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观(音乐论文)(集锦14篇)-九游会网址j9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我的课堂观(音乐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感谢网友“盖世无双潘大帅”向本站投稿了14篇与“我的课堂观(音乐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我的课堂观(音乐论文)
对于我一位刚刚走上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岗位的教师,有着许多经验不足的地方。不能向老教师一样的对课堂的把握如此的到位。当然我也有自己的优点:有老教师没有的朝气和活力。对于音乐这一课堂我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在了解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选择讲授方法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底,才能把学生带入一种深刻、崇高和优美的艺术境界,达到师生之间知、情、意的交流、交融、交汇。
教学过程包括从学生的起点状态到测量与评价教学结果的全过程,其中的许多环节都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透彻了解讲授对象是科学地把握讲授内容和正确地选择讲授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内在要求。讲授的内容一般由教学大纲决定,而熟悉了学生的情况再来安排讲授内容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增删取舍教材, 讲授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讲授方法,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是课堂讲授获得成功的秘诀。
我是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小学生好动、自控能力很差,但是也有很重的好奇心。所以我们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达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于不同的学生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其次,音乐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里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也就是说,除了智力有障碍的人外,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我们要求学生有创造力并不是要他们都成为天才、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而是要通过训练,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虽然不能象杰出人物那样有重大成果,但是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具备了成为杰出人物的可能。所以我们在给学生听音乐、学唱歌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现象力。
最后,正确选择讲授方法是我们实现讲授艺术化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学生都是可变目标。课堂教学时间受到限制,教学信息的`获取又呈多样性。所以应选择真正适合本课教学实际的教学法。教学方法就大的分类有发现教学法,讲解式教学法和概念控制教学法,是三种智慧技能的获得方法。对于同样的一节课各个不同的老师就有自己不同的上课方法,差异很大。但是并不是每中方法都是可行的,科学的应此我们老师要力求找到最佳的方法使学生能更加轻松、有效的学习。
以上是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不足的地方望给予指正!
篇2:小学音乐高效课堂论文
一、构建愉悦的学习情境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必须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利用好奇、好动心理,采取视频引入、情景表演、律动呈现等方式,充分利用课件、简笔画、游戏等方式对音乐情景进行再现,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音乐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创新、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与神奇。如,教学《大鹿》这首歌曲时,我通过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歌曲中的角色,进行游戏学唱和表演。这样将色彩与音乐结合起来,达到视觉、听觉相互渗透和补充,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旋律,很容易就学会并演唱这首歌曲。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抓住学科本质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于展现、表现自我。引导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让音乐知识得到升华。课堂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跟音乐学唱并独立唱歌,学生对歌曲熟练后开展班级男女生对唱、赛唱,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及时进行反馈矫正。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让学生各小组进行即兴表演唱,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实践经验和音乐艺术素养。
三、拓展音乐教学资源
课堂活动是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音乐学科课改的重点研究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将本地区的乡土音乐渗透进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资源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同时,教师要对学校现有音乐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结合学科特点进行资源整合,积极开发音乐校本课程。通过这些举措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鉴赏能力,从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全面发展。
篇3:小学音乐高效课堂论文
一、激发互动是前提
有效的互动始于老师的激发,通过教师的问题导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等激发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比如,新授课中,教师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对所学习的新作品进行理解分析;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视听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眼动)、思维能力(脑动)以及反应等能力(行动),这有利于激发互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乐于互动是基础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新颖教学观,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乐于互动这是互动的基础。如何让学生乐于互动呢?这需要教师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比如,在实施课堂教学时,首先要营造一种宽松、平和、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三、全体互动是关键
激发全体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师要为每位学生创造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教师要珍视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同的表现机会,让每位学生音乐素养都能得到提升。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开发学习音乐的潜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比如,部分学生爱好流行音乐,教师可以从流行音乐的基本特点、唱法技巧等加以指导;有些学生爱好爵士音乐,教师不妨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总结
总之,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不仅要重视互动教学,同时加强互动有效性的研究,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真正主体作用,让音乐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篇4:小学音乐高效课堂论文
一、巧引妙导,让童心荡起音乐的涟漪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新课导入妙趣横生。
一堂音乐课是否能吸引学生,是否能牵动学生的心,新课导入是关键。那么怎样设计新课导入?我认为设计导入应力求新颖、有趣。如:(1)故事导入。这是新歌教学前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因为听故事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有趣的童话,一段神奇的传说,会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的氛围。(2)图画导入。音乐课本里有许多精美的插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用挂图、投影等形式将这些优美、逼真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形象感、趣味感,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2.课堂教学巧结合。
把音乐与各个艺术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让音乐课更富有文化内涵。因此在课堂中不拘泥于教材,把音乐巧妙地与舞蹈、影视、美术、游戏等相结合,能释放出更灿烂的光彩。如:我在音乐欣赏课上让学生尝试用颜色表达自己内心的音乐感受,学生非常喜欢,他们认真倾听,发挥想象,有的选择用黄色表达欢快,用黑色和灰色表达悲伤,用红色表达热情,用蓝色表达宁静……我惊叹孩子的感受力是那么敏锐而细腻。又如:教学《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我把动画片《小猫钓鱼》的片断引入课堂,并让学生创编舞蹈,一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可见,在课堂中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更好地体现以学习兴趣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教学理念。
3.延伸生活激兴趣。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音乐的美,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对敏感的耳朵,让他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生活中的韵律,去创造更多的音乐。如教学《音的高低》一课,我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高、低音;教学《音乐家贝多芬》时,我让学生去收集有关这位音乐伟人的生平资料,向学钢琴的孩子推荐弹奏他的作品等。这样既是课堂所教知识的延伸,又让学生懂得了“知识就在身边”的道理。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让学生观看影视、欣赏音像作品、听音乐会、参加社区音乐活动等形式拓宽视野,激发对音乐的喜爱。
二、重在实践,让人人拥有参与的机会
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条件与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与“习”的全过程。
1.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展开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我在《音的高低》一课中,创设了到音乐城堡旅行的情境,让学生到“实验室”自己动手给玻璃杯盛上不同水量,通过敲杯子的杯沿、敲大鼓小鼓、听老人和孩子对话录音等判断生活中音的高低。去“音乐厅”引导学生通过演唱,感受音乐的高低起伏变化,让学生懂得歌曲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符组成的。整节课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一环紧扣一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在实践中得到了能力的培养,提高了音乐素养。
2.加强合作乐于分享、开展自主学习。
课改赋予音乐课崭新的面貌,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教、学生唱的“一言谈”模式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多元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汇总信息。采用小组交流、和学习伙伴讨论等方式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加大课堂信息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而教师则应根据教材和学段特点有心地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进行丰富多彩的演绎、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通过多听、多练、演唱,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把握角色,让课堂洋溢和谐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创设出一个民主和谐,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要把握和处理好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做为一名音乐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音乐赋予的特殊气质,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去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一名循循善诱的良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唱、敢跳、敢演,大胆创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更应是学生的益友,注意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于特长生或优秀的学生应给予赞赏与肯定,并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接受慢或有缺陷的学生不能带有丝毫的偏见与歧视,应耐心帮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消除心理障碍,给他们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课改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前行。音乐教育家张肖虎先生曾说过:“音乐教师要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与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不断改革,才能跟上教改的步伐,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实现音乐教育工作者最崇高的教育目标——用音乐塑造美好的心灵。
篇5:我的幸福课堂观
我的幸福课堂观
“这堂课你觉得幸福吗?”没有老师问学生,取而代之的是“这堂课你学了多少知识?”
“这堂课你觉得幸福吗?”没有老师问上课的教师,取而代之的是“这堂课你上得成功吗?
幸福,美好而温馨的字眼,只能在存在于我们的祝福声中;我们的课堂似乎不存在“幸福”的空间,我们的课堂似乎远离幸福的滋润。事实上,课堂是师生生命不可重复的体验,课堂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而这些价值取向应该建立在幸福之中。让课堂洋溢着幸福,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幸福是什么?它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和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课堂中的幸福是师生之间完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其本身应该是师生双方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的动态建构是建立在师生之间能以更幸福的生活的人生追求上。总之,师生之间应该幸福地存在课堂之中,追求幸福的课堂生活。
一、幸福的课堂是建立在“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基础上
教师能成功地落实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肯定的成功感,成为传统课堂中师生的终极追求。但是,如果把幸福看得比成功更重要,甚至只问学生是否在课堂上获得成功,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幸福感的体验,这就有了偏差。其实,成功只是幸福的其中一个来源,而不是幸福的`全部。面对成功的诱惑,教师失去应有的人文关怀,对于学困生,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显得苍白。反而,在课堂上为追求所谓的成功,用了不 科学,不人道的方法,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成功的诱惑,学生变得急功近利,失去了 耐心与宽容,失去了渐进与友谊。其实,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学生的幸福,是在课堂中各种成长的正当意愿,需求得到合理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只有那些有利于实现这类实现他们满足感的课堂,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堂。只要孩子们在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幸福,还有什么理由说这是不成功的课堂呢?
二、幸福的课堂应该洋溢着师生之间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意义。
课堂应该是独特的,是一个个有着差异性的个体组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在特定场合进行生命的探索。每一个个体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索中形成积极、稳定的思想情操与价值取向。课堂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每以个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课堂的熏陶感染。同时在课堂中鲜活的经历又必影响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意义。师生用独特而鲜活的体验共同构成课堂生命,师生之间的活动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人格充盈完满状态的追求。师生之间生命构建使课堂成为培养形成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的载体。因此课堂是幸福的,课堂是师生在体验生命,实现生命的场所。
三、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彼此对话,彼此分享。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分享。对话是多向的,师与生,生与生,这种对话是一种网状的关系。对话还需要聆听,学生在聆听中分享教师的情感,教师在聆听中感受学生的心跳,沟通学生的体验。课堂教学中师生应该是学生式的教师与教师式的学生。对话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
[1] [2]
篇6:音乐教学观提升思考论文
音乐教学观提升思考论文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句多么富有哲理性的广告语啊!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昵?自从《音乐课程标准》颁布近十年以来,全国各地的音乐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新的教学思想、理念、手段、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正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扑面而来。广大的音乐教师跃跃欲试,正在大显身手。然而,在实施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当中,也出现了追求新鲜的花样、追求新颖的形式的现象。岂不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从客观上讲,“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没有最好的音乐课,只有更好的音乐课。据此,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未必追求一节课的完美,也未必能够追求到一堂完美的音乐课。
一堂音乐课,倘若能够在人们眼前一亮,使人久久不能释怀,往往不是教学内容的新颖,也不是教学过程设计的灵活。主要还在于一堂音乐课中有那么~两个精彩之处,也就是有那么一两个特点、亮点或闪光点。其特点是教师的教学充满着个性,给人新颖鲜活的感觉;亮点则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策划,生动活泼、灵活多样;闪光点源于学生的随机生成,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所以,有特点,擦亮点,捕捉闪光点,应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能够上好一堂音乐课的根本所在,也是提高每个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策略。其实,“完美”又何尝不是这一点一滴的“特点、亮点、闪光点”的积累昵?那么,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今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调动激情,张扬个性,构筑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来,及时地捕捉课堂上的闪光点,以获取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啻为我们所最追求的最具实效的课堂教学手段。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特级教师于漪形容道:“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定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演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浔阳江头的“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其用意乃“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给人一个亮丽的展示,以致产生“主人忘归客不发’艺效果,好的教学导语设计同样能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例如:在我省淮北市吴思源老师的俄是少年阿凡提》一课中,课堂教学是这样开始的:
师:大家看,这是我自己制作的我小时候最喜欢玩的玩具。(吹一声)知道这叫什么名字吗?
生:不知道。
师:我给它起个名字叫“魔笛”,首先,它能够模仿我们班某个同学的名字呢。请问你叫什么?
生:我叫杨金磊。(师模吹)师:它不但能模仿你的名字,还能讲故事昵,你信不信?
(师模吹)课堂上,以这样的方式导入过程,无疑激起了学生对“魔笛”的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对神奇的“魔笛’有着强烈渴望的审美情趣之中,使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有了一个特殊的期待。
二、抽弦度曲新声发,金铃玉琨相磋切。任何一堂音乐课的教学毫无疑问离不开音乐作品,新编音乐教材从古今中外大量的音乐作品中精选出一批经典作品,每一个作品中都有其精彩独到之处。音乐教师要下大功夫去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情趣点”,努力做到要用“心”去感悟作品。记得北京八中的李存老师曾经说过,在进行每一首歌曲的教学之前,他都要去亲自演唱至少50遍以上,才能进入课堂,可见对教材的吃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做到“抽弦度曲”,方能实现‘新声发”。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堂课,印象颇深:一位河南省的女教师在外地教授五年级教材中的河南民歌《编花篮》,河南民歌对于外省的小朋友是陌生的。这位教师凭着她对家乡民歌的热爱和了解,给《编花篮》一歌进行了“深挖”、“深悟”,将歌曲的开头两小节的前倚音的两处“编”的唱法与河南方言“编”的说法进行了对比,并辅之以形象的手势,歌曲教学做到了惟妙惟肖,又将歌曲结尾处的甩腔与河南豫剧《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结尾的甩腔比对,形象地突出了河南省的地方特色,也彰显了该教师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功夫之深。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既然能被选入教材,都有其精彩的一面,也有适合学生的一面,这就要看我们是不是做到“深挖细究”。钻研教材,说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上面这堂课对教材的钻研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三、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课前预设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规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情境等组成的动态系统,它始终处于一种流变状态。学生作为一个个充满着鲜活灵性的'生命体,必然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课堂生成便不可避免地呈现于课堂之中,正如教育家叶澜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捕捉课堂生成,审时度势地抓住课堂中的闪光点,使其成为有利的教学资源,通过重组、整合,发挥其有效作用。要有“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的勇气和胆识。
比如:我在进行管弦乐《红旗颂》的欣赏教学时,那饱含激情的旋律充分激起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最后,我让学生先分组讨论感想体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对《红旗颂》的感受说出来。一位小组代表朗诵道:“五星红旗在天空中飘扬,蓝天白云是她美丽的衣裳。我们为它感到骄傲自豪,她是我们心中的希望,是我们的理想,她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上。这不正是一首好的词作吗?我立刻将主旋律谱和这首词板书在了黑板上,并郑重其事地标注了“八(1)班同学作词、吕其明作曲”的字样,学生唱着自己的作品,个个无不兴高采烈。正‘有心插花花不发,无心栽柳柳成荫。”课堂教学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四、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音乐教师倘若有自己的一手“独门绝技”,则一定会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应,还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仰慕及兴趣,有时还能产生对音乐的终生热爱,音乐教师也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因此,教师要苦练基本功,使自己的演奏、演唱水平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让学生们为之项礼膜拜。使其滋生“日夕望君抱琴至”的愿望。
例如:在全国第五届音乐教学比赛中,天津的一位教师以娴熟的小提琴演奏征服了每一位评委,获得了小学组的最高分;同样,另一位教师的一段热情奔放的踢踏舞博得了阵阵掌声:再比如一位教师在进行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欣赏教学时,为了配合学生的表演,亲自怀抱琵琶,亲手执琴,学生们除了从中对于乐曲的感悟有了深刻的体验外,无不对教师的演奏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课堂教学自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音乐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好感,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我们永远都在力求完美,而教学又永远不可能完美。”
一堂“更好”的音乐课并非高不可攀,用个性,创造特点;用智慧,打造亮点;用灵气,捕捉闪光点;用特点、亮点、闪光点,烘托精彩,一堂“更好”的音乐课,足矣?
篇7:音乐课堂中的养成教育论文
音乐课堂中的养成教育论文
[关键词]音乐课堂习惯养成
[摘要]音乐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音乐课堂培养了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和创造能力,音乐课堂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遵纪习惯、歌唱习惯、倾听习惯等,音乐课堂需要养成教育。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学习音乐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是新课程音乐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则。音乐课堂培养了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和创造能力,还需要培养习惯,需要养成教育。
一、养成良好的遵纪习惯
有效的课堂需要良好的纪律保证,有些学生喜欢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以引起大家注意。这需要课堂规则的建立,教师要示范与引导,强化课堂常规意识,形成学生的课堂规范并严格执行,让学生懂得我们的言行会影响集体,引导学生做人要从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始,从遵守音乐课堂纪律开始,养成良好的遵纪习惯。
对于学生,需要为他们提供应有的行为标准,对孩子提要求要小,实在,使他们能够接受或服从。要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需要不断地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使其符合要求。在获得更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基础上,他们就会不断遵守,从而养成良好习惯。随着认识水平和控制能力的提高,他们会主动地对其习惯保持或改变,这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
养成良好的遵纪习惯,是人的一种解放。养成教育专家格林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坏习惯就像绳索一样把孩子束缚住了,比如马虎,上课不认真听讲,磨蹭等等,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只有培养好的习惯,帮助孩子从这些人的低级行为中解脱出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良好的歌唱习惯是获得悦耳歌声的重要条件,对于学生感受表现音乐起着促进作用。所以正确的唱歌姿势,不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态的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以及歌唱的效果。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唱,都要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头部正直,眼睛向前平视,双手垂于体侧,两肩打开,小腹收缩,全身要有一种积极运动的感觉,切忌大声喊唱。在学习一首新歌时要提醒学生轻声学唱,学唱时的音量以自己能听到最为适中,这样可以清楚地听到老师的琴音,也不干扰他人,以利于大家更快地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
唱歌前还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发声练习,为完善地演唱歌曲做准备。通过发声练习,调节学生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从而为演唱服务。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等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歌唱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习惯,需要经常提醒学生,及时地纠正错误,比较、示范,使学生了解哪些习惯是对的,哪些习惯是错的并努力改正。
音乐教育家斯科特认为,唱歌是一种精神上的锻炼,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的人是不能唱歌的。歌唱是完整音乐教育的基础活动,对一般人来说,可以从唱歌中得到愉快,是文化修养和情感素质的标志,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发扬一个人的勇气和耐心。
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但有一个前提,在音乐欣赏、表现或创造活动时,你能够耐心倾听吗?
倾听是听觉的训练,也是思维反应的训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需要以听实现。卡耐基说,倾听是沟通的各项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有效的沟通从真正的倾听开始。音乐家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习音乐的前提。通过倾听,他们能进入音乐神圣殿堂。成功的音乐课堂需要积极大家参与,需要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教师要创设一个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会合作学习。
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有老师说,我们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听有目标、听有兴趣、听有思考,在听中激起思维的火花,真正实现听有所得。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在聆听中领会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格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8:我的课堂观六年级作文
我的课堂观六年级作文
课堂就是学生找感觉的地方,找各门学科学习的感觉。打个形象的比方,就拿我们都经历过的学骑自行车这件事为例吧,不论理论上怎么论证,如果不亲自扶着把练练,那是一定学不会的。想当初我学自行车,是挺难的。我们家只有一辆28的大车,高高的横梁和车座令人望而生畏。我老爸扶着我学了几次,由于我尚未找到感觉,离开老爸就立刻摔倒,以至于摔得最惨的一次连指甲盖都脱落了。确实有点严重,老爸考虑到我们当时住在山区,基本不用骑车,而且骑车很危险等等原因,干脆不让我学了。但少年的心是不甘失败的,怎么能因为摔几次就放弃了呢,于是我自己偷着学,找同学帮我扶着。也许是因为没有老爸在身边身心放松,也许是因为同学点拨有方,很快我找到了感觉。其实大家都知道就是自行车的特点越是车往哪边倒越要将车把往哪边顺,这样车就平衡了,问题的关键就在这,这一点被我摸索出来后,自行车在我眼前就再也不是可怕的怪物了。
找感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还比如游泳,滑旱冰,比如我们每家每户的洗衣机、电脑、电冰箱、影碟机……哪一样东西不是自己对着说明书越摸越熟。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的作用大概就是个说明书的作用吧?不,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从知识的摄取来说,教师不一定就胜过学生,因此说教师是说明书也不当。只能说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解读说明书,一起来找这门学科的感觉,摸这门学科的脾气。事实上,在某一门学科上,学生比教师强,这应该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果学生找到感觉在先,那么学生就可以做老师。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位神童作家叫刘绍棠,他十六岁时发表小说《青枝绿叶》,后来被编入当时的高中课本,学到那一课时,老师就请刘绍棠来讲。是啊,“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话古已有之啊!
找感觉也好,摸脾气也好,几十个颗脑袋总比一颗脑袋好使,所以聪明的教师都应该学会整体的智慧与力量。课堂就是为此而设的:动用大家的智慧为大家服务。拿语文学科来说,中小学阶段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几十册课本,几千个汉字,怎么学?说到根上去却并不复杂。我们经常说听、说、读、写,培养语感和素养,这几点做到,语文就扎扎实实没问题。但事实上呢?问题很大。语文教学改来改去,课本换来换去,教师学生忙来忙去,学生语文素养还是很差,社会上只要一谈到教育的.落后就拿语文学科说事。最可悲的评价莫过于十年前的那篇题为《语文教育误尽苍生》文章,说实话这篇文章很伤普天下语文老师的自尊,老师们一想,我们起早贪黑,两头见星星,一颗心扑在学生身上,最后落得个误尽苍生,不仅没有任何功劳、苦劳,甚至是犯下滔天大罪,成了危害我华夏振兴千古罪人。这个罪名谁能受得了?
语文老师的这些困惑,很多局外人不明白,他们只是奇怪语文有什么难教的呢?不就是几个字,一篇文章吗?我们都是中国人,从小就说中国话,写中国字,有什么难学的呢?是的,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讲,语文当然不难教。设若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有写字、作文、说话的基本能力,相信我们的语文老师一定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得很棒,而且还能让学生普遍喜爱语文,因为它本来就是很可爱的一门学科啊!问题是,今天我们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绝不仅是做到这些,而是必须让自己的学生要兼顾课内、课外,熟悉各种答题技巧与规范,从而在一次次选拔型考试中成绩斐然。这样一来,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显得大而无边了,因为凡是考的才去学,不考不学,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纯粹的语文教学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为考的教与学。其他各门学科亦如此吧。
课堂背上这样的包袱是很难快乐,你可以选择做辛苦的人,洒脱的人或者课堂高手。我选择做课堂高手,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但这是我的一个目标。毕竟人有了目标就有奔头。
篇9:浅析古希腊音乐哲学的和谐观的论文
浅析古希腊音乐哲学的和谐观的论文
古希腊是举世闻名的欧洲文明古国,其所涵盖的地理范围比现代希腊要大得多。在古代,希腊文明主要是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大陆与周边众多岛屿。希腊文明最大的特点便是从未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它是以城邦林立的形式达到顶峰的。一般认为,希腊历史始于克里特、迈锡尼时期(约公元前33到公元前1050年)。克里特是希腊最大的岛屿且临近古代另一文明中心即古埃及,迈锡尼则位于希腊半岛上,二者均属于青铜时代的文明。迈锡尼文明衰落后,希腊半岛经多利亚人入侵造成的黑暗时代后,开始进入古风时代 (约公元前750年到 公元 前479年)。古风时代是希腊各城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几大著名的城邦都经历了一定的改革与发展。古风时代末期,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希腊人同仇敌忾,打败了强大的波斯军队并由此开启了辉煌的古典时期。古典时期是希腊文明的顶峰时期,在近两个世纪内发展出高度发达的物质、精神文明。之后,因为内战等种种原因,希腊文明逐渐走向衰落。但随后的希腊化时代把希腊文明传播至整个地中海世界,而且在罗马帝国、拜占庭 帝 国 时 期,希 腊 文 明 依 然 有 着 巨 大 的影响。
古希腊文明在世界历史上享有盛誉,而与其他举世闻名的艺术形式(如雕塑、绘画)相比,古希腊音乐似乎不那么出众。在众多研究文献中,音乐似乎只是文学或宗教背后的影子,但在古希腊社会中并非如此。“尽管音乐在早期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宗教仪式和娱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它只有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才占有统治的地位”。
但古希腊音乐似乎并不为现代学者重视,首先是因为研究资料的缺乏,“残存下来的乐谱资料仅有四十几份,而且它们所提供的信息也十分有限”。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需考虑古希腊音乐的特殊之处,即其无法与文学相脱离。有学者在书中直言,古希腊音乐“依附于文学而存在,始终受到文学的制约”。更进一步说,“古希腊音乐总是与诗歌、舞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这便使得古希腊音乐的研究工作困难重重。虽然无法重现古希腊音乐的每个细节,我们仍可依据现有资料对其进行谨慎的推断和估量。
首先,现代西方语言中“音乐”一词(如英语的music、法语的musique等)的词源可追溯至古希腊语μουσαι,该词为阴性复数名词,在古代希腊,其指司掌诗歌、文学、音乐和舞蹈的九位女神(即缪斯神),其中欧忒尔柏是专门司掌音乐的。而除这九位女神外,希腊神话中多数神明,如雅典娜、阿波罗、赫尔墨斯、潘等,均与音乐或某项乐器有或多或少的关系,这可以从侧面反映音乐在古希腊人心中的地位。
由于希腊文明延续时间较长,古希腊音乐的时间范畴涵盖也较长。学者们一般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荷马时代、古典时代和希腊化时代。但除了资料较为丰富的古典时代,剩下的两个时代只能进行非常粗略的介绍,所以有些学者会把时间范畴缩小至古典时代。而由于本文旨在对古希腊音乐理论和音乐哲学思想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所以笔者不打算划分阶段详而述之,而是换个角度,以文学、音乐美学和音乐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进程来分析古希腊音乐哲学的思想倾向。
首先,必须提及的是著名的荷马史诗。一般认为荷马史诗成书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因伟大的盲诗人荷马而得名。其包括《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分别描述了特洛伊战争和战后奥德修斯返乡的故事,是古希腊最早、最出名的文学作品之一。据学者推测,荷马史诗起初应该是借吟唱流传,很可能由吟游诗人在里拉琴的伴奏下吟唱。此外,两部史诗中均零散记载了当时的音乐生活,并记述了几位著名的音乐家以及当时的乐器等。但是从音乐研究的角度来看,由于既没有史诗的吟唱乐谱传世,又没有考古证据证实当时的音乐使用情形,荷马史诗很难被当作研究古希腊音乐的确凿证据。
荷马史诗之后,希腊文学进入抒情诗发展阶段。《音乐百科全书》直接把抒情诗称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抒情诗有两种吟唱形式:独唱和合唱。最初是独唱抒情诗比较重要,“它包含酒歌、悲歌、情歌、赞歌及政治歌曲等多种形式,文体优美,格律丰富,常用里拉琴伴奏”。合唱抒情诗则直接催生了希腊文学的下一阶段,即戏剧的出现。
抒情诗之后便是戏剧的发展。戏剧源于合唱抒情诗,可分为悲喜剧及羊人剧。戏剧主要以合唱队为主,演出时演员头戴面具,脚穿厚底靴。“合 唱 队 亦 歌 亦 舞,希 腊 悲 喜 剧 是 音 乐 的 产物”。戏剧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文学形式之一,其把音乐、舞蹈、诗歌融为一体,演出规模较大,后世西方的歌剧即起源于此。其中悲剧由酒神颂歌发展而来,与音乐关系密切,其“由抒情音步(由长笛伴奏)的合唱歌曲组成,插有对白,主要为抑扬格三音步”。喜剧中合唱队亦占有重要地位。希腊古典时期有著名的三大悲剧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埃斯库罗斯(aeschylus)、欧里庇得斯(euripides)与一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四位戏剧作者均有作品流传后世。
在乐器方面,古希腊最著名的乐器为里拉琴(lyres)和长笛(aulos),前者为弦乐器,后者为管乐器,均在古希腊音乐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乐器如排箫(syrinx)、钹(kymbala)、响板(krotala)、号角(keras)等。当时的人不仅在音乐生活中使用不同的乐器,还通过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将其描绘下来,而且,他们还在作品中不断提及并对乐器进行界定与分类,因此我们能够较为详细地了解当时的乐器及其使用情况。《音乐百科全书》将古希腊人的乐器按“震动体的物理性状”划分为四类,并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笔者在此不加赘述。
总之,古希腊音乐在当时的生活、文学以及宗教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学者一般将其与罗马音乐共同视为西方音乐的源头,认可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论述古希腊音乐哲学观之前,必须对古希腊音乐理论的历史沿革进行简要梳理和阐述。在世界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古典时期到欧洲文艺复兴乃至当代音乐生活都深受影响。古希腊音乐理论包括两部分:一是对音乐本体的研究;二是对音乐本质的研究。毕达哥拉斯的“音乐和谐论”奠定了古希腊音乐哲学的基础,是本文予以阐述的中心命题。
与“和谐”一词相对应的希腊文是αρμονíα,阴性名词,有连接、命令、联盟等含义;韵律学方面指语调(intonation);拉丁语harmonia,从希腊语而来,音乐学方面包括两种含义:一指连续的音符,即曲调(melody),二指对音列和音阶的组合,尤其指等音音阶或半音音阶(enharmonic scale);英文是harmony,就是指协和、“和声”的意思,引申为人与人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或事物与事物之间完全协调,遵循自然规律的有序结合。
一、毕达哥拉斯的音乐哲学思想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90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出生在爱琴海中的萨摩斯岛(今希腊东部小岛),幼时聪颖好学,曾随名师学习诗歌、音乐、几何学、自然科学和哲学。为了汲取东方智慧,他不远千里来到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在这里,他广泛地接触了阿拉伯文明和中国文明以及东方的宗教和文化,为其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约公元前530年,返回萨摩斯岛。公元前5左右,定居意大利南部的克罗通,建立了一个宗教、政治、学术合一的团体———“毕达哥拉 斯 学 派”。其 音 乐 理 论 成 就 对 后 世 影 响甚大。
所谓音乐理论,一般“泛指对构成音乐的各种要素作分析和归纳的学科,范围不甚固定”。而依据《音乐百科全书》,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即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理论,是对音乐技术如音高音程、音阶调式的定义与阐述。古代希腊作家,如欧几里得、阿里斯多赛诺斯(aristoxenus)、阿里庇乌斯(alypius)的作品中均有涉及,他 们 “对 音 乐 本 体 进 行 了 技 术 讨论”,“包括记谱法、音阶中音符的功能和排列、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特点以及节奏和旋律特性等方面的内容”。虽然这部分内容对古希腊音乐来说非常重要,但其并非本文探讨的重点,所以不多做介绍。第二部分则是对音乐本质的思考,其不可避免地与古希腊哲学紧密相连。最初在此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与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的音乐理论享有盛誉,被认为是“希腊哲学最显著的贡献,并且持续繁荣,影响了西方音乐传统的整个历程”。但毕达哥拉斯并没有著述传世,所以关于其音乐理论的内容仅能从后人的记载中得知。
一般认为,毕达哥拉斯首先把音乐视为一门科学,他主要关注的是“宇宙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数理性”。也就是说,音乐在毕达哥拉斯的宇宙论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宇宙范围内的所有事情皆有秩序,并且万物皆数,灵魂是和谐,而音乐则揭示了数和“和谐”的基本性质。其理论的原则是音乐一定要基于一个简单的数学比率,即“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数和数学术语表现出来的宇宙和谐的形象化比喻”。具体来说,“完美的和音是按照数字1、2、3、4的比率表现出来的。如果弦按照2∶1的比率分割,出现的是八度音,3∶2是五度音,4∶3则是四度音”。可以看出,这段话包含了上述音乐理论的两个倾向,而值得强调的是毕达哥拉斯的“音乐和谐论”,他认为所有音程都必须按照合适的顺序来组合,这样才能达到和谐。此外,作为一个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强调理性的作用,伪普鲁塔克在《论音乐》中谈及,“可尊敬的毕达哥拉斯在他关于音乐的评价中拒绝经验的证明,他说音乐艺术的价值必须用心智才能理解”,“在评价音 乐 时,感 官 印 象 一 定 要 和 理 智 携 手 同行”。再有,因为音乐与宇宙和谐有密切关系,毕达哥拉斯(或其门徒)相信音乐对灵魂有特殊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宣泄原则。所谓宣泄原则,就是人们相信音乐对灵魂有净化作用,而灵魂的清洁或洁净本质上被认为是一种治疗。毕达哥拉斯“特别使用这种叫作宣泄的净化方式;实际上当它在音乐中实施的时候,指的就是医疗”。总之,毕达哥拉斯可称为希腊音乐理论的先行者,他把音乐视为科学,将其与宇宙和谐、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这些都为古希腊音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典时期的雅典哲学家柏拉图继承了毕达哥拉斯音乐理论的一部分并将其发展到了新的方向。柏拉图在探讨哲学问题时非常重视音乐,其重要的作品如《理想国》的《法律篇》中均反复提及了音乐。首先,柏拉图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音乐能够进入人的听觉并被我们接受,乃是因为我们有和谐的本性”,“和谐是一种和我们的灵魂运行相似的运动。……和谐的用处是纠正人的灵魂运行,即当她偏离时使她回到和谐正轨上。节律也是这样给予我们的,它可以帮助无序无理的人类灵魂回归秩序”。
这便不难理解柏拉图为什么会继续强调音乐的重要性,因为音乐是一种最好的训练,“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柏拉图进一步认为,应当通过音乐给儿童灌输法律和秩序的精神,在理想国中,音乐在年轻人的教育上起了重要作用,音乐上的教育是为了哲学学习做准备。而且柏拉图认为最好的音乐就是传统上视为神圣的音乐,因此理想国无法容忍随意的变革,任何音乐革新都可能是危险的。也就是说,柏拉图认为音乐并不只是简单的消遣娱乐,“评判的标准不应当只是是否令人愉悦”。他提出艺术是对宇宙和谐的模仿,而如果音乐的目的是通过模仿外界以追求愉悦的话,那么它就是有害的。其理想国内的公民“所追求的音乐不是令人愉悦的,而是正确的”。
总之,柏拉图是音乐道德功能最热切的倡导者,他“强调音乐的伦理学作用”,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作用和道德力量,因而公众的教育体制应以体育和音乐为其两大要素”,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选择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调式”。即取消那些感官的、哀怨的、使人消沉的音调,代之以催人上进、奋发图强的旋律。
当然,柏拉图的音乐理论也没有被后人全盘接受,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便首先表达了反对。亚里士多德的音乐观主要体现在其《政治论》第八章中,该章主题是研究教育问题的。而“即使亚里士多德对音乐和教育的联系可以引导我们猜测他跟随着柏拉图主义的严格路线,我们也可以在他对这个题目的实际表达中看到,其研究实际上与柏拉图主义相距甚远”。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到了音乐的四重功能:娱乐(παιδι~)、教育(παιδεíα)、消遣(διαγωγη)和陶冶(κ~θαρσι)。他认为音乐的主要功效是情感上的,可治愈狂暴状态下的人,“事实上,人们的性情通过这样那样的韵律有了种种改变,当然奥林帕斯的歌喉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结合了柏拉图的道德观念以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宣泄理论,认为音乐尤其是悲剧有能力净化不良的情感并重建思想的正常状态。总之,他认为音乐应该是消遣娱乐、精神享受和道德教育的统一体。简单来说,柏拉图继承了毕达哥拉斯的观念,认为和谐规范着宇宙和人类灵魂的运动,并认可音乐在其中的重要功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音乐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其通过消遣和陶冶来构建人类性格。而这两种观点共同影响了之后西方以及早期基督教的音乐理论。
二、希腊化及罗马时期
古希腊音乐哲学的发展
上述三大哲学家的音乐理论均非常重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些音乐理论不可能完全一成不变。首先要介绍的是亚里士多德的门徒阿里 斯 多 赛 诺 斯 (aristoxenus,生 于 公 元 前375—前360年间),希腊音乐理论家,生于塔伦特姆城,卒于雅典。他幼时便接受过音乐训练,长大后到雅典从事研究。阿里斯多赛诺斯著有大量有关音乐的作品,如三卷本《和声的原理及要素》、两卷本《韵律的要素》、《论音乐》以及《论旋律》等,但仅有部分残篇存世。阿里斯多赛诺斯的重要性“在于把人们的兴趣焦点从迄今仍当作音乐考察的理智研究方面转移开,而面向音乐体验的更加具体的感觉”,他甚至因此被称为“西方文化当中第一个音乐人文主义者”。在音乐理论方面,阿里斯多赛诺斯可被看作一个保守主义者,他没有进一步发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音乐观点。他相信音乐的道德力量和净化作用,并赞赏过去简单样式的音乐,反对当代音乐家的创新,因为他认为音乐应保持其最初的形式,音乐的和谐与否应该由听觉来判断,不应该根据纯数理计算的方式来下定论。
公元2世纪的克莱昂尼德斯(cleonides)是阿里斯多赛诺斯学说的追随者,他著有《音乐入门》(eisagoge harmonike)一书。该书开篇即宣称,“音乐是研究和谐或和谐本性的思考与实践的科学,和谐是由音符和音程以某种特殊秩序所构成的。和谐分为七个部分:音高、音程、韵律、音列或音阶、调或调式、转调和旋律写作”。从这段话中,可以清楚看到古希腊音乐理论的影子。不仅如此,克莱昂尼德斯还在书中提到了音乐的 三 种 特 质:
(1)令 人 兴 奋 (διασταλτικóν);
(2)使 人 消 沉 (συσταλτικóν);
(3)使 人 宽 心(ησυχαστικóν)。
具有令人兴奋特点的音乐在悲剧和类似的诗歌中得到应用;使人消沉的音乐在哀悼中使用,或者是用来表达爱的情感;使人宽心的音乐被用来表达灵魂的平静或者精神的无忧无虑状态,出现在赞美诗、欢乐歌、赞美歌(εγκωμια)和其他类似的歌曲里。2世纪其他音乐作家如昆体良(quintilians)的作品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分类,这无疑是对亚里士多德关于音乐与情绪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这些音乐理论并非没有反对意见,如公元前4世纪的“赫伯草纸”中便有匿名者讽刺道:“有人声称某些乐曲会导致束缚人民,而另外一些乐曲会导致正义、勇敢或怯懦。但是,说这些话的那些人判断错了,因为音色不能促使人胆小,和谐也不能引导运用和谐的那些人变得英勇起来”。再有斐德勒玛斯认为音乐与烹饪技术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但这些均是特例,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在当时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大学派,即新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兴起。
三、新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
新毕达哥拉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公元2世纪的格拉萨的尼克马库斯。他在哲学体系中把音乐与数学相连,又把天文学和几何学相连,由此组成了著名的“四门高级学科”(quadrivium,即天文、音乐、几何、算术)。这种分科可能最早并不是起源于尼克马库斯,但经由他而逐渐广为人知,并在后来成为中世纪美学的基础。尼克马库斯非常关注数字形而上学的意义,讨论了数字的神圣性,并尊数字1—10为神明。而且他认为,不精于音乐理论和乐器使用的人无法深入到这种算术神学中。尼克马库斯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作为一个新毕达哥拉斯主义者,他同样关注柏拉图的思想。事实上,他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联系起来,并被新柏拉图主义者奉为权威。
新柏拉图主义对后世音乐理论的影响更加巨 大,其 代 表 人 物 包 括 著 名 的 普 罗 提 诺(plotinus,约204—269年 )和 普 罗 克 洛 斯(prcoclus,410—485年)。
普罗提诺是晚期希腊哲学中无可争议的大师级人物,被认为是“古代希腊哲学伟大传统的最后一个辉煌代表”。他的代表作是《九章集》(enneads),是其论文的'汇总。《九章集》因“九篇一组”而得名,在普罗提诺去世后30年由其学生出版,全书并没有条理分明的体系。在《九章集》的《论可理知之美》(περíτουνοητουκ~λλο)中写道,“人们不是由于缺乏音乐才喜欢音乐,相反,正是由于音乐使人喜欢音乐,而且感觉世界的音乐是由先于这个世界的音乐创造的”,“如果有人因技艺模仿自然创造作品而蔑视它们,那么我们首先要告诉他,它们乃是要回溯到形成自然的构成原理,而且,技艺本身也有许多功能,因为它 们 拥 有 美,能 够 弥 补 自 然 物 所 缺 乏 的 东西”。从中可以看出,与柏拉图等人的观点类似,艺术以及音乐仍然被视为模仿。但与前辈不同的是,普罗提诺不再认为艺术家是“远离真实的图像制造者”,他们的目标已变为制造“真正理智的美”。而音乐家尤其适合这项工作,因为他们“对声音的节拍与其中蕴含的美特别敏感”,因而热切地追求“节奏与条理”。然后,普罗提诺进一步阐释了精神发展的三个层面,首先是音乐 家。如 果 音 乐 家 内 心 根 植 有 哲 学 的 真 理(λóγουτουφιλοσοφíα),他们有可能超越自身的状态而进入精神发展的更高一层,成为爱美者(ερωτικó)。再进一步的话,他们甚至可以到达第三层,成为哲学家(φιλóσοφο)。
普罗提诺这个由物质世界到精神领域顶峰转换的三层概念被普罗克洛斯接受并发展。“继承者”普罗克洛斯是公元5世纪初的哲学家,出生于君士坦丁堡,被认为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新柏拉图主义者。他的主要作品是对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的评论,其思想对中世纪哲学以及伊斯兰神学均有重大影响。普罗克洛斯的音乐思想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主要散布在其对柏拉图对话集的评论中。而在对欧几里得作品的评论中,他把精神发展的三个层面描述为由可视美到不可视美的过程。音乐家、爱美者、哲学家是凌驾于感情世界之上的,因为他们实现了灵魂的初始状态。“对于爱美者来说,提升之路开始于可视美的进一步发展,并以美好的事物为中介。而对于位列较低的音乐家来说,道路存在于从可察觉的 和 谐 到 不 可 察 觉 的 感 觉 的 过 渡 之中”。
两位学者的这些观点,即作为神圣和谐回声的音乐可以用感官感觉,以及音乐家特别适合再造这些和谐的工作,成为新柏拉图主义广泛接受的学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些学说已模糊地进入宗教的范围。因为按照他们的观点,目的在于追求精神最高层面的音乐家不得不回避肉体感情,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真心爱智慧的人,就为这个缘故,克制一切肉体的欲望”。也就是说,世俗音乐已不再有被追求的价值,同时暗示着只有涉及宗教事务的音乐才是真正的艺术,而这为之后基督教神学对其的改造利用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无论是新毕达哥拉斯主义或是新柏拉图主义,他们都认为“数”是“和谐”的基础,是万物的本源。认为音乐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的数量上的比例组成,音乐是用以构成的诸要素的和谐的组合,把繁杂归于统一,把纷乱归于协调。由此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这是古希腊音乐哲学辩证法思想的结晶。毋庸置疑,作为时空艺术的音乐是美与和谐的体现。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古希腊音乐中的“和谐”观对培养完善的人格、树立高尚的情操和净化人们的心灵以及创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篇10:浅析小学音乐课堂的情景教学论文
浅析小学音乐课堂的情景教学论文
摘要:在大量的随堂听课和观摩听课活动中,经常能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评论:“这堂课比较有创意,这堂课把我们带到美的情景中去了,听了学生的歌唱,使我们身临其境,这堂课如果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再细些,则情景可能会更深刻些……”。可见,小学音乐课的情景教学正在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景教学
abstract:in a large number of attending church and to observe the class activities, teachers often can hear such comments: “this class more creative, this class took us to the beauty of the scene to, listen to their singing, so that we be personally on the scene, this class if the art songs to fine some, scenario might be a little deeper......”. visible, situational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music course is by the majority of music teachers.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usic; situational teaching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情景“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味,这时情景既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情景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情景,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小学音乐课的情景教学。那么,如何创设小学音乐教学情景呢?
一、努力挖掘教材因素,营造教学情景
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以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情景因素,并运用它来为情景教学服务。教师应当运用自然界的五彩缤纷来引导学生想象和表现音乐色彩。如教学《秋天多么美》一课时,精心制作金黄色稻穗的头饰,绘制金黄色田野里稻浪滚滚的图画,准备农民在金黄色田野里开镰收割的镜头,学生就会被金黄色彩所吸引和感染,犹如置身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情景中,用明亮的音色,明快的节奏,演唱《秋天多么美》,脸上也会露出像金灿灿的秋天那么美的笑容。
二、用多媒体充分展示音乐教学情景
学生在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形、有象的熏陶下,很快就能进入紧扣教材的特定的音乐情景中。例如:我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精心剪辑了一组电影电视镜头,学生在屏幕看到的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斗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随着聂耳搞音乐创作的脸部特写镜头渐渐拉近,叠印出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强劲的军号声激发了聂耳的创作灵感,激励着聂耳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奋笔疾书《义勇军进行曲》→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又叠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影视镜头的播放,具有整体上的跌宕起伏、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使学生既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又很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情景,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三、充分运用乐器渲染情景
钢琴家肖邦曾经用钢琴演奏,把一批调皮的孩子带到夜色朦胧的大森林的情景中去,他用琴声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大森林的故事,竟使这些调皮鬼安静下来,并一个个进入了梦乡。这说明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在音乐情景渲染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如教学贝多芬写的a小调歌曲《土拔鼠》一课时,按a[,m]→d[,m] →e[,7] →a[,m]和弦的连接与进行,用左手连续滚动式分解和弦为右手八度主旋律编配,使织体更富有流动性。从而渲染出歌曲中的“我”为了生活而背井离乡到处流浪的音乐意境。再如教学《闪烁的小星》一课时,用和声节奏音型,为歌曲主旋律作背景,通过和弦的节奏性变化,来展现满天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的音乐情景,就能取得较好的情景教学效果。
四、用风趣的语言描述情景
教师在音乐教学时,还必须用风趣的语言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用口头语言来描述音乐情景。如上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时,当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音乐,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渐入佳境后,又及时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它,在此基础上,简要概括出在这个交响童话故事中猫的馋嘴与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老爷爷的善良、可亲等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交响童话音乐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进入音乐语言情景后,必然会对音乐的旋律织体、和声节奏赞叹不绝,激动万分,并有一种急于表述的激情。这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
五、用形体来表现情景
音乐教师还应运用自己富有表情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情景。如范唱《可爱的羊群》时,可以用一个较大幅度的缓慢抬手、远眺的形体动作,来表现辽阔的草原意境。又如演奏《码头工人歌》的时候,可以用沉稳的'演奏姿势,痛苦而愤怒的脸部表情,来表现受尽煎熬的码头工人挣扎反抗的情景。音乐情景的形体表现,应以教师为主导,在组织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促使情景教学的直观形象化。
六、用歌唱来赞美情景
学生一旦真正进入了音乐的情景,就会用非常自然的歌唱来赞美它,而这种自然的歌唱,是比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小提琴还要动人心弦的。例如教学《小纸船的梦》一课时,用声情并茂的范唱,把学生带到一个神奇的梦境中去,在教师富有魅力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十分投入地唱起了《小纸船的梦》,用动听的歌声赞美神秘的梦境,而神秘的梦境又使孩子们的歌声更加动听。
总之,小学音乐课的情景教学,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情趣,增强少年儿童审美意识,完善少年儿童人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坚持小学音乐课的情景教学,使少年儿童具有优秀的审美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感。
篇11:小学音乐课堂乐感培养策略论文
小学音乐课堂乐感培养策略论文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许多因素都影响教师培养学生的乐感,如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又或者教师的理解过于片面等。如果不能去除这些教学消极因素,教师的教学效率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学生的乐感也不能及时被培养出来。在传统的小学课堂上,教师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许多教师的手段过于哗众取宠,虽然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但是却没有提升学生内在的音乐素质。许多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之后一无所得,他们的学习效率变得非常低。新课程改革之后,各个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音乐这门课来说,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乐感,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乐感对音乐作品做出评价,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综合素质。许多教师正是因为对新课程改革的误解才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采用积极有效的策略进行音乐教学,教师必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成功培养音乐学习的乐感。
一、教师注重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让学生的乐感
在实践中提升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音乐课堂已经变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快地形成乐感,教师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实践。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上教师没有注重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都是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被动学习,教师向他们传授与音乐有关的知识。长期处于这种被动学习氛围下的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很低,而在新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则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音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使学生鉴赏音乐、模仿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乐感。比如,在学习《有趣的声音世界》的时候,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嘴巴来模仿生活中他们印象深刻的一些声音。对学生来说,为了让自己发出的声音更加契合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学生必须揣摩每种声音发出的特点,然后依照自己的模仿能力将这些声音展示出来。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努力尝试模仿,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让发出的声音契合现实生活中他们听到的声音,而经过努力尝试之后,他们对声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个人的乐感培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二、教师需要注重运用各种乐器训练学生,用乐器帮助学生建立乐感
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是一张“白纸”,他们自身没有任何的音乐基础,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乐器来撰写这张“白纸”,让音乐艺术附着在这种白纸上。音乐的概念很广泛,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上教师片面的运用歌声来进行音乐教学,但是却忽略了乐器对学生乐感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教师需要注重乐器教学,通过多样化的乐器教学激发学生的乐感。乐器的种类很多,每学习一种新的乐器学生都需要掌握乐器发声的技巧,需要掌握每一种乐器发出声音的特点以及每种乐器演奏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些训练需要的时间很长,但是长时间的训练恰恰是学生乐感形成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慢慢掌握每一种乐器需要掌握的知识,让他们的灵魂与乐器进行深刻的交流,从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乐感。比如,在学习二胡这一乐器的时候,笔者就组织学生一起学习关于二胡的知识,让他们了解二胡的结构、发生技巧以及演奏技艺。等学生学习完毕之后,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二胡曲让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在独自探索中培养自身的乐感。实践证明,笔者的乐器训练取得了很好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已经对二胡发出的声音有了深刻地认识,当笔者放出二胡演奏的音乐的时候,他们能够迅速辨别发生的乐器并且对乐曲表达的情境进行简要地描述,他们的乐感提升的非常迅速。
三、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关的乐感培养教学
小学时期是学生培养音乐乐感的关键时期,但是小学生的耐心是有限的,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失去音乐的兴趣,最终导致他们偏离音乐课堂学习。小学音乐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让学生一直保持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乐感才能得到有效培养。以笔者教学为例,笔者在讲解《迎新春》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说出在新春佳节时期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通过引导学生很快得出答案。但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迎新春发生的其他事情上,学生都在课堂上私下交流,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非常遭。笔者迎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了迎新春的视频,通过视频将放鞭炮、舞狮子等与声音有关的内容展示给学生,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课堂上。实践证明,学生很快又将注意力集中在新春声音上,他们又重新进行激烈地讨论,课堂学习的气氛再次变得非常积极,学生的乐感也因此得到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音乐教学已经变为由教师引导而学生在引导下主动学习的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学习各种各样的学习,通过全方面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培养乐感。
篇12:《学前音乐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学前音乐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一、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前音乐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此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开设。主要设置为以乐理教学为主、视唱教学为辅的课程。它是学习音乐的必要储备,也是其他音乐技能学科的基础,因此与音乐学科相关的专业都会开设此门课程,但这种既有理论教学又需要实践教学进行补充的课程组合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1、乐理部分缺少实践内容,视唱部分缺少理论根基。乐理是偏重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主要以讲解、指导为主的知识性教学,而视唱是强调于音响,即视唱和听觉感受为主的音乐实践性教学,虽然两科教学已融到一门课程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各科各学,各走各路的平行教学模式。
2、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再认知能力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对乐理的学习都是经历高考之前的恶补学习,针对高考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并不会真正去理解其中的内容,所以在大学期间再次进行本学科的学习,会给学生带来重复的感觉,这样就会出现两种群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过并且都会,产生排斥心理;另一部分是应付高考后的完全忘记,因此学生对再次学习缺乏韧性。
3、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亟待提高。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心理,就是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知如何运用,即认为无用。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缺少将理论知识进行思考、转化、操作、创造的能力。
二、课程模块的具体改革内容
针对本门课程存在的实际问题,将两大模块进行有效改革,即乐理模块与视唱模块合二为一。通过两大模块的改革,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能力培养的几大方向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解决乐理与视唱的合二为一,融会贯通;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革新,通过一系列针对幼儿教学特点的改革,使学生熟练掌握音乐表现的各种基本要素,增强学生的读谱能力,使学生具有视谱即唱的水平,同时达到音准、节奏的准确,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敢于尝试幼儿音乐活动的创编与表演,提高学习、思考、创新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钢琴、声乐等音乐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变化
深入研究教材,重新理顺乐理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学章节顺序,删减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增加应用性知识章节,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将基础的部分设置到第一学期,比如删减调式章节部分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增加节奏节拍与音程章节的学时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与乐感;将记号与术语一章调整到音程后讲解,提高记号的实际运用,学生对知识的衔接更加流畅;通过和弦知识的讲解,加上和弦连接的训练,促成乐理与弹唱的有机结合,达到能够弹唱自如,与其他艺术类课程紧密衔接,为其他艺术类课程打基础。在教学中涉及到其他课程领域内容时,可结合知识点讲解与其相关的实践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总之,在教授乐理理论部分时,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应需要与视唱作品及儿歌相结合,做到动静交替。如讲授附点和切分音节奏的知识点时,可以结合带有这些节奏型的儿歌,如带有附点节奏的儿歌《小松树》、《猜拳游戏舞》,带有切分节奏的《夏天的雷雨》、《爱护小树苗》等等,学生在唱儿歌的同时必然会体会到这两种节奏型的特点,这比概念式的死记硬背要容易得多,更能加深印象。
2、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多样化
从教学手段上改革,多媒体课件及打击乐器的运用,使教学过程更直观、具体、丰富。教学全程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手段,并运用身体乐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方法上改革,在课堂上利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方法进行音乐的律动训练,学生不再是整堂课都坐在座位上,而是用身体去感受音乐;利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方法进行音乐感能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音的高低距离,能够普遍达到良好的音准水平;利用奥尔夫音乐与动作训练的方法来训练节奏、音高及音准,增添乐理与视唱教学内容的灵活性、趣味性。采用视唱唱法的交替运用,即固定调与首调儿歌视唱交替的方法以及转调儿歌视唱,以适应幼儿园的实际教学。
3、开展幼儿园乐理教学探讨
在乐理视唱教学中引入幼儿园关于儿歌课程、音乐知识课程等教学实例,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实例观摩课,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向和动态,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多看,多听,多学,多想。在教学中开展关于如何将音乐知识幼儿化的探讨,如学习音符时值的长短,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区分,不同的节奏型的学习可用不同的'儿歌套用,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运用到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
4、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让学生参与互动、动脑动手创编活动的方式,比如在教授五线谱记谱法时,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创作,可通过一首五线谱识谱儿歌进行有节奏地诵读,有感情地配乐,有新意地律动,有情境地表演等等,并充分发挥小学期功能,以视唱练耳基本功大赛或创作儿童音乐剧等表演的形式,考查学生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及创编表演能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作欲望,还培养了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但是设计再好的教学方案也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磨合,反复地推敲,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教育契机,不拘泥于原定设计,以学生的即时反馈为教学进程的标准。在教学环节中结合不同章节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环境及课堂参与模式,并进行一些知识技能竞赛及观摩、讨论,适时给予评价,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互相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将原来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生动、互动、主动的模式学习,学生在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能够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能够有创新意识并将之付诸于实践,他们能够主动去了解幼儿音乐教学的方法,并结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和发展实践能力。
篇13:高中音乐本原课堂的打造论文
高中音乐本原课堂的打造论文
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普通高中的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音乐几乎与他们无缘,但是普通高中学生作为年轻的生命个体,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之余,更需要精神生活,所以他们喜欢音乐。新课程告诉我们,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任务是通过鉴赏与表现及其他音乐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丰富情感,激活表现的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在共同参与中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学习中国和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中,拓展音乐文化视野,学会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为每个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终极是为每个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建设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
音乐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本,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音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立足于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于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是认识你自己的教育。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格得到塑造、心灵得到陶冶。然而,高中音乐课堂却似乎忘记了音乐的本原意旨,而成为文化科目的附庸,而新课程所倡导的音乐教育教学任务形同虚设。所以,高中音乐课堂必须走进音乐的本原,即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高中的音乐课堂成为音乐的本原课堂呢?
一、走进音乐本原的高中音乐课堂,应走进学生心灵的情感场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场域,这个场域对音乐元素有着本能的心灵回应,穿过音乐语言而通达的情感场域必须达到最大限度的敞开,音乐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生喜欢音乐,90%以上的学生喜欢听音乐,而他们喜欢的是鲜活的、接地气的流行音乐,学生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曲或者乐曲本能的排斥,即普通高中音乐课选作教材的音乐作品必须情感率真,人、情、境合一。
案例:音乐家曾这么看待流行音乐走进校园:流行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并积极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流行音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能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让流行音乐成为中学生“解压”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们从学生所关注的音乐文化和音乐生活经验入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培养情感的场所,通过音乐使学生感知愉快,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音乐的同理心,使其情感得到升华,在音乐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陶情淑性”.
二、走进音乐本原的高中音乐课堂,应配合学生经验的文化审美
高中音乐教育是一种音乐文化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音乐兴趣,丰富情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突出音乐教学的文化审美十分重要。
首先是课本中的文化经验。音乐和诗词如同一对孪生的姐妹。诗词不仅作为书面文字给人以视觉刺激,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其含蓄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成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古典诗词演绎而成的音乐作品极具文化审美特性,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演绎成的《烟花三月》,张继《枫桥夜泊》演绎成的《涛声依旧》,更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的直接演唱,都配合了学生的经验,从而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进而达到了文化审美的目的。
其次是民族强音的时代经验。在我国,有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与时俱进,体现着时代的脉搏和律动,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之碰撞,火花灿烂。比如《走进新时代》一曲,为我们展现了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奥运会上刘欢的《我和你》,再如刘德华唱的那首《中国人》,表达了人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情感,透露出一腔爱国热情。基于此的音乐课堂,怎能不让高中生充满豪情?总能不提高他们的文化审美品质?
再次是青春励志的生命经验。青春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关于友谊、关于爱情、关于感悟……这类音乐多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音乐家说过,音乐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只要学生对此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对美的热爱。
案例: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想象栩栩如生的画面,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因此,音乐匹配学生经验的文化审美,能使人具有更好的教养,具备更高的文化素质,具有更丰富的内心情感。
三、走进音乐本原的高中音乐课堂,应适合学生发展的志趣培养
有一位音乐教授说,学音乐不只可以作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还可以培养气质,宣泄情感,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流行音乐不但是休闲和放松心情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在紧张的学习后听一会儿音乐,会让人感觉轻松而舒适。其实,这告诉我们音乐可以适切地培养学生的志趣,既是功利的`,又是非功利的。音乐对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讲,可以是高考的技能门砖,也可以是提升自己文化品位和素养的重要科目,亦可以是自身的审美追求,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关注部分对音乐有特殊爱好,或有音乐特长准备向音乐方面发展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习基本的知识和运用乐谱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运用于表现音乐的能力,养成协调合作及团队精神,获得享受、表演音乐的乐趣,建立自主表演的信心,提高音乐理解与表达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音乐课堂并非是音乐人才培养的场所,而应是音乐普及的阵地,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和对音乐文化的了解;要遵循音乐教学的听觉艺术特征,遵循教学的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愉悦性、审美性等原则,注重音乐的体验性。古今中外,音乐始终是作为一种添加剂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乐曲根据其演奏形式、乐器本身质地以及作曲家本人风格特征等呈现出多种风格,它们或感动人心、催人泪下,或雄壮豪迈、激扬斗志,或发人深省、给人启迪,每一节课都应该是一次音乐洗礼。
音乐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音乐本原的高中音乐课堂需要音乐教师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走出封闭的教学思维模式,主动学习和交流,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具有与学生交往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具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和教育反思的能力的教师,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走进学生心灵的情感场域、配合学生经验的文化审美、适合学生发展的志趣培养,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走进音乐本原的普通高中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9.
[2]吴玫着。怎样听一首名曲[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5.
篇14:农村初中音乐课堂个性化教学研究论文
农村初中音乐课堂个性化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在农村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与鉴赏能力,个性化教学这一理念应运而生。该理念充分体现了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能够对农村音乐教学的局限性给以适当的弥补,对每一个农村学生的兴趣、优势等加以分析,进而采用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案,简而言之也就是因材施教。本论文首先对我国农村的音乐教学现状加以分析,进而给出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希望能够通过个性化教学方案促进农村课堂的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初中;音乐;个性化教学
音乐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在我国素质化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学生的音乐水平已然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农村中学阶段音乐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
一、目前国内农村初中的音乐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较为欠缺,教学条件有待改善
现今国内部分农村的条件还有待改善,因此有些教育工作者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另外,一些农村音乐老师的专业水平并不高,甚至还有别科老师兼任的现象。由于中学阶段的音乐学科并不纳入中考的范围,某些学校的管理人员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水平,甚至直接取消了这一门课程,更不用说重视音乐教师的引进工作了。除此之外,农村大多中学的音乐器材类别还不够丰富,数目较少,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直接由老师加以演示,同时由于某些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他们通过自行购买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掌握所学乐器的使用方法,也就直接限制了他们音乐水平的提高。
(二)音乐教学工作者的教授模式还有待改善
根据对农村初中生音乐学习现状的相关调查能够得出,只有少部分学生对于老师的授课模式还比较满意,大部分中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工作还有待改善,甚至还有的学生非常反感教育者的教学模式,因此大多数初中生的音乐水平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在大多数学生的观念中,音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压力,培养他们的音乐素质,但是农村的一些音乐老师没有针对学生的兴趣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大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跟着自己学唱,直接导致了学生兴趣的丧失。除了以上问题,农村初中生的音乐教学还存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有一定不满情绪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一方面能够确保初中生受教育的主体地位,对他们在音乐上的兴趣加以合理的引导,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
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落实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人才的引进工作,改善教学条件
首先,必须向当地教育部门建言,提高农村音乐教学人才的相应待遇,进而吸引音乐学科教育人员的注意力,另外学校的管理者也必须加大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视程度,积极的引进师资力量,这是个性化教学具体方案能够得以实施的前提;其次,学校领导必须要关心音乐教育者的工作生活,尽可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对于学校的归属感,树立起他们的责任意识。除此之外,还需要采购一些适用于农村音乐教学的乐器,丰富学生的音乐课堂,进一步提升中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为开展个性化教学做好铺垫。例如我们学校就订购了一批巴乌,乐器的体积不大,便于携带,学生学起来也容易,也适于课堂教学。
(二)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兴趣加以合理的引导
每位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音乐的兴趣也各有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钢琴,因此对其比较好奇;还有的由于在家闲暇时也会哼两句,因此喜欢唱歌等。针对喜欢钢琴的学生,可以在平时弹奏的同时交给他们一些基础的知识,例如键盘的识记,简单的音阶在键盘上的变化等。并在空闲时间给以他们一定的指导,在自身的监督下让他们完成一些基础曲目的弹奏。另外,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家里并不具备自行购买钢琴的能力,所以进步的速度可能会很慢,教育者不能因此而产生急躁心理,应当耐心的加以引导,同时在适当的时候给以鼓励。或者让学生利用电子琴进行学习。对于喜欢唱歌的学生,不能只是一味的让他们跟着自己唱,而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自行演唱,同时对他们不理解的地方加以解释,再加以纠正。同时不时的让学生他们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进而对他们进行指导,并和课堂上演唱的歌曲相结合,学习一些相通的知识,让学生既唱自己喜欢的歌,也能对课本上的歌曲感兴趣,还能尝到一些音乐常识。对于此类情况教育者都必须充分了解,进一步激发农村初中生的对于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音乐修养的提升。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现今发达的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人们意识上的差异,自然学生也不例外。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之前,必须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差异加以充分的了解,不能因为他们兴趣点的'不同而产生厌烦情绪。同时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播放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音频等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对于其他兴趣的学生也必须加以关注,在时间充裕的时候也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作品来促进他们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学生课后的音乐学习,虽然受到农村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都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加以了解和学习,但是可以合理利用学生家里电脑、电视中的各类音乐资料,针对每一位学生所感兴趣的音乐类别都可以推荐相应的水准较高的作品,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对音乐加以学习、欣赏。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初中音乐个性化教学中所存在的局限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论文总结
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无疑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这一影响效果则更加显著。音乐作为艺术的一大类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而针对农村的教育条件而言,音乐教学由于所受限制较少、成效显著,因此具有极为重大的推广意义。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音乐特长往往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因此必须注重个性化教学工作的落实,尽可能让农村的初中生也可以接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马海星.沿着自主探究道路走向音乐高效课堂[j].新课程(下),2015,(05).
[2]刘亚吉.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欣赏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3]陈玉静.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4]王迎春.浅谈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获得真实的体验[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1).
[5]钱鹏.将音乐的耳朵“唤醒”――音乐课堂如何培养倾听的艺术[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