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途径论文(锦集14篇)-九游会网址j9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途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感谢网友“美美”向本站投稿了14篇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途径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途径论文
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途径论文
摘 要: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开始于幼儿时期,这个阶段可塑性很大,他们的是与非、善与恶、真与伪、好与坏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搞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品德教育 幼儿教育 培养
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现代教育要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幼儿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幼儿品德教育是培养幼儿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园、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家园共育,齐心协力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文明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是每位教师和家长必须明确的目标,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并不是孩子进了幼儿园,所有的教育都交给了老师。目标明确了,我们才有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家长要和老师经常沟通、交流,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偷偷地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玩,家长发现后要及时询问清楚,和老师共同商量教育的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二、以榜样为引导,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会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要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的引导落实到我们平时的言行之中。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巴黎答记者问时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是受益终生的。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教师应为人师表,规范言行,时时处处起到榜样作用。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的好人好事,都应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
三、利用环境开展渗透教育,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看似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实不然,环境对幼儿品质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我们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针对幼儿们爱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寓品德教育于幼儿园整体环境中,利用他们周围的人、物、事等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幼儿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宜人的环境中情操得到陶冶、身心得到愉悦,享受快乐的童年。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和教室进行布置,在教室、楼道、走廊、活动区域等环境中悬挂一些德育挂图、名人语录以及一些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的德育漫画等等,营造出一种氛围,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条楼道、每一块活动区域都发挥形象直观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们天天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儿园草坪上立着“花草在微笑,请你勿伤它”、“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等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时刻提醒孩子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比如在寝室悬挂“太阳爷爷睡着了,请安静入睡”的卡通图片,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不打扰他人休息。
四、知行统一,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巩固和升华教学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具体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习”就是实践的意思,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要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实质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教给孩子们一些礼仪礼节,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就会使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形成讲礼貌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语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隋波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成才之路,,(01)。
[2]程小玲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j].教育艺术,,(06)。
[3]刘桂云如何培养幼儿的道德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4]姚凤杰赵玉成浅谈幼儿时期的品德教育与引导[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4)。
篇2: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论文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论文
【摘 要】现在许多的幼儿存在着诸如任性、自负、过分敏感、依耐赖性强、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而幼儿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使其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有创新,能够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本文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心理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人们的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转变。大多数的家庭都只要一个孩子,使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的溺爱心理也越来越严重,这导致了现在幼儿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家长们只注重了幼儿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现在幼儿存在任性、自负、过分敏感、依耐赖性强、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不良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而学校教育和老师的影响则是社会因素的主要方面。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学校和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它需要双方密切配合与合作,才能更好完成这项任务。当前学校教育正尝试新课程改革,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与方式,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人的生理发育是按遗传规律出现的,在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兴奋抑制不平衡,经常有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表现,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幼儿的心理发育则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程,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学校的老师则是幼儿最尊重的对象,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加强自己的修养,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让自己成为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正确的教育态度应是和蔼可亲,切忌粗暴喝斥,甚至打骂,对幼儿的疑问要耐心的解答,切勿胡编乱造,要尊重幼儿,要使自己成为幼儿的朋友,教育方式要循循诱导,耐心讲理。
二、父母对幼儿的要求应合理,期望要适当,防止给幼儿造成过大的压力
“望子成龙”之心,每个做父母的都有,可不是每个幼儿都能“成龙”的,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提出合理要求。只要孩子努力了,不管结果是怎样的,我们都要给予肯定、鼓励,并根据结果来调整我们的期望值。另外,我们要正视孩子所犯的错误,寻找孩子犯错的原因,根据原因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批评教育,而对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不要吝惜自己表扬和鼓励,并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成人要用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影响幼儿,使他们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只有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正确面对现实,笑对人生。
三、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进取勇气
一个人是否具有自信心和进取的勇气,是他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关爱太多,担心幼儿受到意外伤害,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这个不准,那个也不许,使得幼儿失去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怯懦、自卑的性格,不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实际上我们要相信孩子,并且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幼儿去接受锻炼,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鼓励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勇敢的去面对,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加强意志力磨炼,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由于家长的担心和溺爱,现在许多幼儿的抗挫折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低下。要想让幼儿具备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小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遇到挫折时要勇敢面对,冷静处理,积极应对,使幼儿从父母和教师那里渐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要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要积极的引导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鼓励幼儿积极去克服困难,不能逃避,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力量,体验战胜困难的欢乐,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心理刺激。我们应有意识地创没情境和机会给幼儿制造挫折,磨练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培养其抗挫折的能力。
五、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合作的'意识
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而良好的性格是在与同伴友好相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就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父母和教师必须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才能增强孩子的合作能力,并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才能取长补短,适应社会,取得成功。
总之,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庞大工程,是细小、繁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父母或老师单方面的事情,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甚至游戏之中,通过多种途径、多个方位的反复教育,才能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陆燕.健康心理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浅析幼儿爱听好话的现状[j].教师,2010(33)
[2]张迎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
[3]周效英.如何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12)
[4]苏知劳.感受·体验·表达——刍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7)
篇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幼儿园中,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工作的重点,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正所谓生活亦教育,教育亦生活,在孩子迈进幼儿园大门的那一刻,教育就已经开始了。
习惯就是“简单的动作重复做,重复的动作认真做”,作为幼教工作者,要不断帮助幼儿认真做好每件事情,最终将行为变成习惯。
幼儿刚入园的`时候,面对班中那么多一样的物品,往往显得无所适从。虽然我们会为玩具贴上小标识,以便幼儿对照摆放,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在于,这些标识都是老师事先准备好,再指定给幼儿的,幼儿可能不喜欢、不想要,心理上总处于排斥状态,所以记不住。这时我们就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让他们选择喜欢的图案,或者索性带领幼儿制作自己的小标识,然后让幼儿自己去水杯架、毛巾架、床、鞋柜等地方进行张贴,这样的结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也正是孩子自我服务的习惯意识的开始。
再比如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培养,我们从洗手液的选择上就开始用心。好闻的,去污力强的,不伤小手的,更主要的是泡泡一定要多的,这样孩子们就积极主动地洗手了。老师再教给幼儿们一些与讲卫生有关的儿歌和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逐渐地养成了餐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可以说既得到了健康也获得了快乐!
然而幼儿园的教育也不是全能的。家长把孩子一送到园里,就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所有的教养工作全都放心地交给幼儿园,这种信赖感非常可贵,但是家长们要知道,孩子的培养需要家园配合,共同努力。
一些家长不经意间的错误做法能把老师五天的努力都毁于一旦。比如,家长普遍认为,有些事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麻烦。嫌孩子吃饭动作慢,饭粒掉在地上收拾起来非常麻烦,就抢过碗自己喂;孩子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索性帮孩子洗手;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结果穿反了,需要重穿,家长抱怨耽误了上班时间,从此每天都给孩子穿衣脱衣。家长逞一时之快的后果是造成了通常所说的“星期一综合症”--上个星期刚刚培养出的幼儿好习惯要在这个星期从头开始。
其实,小孩子的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好,家长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妨碍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发展。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是循序渐进、逐步积累、逐渐定型的过程,孩子的习惯养成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良好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统一认识,这样才不会使幼儿产生困惑。举个很小的例子,我女儿一岁蹒跚学步的时候,针对摔倒要不要成人扶起来的问题,我和我妈有过分歧,以下是我们的不同观点。
我:孩子刚学走路摔倒很正常,不用马上去扶,先给孩子尝试爬起来的机会,如果实在不行,再去给予适当的帮助。
姥姥:孩子摔倒了,成人应该马上去扶,因为她根本就没能力爬起来。
我:孩子摔倒后,不给她尝试的机会的话,成人永远不会知道她什么时候能够自己爬起来,她自己也不了解什么时候能够独立站起来。久而久之,她如果摔倒了就只会趴在地上等着成人来扶。
这种分歧一直延续到这一幕的发生:一次,宝宝摔倒了,她努力地想爬起来,可尝试了很多次还是不行,我妈刚要起身去扶,只见小家伙自己摇摇晃晃地爬了起来,还爬到一把椅子旁边,然后居然扶着椅子,自己站起来了,之后还拍起了小手,为自己鼓掌。我们把那一刻当做她真正学会走路的开始。从那以后,宝宝每次摔倒都自己想办法爬起来。现在她3岁了,依然是摔倒后马上爬起来,并拍干净衣服上的土--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成果。
因此,养成良好习惯需要家园配合,要将习惯转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和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样才算是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篇4: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论文
一个人既要有学识,又要有道德水准,道德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标准。幼儿在2-3岁时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已经基本接近成人,因此这段时间是幼儿道德教育的关健时期,利于其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性格,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期对幼儿进行道德认知教育。
1.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情感
健康的情感是阳光、是雨露,其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品性的养成以及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没有健康的情感就没有完美的童心。而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私、任性、自我意识非常强,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针对幼儿的这一性格缺点,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增进小朋友间的交往,由于孩子年龄小,不善于与人交流,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时,同幼儿一起游戏,和他们一起观察大自然的风景,引导幼儿在观察后相互交流自己的所见所得,还要幼儿们自己结伴去观看自己喜欢的景物,在挑选伙伴的同时,促进他们的`情感交流,初步建立起友谊的观念。而后,重新为他们设计组合团体,旨在让他们知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让幼儿学会接受其他人,学会适应与不同的伙伴交流,让幼儿在集体的游戏中休会到快乐。
1.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后必须要具有的生存本领,因此在幼儿时期就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在游戏活动中让所有的幼儿一起参与,为幼儿多设计一些集体游戏,如:玩河马、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游戏。在游戏中,边玩边让幼儿思考,自己一个人是否可以将游戏做好,是否可以是一个人玩的开心,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适当引导幼儿一个人不能生活在社会中,要学会与其他幼儿和睦相处、学会与其他幼儿共同做事情,才会收获快乐。当然,我们也会发现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对于合作不感兴趣,喜欢独善其身,自由自在。这时候的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适当引导,慢慢将这些幼儿引导到正常的交流与合作中,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快乐和温暖。
1.3要重视孩子的需要,人的需要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另一种就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需求很容易满足,难就难在如何为幼儿提供精神上的需要。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当孩子想帮助老师做任何事情时,我们不要拒绝。例如,幼儿要自己动手搬椅子或抹桌椅时,千万不能因为过程中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就阻止他们,应该看到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说明他们有劳动的需求,应该满足他们这种需要,以便发展他们的健康情感。
2.培养幼儿独立自理的能力
自理能力是独立性的一种表现,许多家长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物质方面,当然这很重要,但是他们忽略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有些幼儿来园已经有一个学期了,吃饭还是要有人喂,更有甚者家长一直抱着幼儿教室,这些家长认为:幼儿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的确,他们是孩子,但是孩子也有可以是他们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好就会在群体中表现出色,自信心也会增强,相反,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在集体面前时常有挫折感,无形中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影响他们的自信,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孩子的上进心。为此,在午睡时教师让幼儿自己脱衣服、醒来时自己穿衣服。当孩子已学会自己自理时一定要给予肯定,并在家长面前表扬一番,要求幼儿在家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讲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3.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
3.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时帮助同伴等等。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示范,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地说教,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同时,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
3.3环境熏陶,形成氛围环境塑造孩子同样影响着孩子。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首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其次,注重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如在水池旁边画一幅画,告诉孩子在讲卫生的同时要节约用水;在餐厅的墙上贴各种食物,让孩子明白不挑食,爱惜粮食才是好宝宝等等。
总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遵循幼儿的发展的规律,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幼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茁壮成长。
篇5: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论文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论文
【摘 要】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关键词】幼儿课堂 良好生活习惯 培养技巧
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一、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
根据幼儿的生活特点安排幼儿一天的生活,即是对幼儿主要的生活内容,如吃、睡、活动等时间和顺序给以合理的安排与划分,重复多次,大脑皮层在时间刺激的影响下,就能使幼儿形成按时饮食、按时游戏、按时睡眠的良好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一系列的良好条件反射。由于条件反射的形成,使幼儿能更快更好地熟悉和适应生活环境,由于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幼儿身心健康的目的。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脑神经细胞可以付出最经济的活动而收到最大效果。所以,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促进幼儿良好身心健康发育的基础,而且生活制度是教师做好工作的条件。
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要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首先,我们教育者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都在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的一些习惯表现在孩子身上,当然,这些习惯既有良好的,也有不良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给孩子正确的榜样示范。教师在年幼的幼儿眼里往往胜过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老是随着教师的样子行事,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榜样。
三、结合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技能
集体教学活动中,可开展一些研讨活动,让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会自理、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如小班幼儿生活卫生习惯欠佳,在日常活动中有些幼儿不注意卫生,经常爬地上,小手到处乱摸弄得很脏。针对这种情况,可选择了幼儿易懂的活动,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中班幼儿在自理、技能方面的习惯有所形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独断,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以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为主,可开展争做文明的小朋友活动,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较好地培养幼儿合作、交往的习惯;大班幼儿在相互合作、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主动帮助别人的这些习惯还不是很明显。可组织社会活动多去观察,较好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反复训练,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次游戏,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事,因此我们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四、利用游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除结合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外,还抓住幼儿好玩的心理特点,把洗手、穿鞋、收拾玩具等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活动区游戏时,孩子们不爱护玩具和游戏材料,经常把玩具和游戏材料扔满地,游戏结束后,又不收拾。针对这一情况,可在游戏前告诉幼儿,玩具宝宝们和我们是好朋友,它们害怕摔坏身体,我们小朋友们要保护它们、爱护它们,千万别把它们扔在地上,好吗?游戏后提醒幼儿:玩具宝宝们要回家了,请小朋友们把它们送回去吧!这样孩子们及时把玩具、活动材料摆放整齐了。
五、结合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技能
如果幼儿成长与鼓励他们自然顺序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入到学习,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励者,自我学习者。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对幼儿的习惯培养,对每一项要求,我们都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把握住难度,讲解清楚,让幼儿看得懂,学得会,以鼓励表扬为主,使幼儿具有成就感。
六、教育孩子不要偏食
孩子偏食的原因既有身体的因素,如消化不良或食物过敏反应等,但更多的`是环境的和心理的因素,比如,某些家长自身的偏食影响,某种食物过多连续吃形成厌恶反应,或家长限制孩子吃某种食物而造成孩子的不愉快体验并予以拒绝等。(范文网 )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做到。要有意识地用语言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注意不要用欺蒙哄骗或强制性方法让孩子吃某种食物,这是会加深孩子对这种食物的反感,不如暂时放一马,停一餐,待他肚子饿了,情绪愉快了,再引导他进食。
七、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学校的培养,更离不开家庭的熏陶。教师应树立幼儿与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大教育观。对幼儿来说,家庭影响尤其为大。很多幼儿在学校里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是回到家庭中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样子。有一部分家长不知道对于这么大的孩子究竟应有什么要求,在家里听之任之,也有一部分家长想要求孩子却苦苦无法。因此,我们不但在学校里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还应帮助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在家庭中得到强化。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幼儿正确、有序、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活活动,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6: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论文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论文
摘 要: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影响人身心及工作生活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个人能否成功,重要的原因不在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应是全社会关心的重要课题。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
关键词:社会环境;幼儿;品质;养成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影响人身心及工作生活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个人能否成功,重要的原因不在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众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人的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应是全社会关心的重要课题。
一、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良好个性品质
1.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学会尊重幼儿
懂得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引导他们观察社会事物,体验社会生活。例如,幼儿做错了事不能横加训斥,要幼儿换衣服时也不用命令的口吻。所谓理解与尊重幼儿,就是以幼儿为主体,是我们适应幼儿而不是强迫幼儿适应我们。
2.重视组织儿童的群体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
我们应让幼儿入幼儿园,接受集体生活,通过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之间的交往所建立的友谊可以使他们获得平等的人际交往,产生安全感与自信心。有助于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克服自私、孤僻等异常性格,发展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因此,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社会适应性和独立能力。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二、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首先,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有的幼儿帮助别人穿衣服,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骂人的幼儿随时进行建议式的引导、教育,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幼儿的心灵。其次,文明行为的培养。伴随着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与外界的交往,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形成优良的文明行为,鼓励幼儿争做“文明小宝宝”。再次,行为习惯的培养。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形成于幼儿的生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1.活动室内环境创设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如,在“我们的祖国真大”这一主题创设中,我们布置了“各族娃娃手拉手”“中国雄鸡图”等,在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图片、材料、布置展览的过程中,让幼儿熟悉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2.区角环境创设
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活动角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使他们懂得了相互谦让、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四、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1.角色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开展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道德情感。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幼儿”,“幼儿”要尊重长辈。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桌面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幼儿玩桌面游戏时,容易因争抢玩具而产生纠纷。这时,教师要教育幼儿团结友爱,知道玩具是大家的,小朋友要在一起友好地玩,不独自占有。需要别人的玩具时,要征得他人的同意后才能拿。这时对幼儿进行巩固、强化合作精神,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
五、注重家园互动,共同促进幼儿品德健康地发展
家长要教育幼儿学会关心长辈,为他们分担忧愁,学会分享,为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要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家长应鼓励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因此幼儿园、家庭、要相互协调一致,根据幼儿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
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所采用的方法
1.创设良好的环境,调动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积极性
第一,我从精神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愿望。例如,通过表演“小猫和小弟”“小猪变干净了”等故事去感染幼儿,让他们在看看、听听中知道讲卫生光荣的道理。第二,我从物质环境入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在活动室为幼儿创设了能力角、娃娃家,配置了供幼儿练习系鞋带、穿衣服用的物品。
2.经常鼓励,多表扬
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对于按时入园、独立进餐等表现好的幼儿,及时地鼓励并奖励他小红花。针对个别特殊的幼儿,对于他的点滴进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鼓励。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习好惯逐步养成。为了让幼儿成为健康、聪明、勇敢、坚强的栋梁之材,让我们家园共同努力,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8.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8.
篇7: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途径的论文
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途径的论文
好书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没有什么比好书带给孩子的快乐更温馨、更持久。作为一名倡导儿童大量阅读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我一直参与各级有关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实验课题,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不断地积累、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方法与途径。
一、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是开启学生阅读兴趣的必要条件
要强化一种意识,必须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由无意注意逐步形成为有意关注。
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如:利用廊柱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利用展窗开设有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马上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各班的图书角不仅要装满孩子们喜欢的好书,还要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如“豆丁书架”、“琅琅书吧”等,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要走近的冲动.学校最好还要以书为媒介,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如设立小小文学研究会 、“文学社”、“诗歌吟诵社”,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等。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好书的影子随时撞击学生的眼球,让好书的声音不断萦绕在学生的耳际,让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着学生的心灵。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的就把阅读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校的一位读书小博士在作文中所写的:“刚转到这所学校时,我感觉看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书“,橱窗里推荐的是好书,板报上介绍的是读书方法,走在楼廊里,迎接我的是读书的名人名言……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读书沙龙活动现场,溶入到激烈的交流讨论中时,转学带来的陌生和恐惧一下子都消失了,我真的感谢书,它为我带来了那么多的'伙伴。由此可见,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享受阅读提供了平台,开启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提供优良的借阅场馆,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物质保障
有了读书的意识,学生想要读书,还要有舒适温馨、藏书丰富的借阅场馆作保证。因此,让图书馆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人文关怀和美感,有大量的好书可读就显得的尤其重要。在此方面,我校的一些做法可提供借鉴。我校图书馆名为“尔雅书院”,书院环境有着“三味书屋”的雅致,有着“百草园”的静谧,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有江南味道又具现代气息。现藏书一万八千余册,实行电子管理,借阅方便快捷,在场馆分区上突出人文关怀,低年级阅览区为孩子们铺设了绿绿的地毯,安装了漂亮可爱的卡通灯,读物以大量色彩明快、内容生动的国际经典绘本读物为主。中高阅览区集借阅与阅览课、阅读活动为一体,体现宽敞、开放的阅读空间。读物涉及文学科普、社科人文等各个领域,而且都是师生喜欢的优质图书。馆内的书籍定期更新。在借阅制度上尽量多一些自由,少一些禁忌,让孩子们感觉做个读书人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这些努力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学生自身的快乐体验,是实现阅读习惯培养计划的关键所在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反复的强化,让自身形成一种惯性,才能成为一笔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然而学生的兴趣是最容易改变的,引导其兴趣的发展与深化对形成习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跳起来摘着桃子的机会。有了这种动力,学生才会自觉的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因此,在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为孩子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经常性的开展读书成果交流活动,如: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评选读书小博士等。并注意把握读书时机,将读书活动推向一个高潮。宽敞的读书平台,完善的奖励机制,可以使孩子们不断获得成就感,不断的形成动力,逐步的培养起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
四、给予队员充裕的读书时间,是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必要举措
学生想读书,有书读,但没时间,读书还是一句空话,更别说形成习惯。为了保证学生有专门的阅读时间,使其阅读兴趣不断的得到满足,我们需要在给学生一些固定的阅读时间。
开设图书馆阅读课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所谓大阅读,即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中、高年级每周半天,低年级每周两节课,连在一起在校图书馆进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需要把大阅读课列进课表,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课程纲要。大阅读课上,学生是绝对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读物,拥有充分的阅读自主权。但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一定要坚持做到“三抓”:一抓阅读指导。二抓读书笔记。三抓课中交流。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时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挤时间阅读。如根据季节变化、天气的长短,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倡议:春秋“晨光诵读二十分”、夏日“阳光午后好读书”, 冬天“睡前温馨亲子读”。慢慢的,学生们就会知道,只要合理安排,时间还是有的。并会逐渐形成自己固定的阅读时间表,不再为找不到时间阅读而苦恼。
五、阵地的开发利用,是巩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渠道
实践中,我们根据习惯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1.巧借广播站、板报等阵地,辟出读书专栏,对学生中的读书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播报。2.发挥“广告时代”的海报作用,每个季节都隆重推出阅读海报栏,提出促读口号。3.定期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主题开办家长学校。
篇8: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的论文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的论文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
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学校和班级要经常组织和举办一些诸如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手抄报等文化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就会使学科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二是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同时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
三是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活动设计要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举办定期讲座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问题咨询和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信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分析、解释、评价,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施。因此,教师要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好本班学生的心理档案。此外,将心理学常识引进课堂,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对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
5.动员家庭和社会,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情,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学校可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如以家长、学校的名义聘请心理卫生专家讲授心理卫生常识;利用家长会的时机适当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督促家长协助学校共同解决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学校从主动沟通、争取支持的立足点出发,积极加强同校外有关机构的联系合作,共同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社会诱因对学生的侵蚀、毒害,确保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沿着“四有”新人的道路健康成长。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1.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自信,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乐观、充分的估计。拥有充分自信心的人往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良好的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以名人为榜样帮助其认识自我、培养自信。教师多举名人成功的例子或多让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经常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二是鼓励学生多与自信的人接触交往,不断强化正面心理,坚持“我能行”、“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三是指导学生确定恰当的目标。目标太低容易实现,不能提高自信心;目标太高不易实现,挫伤自信心。所以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指导学生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
2.要在平时加强培养自信
学生培养自信的方式很多,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团队活动。从活动的内容、形式、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克服事必躬亲的做法,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才会越做越好,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篇9:幼儿良好常规的培养研讨论文
幼儿良好常规的培养研讨论文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来培养幼儿的常规
环境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教室室内外的环境,将常规融入其中,结合情感、道德、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在幼儿园的楼梯上、走廊墙面、区角、洗手间等一些地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常规的知识渗入其中,如在卫生间贴上画有图案的七步洗手法,直观的告诉孩子如何正确的洗手,无形中就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走廊墙面上贴一些安全的标志等等,引导幼儿自我约束。
二、用故事、儿歌来培养幼儿的常规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和说儿歌,比如针对幼儿饭前、便后洗手的情况,我给幼儿讲了《小猪嘟嘟》的故事,通过故事中小猪嘟嘟饭前不洗手,吃饭后肚子痛的例子,告诉小朋友小猪是因为没有洗手而将手上的细菌吃到了肚子里,又将小猪嘟嘟饭前打上香皂洗手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强化孩子们饭前洗手的意识,这样,孩子们不但听故事时很认真,而且对于内容也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大家也会互相监督,饭前洗手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记得有段时间,我们班的孩子每次进出搬椅子的声音特别大并且不按老师的要求去搬,不是推着就是拉着,于是我就教他们念一首儿歌,(“小椅子,我会搬,两手抓住放胸前,一个一个叠着放,整整齐齐真好看”。)在教的时候把动作加进去让小朋友学,人们常说:孩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老师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慢慢地,班里出现乱放、乱推小椅子的现象好了很多很多,每次幼儿搬椅子时都是很自觉地边念儿歌边轻轻的搬椅子。
三、及时表扬、及时鼓励来培养常规
及时表扬可以提高幼儿改正错误的积极性。比如我班硕硕小朋友在课间喝水时总是磨磨蹭蹭,要很长时间才能从喝水室出来,但是有一次,她是全班第一个喝完出来坐好的,于是我立刻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了她,并奖励给她一个小五星,以此鼓励,之后她又有几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孩子们也以她为榜样。四、每周一次的谈话活动来培养常规每周五下午我们班都有一节谈话活动,针对性的选择一个话题,大家展开讨论,让孩子自己说,我印象很深刻地是一次安全教育,我们讨论的内容是《户外活动时应该怎样做?》孩子们都很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玩滑梯时应排队,不推不拥挤。”“不能从下往上爬滑梯。”“要在老师看得见的地方玩。”“不能倒着滑滑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有的方面连我都没有想到,我对孩子们的发言进行了肯定的总结,我发现从那以后,户外活动时都不用老师说,孩子们之间就会相互提醒“这样很危险,”“刚刚吃完饭不能乱跑”等等,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五、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已有的常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幼儿在幼儿园的习惯特别好,但在家中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园配合,做好家长工作,我们主要通过家园栏、家园联系册、校讯通、qq群等方式,向家长及时沟通,介绍常规的重要性,从而使常规教育跟在幼儿园保持一致。总之,幼儿常规教育的培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把它渗入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地进行,相信孩子们的常规一定会培养的很好。
篇10:浅谈家园合作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
浅谈家园合作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
【摘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人是兼有感性、理性、灵性和神性的动物。灵性人皆有之,只是禀赋略有不同。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从0岁到6岁左右生长发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生理、心理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往往是为今后一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基础的阶段。良好习惯对幼儿的影响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与家庭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和第一课堂,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以学前教育机构的职责所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家长的聪慧及耐心共同创造,共同发展,让幼儿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行为习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开始受教育的幼儿比作一块大理石,把教育者比作雕塑家,他认为这些雕塑家第一是家庭,家庭中最细致和最有才干的雕塑家是母亲;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受教育者本人;第五是书籍;第六是完全未想到的雕塑家。美国教育研究证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一致,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十分重要。因此,想要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协调好环境中的各个教育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开展的各种活动都能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一、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形式及效能1.通过不同的开放时间,满足家长的不同需求
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拥有不同的开放时间,以及同一所学前教育机构也具有几种不同的开放时间,这就使家长能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各种学前教育机构中进行比较,甚至在同一学前教育机构中加以选择,因而就从根本上满足了家长的切实需要。
2.通过家长手册,全面展示学前教育机构的风采
每一所学前教育机构都会印有属于各机构与众不同的家长手册,免费发给家长,从而使学前教育机构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能以文字及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地展现在家长面前。这些家长手册的大小、厚薄、装饰虽不尽相同,但都包含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接送制度、收费制度、郊游制度、家长参与、教师简介、节假日安排等信息。
学前教育机构是幼儿走出家庭的第一个教育机构,必然牵动着每位家长的心。家园手册是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联系的重要视觉通道,具有首因效应的作用,因而应受到每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
3.通过接送孩子交流,开展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的日常交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现在很多学前教育机构也改变了自己的政策,建议家长每天提前10—15分到机构来接幼儿,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地与教师交换信息、分享信息,这样既维持了家长和教师的每日交流,又不会推迟教师的正常下班时间。学前教育机构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了互惠的伙伴关系,从而使双方的合作共育能够健康而又稳定的发展。
4.通过观察幼儿活动,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合作的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局外观察或者参与观察,投入到班级的活动中去,在和幼儿一起活动时对幼儿进行细微的观察。更好的了解幼儿,与幼儿一起分享某个时光。家长进班观察幼儿的'活动,是家长参与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能增加幼儿的适应性,丰富幼儿和家庭的生活,而且还能帮助家长具体了解班级的教育方案,密切家庭和机构的合作关系。
学前教育机构还安排了家长会、志愿者活动、开放日活动等各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搭建家长和教师对话的平台;传递各种保育教育儿童的信息;促使家长成为团队中的一员;分享家庭的不同文化;提升学期教育机构和家庭共育的质量;化解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之间的矛盾。
二、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价值1.保证家园合作的双向性和互惠性
教师和家长是教育过程中的九游会网址j9的合作伙伴,他们不仅分享一日活动作息时间、食谱等各种信息,而且双方是信息的发送者,同时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家长最了解幼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长也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学前幼儿机构信息的分享者和接受者,应鼓励家长们日益成为信息的发送者,更好的发挥家长的角色作用,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更好的与幼儿教师建立良好的互惠关系。
2.不断加强家园合作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学前教育机构强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与家庭的合作与交流,如果能更好的重视家访工作,重视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鼓励他们把自己宝贵的经验、宽裕的时间奉献给幼儿园,充分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让幼儿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3.增强家园合作的实效性和规范性
教师拥有开展园内外活动的决定权,家长具有组织各种活动的建议权,机构办公室具有进行不同活动的知情权。如果我们把何时何地开展散步、参观、郊游等活动的决策权下放给教师,并给家长建议权,那么我们就能保护教师开展园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家园合作的效果;如果我们在开展园外活动之前,得到家长书面承诺的“尚方宝剑”,那就能减轻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真正扩展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空间。
篇11: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使幼儿增长知识,还能促进幼儿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使幼儿终身受益。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呢?应做到如下几点 :
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3~6 岁是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教师与家长应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这样的阅读兴趣会自然而然转变成一生的热爱。在幼儿的阅读方面,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给幼儿创设语言交流的交往情境,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有意渗透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的阅读环境要尽可能安静和温馨。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最好将图书角设置在教室阳光充足的墙角,远离活动区。图书角的书架不要高于幼儿身高,幼儿最好能伸手可及,也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在工作毯上坐着读书。幼儿在宽松、舒适、有趣的阅读环境中才能身心愉悦,尽情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看书、阅读、表达,才能感受到阅读的无穷乐趣,会不自觉地延长阅读的时间。
三、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教师和家长为幼儿提供适合的阅读材料,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幼儿园,教师应在各个区域投放富有儿童生活情趣、能传递正能量的中外童话故事及综合知识类儿童书刊。图书色彩要鲜明,图画内容要简明扼要、形象有趣,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能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也可以利用“分享日”要求幼儿把家里的图书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这样不仅能培养分享意识,促进同伴间的交流沟通,还能拓宽幼儿的阅读范围。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幼儿的图书都应该是随时可以阅读和可以拿放的,这样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地方到处都有书。让孩子从小就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快乐成长。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除了每天给幼儿固定的看书时间,还尽量给幼儿提供相互交流的时间。幼儿听完故事或者看完图书后,适当提出一些有利于幼儿反思和质疑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阅读内容。我经常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时间引导幼儿口述自己听到的或者看到的故事。我还坚持在语言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阅读材料开展延伸活动。如字卡、图卡和句卡不仅有助于幼儿了解作品,还能动手去画一画、玩一玩、说一说、演一演,使幼儿能够深刻地体验作品的情感和内涵。尤其是创编故事活动和故事情节表演活动让幼儿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深刻地感受到阅读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
五、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孩子在家庭中,必然要受到父母有意无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能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着力营造书香家庭,就会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为此,我会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向幼儿家长介绍早期阅读的重要教育价值,还充分利用半日开放活动组织家长参观幼儿阅读活动。使家长在身临其境中转变观念,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家长尽量在家中为幼儿创设便利、愉悦的阅读环境,给幼儿布置一个温馨、洁净、明亮的阅读角,让幼儿置身其中便手不释卷。鼓励家长每天晚上都抽出一点时间,耐心地陪幼儿读一会儿书或者富有感情地给幼儿朗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我还建议家长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去逛书店、图书馆,在节日和孩子的生日买一些好书送给他(她)。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者逐渐转变为教育者、引导者,幼儿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阅读能力获得了发展。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养成一生受用的阅读习惯,为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篇12: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途径探析论文
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途径探析论文
幼儿语言教育是孩子一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孩子今后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幼儿语言教育应该是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的,既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也具有随机性和不定时性质。教师要将教学融入生活之中,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主动获取丰富的语言,在推动幼儿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1.幼儿的语言特点
幼儿是指度过了婴儿期,便进入了幼儿期,幼儿期一般是指年龄段在2-4岁之间。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他们从“呀呀”学语开始,就已经变得特爱说话了。或者是跟小朋友一起玩乐时讲个不停,或者与父母在一起时问个不同,甚至独自一人玩时也会自言自语。
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异常的新鲜,无论是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还是地上的花草、树木、虫鸟;无论是家里的玩具还是游乐园里的木马,在幼儿的眼里都是充满生命力的,都可以成为他们对话的对象。尤其是3-4岁的孩子,语言更加丰富。比如,中午他们看见小区门口的小狗会兴致勃勃地对他们说,“小狗小狗,你吃饭了吗?我中午吃了汉堡包。”对着毛绒玩具说,“别哭别哭,我明天带你去公园荡秋千。”天真、童趣的对话,正彰显了幼儿的语言特点。
2.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途径
根据幼儿的语言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幼儿语言能力进行培养:
(1)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
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良好丰富的语言环境。首先,要给幼儿营造出宽松的交谈氛围,让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下尽情畅谈,尽情对话。教师不要怕孩子说错话,更不要打断孩子的说话过程,要允许孩子在刚学习语言时的表达不正确、不完整。教师要充分相信:幼儿会在日常的生活与交往中,吐词会越来越清晰,说话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准确完整。其次,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幼儿营造更多的语言应用情境。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谈话活动或者游戏,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学会如何表达,如何倾听,如何与他人交谈。例如,宝宝故事大会,水果派发活动等有趣的儿童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充分的参与进来,让他们尽情表达。最后,要给幼儿提供更多可以发挥孩子自主想象力与自由空间的语言环境。当孩子有表达意愿时,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忠实听众,鼓励幼儿“想说、敢说、多说”。并给幼儿释放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去提问,去思考十万个为什么。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众所周知,幼儿园的环境与中小学的学校、教室环境都是不同的。幼儿园里面通常都布置得十分梦幻,如童话世界一般,有游乐设施,有各式漂亮的图画,有多种多样的玩具。由此可见,环境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的语言环境应该是一种让幼儿想说、原说、敢说、爱说的氛围,是可以形成和幼儿对话关系的环境。
一方面,幼儿园里面可以布置丰富多彩的墙壁,贴上幼儿最感兴趣的动物、卡通图画,或者打造出一个“公园墙”、“动画墙”等主题形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幼儿园一定要知道孩子们对什么最感兴趣,然后投其所好进行布置,以此间接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眼球,建立起墙壁与幼儿对话的关系。建议最好是采取与幼儿的视线平行的方式进行墙壁布置,这样孩子看起来不再吃力,可以拉近这种对话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语言活动区和活动角,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比如可以准备许多好看的图画材料、答题卡,电子类材料等,与孩子建立交流对话的关系。此外,应在活动区里设立一些小表演台,小操作台以及小栅栏等将不同的区域开放式地分割起来,让幼儿在学习与交流中互不干扰。
(3)将幼儿语言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文已经提到,对幼儿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与幼儿课堂,而应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幼儿语言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娱乐游玩,都可以有意无意地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语言听说能力。比如教幼儿唱儿歌,甚至哼唱流行歌曲的时候,在那一段段动听旋律,一串串跳跃的音符背后,也是一个个词汇一句句话语,幼儿们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也学到了语言。日常生活中,往往有许多的语言素材。例如,天气变化时,父母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对幼儿进行现场教学,如对幼儿说:“看!天上有乌云出现,刮大风了,快要下雨了。”从分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对幼儿语言能力进行培养。
3.幼儿语言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重视家庭语言环境
现在幼儿语言中不乏有说脏话、不文明语言出现,很多时候都是缘于父母对幼儿家庭语言环境的不重视。有的父母脾气比较暴躁,有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用词,结果幼儿很快就把这些粗话、脏话学会了。
(2)重视父母与幼儿的交流
如今许多父母成天忙于工作,忽视了与幼儿的交流。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回到家里,孩子还一个劲儿地追着父母问个不停,这时候尤其是父亲往往会显得不耐烦。我们通常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孩子问爸爸一个问题,爸爸不耐烦地说,我不知道你去问你妈妈。这样的对话会影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的,甚至导致幼儿不愿再与人交流,需要特别注意。
(3)父母应掌握基本的语言教育技巧
幼儿的父母大多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往往会片面地认为让幼儿开口说话就是语言教育。因此,会采用鹦鹉学舌的方式,自己说一句,让幼儿跟着说一句,这样并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父母掌握基本的语言教育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4.结束语
总之,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不简单,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与父母共同配合完成。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跟着成人一句句地学,而是要让幼儿主动说话。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为幼儿创设更多“敢说、愿说、会说”的语言环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付金凤.浅谈幼儿语言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第13期.
[2] 周光慧.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进行全面语言教育的原则[j].考试周刊,11期.
篇13:分析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论文
分析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论文
阿勒泰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约占,急人口的56%。少数民族的饮食主要以牛、羊肉和乳制品为主,以面食为主食,蔬菜偏少。从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来看,摄人身体的营养成份不均衡。再者,小班的孩子年龄在3岁至4岁之间,年龄小,初次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小朋友、老师在一起,一下子适应不了新的生活环境,语言上交流困难,情绪上很不稳定,任性孤僻不合群。对环境的生疏会在心理上产生一些不适应,饮食减少,哭闹不止,不喜欢上幼儿园。在吃饭的时候,有挑食严重的,有吃饭速度太慢的,有自己不能用餐具将食物放人口中的,还有的直接用手抓着吃的现象。为了更快、更好地让幼儿适应环境、能正确的进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习惯,笔者做了以下的探究和尝试:
1有效利用家长资源
小班的幼儿刚人园,不能一下适应集体生活。多数幼儿在家是由大人喂饭的,有的是追着喂,哄着吃,甚至有的家长用饮料、饼十等作为奖励引导孩子吃饭。当孩子进人幼儿园后,由于生活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间题。哭闹情绪严重,不喝水,不吃饭现象尤为严重。为了孩子的健康,在最短的时间内老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掌握每个孩子在家的饮食习惯及性格,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情绪安抚。利用早送晚接及时将幼儿在园的情况进行反馈,与家长达成一致,共同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有效利用家园练习册,将幼儿在园的情况通过文字的形式及时告知家长,家长再根据实际情况在家也进行有效指导。充分利用家长会,进行幼儿健康饮食讲堂,让家长通过更多的途径改善幼儿的健康饮食及习惯的培养,以更好的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2用爱心温暖少数民族幼儿
老师首先要记住孩子的名字,并且很快熟悉幼儿的生活习惯。刚人园的哈萨克族幼儿,大多是听不懂汉语的,老师不能正常与他们交流,也无法理解他们的言行,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抚摸的动作,对孩子来说都是一股暖流,老师要用爱心温暖每一位孩子。吃饭的时候鼓励幼儿多吃饭,语气轻柔,态度和蔼友善,对不能将饭菜送人口中的幼儿,要教会方法,不能训斥,刚开始时可以老师帮忙,慢慢地引导幼儿独立进餐。少数民族幼儿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刚人园不适应幼儿园的饭菜,不吃虾皮、青菜、冬瓜,不喝黑米粥、燕麦小米粥等,教师要通过故事、游戏的形式,慢慢引导幼儿进餐。幼儿口渴了要及时给他们喝水,幼儿不小心尿裤子了,老师应该说:“没有关系,老师帮你洗洗,给你换下来,下次小便的时候给老师说。”对待幼儿就跟自己的孩子那样,眼里和心里都充满着无私的爱,严禁训斥幼儿,影响孩子的情绪,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像妈妈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
3注重情感教育
幼儿有一点进步,老师就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如吃饭好,睡觉好,在幼儿园没有哭,主动向老师间好了,给爸爸妈妈说再见了,老师都要及时给与表扬,常说“宝贝,真乖。”“宝贝,你可以自己完成,加油!”。还要捕捉幼儿在园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及时在幼儿父母面前进行表扬,亲亲他的笑脸或者摸摸他的头以表示鼓励。老师多一份鼓励,孩子就多一份自信,在鼓励和自信中幼儿就会一天天健康成长。
4兼成良奸的常规
从幼儿人园开始,教育幼儿养成轻声细语,脚步轻轻,如厕、喝水、拿取玩具等要井然有序的良好习惯。有效利用各种儿歌进行辅助教学,如:《吃饭歌》“小勺子手中拿,一口饭一口菜,吃饭时不喧哗,垃圾放进小盘里,自己的饭菜都吃光,桌面地面都十净。”儿歌《轻轻》“起床要轻轻,走路要轻轻,说话要轻轻,开门要轻轻,搬桌椅也要轻轻。做个轻轻的.好宝宝,文明礼貌人人夸。”在进餐时不看电视、不看书、不玩耍或大声说话,养成安静进餐,培养细嚼慢咽的良好习惯。
5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
轻松舒适的音乐有利于保持愉悦的情绪,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餐有利于消化,才能更好地健康成长。在进餐时选一些优美、悦耳的音乐,为幼儿营造温尊的用餐氛围。在用餐前教师要保持亲切和蔼的口吻,不能训斥幼儿,不能强迫幼儿进餐。针对不进餐的幼儿可以让其浅尝,先让幼儿尝到菜的味道,再慢慢引导幼儿逐步加量。
6有效利用教育教学活动
6.1以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进餐
玩游戏《蔬菜蹲》,在游戏之前制作蔬菜卡片及字卡,让幼儿认识汉字,认识各种蔬菜,讲解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再通过锻炼身体,使身体更加强壮,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们逐步了解、喜欢各种蔬菜。
6.2亲身体验
让幼儿去食堂参与择菜、洗菜,观看做饭的全过程,让幼儿感知做饭的快乐与辛苦,品尝自己亲自参与做出的饭菜,让幼儿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幼儿有成就感。
6.3制作蔬菜沙拉
为幼儿们准备好各种蔬菜,让幼儿自己动手择、洗、老师帮忙切丁或丝,添加沙拉酱,让幼儿说说自己认识的蔬菜,自己吃过哪些,什么味道,知道它们的营养价值吗?老师再做补充。通过自己亲手制作,看着美观而味道可口的蔬菜沙拉,引导幼儿爱上蔬菜。
6.4座位的适当调控
不吃饭的幼儿坐在一起会相互十扰。要将进餐好的幼儿进行调配,以引起注意,激发幼儿的模仿兴趣,用周围的榜样影响他们,感染和鼓舞着他们,渐渐地也吃得快了、香了。
6.5建立评比台
对吃饭有进步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j十以奖励小红花的方式,让幼儿有成就感。每次在评比台上及时贴上为_角星,让幼儿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有这样一句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希望在这句名言的指引下,我们更好地做好幼儿的饮食习惯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惠静,冯颖,陈京会.孩子告诉孩子的成长小百科(生理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丰田一彦.美味的朋友[m}.湖北教育出版社,.
篇14:小议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论文
小议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论文
一、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幼儿健康的重要方面
所谓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幼儿在认识、交往过程中,当受到外界刺激影响而产生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时,能够利用自己的内因去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前环境的能力。具有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幼儿更易形成活泼、开朗、自信、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培养幼儿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方法
1、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前提,也是幼儿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的基础。为了帮助幼儿对自己进行正确、积极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幼儿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赞扬。由于幼儿年龄太小,喜欢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因此老师的任何行为和语言都有可能对幼儿心理造成影响。这就要求老师要真正做到爱护、尊重每个幼儿,肯定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使幼儿开始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
(2)利用暗示法引导幼儿进行自我教育。暗示法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暗示教育的魅力就在于老师不是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暗示诱导幼儿自己去思考和领悟,这样既不损害幼儿的自尊心,也不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
(3)开展谈话活动帮助幼儿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通过开展个别或集体的谈话活动,能够让幼儿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谈话活动,幼儿能够初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自己会越来越能干,长处会越来越多,短处会越来越少,甚至将短处转变成长处。
2、注重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感
(1)使幼儿对人的情绪、情感有所识别,知道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相对应的面部表情,以及怎样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例如,让幼儿知道自己在玩翻盖乐中正确率高、速度快是一件光荣的事,而产生高兴与自豪;让幼儿知道在交往中被同伴多次拒绝,没有人愿意与你一起游戏,就会成为孤独的人,因而沮丧内疚等。
(2)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对幼儿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调节作用,换言之,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念,会对幼儿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其中同情心和羞耻心对幼儿尤为重要:同情心可以使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羞耻心会使幼儿对自己的不良情绪造成的不良后果或错误行为感到羞愧,避免再次引起同样的不良情绪或行为。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幼儿通过体验理解过程对事物投入主观情感后,会产生“主动、积极”的态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受到了吸引”。这种吸引能够使幼儿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可以促使幼儿抑制在活动中的不良影响因素,避免在活动过程中思想不集中或产生漠然消极的态度。在各种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例如可以利用小实验、猜谜和小魔术等方法激发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主动的态度。
(4)提供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并积极贡献自己的能力,能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友谊、需要和依存关系,并从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同感,从而提高自信心。
(5)让幼儿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所谓自身存在的价值,其实就是使幼儿感觉自己有用。当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家庭、他人有用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正是幼儿培养自信心的重要催化剂。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积极采纳幼儿的合理建议外,还可引导幼儿多做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即使只是让幼儿种种花草、买买东西,也能使幼儿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和认同感。
3、提供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幼儿期是一个人思想、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幼儿能否适应环境,用自己的力量去发现、解决问题,将决定其今后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自信心、独立性的形成。
(1)家园一致教育,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其所进行的教育必须是一个契而不舍、长期的过程,家园一致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像给一只坏了的皮球打气,一边在打气另一边却在漏气。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必须将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发挥幼儿园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例如,幼儿园组织春游活动,老师可让家长对幼儿的准备工作作一些指导,如指导幼儿自己整理书包、准备物品、调好闹钟早上准时起床,让家长明白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性,让幼儿迈着独立而自信的步伐面对人生。
(2)为幼儿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其自己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实践是提高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最好途径,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尽可能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给幼儿,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当幼儿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老师可以采取两种态度:一是亲自上阵帮助幼儿度过难关;二是诱导幼儿开动脑筋,倾听幼儿的想法和建议,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毋庸置疑,第二种方法是值得我们推崇并采纳的。
总之,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幼儿心理自我保护的重要方面,可以培养幼儿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态度及浓厚兴趣,提高幼儿对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