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环境教育论文(精选11篇)-九游会网址j9

2024-01-05 08:00:06 幼儿教学论文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幼儿园环境教育论文,供大家阅读。感谢网友“guimy11”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与“幼儿园环境教育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幼儿园环境教育论文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贯彻学前教育课程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途径.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因此,它更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材料不同,幼儿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就不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现在,孩子对买回来的高档商品化玩具并不感兴趣,却对废弃的瓶瓶罐罐和捡来的石头等自然材料情有独钟.儿童的游戏,正是他们在与自然材料作用的原始活动中,加速体验人类发展过程中曾有过的各种情感,享受各种乐趣,获得各种经验的。

一、带着孩子走向室外

游戏是贯彻学前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途径,教师不仅要注意儿童游戏中动静交替还要注重游戏活动的户外交替.

1、融入环境

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离不开环境,我们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影响密不可分,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和物理环境所构成的园容园貌,也直接影响幼儿心理活动的状态.但如果一个人置立于一个环境中,并未与周围的环境之间构成正常的互动关系,那末环境对他来说就是一道虚设的布景,我园游戏场等运动设施和一些小景点,每种设施都有一种功能,各设施之间和景点缺少有机联系,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周围环境的利用价值,我们带着孩子玩起了装扮性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身临其境,个个全身心投入,玩军是游戏,玩狼捉小兔的游戏孩子个个情绪高涨,兴致勃勃表现得惟妙惟肖.可见,巧妙的利用幼儿园的各种设施,不仅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游戏欲望。

2、我园身处独特的地理特征。离园不远处,就是博兴文化广场,那里有绿荫,花团锦簇,儿童乐园等等,孩子们来到这里,在窄窄的大理石凳上走一走,练习近平衡能力;在路边的草丛中欣赏花的芳香;在渠道上练习跨跳......

3、向东不远处就是我县最大的新世纪超市,那里的环境更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逛超市社会实践能力......孩子们在游戏时,没有约束可以尽情玩耍,从而使孩子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带着材料走进教室

教室外,有着无穷无尽的自然材料,教室内同样有孩子游戏的天地,怎样才能将自然材料投放教室,也是我们所热注的。

1、根据主题活动投放材料

为了更有效的发挥自然材料的作用,我根据教育计划和主题活动,有计划的投放游戏材料。如:以环境为主题的活动,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做出了许多漂亮的作品,孩子们在把材料变着花样的满足不同的游戏需要时,不仅锻炼了手更锻炼了脑和意志。

2、根据孩子的游戏发展提供材料

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材料是与游戏紧密相连的。他们直接感受到的内在生理体验,以及有这种经验引起的外在物理经验,其中既有同化,又产生顺应,已达到适应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体验和经验,建构不同的指示,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应根据游戏的发展不断补充材料的需要,而材料的提供又反过来促进了游戏的发展。

3、根据幼儿的兴趣提供材料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年龄越小独自游戏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而社会性获得发展,集体游戏的比例也就增大了。因此,不同年龄的幼儿对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上不同,兴趣和爱好也不同。我们大班的幼儿常常喜欢在自制的玩具面前玩,自制和材料因为凝聚了孩子的力量,技巧和智慧,并与孩子们游戏的成功体验相联系,往往是孩子更加爱不释手。

总之,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原始材料,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把我园建设成现代化与自然化相结合的幼儿园。

篇2:幼儿园环境教育论文

[摘要] 幼儿环境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幼儿环境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境意识,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幼儿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认为进行渗透式教育是幼儿环境教育的最佳模式,并提出了进行幼儿环境教育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幼儿  幼儿教育   环境教育随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显现,保护环境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自己的环境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这是保护环境的基础。环境教育是一项终身教育,它始于幼儿阶段。近年来,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环境教育(尤其是幼儿环境教育)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拟就在学前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粗浅的研究和探讨,以寻求切实可行的幼儿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幼儿环境教育的必要性“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它不仅在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和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做出了显着的成绩,而且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极具活力的新鲜内容。”“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环境基础教育,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把环境教育纳入学前教育体系,这一举措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一方面,一个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需要从娃娃抓起,环保知识和环保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另一方面,现在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当中还将有一批人会成为未来的决策者,其环境意识的强或弱,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下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如何让他们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从不知到初步有所知,做好其环境启蒙教育工作,我们责无旁贷。

“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只有提高全民族的环境素质,才能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而环境素质的培养,最根本的是从教育抓起,尤其应当重视儿童的环境教育,使其适时学习环境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意识,具备一定的环保技能,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这既是现代儿童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职责。

二、幼儿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基本模式幼儿环境教育就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针,立足启蒙教育,使孩子们获得初步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幼儿环境教育因其对象不同,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和一定的特殊性。必须以其生活实践为基础,使孩子们认识和熟悉他们的生存环境,了解一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现象,启发孩子们哪是好的,哪是坏的,哪是美的,哪是丑的,规范他们的环境行为,提高他们的环境修养,树立良好的环境风尚。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美好的,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美的熏陶,必须以正面教育为主,强调环境中美的事物和现象,使孩子们逐步体会到作为自然中的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让孩子们从感性的认识和自身活动中积极、轻松、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并变为自觉的行动。

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包含自然科学又包含社会科学。结合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和我国国情采用渗透式模式进行环境教育是最佳途径,可以潜移默化地深入幼儿的内心世界,更容易被接受,对孩子们的影响也更深入,这正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三、幼儿环境教育的具体思路1.创设环境教育的氛围,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功能营造环境教育的氛围,可以自然诱发孩子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首先应当采取多项措施美化、净化校园环境,如提高校园的绿化率、坚持垃圾分类等。同时,要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们整洁美好的环境来之不易,必须规范个人行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来关爱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环境,然后再由小环境推而广之至我们生存的地球,提高幼儿的环境素质;其次,应当在教室、活动室、起居室里精心布置环境教育素材(如墙饰、板报、专栏等),使孩子们能随时随地接受环境教育。有条件的话,还可开辟一些环境教育园区,如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等,培养幼儿的爱心、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篇3:管窥幼儿园教育环境问题的论文

管窥幼儿园教育环境问题的论文

1、幼儿园教育环境营造存在的问题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园教育至关重要,这既能提高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也能促进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交流。目前,幼儿园教育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注重环境创设的单向作用;二是轻视师生之间的互动。

1.1忽视环境营造的双向作用

一些幼儿园认为,只要把幼儿园装饰得整洁、有序、美观,就算是创设了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没有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环境创设,只一味的追求外在形式,完成布局任务,没有从根本重视环境对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环境创设的内容上比较零散、片面,整个布局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给人一种不平衡的感觉。很多幼儿园只注重丰富的物质条件,没有结合幼儿对整个教育接受过程中环境创设的需求,这种单向作用的环境布局,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

1.2忽视环境创设中师生关系互动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创设,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很多幼儿园认为环境创设主要为物质环境的创设,忽略了精神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幼儿园的设施设备等物质环境具有视觉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师认为幼儿很容易接受和掌握,往往忽视了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缺乏师生之间、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没有真正建立起师生之间那种亲切、和谐、互助、友爱的关系,教师没有树立真诚相待、友好合作的榜样。

2、营造良好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措施

幼儿园要充分认识环境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不断创设和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努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隐形课程,随着幼儿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逐渐重视环境这一隐形课程的重要作用,不再只重视幼儿园的常规课程。因此,幼儿园必须按照要求,不断创设符合幼儿实际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对幼儿的教育引导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1创设优美的室外环境

幼儿要与环境进行互动才能学习和发展。良好的环境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活动中不断提高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幼儿园的布景大多体现在墙面上。因此,墙面的布置要符合幼儿的审美观念,才能激发幼儿的情趣。包括墙面上的礼貌用语、图画都要让幼儿有兴趣读一读、看一看,充分利用这些环境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第一站,他们对幼儿园充满幻想、新鲜感,只要提高幼儿园,他们在大脑中立即呈现出一幅充满乐趣的画面,有很多的小朋友在幼儿园中一起耍玩具,墙面上有很多的蜻蜓、蝴蝶等小动物,这种富有儿童乐趣的地方才会吸引小朋友的到来。

2.2创设良好的室内环境

教室作为幼儿日常学习、活动的主要场地,其良好的环境对幼儿有直接的作用。各个班级可以根据教室的`实际情况构建班级科学区,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让幼儿自由组合,在科学区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当然,不同班级尽量创设各具特色的科学区,努力实现班级之间的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建立科学活动室,这为培养幼儿的科学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平台。这种集中的科学教育资源既可以让幼儿全面体验探索科学的氛围,也可以为教师提供专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场地。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教学目标,营造的教育环境要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2.3创设精彩的课堂环境

幼儿的学习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幼儿园的课堂应该要生动形象,通过设置精致教具等多样形式,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充分让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扮演,比如让幼儿扮演一个小动物,并模仿小动物的特色动作和语言,充分调动幼儿动手、动口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幼儿自主参与意识,让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2.4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温馨的港湾。作为家长有义务和责任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个环境要求干净、整洁,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富有童趣的自由学习、玩耍空间。家长要注意幼儿玩耍活动的时间长短,不要让幼儿玩某一种玩具太久,要引导幼儿玩不同的玩具,要安排合理的运动时间,强健幼儿的体魄,这也为更好的学习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家长抽出时间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同时,家庭要协调配合制定幼儿的教育目标,共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家长之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在教育幼儿一些好的方式方法,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进步。

2.5营造丰富的互动环境

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参与幼儿学前教育工作,借助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平台开展亲子教育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某一项有意义的游戏,增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信任、默契和感情。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幼儿对教师的一种依赖心态,要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密切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引导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总结

幼儿园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幼儿园要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围绕新课改教育任务和目标,创设良好的幼儿教育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创设幼儿所喜爱的班级互动环境。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能使环境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篇4: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创设良好教育环境[论文]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幼儿园环境与儿童发展的研究

第一文库网》课题(课题批号:【gsg522】)成果

所谓幼儿教育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环境,也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展开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首先是精神环境,幼儿能够感觉到教师对待他们的各种行为的态度,这种态度形成了班级氛围。我们要求每个班级都应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的氛围。其次是物质环境,包括幼儿学习、生活的场所、各种玩教具、活动室的布置等。再次是外在环境,包括幼儿在家或者园内的活动时间的安排、发生在幼儿周围的教师和幼儿的行为与活动等。由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幼儿获得教育和发展的重要的途径之一,那么幼儿园教师该如何给幼儿营造一个快乐舒适的环境,尊重孩子的天性――“玩”,使他们在玩中探索奇妙的世界,在玩中体验成长的快乐,促进其整体素质得到健康发展呢?

一、幼儿园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创设出符合教育目标的环境

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早期教育专家强调利用环境来陶冶人,即通过创设最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环境,来达到教育目的。例如,为了引导小班幼儿能够尽快地掌握排序,我就给每一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套水果卡片,并给这个活动取名为“水果宝宝排队”。因为“排序”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个

很抽象的概念,我打破了常规的说教,直接发放水果卡片,有红苹果、绿苹果、黄苹果、梨等,让幼儿观察。我看见他们一会拿起这个,一会拿起那个,无所适从,这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这么多水果宝宝挤在一起,多乱啊,咱们给它们排队好吗?”这样,幼儿一下子来了兴趣,都开始动手给水果宝宝排队了。我把他们排的类型分为:a-b-a-b型、aa-bb-aa-bb型、aa-b-aa-b等各种规律的排序,并进一步鼓励幼儿排出与众不同的队形。这样,我在幼儿玩卡片的过程中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一节排序活动。

二、教育环境的创设,必须要根据季节、内容、教育目标的变化而及时更改

环境的创设,必须要遵循 “环境要体现教育目标”这一原则,但是,教育目标是随着幼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环境也一定是动态的。例如,第一学期的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所以,我在活动区就布置了“我要当老师”的场景,让他们模仿教师哄哭泣的孩子开心,这样无形中就让他们知道了,“上幼儿园就要当个乖孩子,不哭也不闹”。但是到了第二学期,这样的教育场景就要更改为:“娃娃跌倒了”“好朋友”“不再麻烦好妈妈”等,更进一步教育幼儿来到幼儿园不但要听教师的话,做个乖孩子,还要更进一步地教育幼儿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三、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参与环境的创设

“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显示了幼儿是环境的真正主人,而并不是过去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只有教师构思墙饰的内容和布局,幼儿出

劳力给教师当“小工”,或只是简单地把幼儿的.作品陈列在墙上,使幼儿的思维和行为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而今的教学理念,完全颠覆了以前在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模式。教师在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中要让幼儿变成真正的主角,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教师只是个九游会网址j9的合作伙伴。幼儿对自然界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自然的东西非常感兴趣,“顺导其志趣,调理其性情”,我利用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例如,我就在户外活动区和幼儿一起创建了一个充满自然情趣的自然景观,和他们一起种豆,一起养花;还让他们用各种大型的积木模拟搭建“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木凳”等自然景观,幼儿非常喜欢。他们还在自己“建造”的环境里或“藏物寻宝”或“捉迷藏”,进行多种游戏活动;还在自己搭建的高低不平的小独木桥上行走,寻找平衡的感觉,玩得乐此不疲。这些具有自然风貌的活动场地顺应了幼儿爱玩的天性,在其乐融融的创设和活动过程中,他们的身心和动作得到了自由自在的舒展,内心的快乐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四、教育环境的创设要和幼儿的活动内容相适宜

科学家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索的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所以,幼儿需要通过各种具体的事物,亲自参与才可以学得知识,而物质环境和发放的材料能刺激他们的探索行为。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各种适合孩子发展水平、诱发他们自主活动、自发探索的活动。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的活

动中,我就在活动区,投放了各种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并在班里举行拼图比赛,看谁用这些图形能拼出最多的图案。结果,幼儿拼出了很多花样的图形,有的用三角形和圆形拼成“大红花”,有的用正方形和长方形拼成“房子”“大树”“娃娃”“汽车”等。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他们不仅能按照教师提示的方法拼图,有的还可以将图形按照同样形状、同样颜色、同样大小进行分类。

五、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家长的资源,以达到家园共育的目标 幼儿的第一任教师是家长,所以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发动家长,和幼儿齐动手,收集废旧的物品及半成品材料,制作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材料和玩教具,这样可以让幼儿和家长知道哪些废旧物品有使用价值,例如,用易拉罐可以做成各种造型,如“花篮”“大树”“不倒翁”等;用旧袜子做成“毛毛虫”“乌龟”“布娃娃”等,这既培养了幼儿勤俭节俭、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还增强了家长与幼儿的密切联系。

总之,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蓝。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么样的刺激,得到怎么样的印象。”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艺术、快乐和谐、美观舒适的教育环境,为每一个幼儿的一生,成功地奠定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富有个性的发展。

篇5:幼儿园教育环境项目教学的研究论文

幼儿园教育环境项目教学的研究论文

幼儿园教育环境项目教学的研究

苏州常熟市石梅小学幼儿园 杨黎娟

一、解读教育环境――“第三位教师”

教育环境的研究是个古老的命题,产生于学校教育之始,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择校而居,优化教育环境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教育环境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与幼儿活动的基础。宏观的教育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微观的教育环境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狭义的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又有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之分。物质环境中教育场所、教育设施、活动室、班级规模、人数等的设置,精神环境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交互作用时产生的活动氛围、人际关系等的处理,都对学校教育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发幼儿园的教育环境,需以幼儿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以幼儿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花草树木、鱼鸟虫兽等环境要素以及幼儿周围现实存在或正在发生变化的环境作为基本内容,从而引导幼儿在感知、欣赏、体验教育环境中,充分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在瑞吉欧教育系统中,也把环境作为每个班级两位教师之外的“第三位教师”。因此,本人以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立场,从构建微观的学校教育环境人手,研究物质环境如何有效支持幼儿的发展,从而达到优化幼儿的精神环境。

二、构建教育环境――由项目出发

那么,如何构建支持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呢?本文引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幼教工作者们创建的项目教学,对优化教育环境展开实践与思考。所不同的是,瑞吉欧的项目教学是一群幼儿一起深入探索某个独特主题的活动,即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的较长期深入的项目探索教学,而我们的项目教学则更关注集体活动,兼顾小组活动。

(一)唤醒环境篇

幼儿园不管新旧,不管配备的设施多么齐全,真到用的时候,还是会有老师抱怨:没有这,没有那。其实,当我们无法改变既定的物质教育环境时,我们可以改变的还有自己,改变以往一直以来对教育环境的理念。如:楼梯不一定仅仅是楼层之间的通道,体育活动不一定要在宽大、安全的操场上开展,滑梯不一定是顺爬的,蚂蚁也不一定是让人畏惧的……环境是弹性的,可以由幼儿与教师不断地进行修正,并回应幼儿与教师们的需要,让他们能成为建构自己知识的主角。

抛弃以往种种既定的理念,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除了没有的,我们有些什么?有数不完的石阶、长长的楼道、亭台水榭、为数不多的参天古树、爬来爬去的蚂蚁……根据课程需要,我们首先要培养一双唤醒环境的眼睛,唤醒环境中那些被忽视的要素,并把它们开发成我们需要的教育环境。比如唤醒我园的中庭,把它们开发成为幼儿所用的“广场”项目,就如成人世界里的广场一样,一个幼儿可以见面、聊天、讨论、休闲的地方,鼓励不同的活动,让讯息在“广场”川流不息。每年初夏,江南都会出现连续阴雨的天气,虽然限制了孩子们的很多室外活动,但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唤醒梅雨季这一自然景象:观察天空的变化,观察人们走路速度的改变,行人走路的姿态,积雨的路面,雨滴打在树叶、车顶或路面的景象,这些都可以用画笔记录下来,探索“雨中的城市”这一项目。

(二)开发环境篇

当教师们具备了唤醒环境的眼睛,接下来需要做的便是开发这些环境。任何项目的开发,需要预设目标,评估幼儿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兴趣,协助幼儿设置一个适当的情境。因为,只有通过预设后的评估和评估后的情境创设,才能让幼儿在真正适合他们的情境中寻求探索的可能。以下我们用“蚂蚁”“楼梯”项目详细阐述如何开发适合幼儿的环境。

1.“蚂蚁”项目

由于石梅园建于虞山南麓,蚂蚁多不胜数,经常会爬到孩子们的身上,惹来一阵阵的尖叫。面对这样不甚友好的邻居,孩子们却还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观察它们,时常会有孩子来向老师报告:“老师,我看见一只超大的山蚂蚁,它在搬我们掉在地上的饼干屑。”“老师,我发现一个蚂蚁洞,好多蚂蚁在往里面搬东西。”“老师,我发现蚂蚁爬到了树上。”“老师,我发现很多蚂蚁在搬一只死掉的虫子。”……大人的紧张情绪并没有减弱孩子们对蚂蚁的兴趣,那么我们何不把它们列为我们观察的对象,和孩子们一起开展研究“蚂蚁”的项目教学呢?

(1)预设目标

预设的目标仅仅是教师在开展项目之前的一个预估,随时可以根据项目的发展进行修改、调整和扩充。

(2)评估幼儿对蚂蚁项目相关的知识和兴趣

在评测幼儿对蚂蚁的知识时,发现孩子们仅仅停留在观察蚂蚁在做什么的表象上:蚂蚁在搬饼干屑,蚂蚁在搬树叶,蚂蚁在爬树,有一个蚂蚁洞,蚂蚁在搬我们掉在地上的米粒,蚂蚁们在搬一只死掉的虫子,蚂蚁爬到了某某的身上……综合分析,笔者发现孩子们比较关注蚂蚁在做什么,并对它们搬的食物感兴趣。(论文范文 )从评估幼儿对蚂蚁项目相关知识和兴趣的过程不难看出,项目教学中的评估强调幼儿选择,教师评估,最终生发出适合幼儿的项目,区别于以往整合课程中的评估,以往的评估放在课程实施之后,课程内容也是由教师选择,幼儿仅有参与者的身份。

(3)协助幼儿设置第一个情境

第一个情境的设置区别于项目活动中的其他情境设置,因为第一个情境的创设,大部分都是由教师根据上一环节的评估所创设的情境。但是需要教师明确的是,在接下来的项目教学中,掌握适时退位的时机,把项目的自主权还给幼儿。

“蚂蚁”项目中,根据评估,教师协助孩子们设置的第一个情境是“喂蚂蚁”。一听到这个提议,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惊讶表情来。活动前,孩子们准备了各种食物,饼干、薯片、糖、水果、树叶、菜叶……活动中,孩子们发现蚂蚁喜欢吃饼干屑、饭、糖、薯片等,而不喜欢吃菜叶、树叶等,他们觉得蚂蚁和小朋友一样挑食。根据孩子们的疑惑与探索欲望,引发后来的一系列探索活动。

2.“楼梯”项目

长久以来,楼梯被认为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仅仅作为楼层与楼层之间的通道,孩子们每次上下楼梯时老师们总不忘再三提醒,尤其是当小班的孩子上下楼梯时。朱静怡老师说过:“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在路上行走时,大路不走走小路,好路不走走差路。但越是成人限制的场所,越能激发孩子探索、游戏的兴趣。”那么楼梯如何才能被开发为孩子们游戏的场所呢?

(1)预设目标

相对于蚂蚁,楼梯是一个静止不变的教育环境,没有游戏的赋予,“楼梯”可以预设的目标比较单一,也不具有可开发性,因此在制定“楼梯”项目的目标时,确定为根据每一个具体游戏来预设相应的目标。

(2)评估幼儿对楼梯项目相关的知识和兴趣

幼儿对楼梯的知识和兴趣是毋庸置疑的,孩子们都知道楼梯是什么,应该怎么走,更知道楼梯是老师不允许玩的地方,但内心对“玩”楼梯的渴望从他们每次走楼梯的姿势便可看出。

(3)协助幼儿设置第一个情境

“楼梯”项目的关键点在于协助幼儿设置的第一个情境。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的特点,楼梯项目的开展被安排从小班幼儿开始。第一次,老师预设了拖拉游戏。以往我们一般会选择较大、安全的室外场地开展拖拉游戏,但发现很多孩子玩一会儿就没有兴趣了。在“楼梯”项目中,孩子们拖着自制的玩具小车,上楼梯,走过长长的楼道,下楼梯,拐一个弯……在上上下下的游戏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快乐,他们不用再躲着老师在楼梯上偷偷地玩了,而孩子们有了需要照顾的小车,动作变慢了,老师们也不用那么紧张了。拖拉游戏也仅仅是“楼梯”项目中老师预设的一个引子,在下一步的开发和应用中,需要由孩子们自己去寻求可探索的问题和可开发的游戏。

(三)利用环境篇

利用已经开发的教育环境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是教育环境项目研究中的中心环节,如何更好地利用环境来开展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时刻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着重突破的难题。

1.让教育环境开口说话

教育环境本身是不会开口说话的,但幼儿在与其互动中,能赋予环境生命,发挥环境更大的作用。意大利幼儿教育家马拉古奇也认为:所有幼儿园里的事物以及所使用的物品、材料不应被视为是被动的物质,相反的,是靠着幼儿与教师积极主导而成的有意义的情境。我们重视环境,因为环境有能力去组织、提升不同年龄者之间的愉悦关系,创造出美好的环境,提供变化,让选择和活动能更臻完善。比如“楼梯”“广场”项目的开发,使楼梯与中庭成为孩子们游戏、休闲的场所,孩子们能在楼梯上跳跃、倒走、爬行……能在中庭看书、交谈、健身、休息……在“蚂蚁”“雨中的城市”项目中,孩子们与蚂蚁游戏、与连绵的雨季对话。由此可见,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环境的潜能,老师更加关注教育环境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2.让教育环境辅助课程教学

热爱大自然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天生对自然环境中的水、土、空气、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会乐此不疲地连续观察和亲近身边的一根草、一朵花、一洼水、一只小虫……从中获得无穷乐趣。以幼儿的生活环境为项目开发的前提,强调“在环境中的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环境辅助课程教学的目标。以下我们借助几个实例来谈一谈教育环境辅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蚂蚁”项目,在研究有关蚂蚁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也组织开展有关“蚂蚁”在各领域的活动,如语言领域开展蚂蚁剧场、创编小蚂蚁的故事等活动,体育领域开展蚂蚁搬豆、蚂蚁过河等活动,艺术领域开展绘画蚂蚁的巢穴、蚂蚁连环画等艺术活动。

“雨中的城市”项目,通过观察天空的变化,观察路上的`行人、雨滴下落的路线等,以此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活动:雨,建构活动:雨中的城市,体育活动:雨中的行人,语言活动:下雨了,等等。在一个个项目活动中,挖掘与课程的结合点,达到辅助课程教学的目的。

3.让教育环境向社区延伸

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范畴里,周围的社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放眼幼儿园周围的社区环境,有石梅广场、消防中队、美术馆、读书台、军营、图书馆、邮局等,将这些资源纳入项目的开发与应用中,成为支持儿童发展的又一重要的环境要素。比如在幼儿园后山开展的登山运动,几次活动下来孩子们觉得后山的台阶不再具有挑战性了,经过协商将登山运动延伸至周围社区――西城楼阁。

(四)幼儿自主开发篇

马拉古奇说:幼儿学校必须能够回应幼儿,就像是一个广阔的掷绳索套牛的竞技场,幼儿在那里可以学习如何驾驭一百种马匹,不管是真实的或想象的。如何接近一匹马、如何抚摸它、如何站在它旁边,那些都是一种艺术,是应该学习的各个层面。假如有规则,那么幼儿将学习规则;假如幼儿从马上掉下来,他们将再回到马上;假如需要特别的技术,那他们要仔细地观察更熟练的同伴,甚至讨论问题或从成人那里学得经验。是的,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幼儿园自主学习如何驾驭一百种马匹,哪怕是从马上掉下来。将马拉古奇的这一理念应用于教育环境的开发,即教育环境的唤醒、开发、利用,最终是为了唤醒幼儿的自主学习,协助幼儿通过协商、对话、规划、记录,自主地开发项目。

1.协商

协商,顾名思义,是指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项目教学摒弃了以往以幼儿为中心或者由教师来主导的教育理念,强调由幼儿发起并由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决定的协商式教学模式。比如“广场”项目的开发,开始由教师发起,当孩子们感受到“广场”不仅仅是可以走过的通道,还能在此逗留、休息时,孩子们就有更多的点子出现,“如果这里放一些沙发就更舒服了,又能坐着还能躺着”“还要有一些书”“我去过雕塑广场,那里还有健身器”……此时教师就是一位协商者,在倾听、观察孩子的基础上,探究、分析幼儿兴趣背后的原因,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共同协商以取得一致意见,让“广场”成为孩子们想法降临和出发的地方,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2.对话

我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说话,有时候我们听自己说话,有时候听别人说话,而对话比说话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对话意味着对别人的意见做一种反思性的探索和努力去了解其中的涵义,是学习过程中的声音。举一个“蚂蚁”项目中对话的例子:

幼儿1:你看,蚂蚁爬到了树干上。

幼儿2:哦,它会不会摔下来?

幼儿1:不会的,你看它已经爬上去了。

幼儿2:爬到上面就会摔下来了。

列举幼儿所说的内容:蚂蚁、爬上了树干、可能会摔下来、可能不会摔下来,但是要真正了解幼儿所说的,就必须把它当做“对话”来探讨与思考。我们可以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下定论?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之间会出现分歧?将幼儿之间的说话作为“对话”,试着探究幼儿谈话的涵义,有助于帮助老师在项目开发中寻找假设和差异,也为孩子们的下一步自主开发提供探讨点。

3.规划

什么是规划?我们大致可以解释为幼儿记录下计划或解决方式的活动,一幅画就可以是一种“规划”,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开展活动或建立某项事物。还是用“蚂蚁”项目来举例,第一次“喂蚂蚁”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对蚂蚁的食物产生了疑问,蚂蚁究竟吃什么呢?针对这个疑问,老师在聆听幼儿的对话之后,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规划和解决“蚂蚁吃什么”的疑问。有的小组继续用各种食物来喂蚂蚁,并将这些食物进行了分类,观察蚂蚁的实际进食情况;有的小组用查资料的方式,将图书馆、网络纳入他们查阅的范围;还有的小组找出一个蚂蚁窝,看看蚂蚁的家里究竟藏着什么食物;等等。孩子们在自主规划的过程中真正把自己当成了活动的主人,在实施的过程中探索和验证他们自己的假设。

4.记录

记录的目的在于解释,而不仅仅是展示之用,幼儿活动的过程可视为“记录”,但幼儿所画的单独一张图片、一张表格不能被视为记录。比如教室的墙面上展示着照片、幼儿的作品、文字公告栏等,通过这一连串过程片段可以了解整个项目是如何实施的,这就可以被视为记录。

协商、对话、规划、记录是自主开发过程中四个重要的组成要素,盘旋、交错呈现于幼儿自主开发项目的活动过程中,“规划”改善“记录”,“记录”检讨教学,同时增进对“对话”的思考,共同建构幼儿项目学习中的自我学习与自我获得。

环境教育项目教学的研究,带领我们翻越高墙,试着倾听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探索儿童,发展儿童,教育儿童,并向儿童学习。

三、完善教育环境――让教育环境回归

教育环境的项目开发还只在探索阶段,没有既定的探究模式,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不断更新、修正与完善,下一阶段需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1.如何把握每一个项目开发的不确定性

教育环境项目教学的研究具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如:教育环境开发的不确定性、幼儿兴趣走向的不确定性、探究程度的不确定性、项目开发模式的不确定性等。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如何把握每一个项目开发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更好地开展活动。

2.教师在教育环境项目开发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团队动力

由于项目开发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也制约了教师团队动力的挖掘,研究过程中往往是由教师单个个体或者教师多个个体开展各种在小范围内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式不利于教学模式的推广。随着项目开发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的突破,充分挖掘教师团队的动力,以点带面扩大教学研究范围

3.将精神教育环境列入项目的开发

幼儿园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显然物质教育环境单方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势必要将精神环境也纳入我们研究的范畴,从而全面构建支持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

篇6:环境教育论文

环境教育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发展素质教育,而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师范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师范地理教学质量。本文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参考分析相关研究文献,阐述并分析了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关键词:地理;环境教育;重要性;作用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防治环境污染、实施可持续发展全人类的共同选择。在我国,政府部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策略。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环境教育日益重要。在师范地理教学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能够提高广大师范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能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自觉保护环境,并期待他们能把环保观渗透到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1认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环境问题也日益体现。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是21世纪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现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略。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方略,能够为人类树立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法。这些新价值观是环境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根本上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浪费。这种对环境的损害行为,之所以长期存在,与人们的思想高度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能够正确的看待环境问题和并掌握环保方法,自觉的投入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保持对环境保护的'敏感度,从自身做起,不做有损环境的行为。我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储备知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提高广大青少年环境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如果他们能够接受积极、科学的环境教育,就能够掌握扎实的环保知识,具备实用的环保技能,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自觉自愿的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并能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2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2.1增强地理教学的环境意识。

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等世界性环境问题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现阶段推行的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授课内容。近年来,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发展,环境教育与地理课程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原本地理学科的授课内容,也以环境教育理念为介质,进行了重新的分化和组合。全新的地理教学体系,对“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环保问题的重要性”等知识加以突出,“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地理教学的主线之一。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逐渐增强,使得地理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都显著提高,地理的教育功能得以深化,环境教育逐渐成为地理学科培养的核心内容。从另一个角度看,地理教学目标中对于情感态度、思想观点、行为参与等方面的内容,将以环境教育为开展核心,进展的更加生动想象。在师范生的地理课堂教育中,培养出热爱地球、节约能源、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公民,如果实现这一目标,那真是受惠几代人,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2.2丰富地理课程的相关内容。

根据新课标和教育大纲的相关规定,地理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能够与他人通力合作,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观点、方法和技能,在人与环境的问题上,做出独立、恰当的判断;形成科学思想体系,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行的地理教材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有关环境教育的素材,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从地理教学体系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环境教育内容约占1/5,普通高中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直接相关的内容约占1/4。除此之外,授课内容还包括很多间接的有关环境的知识,很多地理知识的表面并未体现出环境教育的内容,但经过系统、深刻的挖掘,还是能够找到与环境教育的联系点,这些内容也对环境教育进行了充实,是生物、化学、物理等课程无法比拟的。

2.3倡导人与地理的和谐相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地理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近年来,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多,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转变,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形成环境教育的根本观点:人与自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够谋求人类的可持续的发展。如果人类盲目追求近期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最终给人类带来贫困和威胁。作为有环境保护意识的青年学生,必须充分的认识到环境问题严重性,从生活点滴做起,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策略,在未来能承担起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任,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是指在环境教育目标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够系统的学习环境知识,并且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实现对环境问题的初步判断和简单评价,这才是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本文列举了并分析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给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邓小辉,李雪芬.地理教学中以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为目的的环境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4,05:34-35.

[2]孙勇焕.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21-123.

[3]何佩琼.可视的环境教育———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新尝试[j].环境,2010,s2:41-42+44.

[4]田亚平,常昊.探究式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模式与案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6:113-116.

[5]张亮.乡土地理教学在新课程地理教育中的作用———我在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3,02:86.

[6]宋建红.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对学生环境认知影响的评价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5:117-118.

篇7:教育环境论文

教育环境论文

摘 要:与人类生存及未来发展休戚相关的环境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和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而肩负培育理想人格、造就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及形成社会风气等重任的道德教育能否与其进行科学的“整合”,从而形成一门新的高等教育课程,将是本文考察的重点。文章试从环境道德教育课程问题的提出、实施的必要性、实施原则、实施过程及实践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考评与分析。

关键词:环境教育;道德教育;环境道德;课程;定位

环境的失衡是人类肆意掠夺和无度的开发结果,也是人类违背自然、违背自我道德约束和自我控制的恶性结果。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在开发、利用、改造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人类活动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已经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人们愈来愈意识到这是关系人类生存和未来的大问题。为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有效地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环境教育”这门新的课程在世界范围内应运而生了。众所周知,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始于人类出现之日,人类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无不贯穿于对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改造之中。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创造出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环境。本文试图通过将环境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合二为一”,企图在两者之间寻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提出环境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中实践的初步理论及其前景展望。

一、环境教育的界定

环境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就环绕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 第比利斯国际环境教育大会下的定义是:“环境教育是各门学科和各种教育经验重定方向和互相结合的结果,它促使人们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之能采取更合理的行动,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从上述定义看来,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展开的。现在一般认为,学校的`环境教育除了专业教育是为了培养环境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外,其一般要求是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规范,以及利用、改造、调控和优化环境的能力。关于环境教育的目的,《贝尔格莱德》指出,环境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是成功地使个人和公众理解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复杂性质,这些环境都是生物、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的结果,并且成功地使个人和公众获得知识、价值标准、观点和实际技能,以便负责有效地参与预计和解决环境问题以及环境质量的管理。由此可知,环境教育是以实现保护环境为目的一种教育,是培养人们能够理解和评价人、文化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的过程。由于环境问题形式多样,错综复杂,因此,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很广泛。

当前人们共同关心的环境教育内容是: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广泛,大致包括空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治理、土壤的污染与净化、环境噪声及其控制。除此以外,环境教育的内容还有: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环境管理与监测、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标准的基本知识等等。

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换回的损害。” 而在濒临绝灭的物种中,有99%是因为人类的入侵。如果不停止,后果将不堪设想。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确实非常严重,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但主要还是集中于固体污染物污染;噪声;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如整个世界沙漠化的面积已达40多亿公顷,遍及100多个国家。上述情况表明,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正面临着种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威胁。

二、环境道德教育课程问题的提出

普通狭义上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与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实践是相通的。因而我们可以制定学校德育目标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序列,并且还有可能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子道德教育序列。广义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纯粹世俗”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仅仅取决于只对理性适用的那些观念、情感和实践的教育。或曰,“一种纯粹理性主义的教育 ”。道德的内核包括纪律或约束、群体的合作精神、自主或自觉、理性等。这些要素无一例外地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过来讲,这也正是环境保护的终极目标,而环境道德教育恰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环境道德教育强调教育中的环境道德观的养成教育。环境道德观,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理念、习惯或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这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目标。环境道德教育就是要特别注意认真帮助学生去思考和检查他们陈述出的信念、态度以及价值观是否与自己的行为一致。环境教育、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及其环境道德观之关系可参见下图所示。在图中,环境教育和道德教育像其他各种分类教育一样分属于(大)教育中,而环境道德教育(课程)则是前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它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科学、合理地相互渗透,但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环境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环境道德观的树立。步步高论文发表网是为广大评职称客户提供全文方位的教育教学论文下载、德育教育论文快速发表服务的首选网站。

三、环境道德教育问题提出的紧迫性

生态环境恶化、对大自然错误的开发、利用和改造是人类环境道德观错位、基本道德“缺失”所致。对于人类而言,可悲而可怕的不是面临资源的奇缺、自然灾害的频仍,而是对自身错位的道德价值观的缺乏认识,这才是最大的“灾难”。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说过:每一个研究人类灾难史的人都可以相信,世界上大部分的不幸都来自无知。无知源于道德水准的低劣和对社会其他成员的缺乏责任和合作精神,采取了对生态的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行动,使人类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产生了负效应。按照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或称第六阶段)是指个体自我的逻辑完整性、普遍性和一致性的伦理原则,依据这一伦理原则所做出的道德决定,应该是公正、互惠、平等、尊重他人的尊严或遵守法律和社会契约,剔除功利主义。 这些原则恰恰与人类对环境的无度破坏和无节制的功利行为相悖。要使地球成为人类安全、舒适、洁净的永久性栖息之地,关键在于我们人类自己。

环境教育现在已在许多国家已开始行动,如美国是最早倡导并实施环境教育的国家,在196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学校就开始讲授环境保护知识。1970年10月又颁布《环境教育法》,1971年,全美教育协会发表题为《70年代以后的学校教育的报告》,进一步倡导环境教育。美国的环境教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次会议全面地讨论了各种环境问题,正式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推动了国际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会议正式肯定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的名称,并在其96号建议中明确了环境教育的性质、对象和意义,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国际合作框架。它指出:“……采取必要的行动,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环境教育规划署。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涉及校内外各级教育,对象为全体大众,尤其是普通公民……以便使人们能根据所受的教育,采取简单的步骤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环境” 。根据这一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力合作,于1975年建立了国际环境教育规划署(ieep),发起进行全球范围的环境教育规划。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教育活动正在蓬勃开展起来。继美国之后,日本、德国、瑞士、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匈牙利、印度、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开展了环境教育。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我们过分关注了一些“形式”的东西,如各种“重要的会议”或各种“宣言文件”,而不去注意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环境道德观的教育(或曰环境道德教育)。在环境教育正式开展30多年后,我们重提环境道德教育,应该说是有点晚,但放眼于未来,我们的觉醒并不算太过于滞后。环境教育的本来性质就是“跨学科”的,所以我们以前所开展的“环境教育”的成绩是不可抹杀的,并且我们的教育内容中已经有意或无意地加进了诸多环境道德观的内涵。

篇8:环境教育的论文

幼儿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环境的好坏,将取决于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知识水平,环境教育应从幼儿抓起。

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现代幼儿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责任。同时,环境教育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幼儿一出生就接触环境,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及个性养成的重要时期,幼儿期的教育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良好的环境对幼儿发展起促进作用,在幼儿园中开展环境启蒙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指出“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初步的环保意识”。

因此,环境教育应从幼儿抓起。但是,如何提高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质量是我们广大幼儿教师思考的问题,经过努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幼儿园环境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

一、从感知入手,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生态与环境的好奇与兴趣

1、身临其境,引发幼儿喜爱洁净环境的共鸣,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

由于幼儿的年龄正处于情绪化阶段,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支配,而他们的情感又十分外露、鲜明,抓住这一点,我们带领幼儿观察感受幼儿园附近的两条被污染的小路和被污染的海滩,让幼儿发现路面和海滩上的垃圾,被污染后的味道及惨状,鼓励幼儿想办法来改变这种现状。小朋友纷纷提出建议,通过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应该写信给环保局的叔叔、阿姨,请他们采取措施改变路面和海滩的面貌。再带领幼儿参观黄道周公园、风动石景区感受洁净的家园。

2、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欲望我们以幼儿的生活为主,设计了多种的活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如通过文学作品形式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坐火车》来感受散文中“绿绿的一片”、“绿油油的麦苗”“黄黄的一片”、“金黄的油菜花”;等优美的语言,大自然中优美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幼儿从散文的优美意境中激发了自己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幼儿初步感受到美丽的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愉悦。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向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得到的效果。有的教师通过故事、儿歌《瓜瓜吃瓜》、《小猫为什么钓不到鱼?》、《花儿好看我不摘》等来进行环保教育,教师通过边讲故事边、让幼儿分析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后果,再引伸到日常生活中。他们该怎么做,这时可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他们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每个人都应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

而中学习动物歌曲时,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让幼儿观察动物外形的同时,向他们讲述自然界中各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知道滥杀动物是会破坏整个生态平衡,人类必须爱护动物不随意捕杀,应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另外,专门开展《我们爱地球》绘画比赛,让幼儿思考、表达如何爱地球?融故事、儿歌、音乐、美术游戏、表演为一体,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加以滲透。我们还组织幼儿利用费旧材料进行手工制作,这也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形式之一。垃圾是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丢弃物,垃圾在幼儿的眼里原来是无用的东西,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从小懂得节约资源,变废为宝。

教师们用灵巧的双手将一些一拉罐、矿泉水瓶、纸筒废挂历、旧报纸等制成精美的装饰用品、有趣的玩具。用它来装点我们的活动室。使得幼儿迅速地加入了利用垃圾的再创造行动行列中来。在幼儿手中,一个废纸杯变成一只可爱的小兔,几个烟盒变成沙发、衣橱,几个果冻杯变成风铃等。幼儿不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真实感受变废为宝的乐趣。“六一”节,我们还组织了“绿色环保小制作”活动,到活动最后让幼儿将制作的“时装”进行表演,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幼儿不乱扔垃圾的文明行为习惯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融会贯通,将环保知识随机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做个教育“有心人”。我们班教师的环保意识较强,平时都会密切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进行环保教育。如:幼儿乱摘花、乱丢纸屑、果皮,随地吐痰或洗手后不及时关水龙头,以及自由活动时高声喧哗等现象,我们教师就会及时晓之以理,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对幼儿的日常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强化那些对环境有利的行为,使幼儿这些良好的行为逐渐成为幼儿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行为,并逐步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使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小环境做起。

三、以情促行,让幼儿的环保意识、态度转化为行为,把幼儿园的环保教育落到实处

1、讨论、达成共识

在前面各种活动的基础上,让幼儿一起来讨论,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通过热烈的谈话、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要发明一种垃圾清理机,来清理路面上的垃圾;有的说把垃圾捣啐做成砖瓦,用来造房子等,最后还决定在幼儿园里开设一个“废物回收站”。

2、从自己做起,人人参与

幼儿园的“废物回收站”清楚地出现在显眼的大门口,提示老师、幼儿、家长等所有人,都自觉地从我做起,把各种废物积极主动地分类投放到“废物回收站”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行为。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配合,主动协助幼儿完成使命。

3、监督他人,让全社会的人来自觉执行

幼儿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督促他人。在幼儿园要督促同伴;在家督促父母、长辈;在公共场所督促不文明的人做文明的事。例如: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能主动拣起地上的落叶、纸屑扔到垃圾箱里。使我们看到了希望。

四、以点带面,让幼儿的环保行为变成大家的榜样,把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推向社会

保护环境的教育虽然很重要,但这只是一个点,废物回收活动更是保护环境的一个小点,但这一个点,渗透到幼儿的心灵中,对幼儿自己,对幼儿的家,对社区,乃至对全社会,都象是一股清泉,“润物细无声”。让我们的国家更昌盛,我们的社会更具生命力!

当然,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还是一门十分年轻的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它将会日渐成熟。让我们大家都来为生态平衡出份力,开创环境教育的新篇章。

篇9:环境教育的论文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紧迫性

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在环境教育上存在一些明显偏颇。如中学历史教材从社会角度诠释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但忽视了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分析,对环境保护的内容很少涉及。而我们的日常历史教学,往往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却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至自然、生态环境常常被排斥在历史教学之外,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被割断。

然而,从古至今,人类粗暴地对待环境,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构成了对人类自身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由于不合理的水利灌溉和过度烧荒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衰落了;印度哈拉帕文化,由于掠夺性开垦荒地,使土壤草皮化和沙漠化,也衰落了;由于几百年狂滥的农业开发、毁林开荒,玛雅人失去了沃土,也失去了曾孕育玛雅文明的基础,最终,玛雅人从地球上消失了。

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出现了“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的状况。到了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工业废水、汽车尾气,以及人们谈之色变的“疯牛病”、口蹄疫、sars、沙尘暴等问题。人类的过分开发带来的地球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尊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法则的惩罚。

面对当今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发展中的环保内容,在吸取先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使学生提高对国家、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1、挖掘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虽然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完整、系统地体现出来,但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环境问题已包含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负面影响中,只要历史教师加以深入分析,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例如“北京人”(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说:“那时的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而在“黄帝的发明创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开篇第一句,说“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有个黄陵县……”。于是,笔者提请学生注意,中华民族的祖先之所以选择了黄河流域作为生存繁衍的地区,无疑是因为那里森林茂盛、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而现在的这些地区已成了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

这么大的历史反差是怎么造成的?答案只有一个:人类的过度开垦。“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烧光了山上的森林;过度放牧,牛羊啃光了地表的植被,使土壤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一部分田地被暴雨毁坏了,人类只能向仅存的少量山林进军,而森林进一步遭受破坏,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如此恶性循环,终于形成了今日贫瘠的黄土高原,这样讲解能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森林、保护水土的重要性。

再如在“张骞通西域”(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西汉初年,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在“玄奘天竺取经”(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一目中讲玄奘用两年时间经过20几个国家,终于到达印度。为了进行环境教育,笔者作了补充,告诉学生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描述当时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繁华景象:“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更有“七里十万家”。然而,历史发展到今日,昔日鼎盛繁华的西域三十六国,早已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四望黄沙,城垣倾颓”,森林毁灭,“黄龙”肆虐,古代文明就这样一个个被黄沙所埋没。

中国文化史的许多内容均是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教材介绍贾思勰及其农学着作《齐民要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时写道:“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他着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我们可以从剖析历史上的重农抑商、经济开发等措施入手,对学生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历史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教科书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史实和依据,历史教师应通过有机的渗透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特殊的环境教育作用。

2、联系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历史教师应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例如,在讲授“我国国都由西安向北京转移的原因”时,笔者先提出“为什么元朝以后我国都城长期设在北京”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生态环境方面查找原因:两宋以来,黄河中下游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入海口长期在天津至淮河一带摇摆,黄河的长期泛滥破坏了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故元朝以后的都城迁至了远离黄河的北京,经济重心也完全转到长江流域,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然后,联系现实,如4月,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十几次较大范围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其强度和密度为历史所罕见,京津地区学生亲身感受,深受其苦。经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大家明确了人类对资源过度开发使生态遭到破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现在的都城北京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就是其中典型事例,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环境大国,她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现在我国环境污染十分严峻,其中大气污染有扩大趋势,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水污染继续扩大,主要江河湖库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78%的城市河段已不宜作饮用水源,50%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植被破坏,耕地质量下降,土质恶化扩展,每年流失的土壤有50多亿吨,全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15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且土地沙化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在增加,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中国环境问题已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总之,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3、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历史课外活动是环境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开展多种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环境破坏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具体来讲,活动可以采用义务劳动、课外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例如,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笔者组织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每周一天,利用业余时间捡拾校园垃圾,帮助食堂打扫卫生,擦洗楼道扶手等。组织学生深入所在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或相关部门调查了解大港几十年来的环境变化。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总之,中学环境教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的素质教育。面对21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其他学科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及责任心,为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篇10:环境教育的论文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种环境污染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影响到了人们在地球上的健康生活。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呼声。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类文明素质的构成部分。对于环境教育来说,高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十分合适的平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熟知化学环境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现文章主要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为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学策略

环境教育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善学生环境素养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高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能够满足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需求以及生态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

1、高中化学教学融入环境教育的目标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当前生态环境中化学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由于人们严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环境保护教育而带来的后果。而在高中化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高中化学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第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学旨在让学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第三,在高中化学中融入环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环境保护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习惯。

2、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

2.1在化学教材中融入环境教育

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就是将环境保护知识融入化学课堂中,结合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来进行教学,让环境教育与高中化学课堂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化学教材中不同的的知识点来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进行硫与硫的化合物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酸雨危害、温室效应、硫酸的用途及其污染、酸雨的酸碱度测定、大气污染与防治等环节保护内容;在进行氮元素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n2o导致温室效应的过程,no2、no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的处理,磷元素与人体健康、无磷洗衣粉导致富营养化污染等内容;在进行烃类物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有机物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甲烷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氟氯烃导致臭氧层破坏等[1]。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在进行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机的结合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化学污染与化学环保知识,这样一来不单单可以让学生巩固复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同时还能够更加清晰的掌握化学物质对人类影响的双面性,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2.2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环境教育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门,化学实验拥有其他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并且形成各种成分复杂的废液或废渣。因此,化学实验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教师要对化学实验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切忌在实验完成后随意丢弃实验废弃物。在开展化学实验前做好装置封闭性检查,在制备毒气的化学实验中需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铜的化学实验中,可以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进行点燃处理,不单单避免了气体毒害,同时还形成了热源。又例如,在进行氯气制备的化学实验中,只需要使用碱液将尾气进行吸收处理就能够避免化学实验过程中毒气的泄露。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能够养成节约使用化学物品的习惯,指导学生对化学物品进行回收再利用[2]。很多学生在使用化学物品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都不考虑到物品的用量,往往存在着浪费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来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其定量的意识。例如,要制备1升的氯气,大概需要4g二氧化锰,则需要使用天平准确获取用量,不能再出现浪费的情况。

2.3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

高中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平台。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例如,在硅酸盐工业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教授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的硅酸盐工业生产的建筑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体污染、气体污染、固体污染十分常见,因此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来融入环境教育[3]。例如,在进行有机化学知识点的教授中,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当前空调、冰箱所使用的拂绿烃类、护肤品、塑料制品都是生态环境污染的来源;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十分容易被人体呼吸道、消化道与皮肤所吸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甚至会导致组织蛋白坏死;水体污染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现象,导致水体产生污染的原因包括无机污染、有机污染等。大气污染:在大气污染中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是主要的污染来源,硫酸厂、硝酸厂所排出的废气是重要的污染来源。学生们日常接触的环境保护与生活现象都包含着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发现的眼睛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融入环境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高中化学教师要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根据化学教材、化学实验与化学课堂来高效的开展环境教育,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运用,将环境教育深入的融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吴婕.基于spss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03):23-25.

[2]张悦.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3,(05):51.

[3]蒋娟.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j].文理导航(中旬),,(09):49.

篇11:环境教育的论文

摘要:现阶段,随着新课改及创新教育的不断推进,给我国高校的环境监测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环境监测科学发展的实际所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积极的加强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改革力度,不断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以此来满足环境监测发展所需。本文主要针对创新教育背景下,如何加强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教育;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树立创新教学理念

首先,我们要想培养更具有创新理念的人才,我们就应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着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教师是否拥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可以说是创新教学理念的关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根本目标,通过不断的教学,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来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往往过于注重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老师才是主体,一切教学都是围绕老师展开的,而在创新教育下的教学观念,教师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权威性,而且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存在,从而在环境监测课堂学习当中,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更新教学方法及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一)优化教学方法

其次,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应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创新教学。例如,在环境监测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措施,以此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疑问、并穿插一定的兴趣点,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相应的讲解。并通过运用各种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促进学生由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变。例如:当我们在讲解空气采样点的设置方法以及设置原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对自己的校园的空气质量来进行监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最为合适。

(二)更新教学手段

我们在学习环境监测这一门课程内容的时候,会涉及很多的监测仪器的构造以及监测点的布置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利用语言一时半会是很难讲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的应用新媒体等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并结合课程的特点,制作出关于环境监测的学习课件,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环境监测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很多具体的实验操作都是非常的繁琐的,而且学生看一遍也是一头雾水,满脸的问号,这样一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实验教学,清楚的向同学们展示各种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整个监测流程,学生就能够了解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环境监测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也就自然而然的提上去了。

三、创新教学模式,以创新教育为目标,建立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新体系

众所周知,环境监测这一门课程拥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当中掌握基本原理以及内容。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都是老师进行讲授,并加以指导,学生在下面做实验,做完实验写报告。而且所做的实验内容大多都是一些验证性的内容,学生只需要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步骤来一步一步的进行操作就行了。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很完美的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此外,环境监测这一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之内,更多的需要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采样点布设等室外的实验环节。创新教育环境下,我们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将此作为根本的教学目标,不断完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还应积极的鼓励广大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在基础实验当中,大多是进行一些水质监测、空气质量检测等,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正确的监测步骤以及监测方法,这些大多都是一些分析性、验证性的实验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了能够充分的提高学生的检验测试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全程监测能力,我们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设立相应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试验范围。例如:可以设置“特征废水水质监测”这一综合性的实验内容,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各种水质指标的监测能力,而且还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污水处理工艺中废水中污染物的处理效果。通过不断的创新环境监测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及开发应用能力。

四、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及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最后,我们还应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以及教学评价体系。

在创新教育的教学背景下,以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为基础,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综合发展相结合,采用“合格+特长”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例如:在理论方面:可以提高在口试等方面的力度,在实验方面:可以分为口试、笔试、实践操作三部分,最后在融入特长生的创新学分,积极的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五、结语综上所述,在创新教育背景下,全面加强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以生为本,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考核体系等措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