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李光阅读答案(集锦10篇)-九游会网址j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水调歌头李光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感谢网友“szwb9936”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与“水调歌头李光阅读答案”相关的素材。
篇1:水调歌头李光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李光阅读答案
过桐江,经严濑②,慨然有感。予方力丐宫祠,有终焉之志,因和致道《水调歌头》,呈子我、行简。
兵气暗吴楚,江汉久凄凉。当年俊杰安在?酌酒酹严光。南顾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荡,矫首讯穹苍。归去谢宾友,客路饱风霜。
闭柴扉,窥千载,考三皇。兰亭胜处,依旧流水绕修篁。傍有湖光千顷,时泛扁舟一叶,啸傲水云乡。寄语骑鲸客,何事返南荒?
注:①李光:南宋词人,时忤秦桧,意乞去。②严濑:严光,与汉光武刘秀同学,后刘秀做皇帝,他隐居富春山耕钓,后人把他钓鱼的地方叫“严陵濑”。
1.本词上阕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概括。(5分)
2.下阕写词人归去后的读书生活,其中“兰亭修篁”、“湖光扁舟”两幅图景有什么样的文化含义?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6分)
答案
1.慨叹吴楚兵乱、江汉凄凉,追思隐者严光,痛惜国土沦亡,萌生去意。(每点1分,结合文本1分)
2.兰亭:东晋王羲之和其他文人于兰亭修禊,感受自然的美好;湖光:文人归隐,有扁舟一叶,渔樵江渚的愿望。寄寓了作者远离官场、寄情山水的理想。(每点2分)
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语文散文阅读的知识点及解题技巧
要懂得寻找要素,前者手段提到散文的写作形式很自由,所以同学们阅读散文时一定要抓住散文的一点特征,那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当同学们碰到阅读叙事性散文,就一定要联系上述叙文。大家都知道,写记叙文有六要素,那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同学们找到了这几个要素,那么分析阅读叙事性散文就会变得轻松了,答题也就能够找到更加,概括也会更加准确清晰了。
篇2:《李光弼》阅读答案
《李光弼》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互,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搂,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互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素狂易易:轻视
b.乃斩众以徇徇:示众
c.乃彻民屋为探石车彻:修补
d.彼惩嘉山之败惩:忌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②光弼遣穴地颓之
③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④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⑤不如起军逼之⑥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
b.他率兵入太原,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c.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他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d.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即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皇帝降罪于众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分)
(1)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5分)
(2)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5分)
参考答案:
4.c(彻;拆毁。彻如解释为修补,则彻民屋与为摞石车之间无任何关系,不合情理。)
5.b(①表明李光弼的严厉与刚毅;④表明李光弼身先士卒的作风;⑥表明李光弼治军严。)
6.d(原文说帝贷诸将罪。)
7.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1)大意2分,弛、每、素各1分。(2)大意2分,堑、鼓噪、乘各1分。
【附文言文翻译】
李光弼年幼即有良好的节操和品行,擅长骑马射箭,能通读班固的《汉书》。年轻时即从军,严谨刚毅有大智谋,从左卫郎做起。
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这之前,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很生气,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此前已关押,现在只杀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全军。
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北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守卫,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两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歌女戏子在戏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以精锐士兵守卫城上的矮墙,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又收编清夷、横野等她的军队。
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邺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恰巧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
篇3:文言文《李光传》阅读答案参考
文言文《李光传》阅读答案参考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择其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3分)
a.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 籍:登记
b.和不可恃,备不可彻 彻:撤除
c.光于榻前面折之 折:告发
d.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 阴:暗中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其兴吾门乎 择其健武者
b.有致赙者,悉辞之 及守城之日
c.统以土豪 始以郊恩
d.朕退而叹息 至江州而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光年少时就知礼知节,考取功名后更是不畏权贵。他先后触怒了朱冲、秦桧等人,后来屡遭告发而被贬谪,直至死前才复官任左朝奉大夫。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最终却依靠这项措施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李光对邵青招抚劝说,并送给他粮食,邵青很高兴。后来邵青的船队经过繁昌时,有人骗他是在李光管辖的宣州境内,他就沿着北岸离开了。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3分)
(2)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4分)
(3)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3分)
4.c(折,使受挫,指摘)
5.d(都是连词,表顺承。a项,①副词,推测语气,多与句尾语气词配合使用,可译为大概、恐怕。②代词,其中的。b项,①代词,它。②助词,的。c项,①介词,用。②连词,因为。)
6.d(根据选文第四段,李光是在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做资政殿学士后,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的。)
7.(1)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像对待盗贼一样对待我,只有李光不怀疑我。(3分)
(2)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借依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
(4分)
(3)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而获罪,被定案。(3分)
篇4:《李光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李光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择其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3分)
a.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 籍:登记
b.和不可恃,备不可彻 彻:撤除
c.光于榻前面折之 折:告发
d.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 阴:暗中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其兴吾门乎 择其健武者
b.有致赙者,悉辞之 及守城之日
c.统以土豪 始以郊恩
d.朕退而叹息 至江州而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光年少时就知礼知节,考取功名后更是不畏权贵。他先后触怒了朱冲、秦桧等人,后来屡遭告发而被贬谪,直至死前才复官任左朝奉大夫。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最终却依靠这项措施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李光对邵青招抚劝说,并送给他粮食,邵青很高兴。后来邵青的船队经过繁昌时,有人骗他是在李光管辖的宣州境内,他就沿着北岸离开了。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3分)
(2)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4分)
(3)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3分)
参考答案:
4.c(折,使受挫,指摘)
5.d(都是连词,表顺承。a项,①副词,推测语气,多与句尾语气词配合使用,可译为大概、恐怕。②代词,其中的。b项,①代词,它。②助词,的。c项,①介词,用。②连词,因为。)
6.d(根据选文第四段,李光是在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做资政殿学士后,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的。)
7.(1)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像对待盗贼一样对待我,只有李光不怀疑我。(3分)
(2)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借依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4分)
(3)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而获罪,被定案。(3分)
参考译文: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年时就不好玩耍,他的父李高称赞说:“我的儿子是云间的飞鹤,将要使我家门兴旺。”父亲去世,他悲哀得像成人一样,有人送来财物,他都谢绝了。到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法度。守丧期满,进入太学,考中崇宁五年进士。调任开化令,施政有声望,朝廷召他到都堂考察,当时宰相不喜欢他,任命他为监当,变更官职,做了平江府常熟县知县。朱勔的父亲朱冲倚仗权势横行无度,李光捆绑了他的家僮治罪。朱冲很生气,讽劝部使者改调他到吴江,李光不因此而屈服。改任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皇帝从临安移驾到建康,授任他为宣州知州。当时范琼将要率军经过,李光先入州处理政事,范琼到了就打开城门慰劳,留住三天后离去,没有敢哗变的。李光认为宣州离行都最近,于是修理城池,积聚军粮,登记地方百姓,按保伍分编,称为义社。选择其中健壮的人,用土豪来统率,得到保甲一万多人,号称“精拣军”。又在二十三处险要之地设立兵营谨慎戍守,把全城分为十处地方,分别巡逻内外,白天自由行动,晚上守城,有敌情就参战。苗租按年交县的,都送到州里。当初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到守城时,赡养军民的花费,最终靠此来补充。政事传到朝廷,被任命为管内安抚,允许他见机行事,晋升为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从真州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非常高兴,对使者说:“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像对待盗贼一样对待我,只有李光不怀疑我。”于是秋毫无犯。后来,船队经过繁昌,有人骗他说:“这是宣州境内。”于是沿北岸离去。
当时秦桧开始倡议和议,准备张榜告示,打算借李光的名望来压制民心。皇上本意不想用李光,秦桧说:“李光有名望,如果一起签名,议论就会自动停息。”于是用了李光。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借依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李光本意认为只是可以趁和议之机作自治的打算。后来秦桧建议撤掉河南守备,夺去诸将兵权,李光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和谈不可依恃,守备不能撤除。秦桧憎恶他。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当面反对。又与秦桧在皇上面前辩论,于是说:“看秦桧的心意,是想堵塞蒙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心怀奸恶,贻误国家,不能不明察。”秦桧大怒。第二天,李光请求离职。高宗说“:你昨天当面斥责秦桧,举动像古人。我退朝后叹息,正要寄心腹于你,为什么要辞职呢?”李光说:“我与宰相争论,不可留任。”九次上章请求,于是被授任为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任提举临安洞霄宫。
十一年冬天,御史中丞万俟禼指责李光暗怀怨恨,贬职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藤州。过了四年,移置琼州。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为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被定案;吕愿中又告发李光与胡铨诗赋唱和,讥谤朝政,调至昌化军。他议论文章考证历史,怡然自得。年过八十,笔力精健。又过了三年,才因为郊祭之恩,复官任左朝奉大夫,任其自便居住。到江州去世。孝宗即位后,追任为资政殿学士,赐谥号为“庄简”。
篇5:《李光地》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
《李光地》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
李光地
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幼颖异,力学慕古。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二年,乞省亲归。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十四年,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上得疏动容,嘉其忠,擢侍读学士。
以父丧归。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十九年,授内阁学士。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初,畿辅屡遭水患,上以漳河与滹沱合流易泛滥,命光地导漳自故道引入运河,杀滹沱之势。寻奏霸州等七县因浚新河,占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豁免赋额,从之。由是下流益畅,无水患。上褒其治绩,擢吏部尚书。四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时上潜心理学,旁阐六艺,御纂朱子全书及周易折中、性理精义诸书,皆命光地校理,日召入便殿揅求探讨。
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以疾废,命诸大臣保奏诸皇子孰可当储位者。尚书王鸿绪等举皇子允禩,上切责之。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因以撼光地。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上偶言及侍郎汪霦卒后,谁能古文者,光地曰:“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苞得释,召入南书房。其扶植善类如此。
五十七年,卒,年七十七。遣恒亲王允祺奠醊,赐金千两,谥文贞;使工部尚书徐元梦护其丧归。复谕阁臣:“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清史稿·列传达室第四十九》,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使间道赴京师 间道:从小路
b.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卒:副词,终于
c.皆命光地校理 校:考察
d.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 坐:因犯罪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b.
c.d.
12.下列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b.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c.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d.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参考答案:
10.c(校:考订,考证。“校理”的是古书,只能是考订、考证,不是实地考察行为。)
11.b(a.结构助词“的”/代词,b.“以”都是介词,“因为”,c.连词“因为”/副词“就”,d.助词,句中停顿无意义/代词“的人”。)
12.d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光地,字晋卿,是福建安溪人。幼时聪颖异常,致力于学习,仰慕古贤。康熙九年考中进士,量才授官为庶吉士,任命为编修。康熙十二年,李光地请求探望亲人回到故乡。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造反,郑锦占据着泉州,李光地事奉亲人隐藏在山谷中,郑锦和耿精忠都派人招纳李光地,李光地坚决拒绝。康熙十四年,李光地将奏疏藏在蜡丸中,派人从小路赶到京城,皇上得到奏疏十分感动,嘉奖他的忠诚,提拔他为侍读学士。
李光地因为父亲去世而返回安溪。康熙十七年,同安的强盗蔡寅纠结一万多人,用白头巾作为旗号,掠夺安溪。李光地招募乡里一百多个勇敢的人据守安溪,断绝蔡寅的'粮草通道,强盗只好撤离。康熙十九年,李光地被任命为内阁学士。他上朝问对,说:“郑锦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郑克埉幼小羸弱,他的部下争权夺利,应该赶紧攻克他。”并举荐内大臣施琅,因为他熟悉海上的地理状况,懂得军事,可委以重任。皇上采纳他的建议,终于平定了台湾。
当初,京城附近地区多次遭受水灾,皇上因为漳河与滹沱河合流之处容易泛滥,命令李光地疏导漳河从旧河道引入运河,减缓滹沱河的水势。不久李光地上奏陈述霸州等七个县因为疏通新河道,占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求豁免相应赋额,皇上准奏。从此下游更加通畅,没有了水灾。皇上褒奖李光地治理漳河与滹沱河的政绩,提升他为吏部尚书。康熙四十四年,李光地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当时皇上在理学方面很用心,喜欢读阐述六经的书,下令编纂《朱子全书》和阐述《周易》取正、宋儒的人性天理之学等精义的很多书籍,都任命李光地组织考订整理,每天召他进便殿研究探讨。
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因为有病被废除太子职位,康熙命令大臣们保举上奏几位皇子谁可以担任太子。尚书王鸿绪等举荐皇子允禩,皇上严词斥责他们。皇上问李光地为什么一言不发,李光地上奏道:“以前皇上您拿太子生病想废除太子职位的事问臣,臣上奏说慢慢调理医治太子的病才是天下的福气,臣没有告诉别人啊。”李光地被皇上这样信任,同僚大多忌妒他,凡是李光地称赞举荐的人,大多被排挤,忌妒他的同僚就通过这些手段来摇动李光地的地位。桐城贡士方苞因戴名世的案件犯罪将被判决死刑,皇上有一次偶然说到侍郞汪霦死后还有谁能写古文,李光地说:“只有戴名世一案牵涉到的方苞能写。”方苞因此得以释放,被召入南书房。李光地扶植好事就像这样。
康熙五十七年,李光地去世,享年七十七岁。皇上派恒亲王允祺前往祭奠,赏赐黄金千两,谥号为文贞;派工部尚书徐元梦护送他的灵柩回故乡。皇上又晓谕大臣:“李光地处事谨慎、清廉勤奋,节操始终如一,学问渊博。我了解他最真切,理解我的人没有超过李光地的!”
篇6:《李光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译文
《李光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互,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搂,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互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素狂易 易:轻视
b.乃斩众以徇 徇:示众
c.乃彻民屋为探石车 彻:修补
d.彼惩嘉山之败 惩:忌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②光弼遣穴地颓之
③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 ④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⑤不如起军逼之 ⑥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
b.他率兵入太原,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c.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他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d.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即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皇帝降罪于众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分)
(1)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5分)
(2)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5分)
参考答案:
4.c(彻;拆毁。彻如解释为修补,则彻民屋与为摞石车之间无任何关系,不合情理。)
5.b(①表明李光弼的严厉与刚毅;④表明李光弼身先士卒的.作风;⑥表明李光弼治军严。)
6.d(原文说帝贷诸将罪。)
7.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1)大意2分,弛、每、素各1分。(2)大意2分,堑、鼓噪、乘各1分。
【附文言文翻译】
李光弼年幼即有良好的节操和品行,擅长骑马射箭,能通读班固的《汉书》。年轻时即从军,严谨刚毅有大智谋,从左卫郎做起。
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这之前,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很生气,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此前已关押,现在只杀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全军。
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北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守卫,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两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歌女戏子在戏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以精锐士兵守卫城上的矮墙,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又收编清夷、横野等她的军队。
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邺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恰巧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
篇7:《旧唐书李光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旧唐书李光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素狂易 易:轻视 b.乃斩众以徇 徇:示众
c.乃彻民屋为摞石车 彻:修补 d.彼惩嘉山之败 惩:忌惮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 )(3分)
①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②光弼遣穴地颓之
③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 ④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⑤不如起军逼之 ⑥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
b.他率兵入太原,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c.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他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d.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即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皇帝降罪于众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 (3分)
(2)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4分)
参考答案
1.c
2.b
3.d
4.
(1) 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大意2分,弛、每、素各1分。
(2) 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大意2分,堑、鼓噪、乘各1分。
【附文言文翻译】
李光弼年幼即有良好的节操和品行,擅长骑马射箭,能通读班固的《汉书》。年轻时即从军,严谨刚毅有大智谋,从左卫郎做起。
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这之前,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很生气,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此前已关押,现在只杀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全军。
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北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守卫,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两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歌女戏子在戏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以精锐士兵守卫城上的矮墙,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又收编清夷、横野等她的军队。
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邺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恰巧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
篇8: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
和浪漫的情怀。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 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7. 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时,我们应该用 的语气,原因是 。(3分)
8.这首词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9.下面对于本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舞弄清影”是作者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b.词中“我欲”、“又恐”、“何似”之间的矛盾转折,显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d.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选择该项的理由:
(1)“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2)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2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6.c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
7.舒缓而深情 本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8.(2分,每空1分,有错不得分)
宋(或:北宋) 苏轼(或:苏东坡)
9.(3分)
d(1分)“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应为“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2分)
(1)“弄”字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2)唯愿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水调歌头注释及译文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篇9:《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
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
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答: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篇10:《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 _____________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2分)
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每空2分)
(1)把 ( ) (2)不胜( )
(3)何似( ) (4)何事( )
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4分)
4.解说下阕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5分)
5.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5分)
【参考答案】
1.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
2.(1)拿着 (2)受不住 (3)哪里赶得上 (4)为什么
3.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这美好的月光。
5.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 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7. 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时,我们应该用 的语气,原因是 。(3分)
答:舒缓而深情 本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2分)
9.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8.(2分)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放达开阔。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9.(2分)示例:思想内容上:作品情感曲折变化,作者对人生别离的'思考,激起各类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情怀乐观、豁达。
艺术构思上:结构精巧,想象奇特。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并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