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号教学中作品音乐性的训练论文(精选14篇)-九游会网址j9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长号教学中作品音乐性的训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感谢网友“nickel”向本站投稿了14篇与“长号教学中作品音乐性的训练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长号教学中作品音乐性的训练论文
长号教学中作品音乐性的训练论文
和钢琴、小提琴一样,长号属于西洋乐器,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同样也历经曲折。长号最开始是从萨克巴特号演变而来,在其刚刚产生时,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与重视。随着长号的不断改进和其独特的柔美、庄严的音色,它运用的范围逐渐变得广泛,成为各类演奏形式及各类乐曲中非常重要甚至必不可少的乐器。这些年来,学习长号的人不断增多。因此,对长号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且对长号教学中作品音乐训练的运用进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长号的教学方法分析
(一)长号的基本吹奏方法长号作为一种铜管乐器,实践演奏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长号,特别是初学者,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学习与掌握是极为重要的。根据多年的实地调查数据和相关教学经验表明,大多数长号学习者都存在着一拿到长号就急于上手,想要尽快练习曲子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许多学生,特别是初学者,往往会轻视甚至忽略吹奏方法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会使长号学习者在进行曲目练习时走弯路,比如,在练习时同一个错误反复出现却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等问题,更可能导致他们在反复犯错的过程中失去对长号学习的热情。当然,想要学习长号、学好长号,实践练习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实践练习必须和吹奏方法等理论知识相结合,因为理论知识是实际练习的基础,也是指导方向。所以,老师在进行长号教学时,应把吹奏方法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练习时犯的错误入手,有针对性的教授学生吹奏方法理论知识。学生在练习长号时也不应该盲目,要根据老师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导,结合自身的实际吹奏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进行练习。如果在吹奏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吹奏方法反复犯错,要寻找错误,适当放缓自己的吹奏速度,同时严格按照吹奏方法理论知识进行纠正。
(二)长号教学内容与吹奏内容的分析长号的练习内容需要和吹奏的方法紧密联系起来,练习内容应该有不同的侧重,才可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长号练习效率,让学生事半功倍。一般情况下,长号的练习内容可以根据它的主要功能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练习部分,二是练习曲,三是乐曲的练习。这三个部分看上去情况相似,但其实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相比于其他两种练习类别,基础练习部分更容易理解,他侧重的主要是长音、吐音以及连音方面的练习,这个练习是长号练习中最基础的,想要学习长号或是学好长号,这个部分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所有长号学习者吹奏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当学生掌握好基础练习的部分,长号学习者才可能根据这些基础进行扩展,进入下一步对音阶以及琶音的学习。当然,对于长号初学者来说音阶掌握一般都较难,因为在进行长号练习时,大多数情况下都要求练习者可以吹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八度,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的是长号初学者,对于一些学习长号有一段时间的学生来说,想要轻易地掌握这个知识点也是较为困难的。所以,老师在进行长号教学的教学内容以及吹奏内容的安排时,要尽可能合理,尽可能将难度的跨越减少,特别是在高音突破方面,老师选择的吹奏曲目要尽可能简单,以免学生在接触时认为曲目遥不可攀,从而产生抵触练习的心理。当然,老师在进行教学内容以及吹奏内容的安排时,如果能够做到科学合理,能够做到在难度方面循序渐进,那么对于提升学生的长号吹奏水平是具有非常大的现实作用的,除此之外,对于长号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意义非凡。长号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有的基础练习都是为了后面学习打下基础。因为在后面的长号学习时,大部分的练习内容都是乐曲或是练习曲,学生只有在对基础的练习内容有足够的掌握后,才可能对乐曲或是练习曲有进一步理解与掌握,学生在长号学习道路上才可能走得更加长久。综上所述,老师对长号教学中教学内容与吹奏内容的分析与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三)长号教学中基本吹奏科目的重要性在长号的学习中,基础吹奏科目基本包含了所有如分解、音程、琶音在内的所有内容,基础科目的练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后期学习的表现力,这是因为乐曲大部分是由音阶和音程组成的,各个乐曲的具体区别主要体现在音型节奏的变化。当然,基础吹奏科目反复练习的`过程必然是枯燥的、无趣的。一些目前较为专业的长号演奏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选择的是“雷明顿”教程,“雷明顿”教程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它将所有的长号基础科目的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
二、作品音乐性训练在长号教学中的运用与分析
长号和其他的乐器相比,它的发声方法、音色特点都非常有魅力,特别是在进行长号吹奏时运用了合适且特殊的吹奏技巧,其音色简直让人陶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长号成为了现代古典交响乐队不可缺少的。当然,想要使长号学习者能够进行高水平的演奏,那么长号作品音乐性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作品音乐性的训练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感受方面,二是创意方面,三是塑形方面,这三个方面同样也是音乐作品创作的三个阶段。音乐是情感的寄托,不论是用什么乐器进行演奏,演奏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寄托在曲目中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而想要达到这个境界,第一需要感受,感受曲目中情感的寄托,感受曲目中情感的变化,感受自己和曲目作者的共鸣。所以,老师在进行作品音乐性训练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感受。比如:在经典的长号练习曲目《北京喜讯到边寨》中,这首曲目主要表达的情感就是举国欢腾、民众心情愉悦。
这时的长号主要的功能是通过模仿芦笙这一少数民族乐器,利用“滑奏”来营造一个载歌载舞、热烈欢腾的场景。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讲解这一段历史,让学生明白这一首曲子的历史意义,并在明白历史意义的同时,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也许对于学生来说,这段历史离它们已经非常遥远,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相信学生会有较为基础的体会,而更深层次的体会,就需要学生在进行乐曲练习时自己感受了。第二点是创意。在长号的练习曲目中,有许多练习曲是包含了作者的创意的,这些创意对于长号学习者的引导作用非常大。众所周知,对于音乐学习越是深入,对于音乐的热好越是深沉,那么对于乐曲的创作欲望就越是强大,所以,老师在进行长号教学时,对于练习曲目的练习过程可以枯燥,但不应该死板,学生应该在枯燥的练习中体会到新意。比如:在《第九交响曲》中,作者德沃夏克将自己的思想和“黑人灵歌”与“印第安民谣”融为一体,这首富有创意的曲目不仅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还表达了当新大陆被发现时的振奋与激动。老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曲目的创新。
第三点是塑形。不论是乐曲的创作,还是长号教学,塑形都是最后一步,在这里,作者对“塑形”的理解是:老师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风格。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存在,不同的人对于相同曲目的演奏效果也是有差别的,学生在练习时可以有自己的风格,更可以在曲目基本风格上面进行发挥,这个就是学生的“形”。老师不应该人为的对学生的“形”进行限制,反而应该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形”塑造得更成熟。
三、结语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长号的运用范围变得愈加广泛,长号的学习者也日益增多,而想要教好长号,让学生在长号学习中对长号作品音乐性训练到位,就应该对长号的教学方法进行充足的分析。只有让学生对长号的吹奏方法、吹奏内容、吹奏科目有足够的掌握,只有让学生在作品音乐性训练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吹奏技能,学生才可能在长号学习这条路上走得更加长远,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2:毕加索作品中线条的音乐性论文
毕加索作品中线条的音乐性论文
关键词线条 节奏 旋律
摘要毕加索被誉为“现代主义艺术之父”,他的一生是在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不断毁灭中度过的。他以惊人的天赋、多变的艺术风格和非凡的艺术技巧成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从毕加索作品中线条变化的“节奏性”和线条流动的“旋律性”两个角度出发,解读毕加索作品中线条的音乐性。
毕加索(picasso,1881―1973)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在他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创新与尝试,在艺术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毕加索是绘画的天才、是多产的艺术家,是一个时代的传奇。毋庸置疑。毕加索是20世纪最大胆、最有争议的艺术先锋。正是这位伟大的艺术先锋带领我们走近“万花筒”般的艺术新世界,他在不经意间变换艺术的模样,让我们惊叹、称奇,不忍离去,直到不经意地对这位“魔术师”着迷。
看到毕加索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很难“读”懂,但我们会被他作品中变化多端、流畅自然的线条所吸引。绘画如音乐,当我们把线条当作音乐来聆听,有助于我们走近毕加索,走近他的艺术世界。
一、线条变化的“节奏性”
毕加索作品中线条的运用具有节奏性。毕加索绘画艺术中线条的节奏性通过线条的粗细和虚实的变化得以体现。
线条的粗细变化体现出节奏性
《镜前的姑娘》是毕加索于1932年创作的。也是他在30年代中杰出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倾注了毕加索强烈而深厚的感情,变形的意象和艳丽的色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惊艳之感。
在《镜前的姑娘》这幅作品中,毕加索用粗野的线条来勾勒少女裸露的人体。虽然少女的轮廓线多是运用粗线条,但是也体现出了线条的粗与细的变化。比如。在这幅作品中,少女颈部的线条比较细。而背部和腰部的曲线线条比较粗,正是线条由细到粗的变化,进而勾勒出的少女轮廓才更加优美动人,才使她的体态更加鲜明、突出。所以,线条的粗细变化能使画面表现的物象更加突出、鲜明,使画面有起有伏。更具生机与活力。
线条的虚实变化体现出节奏性
毕加索于19结识了野兽派的泰斗马蒂斯。从此迷上了非洲雕刻,并将其艺术精髓揉合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去。此外,在此期间,毕加索还受到塞尚的深刻影响,因此创作出了《头像》、《医学学生头像》、《亚威农少女》等一系列的作品。
比如,《头像》、《医学学生头像》,这两幅作品都具有典型的雕塑性质,都是对创作形象进行了扭曲变形。这种创作手段在当时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幅作品中都有虚实线条的变化运用。在《头像》这幅作品中,画面中用来勾勒脸部的线条多是用实线,而耳部、头发乃至颈部的部分都是混沌的,只是用虚线涂抹带过。正是线条的虚实结合,才使作品中人物的脸部在混沌的背景中得以凸现出来,使脸部成为画面的重点,从而使整幅画面有主有次。层次分明。在《医学学生头像》这幅作品中,脸部的轮廓线比较模糊,而突出了人物的眼部和耳部。正是这些平抹般的虚线与黑色的实线相结合的运用,才使画面有虚有实,从而凸现出画面强调的主要部分。
然而,无论是线条的粗细变化还是线条的虚实变化,都与音乐中强弱拍的结合是相似的。粗线条与实线条就如同音乐中的强拍,反之就如音乐中的弱拍。就像在曲子中,只有强弱拍相互结合才能使曲子呈现出轻重缓急、变化多样的姿态。也正是由于有了强弱的变化组合,才能凸现出曲子的主题部分,进而使整首曲子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通过以上对毕加索作品中线条运用的剖析,就可以发现并证明线条变化中体现着音乐的节奏性。
二、线条流动的“旋律性”
毕加索作品中的线条流动具有旋律性。其中的线条的流动与音乐中旋律构成在强调对比、艺术表现力方面都有着及其相似的共性。
线条与和弦在强调对比效果上是一致的
线条对比与和弦对比在线条构图与旋律线构成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表现程度的时强时弱而已。
在线条构图中,线条流动的`曲直变化就是画面强调对比的结果。
比如,毕加索在超现实主义时期创作的《自我陶醉的女人》,这幅作品中女人的形象绝大部分是用曲线描绘的,但是背景却用了一些直线作为衬托,这样才使整幅画面有曲有直,进而增强了整幅画面的对比效果。此外,还有这一时期的《梦》、《女主角》等作品都是将曲线与直线结合运用。使得画面整体既有线条的起伏,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正是这些曲线与直线的对比映衬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有趣。
同样在音乐中,强调和弦反向、斜向进行,这样组成的旋律才会跌宕起伏、富于变化,从而使旋律有起伏。进而增强了音乐的新鲜感和表现力,避免了旋律的单调与乏味。同样也要避免和弦进行的无变化、无对比所造成乐曲中无主题、无快慢、无高潮现象的出现。
此外,线条的粗细与虚实的变化。也体现了对比的效果。如同在绘画作品中,线条只有有了粗细或虚实的变化。才能使得作品中表现的物象更加突出,整个画面才能层次分明。
线条流动与旋律进行在表现力上是一致的
线条是绘画构图的基础,旋律同样也是音乐作品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绘画中,当画面要表现人或物动态活动的情况下,线条多是动态的、向上升起的。
比如,毕加索创作的《马上的姑娘》。整幅画面无论是正在奔驰的骏马还是坐在马背上的女孩,都给人以奔跑的感觉。这种奔跑的感觉是运用线条的向上流动来刻画的。比如像马儿抬起的前蹄、女孩手中扬起的鞭子,这些线条都是向上升起的。
还有毕加索于1946年创作的《生活的欢乐》,在这幅作品中,无论是女神还是怪物,他们都兴奋地手舞足蹈,而刻画这些形象的线条也多是上扬的、向上升起的。同样,在音乐中,当旋律多是明亮的大小三和弦或大小六和弦占优势的情况下。那么旋律线多是上扬的。同样,在音乐中,当旋律多是明亮的大小三和弦或大小六和弦占优势的情况下。那么旋律线多是上扬的。
此外,毕加索在1901――19(“蓝色时期”)这一时期,他承受着失去好友卡萨赫马斯的巨大痛苦,并亲眼目击了下层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困窘。因此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角大部分都是形象消瘦、目光呆滞的劳苦大众。比如《熨烫衣服的女人》,画面描绘的是一个下层的劳动妇女熨烫衣服的情景。画面上的线条多是向下的,无论是她手臂的线条还是呆滞的眼神,都是向下流动的。还有毕加索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一个盲人的早餐》,画中描绘盲人的线条多是向下或者横向流动的。同样,在音乐中,如果旋律中要表达悲伤、忧愁、无奈的情感时,旋律线通常也是下滑的:如果旋律是表现沉静、柔和、暗淡的情感时,旋律线也多是趋向“横”的方向,比较舒缓。
由此可见。无论是线条还是旋律线在表现情感时,其构成有着突出的相似性。
三、结语
“绘画如音乐”,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与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两者虽属艺术门类中的不同学科,但它们之间是存在着相通性与共性的。从毕加索的优秀代表作品出发,以线条变化的“节奏性”和线条流动的“旋律性”为两个方面,探寻了毕加索作品中线条表现出的音乐之美。正是鉴于对绘画与音乐的同构研究,证明了绘画中有着典型音乐因素的存在,进而使得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在相互融入的同时形成一种有机联系,从而开拓了艺术表现领域的新境界。为绘画艺术和音乐艺术的长期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契机。
篇3:俄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听说训练论文
俄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听说训练论文
俄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俄语基础知识和一些口语交际的能力。目前我国俄语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忽视听说训练的状况,从而造成学生的听说能力较弱,形成了“聋哑式”俄语教学模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际体会,对俄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听说训练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和措施。
一、增加学生的俄语词汇量
词汇量是进行口语交流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积累,是不能完成口语表达任务的,更不要说相互交流了。单词的积累,是俄语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增加词汇量,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最有效的单词记忆方法进行记忆。另一方面,教师应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提高阅读量的同时,学生的词汇量也会不断增加。
二、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听说训练
1.重视俄语正确的发音
语音是外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因素,俄语单词的正确发音是听说训练的基础。教师在授课初期就应该注重单词发音的准确性。首先应该确保教师自身发音清晰正确,然后通过反复让学生跟读加强学生发音的准确性。其次,可以借助复读机或者录音机等,对语音、语调、停顿等进行反复的训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发音的正确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形成对学生的听说训练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大增强。
2.坚持把听说训练放在课文教学的首位
把听说训练同课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每教新的课文时,坚持让学生先听录音,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必须有一般问句,也有特殊问句,内容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这样可以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真正达到培养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目的。
讲课文时,教师不仅要坚持用俄语组织教学,而且要力图使自己的语音语调准确规范,富有表现力。学生提问或回答教师的问题时也尽可能地使用俄语。新课文讲完后,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大意,进行复述或表演出课文内容。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课文教学还可坚持听写训练,听写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或课文缩写,这也是强化听力训练。
3.激发学生说俄语的愿望
要想培养学生说俄语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说俄语的愿望。只有当学生希望提高口语能力,想说俄语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用心地去学去练习,这时候学习对他们来说将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为此,教师应努力让每堂课在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堂课的气氛,比如教师可以大胆地用俄文歌曲作为课堂的开端,生动灵活的课程导入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发学习的`兴趣;也可以与学生用俄语问好,让他们在温习日常交际用语的同时,还可以在朋友式的交流中愉快地学习,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4.创设内容丰富的课外学习活动
语言的学习一般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为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可建立课外活动小组,可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在课后组织讲故事、朗诵、猜谜语、学唱俄语歌、俄语文艺演出、出俄语墙报、举办俄语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可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也可提高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听说俄语的能力。除上述各方法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考虑每周开设一节听力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听力训练。平时可要求学生之间试着用俄语交流,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这样多方位地开展听说训练,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
5.重视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随着教育教学课程的不断改革以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方式出现在各种教育课程和课堂上。在俄语教学过程中,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教学环境和教育方式,具有远距离实时交互功能。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系统的应用应该以学生自我学习为理论依据,教师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6.完善考试制度,培养听说能力
语言知识是为言语能力服务的,对学生俄语水平的考查除了笔试之外,还应有听力测试和口试。有些老师对口试有顾虑,并最终放弃的原因是班级人数多,教师人手少,费时费力。如果考试有听力和口试,学生思想上就能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加强听说方面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试成绩,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听说机会。为了避免出现有些学生把口头作业不当作业的现象,可以要求学生把朗读、对话等口头作业录在磁带上交给老师,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口头作业,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篇4:浅谈识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论文
浅谈识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论文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进行识字教学,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果,还应该注意儿童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一、有目的地观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观察是智力的窗口,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着的。(没有思维的观察不能称其为观察。)又因为低年级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知觉占优势,精细的辨别能力尚差,空间知觉的精确性和分化性还不高,注意力还很不稳定,不会对字形主动进行集中深入的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都是由问题而起的。”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老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以使其有目的地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激起求知的愿望和要求,使识字教学在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氛围中进行。不仅能提高识字效果,还能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充分发展。
笔者教学生识字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观察该字是什么结构?什么部首?
2、是由几笔写成的?
3、某一笔(重、难点)是什么名称?
4、哪个地方最容易写错?
例如学生字“贯”。采用上述方法步骤会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感知、了解和掌握字形、笔顺,在此认知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抓住字的难点,这要比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能敏锐地发现字体的重点难点,加深了印象,强化了识记效果。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思维训练,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其眼、脑、手多种感官并用,无论观察、思考还是写画,学生的大脑均处于思维状态,长期下去其思维的敏捷性将被培养起来。
二、变换角度、扩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果说认真观察是学生掌握字形的有效手段的话,那么引导学生变换角度,以加深对生字(词)意思的理解,则是学生掌握字义的必要延伸。尤其是可以抓住此环节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学习“桌”字。如果仅让学生记住字形和了解其义,那么局限性就太强,也势必降低了识字教学的效果,学生的知识得不到丰富,其思维也就相应地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因为“思维是凭借一定的知识而进行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思维的领域就愈广阔。”因此,要想在生字教学中启发儿童的思维,首先要考虑开阔儿童的`思路。
如上例学习“桌”,就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组词,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用途上:课桌、餐桌、办公桌……
从色彩上:红桌、黄桌、黑桌、白桌……
从形状上:长桌、短桌、方桌、圆桌……
从体积上:大桌、小桌、高桌、低桌……
从质地上:木桌、石桌、铁桌、水泥桌……
还可从劳做方式上:买桌、卖桌、拉桌、擦桌、搬桌……
这样学生充分调用大脑中积累的关于桌的直观知识表象,来参与生字“桌”这个新知的学习,不仅巩固了新知,还通过互相启发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尤其是通过学习该字,学生知道了思考问题时如果变换一下角度将会得到更丰富更完美的答案,这样其思维方向的灵活性就会被逐渐培养起来。
三、系统表达,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条理性)和逻辑性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发展儿童口头语言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可以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笔者常用的“生字教学与词句教学相结合”的两种方式都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逻辑性。
1、表述形近字的区别
在学生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形近字的区别口头上表述不清,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学生的思维是不条理不流畅的,为此我们常这样引导。
例如学习“骏”字,学生首先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形近字“浚、峻、梭、唆、俊”等,然后引导学生说话:“骏马的骏字是以前学过的崇山峻岭的峻字去掉山字旁换上马字旁变来的。”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准确的,同时对生字的感知记忆也是清晰的,识记效果是好的。学生一旦再遇到两个形近字,随之而来的就是与视觉同步的思维,继之则是流畅地语言表达,长期下去其思维的流畅性会得到提高。
2、为形近字编小故事
一般地,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通过对其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的训练来培养的。
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除了认读、识记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项就是会用――将学过的生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为此我们教学时常常在引导学生找出形近字(音近字),并口述其区别后,再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这些形近字编小故事。还拿学“骏”为例,学生找到形近字“浚、梭、峻、唆”后,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编。
“在我们河南省的浚县,有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因受了一个坏人的教唆,不想再受苦受累,竟然逃离了家乡,偷骑了一匹骏马,翻过崇山峻岭,到了很远很远的一座大城市,看到了大街上那穿梭往来的车辆,他竟傻呵呵地说:“这里比我们家还热闹。”
这样学生字,不仅将字、词、句紧密结合起来,促使了教学内容的条理性和完整性,还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其完整、准确、流畅地表达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篇5:视唱教学课中的训练论文
视唱教学课中的训练论文
视唱是一门综合性的技能训练。是积累音乐语汇和音乐听觉经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视唱练耳课中处于中心地位。视唱除了发展听觉和提高读谱能力处,还必须利用内在的音感、节奏感和调式感,来纯正而富于表情、正确而流畅地演唱。
一、“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在使用中各有其优越之处,也各有其不足之处。两种唱名法孰优孰劣,究竟采用哪种唱名法为好。国内音乐界争论了几十年,莫衷一是。我认为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相结合,取长补短,二者并用。
固定唱名法的优点是视谱和唱名简单。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音高、音准训练,缺点是调式感难以掌握。首调唱名法的优点是调式感强,相对音高容易掌握,只要掌握好某一大小调的音阶内的各音程。就可以很快解决其它各调视谱的音高问题。缺点是首调唱名线音位置变换多,难以熟练。两种唱名法的合理结合运用,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的有机结合,既可以使学生加强音高训练,同时又可以熟练掌握五线谱线音位置的不断变化,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击拍、划拍
击拍,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强化性节奏训练时,也是必须要做好的。而在视唱训练时,划拍更为重要。笔者认为,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拍号的正确划拍方法。并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划拍习惯,是促进视唱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老师若对学生放任自流,或缺乏严格要求,都会使学生养成跺脚、摇头或一直一个力度上下击拍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必将影响学习视唱的进步。特点是对于还没有掌握音高概念或对于节奏感较差的学生来说。更不应忽视划拍问题。教学中要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划拍方法。即使用指挥图式。
三、视唱中的呼吸
很多学生认为视唱中的呼吸只是简单的换口气。什么时候没气了便赶快换,想在哪儿换就在哪儿换。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也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因为这样做,唱出来的曲调只是音符的一种组合,而缺乏音乐性和表现力。唱中的呼吸同音准、节奏一样重要。是视唱训练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视唱中的呼吸不仅仅是为了换口气,而是训练学生理解音乐、培训学生音乐感觉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除训练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外,还应特别强调呼吸位置的准确性。若不注意强调呼吸位置。任凭学生自己随意呼吸,就会影响旋律的流畅性、完整性。使乐曲失去应有的艺术效果。所以,呼吸作为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方式,应当引起重视。
四、视唱的方式
视唱的训练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有预习的视唱;另一种是没有预习的视唱,即视谱视唱。
有预习的视唱在训练时,首先要求学生划拍念出节奏音型。针对较复杂的节奏音型重点练习几遍;其次要学生用看谱、划拍、默唱或轻声唱的方法练唱;然后老师再范奏让学生跟着唱。当然,这种预习的视唱。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年级的高低、学生的程序和教材的难易等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因进度而宜,具体问题再具体对待。没有预习的视唱。就要求学生看到谱例,在明确了调号、拍号的前提正点,即正确划拍、准确换气,顺利而准确地唱出旋律。我们进行视唱训练,最终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启发引导学生采用适中的音量,并结合轻声、假声等多种方法,有表情、有节奏感、有旋律起伏、有终止感地视唱来训练,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视唱曲的表现力。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疲劳。要让学生养成在视唱时倾听自己声音的习惯,在自己听觉控制下进行视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内在听觉,应用各种形式的默唱来训练这种能力。
五、关于视唱时的心理素质
视唱训练因其自身训练特点,而使学生缺少上台锻炼的机会。学生往往由于心理紧张而发挥失常,在下面唱得准确流畅,而一到考场应乱了方寸。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序上影响他们的'考试成绩。这是视唱训练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在课堂上要多提问,让学生站在座位上唱。或到讲台上唱,采取单人唱、互相唱、集体唱、轮唱等形式。并要求认真划拍。还可要求课后回到寝室。大家相互之间唱。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克服了紧张的心理。上台演唱、考试就能比较放松、自然地加以发挥。
此外,在视唱训练过程中,还应注重分析旋律的结构。以乐句为单位练好视唱。乐句是音乐作品的组成部分。它没有固定的长短,但是,却代表一个完整的乐思。应注意从旋律的起承转合,重复、对比的旋法运用,调式、调性的特点,以及调式的稳定音级与不稳定音级在乐句中的位置等方面,正确划分乐句,正确分析音乐的结构,以乐句为单位练习视唱。这也是视唱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篇6:钢琴教学中的放松训练论文
钢琴教学中的放松训练论文
内容摘要:放松训练是钢琴演奏教学的重要部分,由于紧张导致的手臂及身体僵硬会直接影响钢琴作品的完成。文章认为演奏时手指落键之后的放松训练对更好地演奏钢琴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放松 钢琴练习聆听
学习钢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复杂的、正确的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的技术支持。而放松训练是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每一个学生从学琴伊始就被老师告知要放松再放松,但具体怎么做到,却是每个学琴之人备受困扰的问题。那么,何谓放松?前苏联钢琴家尼古拉耶夫对演奏者手的状态曾这样描述:“手不应该像木棒那样僵硬,也不能像烂布那样松软,它应该像弹簧那样有弹性。”
放松,是指身体的自然放松,即从肩关节到手腕都完全放松。触键时,指尖能够撑住整个臂部的重量,腕和肘能灵活地向其他方向移动。演奏者能够感觉到肩、腕、肘以及整个手臂轻松自如,弹出的曲子坚实而有力,在快速弹奏时做到均匀、灵活、清晰。所以,钢琴演奏中的放松,是运动中的放松,是积极的放松,是松而不懈。这是掌握钢琴弹奏技术的重要基础。
一、关于手型的问题。
笔者接触过许多学生,在学琴伊始,就被告知手型很重要,一定要将手指第一指关节勾回来使指尖正对琴键,手心是空的,像手中握着一个鸡蛋的感觉,手掌在弹奏时起支撑作用。很多学生为了保持这样的手型,给整个手掌绷住了力量,手型是做出来了,但整个手掌是僵硬的。用这样的手型弹奏钢琴,是毫无音色可言的。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师不应对学生刻意强调手型的问题。告诉他们让手掌自然放松置于琴上,当手掌处于自然状态时,手型也很漂亮,此时弹奏出来的音色就会很好听,乐句也会很连贯。
二、笔者认为演奏时手指落键之后的'放松问题也应值得认真对待。
大多时候,一些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弹奏时的放松,却很少注意到手指落键之后的放松问题。学生弹奏时,手掌很放松,抬指时也很自然,但随着手指的落键,却将力量紧紧地绷在了手掌的掌面和小臂上,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放松”实际上就是一句空话。因为只是抬指时放松,落键后却不知道将力量从手掌面和小臂上解放出来,手指还是紧张的。手指落键之后,指尖部位的肌肉及手臂都应处于放松的弹性状态,而非僵硬地死压琴键。指尖恰到好处地把琴键保持在键盘底部,弹出的音色就优美。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这一点在钢琴教学中很重要,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尤其是对初学的学生。
放松与紧张,要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适度。如何让学生体会放松?笔者认为,一是要进行琴下的练习。让学生坐在琴凳上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告诉学生不要用任何力,老师用手托住学生的左手腕或右手腕,慢速向上抬起,越慢越好,如果感到学生的手臂很轻,说明学生没有放松,老师可以让学生托住老师的手腕,慢慢向上抬起,并启发学生越往上抬感觉老师的手臂越重,抬到一定的高度,让学生把手立即离开,这时老师的手腕会迅速落在大腿上,这种迅速落下的状态说明手臂是放松的。通过多次托腕、上抬、离腕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手臂、手腕的放松。二是进行琴上的放松练习。学生在离琴状态下,手臂获得了很好的放松后,进入琴上放松训练。在琴上放松训练时,不用要求学生的手型,如果一开始要求学生的手型,会造成手的紧张。学生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教师将学生的左手或右手自然放在琴上,通过反复练习,做到放松。然后教师用手托住学生的手腕,向上抬起,抬到一定的高度突然离开,学生的手迅速落在琴键上,许多琴键同时下键,琴声饱满圆润。如果手臂紧张,收回缓慢落下,琴声发虚,不饱满;如果手腕加力则琴声发硬。教师可以用三种触键法弹奏,比较不同的音响,培养学生正确的触键法、正确的声音概念。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琴上的放松。
笔者认为“聆听”对于放松训练是有帮助的。法国钢琴家齐格勒总结成功的钢琴演奏时说:“许多富于才能的人所学习的钢琴奏法秘诀,绝对不是只靠手指的练习,而是借着‘以心聆听’自己弹出的声音,具备符合调节演奏效果的能力。”她的教学理念是靠听觉,“唯有用耳朵去调整,动作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齐格勒的主张非常正确。动作的放松,首先在于心态、神情,强调肢体,但不能忘记了声音、音乐本身。若全然放弃依靠耳朵,“以心聆听”去调整肢体的放松,也很难奏效。
放松训练要始终贯穿于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不论何时,这项训练都应进行,正确的放松是弹出好作品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赵晓声.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姜文子.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4).
[3]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辅导[m].北京:华乐出版社,.
篇7:钢琴教学中演奏基本功训练探讨论文
钢琴教学中演奏基本功训练探讨论文
摘要:优秀的钢琴演奏是一个让人陶醉的过程,钢琴演奏者通过按键把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传递到听众的耳中,激发听众无穷的想象。钢琴教学中最为基础的就是基本功训练,只有具备过硬的弹奏功力,才能更好地展现钢琴作品,感染听众。本文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就如何优化钢琴演奏基本功训练展开探讨。
关键词:钢琴演奏;基本功;训练;优化
在当今开放式教育的背景下,钢琴教师要走近学生,尽量多与学生互动,着重了解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完成基本功的训练。同时要改变教学方式,让乏味的课堂变的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及时纠正学生们演奏技术中的盲点,促使学生完美的演绎曲目,为听众带来一场听觉盛宴。
一、钢琴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学生划分
每个学习钢琴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经验阅历,所以他们对钢琴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基本功也参差不齐。一类是学习钢琴的专业生,他们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对钢琴的理解也相对较深,可以演奏出一些比较难的曲子。这类学生比较好管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第二类是学习一些与音乐有关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钢琴的基本功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并不扎实,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第一类的高;还有一类是与钢琴专业无关的学生,他们在钢琴面前完全是个新人,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会很高。在钢琴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三类的学生,所以教学的难度也会大大提升,制定的教学计划也有很大差异,学生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分出这三类学生,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当然,不同类别的学生对于钢琴的认知程度也不相同。为了防止学生之间的矛盾,相互之间要分开进行教学,或者各自带上耳机进行不同钢琴曲的弹奏训练,学生之间互不干扰。教师则进行一对一的检查,给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集体式教学”可以有效降低“一对一教学”的高额成本,同时促进学生进步,使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二、钢琴教学基本功训练的能力提升
学生能否弹奏出一首优秀的曲子,识谱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部分学生因为急于求成,对于识谱这项技能的学习并不是特别扎实,在演奏时总会出现一些无法避免的常识性错误,给教学增加了很大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每一个音符所代表的含义,让学生对每一个音符进行理解和消化,告诫学生不可急于求成,扎实的基础是成功的根本。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针对这些学生放慢教学速度,让学生慢慢提高自己的识谱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心态很重要,要心平气和地教学,引导学生找准每一个音在键盘上的位置,并快速找出下一个音的位置,这样在弹奏过程中才会有更好的体验。灵活的手指是演奏好钢琴的基础,教师要教导学生均匀发展每个手指,因为演奏过程中每个手指都有它的作用,手指的均衡与否直接决定着演奏的成败。不同的钢琴曲对技术的要求也不同,只有均衡提升每个手指才有可能弹出不同的曲子。因为受人本身因素的影响,二、三指常常会牵动四、五指,所以坚持不懈的训练才会在演奏中取得好的效果。不同的曲子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一首曲子中的情感表达同样重要。要把曲子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娴熟的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是演奏的基础之一,但是只一味地追求快速的弹奏缺少对音色以及情感的表达,弹奏出来的曲子也是不完美的。所以,对于触键方法也要尽可能地多的掌握,适当的触键方法能更好的帮助情感的表达,弹奏钢琴本身就是传达一种音乐情感。但是训练者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乏味的训练只会使音乐灵感丧失。一个优秀的演奏师就是用音乐与观众产生共鸣。
三、钢琴教学基本功训练的教学方式
师生互动很重要,同时“填鸭式”教育已经不适合目前的教学形式,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只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教师要学会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中来,比如影视作品中的钢琴曲教学或者了解学生们喜欢的钢琴曲教学。真正的钢琴曲是深入人心的,这与每个钢琴师不断地训练是息息相关的。关于触键可以选择可以先从锻炼手速开始,快速的摁一个键和慢速的摁一个键音色是不同的,训练乏味的时候可以尝试一些锻炼手速的电脑游戏也是不错的。关于音符的训练方法可以准备一些纸片,随机抽取并快速的说出音符所代表的含义。无论什么方法,在弹奏的时候都要用心,用心去感受作者每一个音符所表达的含义。总而言之,要想弹好钢琴,离不开不间断的训练,希望每个有理想、有志向的钢琴师都能克服这些枯燥的训练,吃得苦中苦,才可成为人上人。扎实的基础才是一切优美作品的基础所在。教师同学生都要戒骄戒躁,一同完成每一堂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周丹.论钢琴教学中的演奏基本功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4):12-13.
[2]宾阳,朱婷.浅谈钢琴教学中的手指基本功训练[j].教师,,(8):45-46.
篇8:数学教学中的技能训练论文
数学教学中的技能训练论文
一、教会学生自学例题
例题是学习数学知识及掌握相应数学技能的典型实例,我要求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自学例题,并提出“理解题意,理清思路,理顺关系”的明确要求,指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和未知元素的内在联系上明确解题要求;从解题步骤和推导过程上明确解题思路;从数量关系和算式联系上明确解题依据。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交流,对例题的理解和质疑,在关键处分析和点拨。这样,既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小学数学“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自学得来的知识是一种相对牢固的知识,他能较快地迁移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情境中去。
二、指导学生图解分析
希尔伯特说过:几何图形是画出来的公式。重视并运用几何图形,对明化数学问题和简化数学推理是十分重要的。在解题时,我指导学生可将习题用特定图形表示,构造反映题目情境的最简单的模式,以利于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变为形象的实物图形,便于分析和求解。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方法,即先用具体图形反应所给题目的情景,再从图形的分解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解题思路;最后根据解题思路,运用相关定律法则运算验证。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训练学生数学技能
1.让学生掌握多样推理方法。数学教学中,推理论证是主要的解题手段,因此让学生掌握多样的推理方法,形成熟练的推理论证技能,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经常结合习题演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推导求解的方法,训练学生逐步掌握归纳、类比、演绎、列举、反证、同构等技能技巧,使学生在解题时,视点多角度,推导多维化,这也就是较好地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是加里宁的一句名言,他深刻地表明了数学可以训练一个人的思维。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数学问题的符号特征与整体结构,挖掘其隐含条件,由具体到一般的推广结论,这更有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提高思维深度。还要有意识的将问题的条件发散、解法发散、结论发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和发展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人们常采用符号把复杂的事物用简便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传播数学知识,表达数学规律,必须用一些记号来表示数学对象。这些表示数学对象的记号就是数学符号。它是交流、传播数学思想的媒介,是数学创造的工具,也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的一切进步都是对引入符号的反应。”数学符号的学习也就是数学语言的学习,掌握数学语言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数学符号。掌握数学符号不仅有益于深刻理解数学思想,训练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数学最大的特点是高度概括、抽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把实际问题翻译成数学问题,即用数学符号来表示问题,也叫“符号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训练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符号的技能,以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我将数学符号分为基本符合、组合符号和公式符号,学生在理解、熟记、运用这些数学符号的过程中,能领会概念实质,简化推理论证,触发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归类整理。在数学学习中,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对已掌握的概念、定理、论证模式,解决思路和推理方法等有所归纳整理,并形成概括记忆的.技能。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我都要安排学生通过卡片和笔记等形式自行归类整理、总结概括,这样做既便于记忆和复习,又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也从中学会了求知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比如我让学生准备一个订正本,把错的习题放在订正本上再重做一遍。最后复习中,学生再把这些错的题目回过头来看一遍,整理一遍,加深巩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认识。
4.引导学生比较鉴别。比较是数学活动中常用的方法。我让学生通过已知与未知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通过旧题与新题的比较领悟解题思路,通过数与形的比较分析题目类型,通过多种解法比较选择最优解法。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后,就能进一步对定理公式、解题模式等进行比较鉴别,可收到触类旁通、深刻领悟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四年级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类应用题中(1)小莉和小军同时从自己家出发上学校,经过16分钟两人同时到达。小莉每分钟走65米,小军每分钟走75米,小莉、小军两家相距多少米?(2)小莉和小军同时去少年宫,16分钟小军到达少年宫时,他们两人这时相距多少米?这两题都是行程类应用题,但这两题有很大的不同点,虽然都是求相距多少米,但是解法不同。第(1)题可以用(65 75)×16=2240(米)来解决,而第(2)题用(75-65)×16=160(米),两题的比较使学生发现,小莉小军同方向和不同方向行走时,两人相距的路程是不相同的。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稍加点拨,就能引导学生迎刃而解。如何化难,怎样变易,这也就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总之,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所谓得法就是要教给学生求知的方法。教给方法,学生就能独立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和信息。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包含着各种数学技能,学生在运用这些方法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良好的数学技能,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通过应用加以训练,才能牢固掌握。
篇9:课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训练论文
牛津版小学英语的课文基本上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一课一个话题,且每一篇课文中都包含有词汇、语音语调现象、句型、语法等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抓基本知识的传授,又要抓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训练;既要重视口语,又要抓书面;既要重听说,也要练读写,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训练与提高。
下面,就以高年级课文教学为例,来谈谈在课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做法:
一、听能的训练
课文是很好的听力训练材料,听录音怎样发音、怎样朗读、怎样叙述、怎样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表达不同意思的句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感悟和思考。在呈现课文之前,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特点,设计一些听力练习,让学生在听音做题的过程中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此类活动更要求学生在短时间“输入”后能及时“输出”,也培养了他们听音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一篇课文可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师对课文的理解设计不同的听力题;不同内容及特点的课文,也可设计相同类型的习题。对于逻辑性、层次性比较强的课文,可设计听音判断、听音回答问题等习题,让学生在判断、回答的时候弄清课文的脉络;对于以讨论人物活动、爱好为主的课文,里面涉及到大量的活动词组,可设计听音连线、听音选择之类的习题;对于具有介绍、说明某种知识或文化,类似“说明文”的课文,可设计听音完成表格习题,表格是这篇课文内容的主要框架,反映了对知识的整理、汇总。
二、说能的训练
课文也是训练“说”能最好的语言材料,因为它提供了特定的情境、特定的语言、特定的交际。
在教学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说的训练:
1.围绕课文说,包括看图说话和复述课文。
(1)看图说话。课文插图,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概括,也是一篇课文主题意义的直观表现。看图说话,一般出现在呈现部分的开始阶段,让学生通过看图展开想象、讨论(如:who’she/she?whataretheysaying?what’she/shedoing?…),并进行语言描述,让学生通过“说”来学习课文。
(2)复述课文。例如6bunit7《alettertoapenfriend》,教师提供以下句式:liutaowantstobe….peteris….liutaowantstotellpeter….让学生复述课文。 2.拓展运用说。
要充分发挥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内容丰富有趣等特点,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语言环境,把语言形式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自然或模拟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得到训练。
例如在进行6aunit5《onthefarm》的教学时,可根据内容设计话题:whatdidyoudoatlastnationaldayholiday?可让学生根据话题回答问题并加以发挥,也可让学生模仿课文内容进行自编对话,在了解与交流中锻炼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读能的'训练
《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英语的读提出的要求有: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能正确朗读所学单词、句型、课文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能的训练也就包含了朗读水平与阅读能力两方面的训练。
朗读水平的训练,首先是要听音仿读,让学生听录音模仿其语音语调,习得较纯正的英语语音;其次是自由练读,给予学生充分的练读时间,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其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最后是朗读表演,包括分角色朗读、朗读竞赛等形式,通过此类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阅读能力的训练则需通过任务型途径来完成,在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其阅读能力。
课文教学是一个把课文内容再创造的过程,教师不能仅仅把眼光局限于文字内容本身,要适时切题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考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莹谢乃莹王晓东主编小学英语典型课示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篇10: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读训练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读训练论文
理解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认真学习叶老的这些精辟论述,我们深深体会到,重视引导学生摸清作者的思路,强化思路教学,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强化思路教学呢?这里,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课文题目入手很多课文的题目都或明或暗地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的题目可称之为路标,沿路标寻思路,捷径自然通幽。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课文题目中抓住文章的线索。比如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板书课文题目后,可问学生: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接着让学生讲讲题目中舍身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的意思。然后就题目进一步设疑启思: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是怎样舍身炸暗堡的?这样,学生不仅知道题目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从解题中了解了课文的脉络,找到了学习课文的路子。
二、从课文材料的安排特点入手有的课文按空间位置的变化安排材料,有的课文按总分关系安排材料,有的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课文材料的结构特点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抓住课文材料结构特点,阅读课文就有了抓手,就能较顺利地理清课文的层次和思路,确定课文重点。如,按空间位置变化安排材料的课文,可从场面的转换之处入手探寻思路。如教《颐和园》,要提醒学生注意下列显示场面转换的语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从这个游览顺序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是: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这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和内容。
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课文,可先让学生找出中心事件,再思考开头、结尾与中心事件的关系。如教《飞夺泸定桥》,应从找课文中写飞夺泸定桥这件事的起讫处入手,找到中心事件后,再启发学生想想:文章开头交待了什么?结尾交待了什么?从与中心事件的联系上,学生不难明白:开头交待原因,结尾交待结果,课文是按照原因→经过→结果的思路写的。那么,中心事件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写的呢?师生再共同研究重点段,理出中心事件的层次和思路:接受任务→急速行军→抛敌于后→浴血夺桥。
三、从作者认识的变化之处入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文章里必然常常体现出作者在观察事物过程中认识的变化和发展。如《挑山工》,开头写作者看到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常常跑到游人的前头去,于是心中产生了疑问。接着,作者写在登山途中与一位挑山工的三次相遇和对话,解开了心中的不解之谜。最后,作者写从挑山工登山这件事中得到启发,明白一个人生哲理。学生如果抓住了生疑→释疑→明理这条线索,理解了作者认识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把握了作者的思维途径,弄懂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一层显现出来的。
四、从作者情感的发展之处入手一些抒情性较强的课文,往往是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情感变化的轨迹就是课文的思路。教这类课文,就应从探寻作者情感发展的轨迹入手。如教《别了,我爱的中国》,首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依依惜别、决心为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思想感情。其次,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追踪作者爱国情感的发展过程:船离岸(惜别柔情);船前驶(爱国深情);船远去(奋斗豪情)。这条情感线索是通向作者心灵的渠道,把握了它,就能感受到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认真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思路,并把抓课文思路与语言文字训练、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篇11:长号教学中的综合素质培养的价值与意义研究论文
长号教学中的综合素质培养的价值与意义研究论文
长号又名“伸缩号”和“拉管”,据史料考证,其诞生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 17 年,但其真正走上正规的音乐舞台则是在公元 16 世纪初,这时长号开始被一些古典音乐大师,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大胆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和演奏中,并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到了 19 世纪初,长号终于确立了自己在管弦乐中的地位,成为固定配置的铜管乐器之一。同时也凭借自身独特的音乐特性与音乐魅力在军乐队,现代流行乐队,爵士乐队等多种乐器合奏艺术表现形式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尤其是在现代爵士乐队中尤为如此,因此,长号甚至被流行音乐界称为“爵士乐之王”。
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长号教育,是我国长号艺术事业发展的肇端,决定着我国长号艺术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但当前,在肯定我们现已取得成绩的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文化发展形势和社会文化背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盲目乐观。从进入21 世纪开始,多元文化潮流就席卷了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和每一个社会角落。因此可以说,每一种文化,或者说文化形式都摆脱不了这一个大的文化发展格局和趋势,因此,作为我们的长号教育教学事业来说,单纯的技术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需求,不仅仅是长号教育教学,对于任何一个音乐表演艺术学科而言,综合素质的重视和培养都应该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一环。对于长号这种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同时又极具流行性,兼具了古典与现代的多元性铜管乐器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对于当前我们的长号专业教学,综合素质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予以更多的重视和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综合音乐基础素质对于长号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综合音乐素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
1.1 音乐史学类素养和音乐理论类素养
对于长号专业教育教学的价值与意义音乐史学类素养指的是长号演奏者对于西方古典音乐史、现代音乐发展史,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史,及长号在其中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发展轨迹和所处的位置和状态等等。这是专业音乐教育教学对任何一门专业学科的最基本要求,但同时,对于我们的长号艺术、长号专业、长号教育教学来说却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因为长号作为一种铜管吹奏乐器,与其他古典管弦乐器相比,既有相通的共性,但同时又有着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质和迥异的发展历程、发展轨迹和艺术格局。正如之前有所提及的,长号的发展历程较为曲折、复杂,也较为特殊,其虽然问世较早,但却在 20 世纪初才正式确立了自己在古典管弦乐和交响乐中的位置,但却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魅力成为不可替代的低音乐器。同时,长号在成为古典管弦乐和交响乐中必不可少一员的同时,又成功地在现代流行音乐领域开辟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成为现代乐队,尤其是爵士乐队当之无愧的“基石”乐器,甚至被冠以“爵士乐之王”的美誉。这一方面充分说明了长号作为一种铜管吹奏乐器的价值与魅力,同时也说明,长号是一种极具多元艺术特性的乐器和艺术表现形式,其自身具有内在的艺术多元化属性与特质,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艺术多元化个性与魅力。因此,对于长号的教学来说,教师所应传授的和学生所要掌握的音乐史学知识,不仅仅限于古典音乐范畴,同时还包括现代音乐、爵士乐等等,同时长号在我国作为一种近些年来新兴的器乐专业,虽然我们在演奏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学科,其理论基础还很薄弱,尤其是在与我国文化相结合的方面。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在专业教学中重视并加强音乐史学知识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演奏中摆脱“盲人摸象”般的学习方式和演奏模式,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加具有音乐大局观。可以说,对于当前我国的长号专业教育教学来说,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既是长号艺术本身艺术属性与艺术特质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长号艺术事业发展和创立的.现实需求。
1.2 音乐专业理论素养对于长号专业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音乐专业理论,指的是视唱、听辨、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等方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样,如果从整体的音乐专业教育的角度而言,对于任何一种表演类音乐专业,音乐专业理论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长号教学和演奏来说,则更具特殊性。因为,首先长号作为一种铜管吹奏乐器,与其他绝大多数古典吹奏乐器相比,其在乐器的构造上就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其没有明确的按键、音高的变化和控制,完全依靠演奏者自身的能力、判断和感觉,同时也对演奏者的气息运用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演奏者自身要具备精准的音乐感觉和听辨能力,而这种能力虽然很大程度上是由天分所决定的,但从真正的专业教学和演奏的角度来讲,这种专业的天分和感觉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在这个基础的前提下,对于专业的视唱和听辨,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术水平就需要更多的练习,成为长号演奏的必须要求。第二,长号在更多的情况下都是以乐器合奏的形式出现的,单独演奏的情况较少,同时,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长号的应用范围不仅仅限于古典音乐的管弦乐,交响乐等器乐合奏形式,同时还包括军乐队、行进乐队、爵士乐队,甚至现代电声乐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长号的教学和演奏中,如何与其他乐器配合,是极为重要的一项科目。而要想使学生能够掌握这种协调配合的能力,其综合的音乐专业基础技能,如配器,和声、曲式、复调,这几门科目尤为重要。只有对这些科目有一个较高的理论基础和理解掌握,才能在演奏中真正具有音乐大局观,然后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从自身的细节入手,更好地处理和表现自身的演奏,才能真正地与整体音乐融为一体,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艺术素养和演奏水平,才能使学生的演奏更加具有内涵和深度,才能使学生的演奏更好的表现出长号的魅力,体现出自身的艺术作用和价值。
2. 个人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对于长号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不仅仅是对于长号的专业教学而言,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在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领域,几乎每个音乐专业,从教师到学生,个人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都是一个薄弱项。
但很多人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很多高校中的音乐专业的师生甚至从思想根源便有一种想当然的观念和意识,那就是对于音乐专业,尤其是音乐演奏类专业而言,个人文化素质是无关紧要的,与专业水准没有丝毫关联,更有甚者甚至常常以“有专业”而“没文化”为荣。但如果我们能够足够客观地去观察和调查就不难发现,现实的情况不是他们想象的样子。现实是,在具有相同天分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与他的专业水准是完全成正比的。无数的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特长生,其在音乐专业上只要稍加努力,其专业水准绝不会在音乐专业学生之下,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具体到我们的长号教学,正如之前所提及,其本身便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属性。因此,我们更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文化素质对于我们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并要在实际的教学中予以有效的实施,这样才是真正“教”“育”统一和结合。
长号在我国仍算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而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长号专业教育教学则可以说是其发展和进步的肇端。要想在新的时期使我国的长号艺术在我国的音乐舞台上具有更重要的位置,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就需要更加具有大局观,更加具有整体性,要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加大力度,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长号教育事业和演奏艺术继续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篇12: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探讨论文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探讨论文
内容摘要:悲剧性作品历来都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奇珍,以至真、至情、炽烈的悲情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部经典的悲剧性作品,正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鉴于此,本文从悲剧性作品教学的必要性谈起,就具体的教学开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必要性;教学开展
一、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1、语文学科性质的要求
语文是一门有着强烈人文性特征的学科,所以情感教育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针对当代中学生缺乏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的现象,悲剧性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正视人间的痛苦,直面惨淡的人生,真正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特征。
2、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使传统的道德观念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之中学生年纪和阅历有限,缺乏辨别能力,已经受到了不良的影响。比如缺少吃苦意识、情感脆弱、缺少承受痛苦的能力,一遇到挫折就会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等,甚至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感到怀疑。鉴于这种状况,急需用悲剧性作品来帮助学生感受悲壮与崇高,磨砺意志,正视苦难,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生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1、认识悲剧类型
要想更好的学习悲剧作品,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清悲剧的类型,包含社会悲剧、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等。如社会悲剧。这类作品多是发生在特定时代下的悲剧,表现出了人们在社会大环境下的无奈和抗争。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儿媳妇,与丈夫焦仲卿相敬如宾,但是受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思想的影响,蛮横无理的焦母硬要拆散这对恩爱的夫妻,最终相约赴死。这是何等令人心痛的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又如命运悲剧。这类作品的主人公多有着不幸和悲惨的人生,让人们不禁感叹造化弄人。《祝福》中的祥林嫂本是一个朴实勤劳的农家妇女,两次丧夫,儿子也被狼吃掉,最后流落街头。一生命运多舛,不仅让人心声叹息。再比如性格悲剧。这类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有着不同与常人的性格特征,也正是这种性格导致了悲剧的结果。如西楚霸王项羽,既雄才大略又儿女情长,既仁爱恻隐又残暴无情,既坚定果断又犹豫不决。最后自刎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性格所致。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悲剧的'类型,从整体上把握作品。
2、分析悲剧人物
在明确了悲剧类型之后,则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合理选择。比如从人物的语言中分析。正所谓言为心声,语言是作家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先前比你们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明明是自己挨了打,偏偏要说成是“儿子打老子”,简单的几句话,就深刻揭示了孔乙己那种沉醉在虚幻中的悲剧人生。又比如从人物动作、神态上分析。杜十娘冷静的装扮好之后,文中写道:“十娘微窥公子,公子欣欣然似有喜色。”杜十娘试图通过自己的偷偷观察,看李甲是否有会悔改之意,但是李甲的欣欣然之色却毁灭了杜十娘最后的希望,既然爱情和希望已经毁灭,那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再比如从细节上进行分析。《祝福》中的“我”在遇到祥林嫂时,发现她拄着的竹竿下端已经开裂,篮子里有一个破碗。这说明她已经乞讨很长时间了,而且一天都没有要到吃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可怜,鲁镇的人又是多么的冷酷无情。通过以上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对作品,特别是作品的人物形象有更为深刻的了解,逐步感受到悲剧特有的震撼力。
3、思考悲剧原因
悲剧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人们对悲剧背后的思考,即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悲剧,这种对人的本质以及社会的深层思考,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等,作为中国的底层知识分子、贫苦农民和农村妇女,他们悲剧的根源都是残酷的封建礼教。《项链》中的马蒂尔德则是因为自己的虚荣,看似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其实偶然中带有必然,如果不是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那么也不会有片刻风光,十年艰辛的结局。《福楼拜夫人》中的艾玛虽然有着浪漫的幻想,但是对现实的一无所知,使她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对这些悲剧成因的分析,能够让我们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在悲痛之余得到深刻的哲理启示,让人勇于去追求真理,追求社会的进步。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和实施,中学语文教学已然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从技能教育向情感教育的转变,更体现出了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
篇1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论文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论文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 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 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 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 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 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 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 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 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 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 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 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 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 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 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 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 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 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 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 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 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 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 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 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 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 算,可提前几天完成?采用分析的方法:
附图{图}
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 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 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 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 ,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 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将平行四边形变 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如下图):
附图{图}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的 四边形”,因为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2)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 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 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4、一般与特殊。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 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 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 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 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 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 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篇14: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人教版教学论文)
峨眉二小 杨建华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一般地讲,教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性,很难练就好朗读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忽视朗读就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 意识渗透和恰当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 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 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 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 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 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 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 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 ,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 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三个阶段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牐犛形唤淌υ诮獭缎∩阌笆α芬晃氖保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牐犜亩两鐾a粼谘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牐牎拔恼露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牎吨酱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牐犚妒ヌ障壬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人教版教学论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