识网络结构中,比较它们在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不同功能以及与其他知识的不同关系,更能清楚地区分易混概念。
例如,惯性和惯性定律。
①小车上直立一木块,当突然拉动小车时,怎样解释木块向后倒的现象?②教室里悬挂着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假如它受到所有的力突然全部消失,电灯的运动状态将会怎样?上述两例是用惯性还是惯性定律解释呢?在实例分析中就能明确。
例①木块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向后倒;例②电灯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不变。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惯性”是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物理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一种运动规律。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础,让学生清晰、准确地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和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实现物理教学目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前提。
篇3: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摘要: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
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在此我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关键词:概念;引入;分析;理解;应运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大厦的基石,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关键环节。
目前,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仅停留在背定义、记公式上,忽视了对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形成概念的抽象概括方法的理解,进而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
因而物理概念的教学尤其显得重要。
下面笔者谈谈在物理概念教学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一、恰当地引入物理概念
篇4:初中物理概念论文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学习物理知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谓物理概念即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概念形成的阶段,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掌握了事物的本质。
篇5:初中物理概念论文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学习物理知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谓物理概念即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
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在此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
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
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
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
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
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即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
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
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
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
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
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
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
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
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
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
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
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
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
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
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
如复习“电功 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
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
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世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
当务之急,是要逐步实现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实质上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教育革命,它首先要求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同时还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的现代化。
初中阶段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希望今后培养出的人才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衡量?从智力结构来说,就是要求这样的人能准确地把各种实际问题抽象为典范的物理模型。
在这个过程中,清晰的概念实为关键。
培养人才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把握好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当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1】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应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注意教法的多样化,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概念教学 培养能力 合理应用 教法多样化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
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下面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认识。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
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内容,形成学科的体系与结构,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的价值。
其次,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如果学生只是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其结果是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概念不清就会越学越困难,怎么还谈得上知识的灵活运用呢?第三,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在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或用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要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把新事物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联系起来,通过同化或顺应来认识和理解新事物。
所以引导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发展对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物理学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过程和途径。
二、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
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
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
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容易为学生理解。
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
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
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
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
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
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
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
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
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
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
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
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
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
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
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
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
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
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篇7:高中物理教学论文:浅谈物理概念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浅谈物理概念教学
浅谈物理概念教学一、物理概念的特点
物理概念准确地反映了物理现象及过程的本质属性,它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不可能有效构建物理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选择题选不全,计算题审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挖掘不出有效信息、不能快速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联系,解题效率低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学优高考网.com]
二、影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1、教材因素
初中物理教材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对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大的台阶。高中物理教材所讲述的知识不仅要求采用观察、实验,更多的要求具备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能熟练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对于多个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的复杂的问题,从物理现象到构建物理模型,从物理模型到数学化的描述,建立一系列的方程,学生接受难度大。初中、高中物理教材对知识的表述也有很大差别。初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浅显通俗,学生容易看懂和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不易读懂、阅读难度大。另外,高中教材与所需数学知识的衔接不当,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了困难。如学生尚未学到极限的概念,在学习瞬时速度时就难以理解;高一新生没有三角函数知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没有函数图像的知识,用图像法研究各种问题就会比较困难。由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的失调,也加大了高一物理学习难度,使高一学生成绩分化。
2、学生因素
高中物理概念有些是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的,有些概念则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物理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的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起来。虽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物理基础知识有限,物理思维方法不足,个别高中学生由于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善于将陌生、复杂、困难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容易的问题,不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不善于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学习物理概念时习惯于机械记忆,盲目练习,往往被个别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的、肤浅的概念。主要表现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对于隐含条件的分析,临界状的把握,多过程的衔接等分析不完整,顾此失彼,答案不全面,条理不清楚。如个别学生不理解加速度及电阻率的概念,造成“加速度大速度就大;电阻率大电阻一定大”的错误认识。
3、教师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为了更有效的搞好概念教学,需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三、引入物理概念的常用方法
(1)实验法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大多数物理概念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的,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形成深刻印象,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通过演示实验: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实验过程中,弹簧及弹性钢片发生了什么形变,弹簧在恢复原状时要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的概念。
(2)类比法
类比法是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在物理学中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让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有助于接受理解新概念。例如:与重力势能类比,引入电势能的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类比,建立磁感应强度;将电流类比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水压,建立电压概念;把电磁振荡类比于弹簧振子或单摆,把电谐振类比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建立电磁振荡概念。
(3)逻辑推理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概念,要充分发挥已有的旧知识的作用,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入新概念。例如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功的概念,指出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物体具有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运动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运动物体就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动能,进一步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动能与那些量有关系,使学生真正理解动能的表达式。
总之,物理概念引入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注意:使学生明确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知道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作用;根据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状况和新概念的不同特点,选择的感性材料要典型全面,要突出与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尽量减少非本质特征的干扰,避免先入为主和消极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能起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选择的旧知识一定要与新知识有实质性联系,否则容易形成模糊或错误的概念,或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不正确的联系,有碍于培养学生抽象与概括能力;引入概念时,要尽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学生理解、深化物理概念的方法
1、细化物理概念对应的知识点
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点细化一个概念(1)名称:记住物理量的名称是了解一个物理量的第一步,就像了解一个人就要先记住这个人的名字一样,教材上物理概念的名称,是用黑体字印刷的,这正是要引起同学们注意和重视。(2)定义及物理意义 物理概念的定义是用科学严谨的叙述给出的,教材中常用加点字来表示,定义要熟练准确记忆,不能有半点差错。物理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不同于定义,如速度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其定义是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3)符号 物理量的符号大多采用英语的第一个字母,一般情况,每个物理量都有特定的字母,要求学生记准物理量的符号,这样,有利于规范运算过程。 (4)表达式 一个物理概念的定义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写出了对应的定义式,因为任何一个物理量往往会和其他量建立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写出不同的表达式,这时就要弄清哪个是决定式,哪个是定义式。(5)单位 物理量的定义式,既给出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又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单位关系,要分清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并记准其单位符号及不同单位制之间的换算关系。在做题时要求同学们统一单位。(6)矢量和标量 每讲一个物理概念,要求弄清它是失量还是标量。只有明确其特性,才能按相关规则进行运算。 (7)状态量和过程量 每讲一个物理概念,要求弄清它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如何通过状态量的变化把状态量和过程量建立起联系。(8)最后还要提醒学生弄清物理表达式的适用范围。
2、突破难点
课本中的物理概念,文字叙述严谨、简洁,多数同学能够读懂字面意义,但不能把握准确深刻的含义,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容易出现错误。如讲述超重与失重时,个别学生认为超重时物体重力增大,失重时物体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时物体重力为零。如果在学习这一概念时指导学生做下列实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记下示数,然后提着弹簧加速上升,观察指针位置,记下示数,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最后观察物体加速下降时弹簧秤指针位置,记下示数减小,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减小了,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超重和失重概念,这样既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可以轻松地突破难点。再如,惯性这一概念,部分同学难以理解,老师必须通过举例说清,惯性与速度无关,与力无关。我是这样处理的…… 又如,磁通量这一概念,教材中的定义是这样叙述的:设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磁感应强度为b,平面的面积为s,我们定义磁感应强度b与面积s的乘积叫穿过这个面积的磁通量,简称磁通。粗看这段话就是磁通量等于磁感应强度与面积的乘积,即φ=bs,深入分析概念,应强调计算磁通量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b与s垂直,不垂直要用投影面积;二是面积s必须是在磁场中的有效面积;三是若平面内有两个或多个磁场且方向不同,则必须用合磁感应强度;四是磁通量的物理意义直观形象地说是指穿过某面积的磁感线条数,故对于穿过线圈截面的磁通量,b越大,截面积s越大,穿过这个线圈截面的磁感线条数就越多,磁通量就越大,与缠绕线圈的匝数无关;五是磁通量是标量,但磁感线穿入同一面积时,却有不同的穿入方向,尤其在讨论磁场不变,平面反转时磁通量变化这一问题,必须弄清磁感线的穿入的方向,有的学生容易把磁通量当成矢量,这时,可以用水流、电流的
篇8: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物理学科与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物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物理思维的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比较法来结合物理概念中的教学来讨论。
“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异,例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学,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凡是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这种方法的作用应引起各位同仁的足够重视。本文就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比较法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比热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材为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等,以实现“单因子”实验;这样,排除了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突出了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通过水和煤油在同等条件下吸热情况的比较,为“比热”的引出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又如:在“电磁感应”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点明,在以下实验中,使用的灵敏电流计、导线、开关、磁场及磁场中运动的导体都是完全一样的,现在,按下述步骤进行演示:(1)电路闭和,当导体在磁场中不运动或平行于磁场线运动时,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表明导体中不产生电流。(2)电路闭和,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场线运动,电流计指针偏转,表明导体中产生了电流。(3)在前步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取磁场线方向相同而改换导体运动方向,再取导体运动方向相同而改换磁场线方向,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有何不同。(4)电路断开,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1)、(2)两步的差同,就可以建立电磁感应这一现象的感性认识,比较(2)、(4)两步的差同,可以使这一感性认识深化,即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比较(3)步实验的不同条件,不同现象,就可以理解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两个因素。最后,教师指出联系:左手定则。类似地,能否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感应电流方向、磁场线方向、导体运动方向这三者的关系呢?于是引出右手定则,并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一定则。这堂课,学生较牢固地掌握了电磁感应这一重要物理现象,并能用定则分析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又一次体会到比较法在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按比较法来编写的,如欧姆定律、电功、凸透镜成像等等。这既符合发现物理定律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我们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传授这一思维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有些现象中,条件的改变,只使这一现象发生量的变化,如欧姆定律中,电压、电阻的变化,只是使电流发生数值的变化;而有些现象因为一个条件的改变,将发生质的改变,如交、直流发电机模型,就因为铜环和半径的差异,导致外电路得到的电流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二、比较法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
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影响着学生对所学概念深刻、准确地把握。突出比较法,可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重力和压力,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能暴露和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比较性例题如下,通过做题,将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收到了明显效果。
例1:在下列各图中,物体a重15牛,力f=7牛,求物体对各接触面的压力各是多少?这样,通过该题中对各种情况下压力的求解,能够从定义、力的三要素角度对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使它们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一更深刻的揭示。可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比较是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概念的有效果方法。
三、比较法可使学生灵活运用概念,促使概念活化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定义方式、物理意义、及单位等内涵。将表达式间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例如,速度概念的表达式v=s/t和功率的表达式p=w/t相比较,它们都有反映了另一物理量变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们的单位都由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另外,象密度、电阻率、比热等概念,从公式上都可看出,对同一物质来说,它们的比值都一个“常数”,反映着物质本身的属性。这可消除诸如“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一杯水比热(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热(密度)大”等之类的错误。
四、通过比较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把两只标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样的白炽电灯分别进行并联或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判断这两种情况哪个灯泡较亮?根据平时的经验都是100w的灯泡较亮一些,即使老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串联时40w较亮,并联时100w的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如果我们通过可控实验来进行对比,学生就会信服了。
五、利用比较法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物理现象不同方面的精细比较,为概念的正确应用提供了出发点,正确的概念应用建立在对不同物理现象比较的基础上。例如,用惯性概念解释图2所示,当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向后倒的现象时,思维的起点和关键,就是要通过比较拉动前后,小车状态的不同之处,揭示小车拉动前后,木块上部和下部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在头脑的记忆中搜寻以前经历过的相类似问题,通过某些同方面的比较,拟定解题方案,这是学生在物理练习中思维广泛采用的一种比较方法。
如果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新旧问题不仔细地进行比较,既看到它们间的相同,又看到它们间的相异点,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盲目代换,就会出现概念僵化,形成知识的负迁移。如:许多学生在判断图3所示,当小车突然向前移动时,瓶内液体中的气泡向什么方向移动的问题时,会照搬前面图2中小车突然向前时,木块向后倒的结论,得出气泡向后移动的错误结果。可见,对概念的灵活应用离不开比较思维。
又如:在学习动滑轮之后,学生由于受“拉力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认为:只要用一个动滑轮,拉力一定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如图的练习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适用条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识的负迁移。
六、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相比较
有些物理概念看似深奥难懂,若将其与一些生活常识相比较,则能起到化难为易的较果。如:由于“电压”和电场力做功的概念有关,一般初中课本中对电压都没有明确的定义,教材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这对学生掌握这一概念是不利的,有不少学生学了“电压”这一课后,仍然模模糊糊,说不出它是什么,更不了解它的物理意义。所以说电压的概念,是初中学生感到最抽象、最难理解的概念,在初中阶段还无法讲清,对初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就采用这种方法。
用多媒体展示水流的形成,让学生观察实验,得出要使水能够流动必须要有水位差(水压),然后再设问:要使容器中的水长久地流动而不是瞬间流动应采取什么方法呢?这样一设问,学生纷纷讨论,气氛很活跃。最后,教师总结产生水流的条件是有水压,提供水压的装置是抽水机。这样,就为类比埋下了伏笔。
(1)元件的类比:把电流形成中的各个元件和水流形成的各个装置相类比。小灯泡犹如小涡轮,开关犹如阀门,电路犹如水路
(2)形成过程的类比:从水流的形成过渡到电流的形成。
(3)作用的类比:从水压的作用过渡到电压的作用,从抽水机的作用过渡到电源的作用。
(4)大小的类比:从改变抽水机抽水的快慢产生水流的大小过渡到电压的大小产生电流的大小。
总之,通过这样的比较和思索,学生豁然开朗,较快的接受了新概念。可见运用“比较法教学”对解决教学难点是很有益处的。
综上所述,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有着突出作用。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和对教学重点的突出,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一些不容易直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而直观。同时还应指出,比较方法的应用离不开分析和综合。没有分析,就没有比较的双方,就没有比较的内容和标准,就没有比较的各个方面;没有综合,就没有比较的结果,就不能将比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结论。正因为比较与分析综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才是思维的基础,使它在开始刚学习物理的初中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篇9: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物理概念可以说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学科比作是高楼大厦,物理概念则是构成这座大厦的砖瓦基石,物理概念教学是教学其他物理知识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对于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而言,掌握扎实的概念知识对其今后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发挥着奠基作用。所以,提高物理概念教学对提高整个物理教学效率显得非常重要。
1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概念
物理概念引入则是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利用这一过程能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引入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当学生了解了相关概念的具体用处,才能将他们探究这一概念的兴趣调动起来,才能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物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相关的概念教学,创设恰当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分析、探索中知晓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定义新概念奠定好基础。例如,在引入“密度”概念时,可以从鉴别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着手。先出示铁块、木块和橡皮泥,一杯水与一杯酒精,然后再提问:如何有效分辨出这些物质?待学生回答后指出:要想有效分辨出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物质具有的一些特性,比如颜色、气味、硬度等进行分辨。但是有些物质,比如两条项链从外表上看一模一样,这时候又该怎么分辨出它们呢?有时候鉴于它们的一些特性比较相近,很难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将其区别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新的科学方法进行解决了。这个新方法则是根据物质的“密度”来鉴别。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究密度的概念,以此来引出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2对比教学法有利于灵活运用物理概念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既要记住概念的定义式与表述内容,也要对其包含的物理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与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抱怨物理概念多,又难于理解。但是,在概念教学中如果使用对比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掌握触类旁通的本领,有利于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物理概念去理解一些陌生的物理概念。比如,在学习完“速度”这一概念后,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容易记住并理解v=s/t,在学习“功率”这一概念时,就可以借助对比法,让学生观察p=w/t与速度的概念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们通过对比很快发现,从本质上来说,这两个公式描述的都是在单位时间内,某一个物理量的变化程度。对比教学法的应用,能帮助学生灵活使用简单易懂的速度概念公式去理解相对抽象复杂的功率公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媒体形象演示
借助多媒体课件将物理教学中一些不容易解释的物理概念通过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很多学校由于物理实验器材受到限制,学生不能够自己操作一些物理实践,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快捷、方便的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地将相关的知识点演示出来,既生动形象,又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照相机与眼睛”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像与虚像两个概念,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对眼睛成像模型和相机成像的光线传播原理进行直观演示,待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演示后,学生也能很快理解虚像、实像的具体含义,也能对凸透镜的相关原理有一个初步理解与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概念教学作形象演示,既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喜爱,又能使得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循序渐进、拾阶而上
物理教学的任务与目标则在于将“浅显化”的物理现象上升为“规律化”的物理理论知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实现,学习物理知识时,如果仅停留在现象的学习过程中,肯定是不够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让学生能够从“浅显化”的物理现象中发现其中的混乱与变化,并且能从中探索出一种有序的规律,实现现象与意义上的和谐统一。例如,这里还是以“密度”这一概念为例,在探讨这一概念时,很多初中生刚刚涉及这一概念,从求解上来看是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求解,但是概念却是:“密度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对于这一概念,学生就很难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习惯于从数学公式与数学计算的角度对物理概念进行理解,缺乏对物理概念的本质理解,也可以说是理性思维的深度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候,物理教师切记不要将这一概念知识强塞给学生,让学生对其留有模糊,带到学生学习“电阻”的相关概念后,也就会很自然地感觉到前面也学过这样一种比值定义法定义的概念了,学生们也就很自然地再回头审视“密度”的相关概念,在顿悟的同时还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深度,此时,还能帮助他们建立一定的物理思维方式。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看似是简单的,但是,实际上存在着很多难点,基于此,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将相关物理概念的讲解过程与学生的认知结合在一起,将概念的形成与学生的接受过程融合在一起,在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与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将抽象的概念教学讲解的更透彻,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更简单有效,而且还能促使概念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0: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摘要】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教学中,可通过物理概念的引入教学, 物理概念的形成教学, 物理概念的内化教学,让学生准确牢固的建立起物理概念。
【关键词】物理概念 教学 引入 形成 内化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若学生物理概念模糊不清则寸步难行。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教学中,让学生准确牢固的建立起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物理概念教学应做到三个“重视”。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趣味的概念引入教学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重要契机,千万不可错过。平时教学实践中,我引入新概念时,曾采用多种引入方法,现总结如下:
1.演示试验引入概念。如初中物理课,在讲“浮力”概念时,先做一个演示实验:在弹簧秤下悬挂一个重物,手向上托重物,弹簧秤示数变小;再把重物放入水中,可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也变小了,据此引入“浮力”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2.用类比法引入概念。如:在引入“电压”概念之前,讲水流与水压的关系,再通过类比,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入“电压”概念。这种方法,形象生动、学生易于理解。
3.通过物理现象引入概念。如:在引入“惯性”概念时,引导学生观察乘坐汽车的过程中,当汽车刹车、加速、拐弯时所发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引入“惯性”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4.通过物理故事引入概念。在引入“磁场”的概念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5.比值法引人物理概念。在初中物理学中,由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有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电流、电阻等,它们既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又是初中物理的难点。近年来,频频在中考试题中出现。归纳这些比值类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进行适当的辨析,无疑会帮助同学们领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深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此外还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入新概念,由逻辑推理引入概念等。不同的探究内容,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入物理概念。
二、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
物理学借“物”求“理”。物理概念的形成首先应该给学生呈现足够的感性材料,(如生活中熟悉的实例、或观察模型、实物、示意图、或进行实验等等)然后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思维、分析、比较“现象”的共同属性,概括抽象出本质,得出物理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形成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实验探究形成概念。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注重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尽量接近科学家们在其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概念,以使学生从中领会物理学家的实际创造过程和他们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实验探究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提高为目标的'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物理是一个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也是揭示物理概念和规律最直接形象的方法。初中物理适合实验探究的内容很多,一定要注意实验的新颖性、趣味性、准确性。
2.分析归纳形成概念。如:力的概念的教学。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一根主线、一条大动脉,然而,由于日常生活中学生受“力气”、“劲”等生活用语的干扰,在形成力的概念时,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感到费解。在学习这一概念时,为了促进这一概念的形成,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搬自己的书桌,搬桌子时,人的肌肉会紧张,同学们能感觉人的手对桌子用了力。再用一绳子把一重物挂起来,比较绳子没挂重物和挂重物时的不同之处,然后问学生绳子对物体是否施加了力。再通过多媒体出示马拉车、人推车的图片,通过分析这些共同的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深刻的理解作用的含义。
3.运用比较形成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可通过概念比较的方法,例如:在初中物理中重力和质量两个概念容易混在一起,在学习质量和重力时可列表让学生对质量和重力加以区别,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学习蒸发和沸腾、压力与重力、功率和机械效率、电功和电功率时都可以采取比较的教学方法。
三、重视物理概念的内化
要使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概念,必须经过概念的巩固、深化阶段。这一阶段可以从下三个方面入手:
1.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理解、巩固和深化概念的有力措施,也是形成清晰概念、层次清楚的认知结构的必然要求。
2.通过练习形成运用概念的技能。学习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依据认识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规定”和“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因而概念的运用阶段也是物理概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要注意,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深化概念,形成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题要典型、灵活多样,对题目的挖掘、探讨要力求深入。将做习题与概念教学分离,甚至相对立,搞题海战术的做法,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容易使学生形成呆板、机械、生搬硬套的思维习惯,不利于深化、活化概念,也不利于分析能力的提高。
3.概念和规律的整理。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知识本身的运用上,对这一知识而言,应形成这一知识本身的系统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才能说是对概念和规律的全面掌握,所以说对概念和规律的整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阶段。对概念和规律教学要求整理的内容主要有:概念规律的内容(准确精炼);概念和规律的应用条件;在练习中总结的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物理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水平,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培养自学能力,逐步掌握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篇11: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初探论文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初探论文
摘要:能力培养的基础是知识,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试图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四个环节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初步的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探讨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过程,但一般都要经历概念、规律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四个环节。根据教学实践,针对以上四个环节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1.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入
物理概念是从感性世界中来的[1]。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分析、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的运动变化及概念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就形成了物理规律。为此,教师必须从有关概念和规律所包含的大量感性事例中,精选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典型事例来教学[2],从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何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板画、挂图、演示试验等手段,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使物理课堂教学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一个形象化的物理世界里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比较抽象的。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常常采用“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法或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来描述物理情景[3]。通过形象化的物理情景,利用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对其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电场和磁场的教学中,用“电场线模型”来描绘电场,用“磁感线模型”来描绘磁场;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利用蓄水池中出水量和入水量对水池中水量变化的影响来体现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量变化的“阻碍”作用。
2.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忽略影响问题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和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动量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进行探究来逐步建立概念的。首先通过演示“静的粉笔”与“动的粉笔”和“静的锤子”与“动的锤子”的运动情况,比较发现静止物体和运动物体所产生的机械效果不同;再通过“慢慢行走的你”、“快速跑动的你”与墙相撞和篮球、铅球以同样的速度落地比较可知影响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又通过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两辆小车运动的有关分析与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也可以产生相同的机械效果,但其前提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必须相同。显然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是由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决定的,至此,引入动量来反映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便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3.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化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被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它,也只有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灵活地运用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之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知识,巩固知识。
3.1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的理解是关键。例如,加速度反映了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而速度则反映了物体位置改变的快慢,弄清了它们的物理意义,就可以避免“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或速度越小,加速度越小”等错误的认识。
3.2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把握是前提。例如,讨论地球公转问题时,它可以被视为“质点”,但在讨论地球自转问题时,它又不能被视为“质点”;电场强度e=kq/r2仅适用于点电荷所形成的非匀强电场;牛顿第二定律f=ma只适用于惯性系中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问题等。因此,只有明确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至于生搬硬套,做“拿来主义”的奴隶。
3.3物理概念间、规律间的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是确定概念间、规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物理学中,概念间、规律间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存在着差异性和统一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作空间上、时间上的比较以辨别概念间、规律间的异同和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才能做到正确运用。以动量和动能为例,它们相同的是,都是物体的状态量;不同的是,动能的增量表示能量的转化,而动量的增量则表示机械运动的转移。既然已有动能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何还要引入动量呢?原因就是动能的变化是力在空间上的累积效应,而动量的变化却是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二者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同一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显然,非如此不能满足全面描述物体状态的客观需要。
另外,既要重视概念、规律的纵向联系,又要加强它们的横向联系,以活化学生的思维。如以加速度为中心,与速度相联系,可使学生理解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的含义;抓住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可以联系到力、质量、惯性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物理量这一点,可以联系到常见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量,可以联系到物体做功的快慢、磁通量变化的快慢等。
4.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学生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在运用它们来说明和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精心选用一些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进行运用概念和规律的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要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意教学的阶段性,把握概念、规律的四个教学环节,逐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水根.《理念的世界》.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j]..9. 56-58
[2]许国梁主编. 《中学物理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
[3]汪燕青. 《加强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研究初探》.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j].2004.9.5-8
篇12:物理概念教学的薄弱环节及改进方法论文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而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如果不能准确地掌握好物理概念,不仅仅会影响到物理学科的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将会影响到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物理学习。因此,在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如果从影响建立正确概念的要素入手,克服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薄弱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对事物缺乏感性认识,容易造成概念混淆
在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将以往的一般属性与事物本身等同起来,与事物的状态或事物变化的规律等同起来,因而不能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学生很容易将压力与压强混为一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概念从本质上去对比辨析,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压力是一种力,而压强则是压力作用于某一物体上的效果。类似的易混概念还很多,比如运动与力、惯性与力、功与能、力与能、温度与热量、浮力与浮沉等,都可以用这种对比辨析的方法给学生解释清楚。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可以从简单直观的实验,或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生动灵活地引入。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应首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手提水桶、马拉车、脚踢足球、磁铁吸引铁块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手和水桶、马和车、脚和足球、磁铁和铁块。更应清楚两个孤立的物体之间并非一定有力存在,这两个物体之间必须发生相互作用。
二、抛开物理关系,盲目使用公示关系来替代物理意义形成的错误
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物理概念的情况下,往往盲目地借助数学关系来理解物理概念,导致得到了错误的结论。如:在学习密度概念时,盲目地从公式=m/v推出“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体积成反比”这一错误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要求学生从定义式的物理意义出发,明确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m/v只不过是一种量度的方法,而不表示各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类似的概念还有电阻的'概念,r是表征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用r=u/i量度。但要注意:对同一个导体,u、i可以改变,u与i的比值不变,既导体的电阻不决定于电压和电流强度,而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因而在这种定义式的概念教学中要紧扣其物理意义去讲解,并且让学生明确它们的使用范围才不致发生错误。
三、错误的前科学概念形成的障碍
前科学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在以前的生活实际中,由于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中,很多同学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将落地时间快慢与物体的质量大小联系起来。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比如在真空管中放入一个玻璃球和一根羽毛,让学生仔细观察当真空管竖起来后这两个质量悬殊的物体的落地情况。经过反复试验、观察,学生就会得出正确结论,原来物体落地时间与本身质量毫无关系。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清除了前科学概念所形成的障碍。
四、外部的、非本质属性的干扰给物理概念的理解所带来的困难
各种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本质的、非本质的联系。不论是事物中的本质联系还是非本质联系对我们的感官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这些刺激中,有时本质的联系占上风,有时非本质的联系占上风,当非本质的联系占上风时,我们往往就会受到它的迷惑和干扰而误入歧途。还是拿密度举例来说:将一个长为1m、宽为0.5m、高为0.3m的长方体铁块分别分成长为0.5m、0.3m、0.2m的三份,它们密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这时候就应该强调密度概念中所提到的“同一物质”、“定值”这两个起关键作用的词来向学生解释,通过仔细研读可以得出三份的密度相同。
学生形成概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概念去面对新的物理现象时勇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扩大知识范围,逐步提高他们利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说要想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还必须经过一个运用、进行巩固深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如密现代教育理论.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李新乡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
[3]张铝明物理教学中有效教学的构建.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2).
篇13:选择适当的例证进行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选择适当的例证进行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摘要】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而物理概念所揭示的是大量同类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及本质。物理过程情景的呈现都要依靠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科学性;易识性;典型性
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而物理概念所揭示的是大量同类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及本质。物理过程情景的呈现都要依靠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而有些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甚至有的学生害怕上物理课。因此,我个人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巧妙的例证,不但能排除学生的害怕心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科学性
例证必须是真实的,科学的。科学性是在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选择例证也不例外,否则若粗心大意,往往会产生误解。例如,在讲解扩散现象时,通常的演示实验,即是盛有清水中的容器中滴入几滴墨水。但本人看到有位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觉得扩散现象太慢了,就用酒精灯给容器进行加热,这样做效果确实 明显了,但违背了科学性。因为对容器加热时,清水和墨水的混合速度加快了,但主要原因是对流作用所致。而扩散是不同物质内分子的热运动的结果。
2.易识性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水平较低,因此在选择例证时,应多用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实和过程为例。例如在讲力矩的概念时,教师在关教室门的实例进行讲解取证:“家中门的把手为什么安装在门的边缘,而不在门的中央?”这样既提出问题,又吊起学生的胃口,以知识产生了渴求。用同样的易识性,再讲弹力,可以让二个弹簧对立,二者均被拉长等等。
3.典型性
例如在讲解液体的表面张力时,教师可以先演示浮币实验,把一枚硬币浮在水面上,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几名学生到讲台自己动手实验(事先把一部分硬币弄湿一些),结果有的学生成功了,有的学生的硬币沉入了杯底,这样全班同学会呈现不服气的心态,跃跃欲试,这样,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解释,就避免了学生学习物理难的结论,起到了好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惯性的教学中,有位教师举了如下几个例证,汽车突然起动,乘客后倾;锤头松动,当木柄猛磕几下,就可以安牢。并在此基础上将惯性的定义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的结论搬给学生。可结果呢?不少学生对“水和空气没有惯性?”这类问题就显得无所适从。那么原因何在呢?很明显例证的选择不具备概括性和典型性,他只举了固态物件有惯性的例证而忽略了液态和气态;只举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后表现出来的惯性,而忽略了运动状态不变时也具有惯性的例证。
由此可见,例证的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好的例证像一个训练有序的向导,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迅速地掌握一个个科学概念,进入科学殿堂,不致于概念模糊,从而失去了学习物理的信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