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论文: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集锦11篇)-九游会网址j9
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政治教学论文: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欢迎阅读与收藏。感谢网友“第一次遇见你时”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与“政治教学论文: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相关的素材。
篇1:政治教学论文: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政治教学论文: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西藏山南扎南中学 顿旦旺杰
【摘 要】思想政治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初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它的理论性较强,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的一门课,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较少。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把政治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关键词】课堂 主体 还给 学生
思想政治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初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它的理论性较强,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的一门课。很多时候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较少。而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当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践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发挥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政治课新课标强调我们不应该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政治课堂不应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我们应该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自主学习。要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我在教学中是从三个方面去保障的:
一、课前学生的准备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门课还需要预习,上课只需要带着耳朵听就行了。这其实是一中误解,思想政治课同样需要学生预习。如果他们不预习,上课时才来了解要学习的内容,这样自然影响教学效果。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集中思想,必须在教学新课时让学生做好预习。刚开始学生还没有养成习惯的时候,教师要给与学生方法上的指导,除了要作好指导外,还要花时间强化的行为训练,使学生知行统一。 例如在自尊自信的教学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提纲:1什么是自尊、自信?2收集一些有关自尊自信的名言并把它们背下来,3阅读课后的思考题①智者让少年做的三件事有什么寓意?②智者提出的事情,你原意去做吗?为什么?③少年得到答案了吗?你想怎么样回答他的问题?4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自尊?这些预习题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但绝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都需要学生动一番脑筋,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地去阅读课文,这样既熟悉了教材,又钻研了课文,为课堂教学的探究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便于课堂教学顺利展开。
二、学生在教学中合作探究
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我们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导,学生在参与中的学习是关键,教师的引导是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地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这一方面需要强化。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注重了三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对话中注意师生共评,合作探究,双向互动。教师要设计好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了解课文的知识,进行探究、认知、践行,从而理解全文的要旨,(教学论文 )展示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达到政治课的目的'。
例如在《自尊自信》一课的堂教学中,我创设了课堂活动:小品表演---班级风景(这是自尊吗?)。活动中设计的情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几个主人公的行为表现具有典型性。小红表现出自卑心理、明明表现出虚荣心、陈玲的表现是骄傲自负。通过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且还得到深刻的认识。全班同学都结合小品谈了自己对各主人公的行为表现的看法和感受,然后学生自由发言,结合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交流和讨论,理解自尊的内涵。最后,我还设计了三个合作探究题①小红、明明、陈玲他们的表现是自尊吗?为什么②他们的表现是什么心理?③以上的心理表现有什么危害?我们应怎么样去克服呢?让学生先思考几分钟,然后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各小组作交流,师生对话交流,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合作中探究课文内容。在学生的交流中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我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探究解决。通过探究学学习增强学生地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的形式也使得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单一的经验变得丰富多彩,易于明确封闭、自卑等不良心理的危害,从而找到克服不良心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参与式的活动,全体同学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回到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践行,实现真正的升华。,
三、课后学生拓展升华
课前、课中重要,课后对学生的指导也很重要。课堂教学中往往也要注意拓展,但是课后的作业也要注意这一方面,这样能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连贯性。许多教师的作业都是单一的,完成课后的思考题就可以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把它当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理解与宽容》一文学习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一道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选取自己身边的三五个对象用你认为适当的沟通方式,去理解他们。通过你的理解和相应的行动,使你和他们的关系得到改善。(1)我选择的对象 。(2)我对他(她)过去的印象是 。(3)我的沟通方式是 。(4)我对他(她) 新的认识是 。(5)我与他(她)关系的变化 。让学生在课外的活动中运用把课本的知识,检验实践活动的效果,懂得评价自己与他人相处和沟通的方式是否适当,从而学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实现互相理解,增进人际感情,改善人际关系。这样的教学虽然教师很累,但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思想政治课并不枯燥,反而很有趣,很实用,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
课堂本就是教学的阵地,而学生才是这个阵地的真正主人,因为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是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所以教学中我们只有放开手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一起参与,我们的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活力,更精彩。
篇2: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论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论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还你一个奇迹”,这是薛石峰在讲座中一直推崇的,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准备活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下课讲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介,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上都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参与和配合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现象。如何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下面本人结合培训有感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以期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提升自己,永不满足。
教师代表着“学生的老师”,也代表着“学生的学生”。作为教师,师德是必备的。
1.“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
2.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3.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4.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5.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
6.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要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道德意识。
所以作为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我们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我们责无旁贷。
二、懂学生,引发学生思维。
教学首先要具有人的意义。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他们自我发展之路。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完善学生品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健全地发展,使学生既具有诚信、宽容、坚韧等传统美德,又具有乐观、进取、开拓、创新等时代精神。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着眼育人,承认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必须服务于学生,以学生为主。现在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课的情境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而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记得有一次,在推“自制铁环”的教学中,我发现几个学生没有按照老师所教的方法去推铁环,而是他们自己创出了一种方法,铁环照样滚动,而且运用自如,当时我没有因不按照老师的练习方法去指责他们,反而为他们的创新举动所感到高兴,在讲评时特地请他们进行示范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下可好,他们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出各种各样“怪招”,有的创出几种“刹车”的方法;有的想出了用橡皮筋绑在推杆的钩上来控制铁环滚动速度;有的越过障碍而不败;有的利用铁环进行造房子;有的用铁环拼奥运五环及各种图案;有的……。
三、懂教材,启发学生思维。
教材为我所用,我们依教材,而不是依着教材前进。我们应该独立去解读教材,提炼出自己的东西。《课程标准》提出了水平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的概念和基本要求,仔细研读《标准》可以知道这其中具有的严密的系统性,既提出了长期目标,也对中短期应该达到的目标有明确的要求。选择教材首先就必须认识到《标准》的要求。就教材而言,我们可以让同一教材出现在不同的水平阶段。但是这个教材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具有不同的任务。如篮球教材,虽然在各水平阶段都出现。但是在内容、技术难度、战术要求方面不尽相同。又如发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教材,虽然都属于发展学生相同的机能能力。但是在教学中,又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在选定教材备课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各种教材的目的性和适宜的学习领域。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此外,在研究教材的目的性的同时,还应研究该教材对学生运动参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社会适应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和作用。并注意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如体能基础水平、运动技能储备等,考虑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于各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即使同一项教材对相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也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使用不同的方法。如一班学生耐力素质好,二班学生速度素质好,那么,在上篮球课时可以用篮球快速运球折返,发展一班学生的速度素质。而用绕田径场长距离运球来发展二班学生的耐力素质。
研究教材的目的性其目的在于正确的制定课的具体目标,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对目标的作用。同时,在器材、场地缺少的情况下,还能有目的的利用自然条件和自制器材组织课堂教学。
四、懂教法,激发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是严肃而紧张的,学生在极端压抑下学习,学生的'参与意识被全盘否定,教师强迫学生学,学生完全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种做法导致学生逐步产生厌学情绪,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表现为教师设置的问题无人举手回答,即使被提问的学生也因紧张回答不完整。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驱动力。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碰到新问题,就会产生探究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开掘学生兴趣的源泉,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尽量使用鼓励的语言、亲切的目光,真诚地对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设法消除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障碍,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与老师尽情地交流,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巧设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分析等智力活动就会处于活跃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当好“导游”的角色,像导游那样用精彩生动的内容、声情并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游兴”,引导学生走入预设的情景中,徜徉其中,学生随着“导游”去领略、去闯关、去感悟,所获得的知识学养、成功体验、巩固促进,比简单的教与学要轻松愉快和丰富得多。在这样的课堂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五、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保障。评价能帮助教师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锻炼的兴趣。在评价过程中,以往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而忽视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偏重于学生不可控的因素,忽略学生的课控因素;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而忽视了评价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我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仅评对动作的正确与否,更要评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产生激励效应,进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组合拳时,几个学生分别出列演出,请学生当评委,让同学说出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若当一名学生的动作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肯定时,教师要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动作很有创意,如果把动作连接起来会做得更美”、“你的进步很大”、“通过你的努力,老师看到你的进步”等等。在整个评价活动中,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更加注意对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总之,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方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全面提高。
篇3: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关键词:课堂情境;环境;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应以此为标准,看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因此,教师教得好就会促进学生学得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与教师、其他学习者以及教学任务之间的相互碰撞而获得知识。但不管怎样,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与感悟而获得,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当然,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单个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个体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课堂情境中,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因而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教师的教学引导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当然,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需求和发展可能,并据此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或适当的要求。
二、课堂环境的设置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教师主导,是外因。教师的教师为了学生的学。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愉快地教,学生专心地学。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注意听课,做小动作或打瞌睡等情况。怎样处理才能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
2.当学生上课走神时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
3.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答错时,不要训斥、冷淡,应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答对为止,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负担,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课堂环境要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等,这些直接影响课堂功能的实施。作为教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积极向上的小环境——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合理地显现学习内容,促进课堂功能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教学法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具有一定的目标导向。(2)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3)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强调各种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性互动。(4)以团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小组活动的结果被看成每一名成员的成就——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实际上这一点是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一个基本保证。
实践表明,小组教学在下面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1)在学习小组中,个人的成功会带来团体的成功,进而导致团体内其他成员的成功,因而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可以产生比较积极的学习态度。(2)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感受自己对团体的贡献,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关注,因而可以增强学生个体的自信和自尊。同时,学生可以感受别人对团体的贡献,从而易于产生对别人的肯定态度,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积极情感,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孤独感,建立了较好的人际关系。(3)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各种交流与沟通的技巧,产生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能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也会提出问题的各种不同解决方法,因而可能会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中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都十分有利。
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未来的建设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他们应该具有勤奋努力、独立自主、有毅力、有恒心、有信心、有责任心、具有创新意识等的优秀品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也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发展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培养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以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总而言之,教师要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工作。就我本人而言,既要以人为本,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管理学生方面的能力,又要着重加强积累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在平素的教育教学中,既要讲究科学,又要谋求发展。首先,树立好“以生为本”的理念,继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为人师者角色,进一步融入教育教学,发挥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新定位,积极营造融洽、平等、民主、协商的课堂氛围,努力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新突破,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敢于创新和探究。其次,要在“教书育人”的职责上下真功夫,在实际细节上渗透体现,不断扎实工作,切实提高教研水平,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重塑教育者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无私奉献,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实际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学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促进和谐幸福校园。
篇4: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近年来体育教学凸显的热门话题。传统的体育教学,多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教学过程总是从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开始,然后再进行辅助练习、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练习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动作要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保护与帮助法等。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课堂变成了老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局面。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这种体育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是他们兴趣的需要,教师是一种“灌输式”的指导者的角色。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要从全新的视觉来看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位,作用和权力。一句话: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
把体育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从主体转变到主导,一切教学行为,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检验等,都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换言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良好局面呢?
首先,让学生多一些选择。
小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很大,兴趣爱好各异,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文静,为了培养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激发他们的活动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选择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内容以及器材和场地,能够在课堂上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在自主和独立的选择性活动中,充分培养了他们做课堂小主人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重在让学生多一点自主的选择,多一点独立的思考,真正改变以往教学中一切由老师说了算的局面,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例如,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状况,教师可在一些练习难度不大的教学环节中开设“练习超市。”“练习超市”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可供自由选择的练习条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选择练习内容。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在“练习超市”中,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指导和服务,巡回于学生之间,一旦发现学生需要的时候,就要及时提供帮助。同时,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练习后要安放好器材,练习中不要争抢和拥挤等。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余地。这样就更能培养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人。
其次让学生多一些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创新起端于想象。想象和创新靠的又是主人翁意识,一个人只要具备了主人翁意识,才能激发想象和创新的热情。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奇特想法。因此,教师要寻找激发学生想象和自主创新的时空和方法,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没一个环节,让学生多一份自主创新的主动权。例如,我在执教二年级的一节前滚翻学习课时,就让学生在学会前滚翻以后,启发学生想出一些优美的动作与前滚翻连起来做。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不少学生做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动作:有人做出前滚翻接侧手翻,前滚翻接燕式平衡,前滚翻接兔跳等等,学生的思维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天下了。
第三,让学生多一份责任。
现在独生子女很多,他们都是宝贝,在家里大事小事都被家长包办代替了,所以缺乏责任感,这种品质也带到学习活动来了,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孩子有担当的意识。我经常有意的安排学生担当某个管理角色,让学生在行使管理职责时培养其责任感。比如,每次课前的准备工作就交给学生轮流完成,活动结束时收集器材,把器材放到指定的位置这些环节,都让学生参与。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切实培养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人翁意识以及难能可贵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孩子有机会胜任管理角色,让学生协助老师处理教学活动中的事项,这对培养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建立体育委员轮岗值日制度,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体验当家人的滋味,轮岗值日时,让学生协助老师整队,发送器材,当裁判,记成绩等。别小看这轮岗值日的当家会动,它的推行,让学生在这个岗位上学习服务,学会管理,锻炼自己,展示自我,增强责任感。许多学生在体验轮岗值日后都很有收获,在他们心底播下的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自信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责任感。
第四,给学生多一份信心。
我们的课堂要给学生多一份做主人的信心,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做出积极地评价。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对学生的主体言行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如“你真行!”,“动作真漂亮!”在赞扬学生时,要充分体现语言的情感性,还可以伴随赏识的表情,手势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和愉悦的情感。此外,让学生参与评价也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教师应提供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保证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时间,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何被评价中,树立做主人的信心。
总之,我们体育教学的课堂要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达到新的教学理念的目标。
篇5: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随笔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随笔
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将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注意启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角色。
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想实实在在的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下面我就“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解及工作经验,说几点看法:
一、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科学的安排每一堂课的时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讨论、发言、实践的比例要适当,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
二、创设适当情景,诱发学习欲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集中,有时甚至开小差。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些教学情景,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学习欲望,把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引导他们思考老师的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例如:许多故事性强的文章,采用表演的形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观点性的文章,采用辩论的形式,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组织讨论,集体参与
如果课堂上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面对的可能就是极少部分的人,大部分学生上课可以不用思考,学习效果很不好。因此我经常采用分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小学低段的识字量大,识字课往往比较枯燥,我采用学生自学,比比谁记得快、谁记得牢、谁的方法好等办法,让学生分组活动。这样一来,学生都动起来了,知识学到了,课堂也生动了。对课文的分析,采用让学生自己读,然后与同桌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没读懂,喜欢那些句子等方式,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再全班交流,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了。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
篇6:把快乐带进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论文
把快乐带进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论文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差距。因此,课堂改革势在必行,而课堂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在这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在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期越来越短,终身学习能力就越成为一个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使学生在信息万变的时代具有轻车熟路,驾驭知识的本领,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所以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即首先是教师愉快地教,而后实现学生愉快地学,使学生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达到“痛快地学,痛快地玩”。在有限的45分钟内,教师要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无穷,特别是现行的新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刺激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例如有的学生有表演才能,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多让他们上台表演;有的学生喜欢唱歌,就多引导学生听英文歌曲,唱中英文歌曲,上课前5分钟听一首歌曲,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尝到学习英语的喜悦,让学生怀着轻快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走出格式化英语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灌输式”等教学方法,禁锢着教师的头脑,同时严重阻碍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造成课堂教学机械化,缺乏活力,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随着教学创新步伐的加快,必须打破旧的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把有限的45分钟课堂分成“10 3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带着问题,因为老师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学生对新课必须进行预习,从中找出疑难、难点,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对个别问题加以个别指导,也就是在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此时,学生听讲时,会聚精会神,发挥积极主动性,课堂气氛才会活跃,使学生意识到课堂真正属于自己,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扮演一个查漏补缺的角色,新时代下的教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了。
古人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趣,教师不仅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学生如何学习,学习方法正确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教师在指导学法时,教师要“走近”学生,既为学生的“良师”,又为学生的“益友”,善于欣赏学生,发现学生身上和学习中的闪光点,善于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让学生面对教师敢于说话,并且敢于说真话,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我认为,学生喜欢哪门学科,首先必须喜欢所教学科的教师,既然学生喜欢老师了,那么学生就盼着上你的课,对你的课产生兴趣。再者,学生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有进取心和自尊心,有成功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设公平竞争和追求成功的机会,如这次我校英语竞赛,给学生创设竞赛条件,激发他们竞争,使他们获得成功感;我们也可以将课堂的问答,变为“抢答”;学生在黑板上做题,同学们争着来改错(当然是有错的情况下),并且在错题上标一个圆圈,这个圆圈给学生一个闪光点,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又改了错,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拼写单词,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位同学写得多,写得对。游戏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利用游戏,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快乐,如:(1)接龙游戏,在规定时间内,看谁的龙接得长,不出错。在第三册lesson56课中有一个接龙游戏,aloneitherosenjoyourselfreshobby;(2)找“敌人”(反义词)full-empty,light-heavy,different-same,young-old;(3)找朋友(同音异义词)two-too,no-know,right-write等。在记忆单词中采用联想记忆最好。例如:eye把y看成鼻梁,把e看成两个眼,鼻梁一边一个眼,这样学生就不感到记单词枯燥无味了,课堂充满了快乐;写作业也可以展开对比、竞争,看哪位同学的作业写得正确整洁,选出好的,在班上展览、表扬。以上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中充满鼓掌声、表扬声,如此美妙的课,谁不愿上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活动是引发学生兴趣的主要途径。学生参与活动可以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能使他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此外,学生们会轻松、愉快地在集体场合表现自己的能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提高英语水平。
任何一位教师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赞扬,要多给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在批改作业和试卷时,每次都应给学生写些鼓励性的批语。如你的作文写的很好,内容相当不错,假若文中的一点小错误没有了,这是一篇很棒的作文,相信你一定能够克服,能够做到;有时在作业本上写上:作业写得不错,希继续努力,再把书写写得更仔细点,那就更不错了,还可以写good,verygood。这样做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成功,树立了学好英语必胜的信心。
让学生了解英语是国际重要语言之一,且英语是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让学生更加有信心学好英语,师生共同行动起来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快乐充满课堂,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篇7:提好问题,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提好问题,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一节语文课下来,老师往往觉得很累,即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且发言踊跃,老师也难免会有疲惫的感觉。因为教师要不断“抛砖引玉”,即不断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老师不断问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老师总结点评,老师再问,学生再答,老师再总结点评,如此反复,老师难免口干舌燥,常常会不自觉地羡慕理科老师能边讲边练、干脆利落。造成语文课堂如此尴尬境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在语文课堂上摸索的实践告诉我:这是因为语文课堂上老师问的问题太琐碎、太细,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利交给学生,而是让他们戴着镣铐跳舞,而我们还要时刻戴着这镣铐,能不累吗?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提好主问题。 什么是主问题?主问题就是“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整体的参与性”强调两个“整体”,可见主问题的设计一定是一个宏观的把握。以前我讲七年级上册《端午日》这一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我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解读这篇课文时,设置了以下的问题:(1)湘西人的端午日有哪些风俗习惯?(2)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是什么?(3)最主要的民俗活动是什么?(4)龙舟赛到起点和终点是哪里?(5)在文中画出龙舟竞赛的场面描写相应的语句。(6)请你划出文中龙舟比赛场面的动词,并回答这些动词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7)作者在描写比赛进入高潮时还想到了哪些情景?(8)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选一个文中的角色,用条理清晰的话有针对性地给大家介绍你所在的位置,所起的作用。(9)龙舟赛事既然是如此激烈刺激,那胜出者的奖品是否一定非常丰厚呢?所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么,胜出者最后的奖励是什么?(10)既然比赛的奖励并非异常丰厚,那你认为大家为什么全身心投入比赛?龙舟比赛的意义是什么?(11)结合实际,谈谈现实生活中是否需要这种精神,并说说给我们的启示。(12)无论是湘西民俗还是我们这里的习俗,都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各种各样的洋节日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有些洋节日还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他们也在不断淡忘祖先留下的传统节日,甚至认为这些传统节日太土。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这节课我确实是下了工夫备课的,从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到赛龙舟场面的精彩描写,一个环节不漏,不但如此,还设置问题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但是效果好吗?这节课上我一共提了十二个问题,一节45分钟的课堂,我平均5分钟提一个问题,在这5分钟里,我要提问,学生要思考回答,有学生答得好,我就高兴。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过多地侵占课堂时间”,假如有些问题学生答得不好,我就不高兴,因为“他浪费时间”,都像他这样,我这节课的十二个问题怎么能问得完呢?这一节课我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也是一些不敢懈怠。我貌似循循善诱,貌似放下架子,可是实际上我是这个课堂的统治者。而真正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呢?学生恐怕只记得端午节、赛龙舟,还记得什么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现在想来,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像这样的语文课我给学生上了许多节,想到这里,不禁有些羞愧。 今天再教这篇课文,我就只提三个问题:(1)作者的家乡的端午日是一个?摇 ?摇的端午日,并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2)这是一场?摇 ?摇的龙舟赛。(3)学完这一课,此刻的你最想说些什么?这三个问题就是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欣赏的重要问题。通过第一个问题的探究,学生能了解到这个端午日的习俗和这里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读整篇课文,放手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发现。第二个问题就是精读赛龙舟的场面,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会发现作者写了一场什么样的龙舟比赛,是怎样描写这样龙舟比赛的。前面两个问题解决得好了,课堂自然就达到了高潮,此刻你不让学生说学生也特别想表达此刻自己对祖国传统节日的喜爱及要继承传统节日的决心。所以,今天上这节课,我真正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真正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语文老师不要把气力都花在课堂的“讲解”上,而应该把精力花在备课上,精心地备课设计好提纲挈领的主问题是解放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 近日,看到资料上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端午日》一课的问题的,我觉得很好,拿来和同行们共享。这位教师说: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他的作品。我觉得,在所有的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除了鲁迅先生之外,就是沈从文先生。他的作品,只要读上几行,立刻就能辨认出来,决不含糊。他出身湘西的一个破落小官僚家庭,年轻时当过兵,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他完全是自学成家。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的土地,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湘西如果没有像沈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和黄永玉先生这样的大画家,恐怕一直到今天还是一片充满神秘而没有人了解的土地。所以,这位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寻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只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请同学们阅读《端午日》,看看这篇文字在表达上有哪些独特的地方。把你觉得使用上非常独特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想想它们的意思,试着在不影响意义的情况下用其他词语替换。我个人认为这个教师采用的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较为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语言的湘西地方特色,进而感悟语言的地方性在表现和传达地方风土人情特征时的特有魅力。学生在这节课上肯定很有收获,从此记住了沈从文,记住了沈从文的文字,他的书恐怕都要读上一读。通过学习这样一篇文章,让五十多位学生和沈从文交上朋友,贵哉。 找准角度,设计好课堂问题,让我们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篇8:五年级数学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论文
五年级数学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论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在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参与解决问题上面下功夫。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感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一. 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很多学生由于基础差,所以在教学时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上课不参与课堂活动和思考,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又无心顾及到每个学生,使这样的学生就越来越差。数学教学是需要一定数学基础和生活经验的,要想让学生参与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感觉自己有能力参与学习。只有这样他们学习才会有信心,才会主动。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考虑本节知识的起点,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在上课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到很轻松的进入新知。在相遇问题中,我没有直接说明相遇问题,而是从学生最简单的行程问题出发,由解决单一的行程问题引入,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足够了,首先就能应用知识,激发兴趣,能乐于参与学习。在根据实际情况把两个简单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很轻松的进入新课,而避免学生对自己的基础没有信心而放弃学习。
二. 抓住学生注意力,带领进入学习
没有不想学的学生,没有不想学好的学生;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果教师在课上讲的'太多,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机会,没有自己思考的过程,学习就象婴儿走路,如果大人扶着,勉强能移步,但不能放手独立。而学生即使听懂了,也不会应用,忘的更快。要想学生取得进步,首先必需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思考;让学生参与学习就必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断思考问题,只有让学生思考,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他们主动学习。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轻松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我让学生上前表演的形式来理解“相对”、“同时”、“相遇”等词语,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对数学词语理解的枯燥,而且在学生注意力下降的时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的气氛再度回升,在出示相遇问题,学生通过表演很自然的把新课内容自己引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思考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的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较高,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三. 把问题交给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自己提出问题,再在自己解决,学生被动接受、记忆,没有任何讨论、反驳的时间,这种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良好的教学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解答,或者学生简单的说出答案,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或指导学生思考,学生互相解决,并在解决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过程。只有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才会更加有迫切解决的欲望,注意力才会更集中,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清楚的过程,并让学生帮助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并发现问题,讨论解决,在解决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 把挑战和快乐结合,合作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总是觉得太简单,这样会让学生思想松懈,不愿意思考问题,注意力也会分散;在设计教学的过程应紧抓学生的认知,层层深入,让学生有自我挑战的感觉,这样他才会不觉得枯燥,也能从中学会分析难题的方法,迎难而上,同时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收获的快乐。如在教学“相向而行,相距200米”时,先让学生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很简单的想到相遇前的情况,并很快找到路程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解答完毕后,教师在让学生继续走到相遇,问接着走会怎样?把问题在一次交给学生,并让学生互相讨论,这种情况和上面有什么不同,路程关系是什么?学生兴趣很高的讨论,画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多种思维考虑问题,从而化难为易。
新的课程,给我们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提倡合作交流,并不是教师不闻不问,放羊教学,合作交流却变成了聊天打闹,课堂活跃并不是混乱。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参与讨论,教师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让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就感。而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才能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篇9:把课堂还给学生--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换
把课堂还给学生--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换
关键词:课堂 还给 学生我是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听了几节初中美术优质课。课堂上,老师恰如其分的提问,在我看来,学生们一定会踊跃的回答并参与讨论,可事实出乎意料,只有二、三名同学回答了问题,更多时候是老师指名回答或是越俎代疱。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洗耳恭听。仔细想想,小学教学中此类现象比较普遍。根据有关调查,以一个60人的班级为例,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的:低年段为75%-80%,中年段为25%-45%,高年段为11%-20%。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学生就越不愿回答问题呢?是学生没有答案吗?显然不是。是旧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习惯于坐享其成的听权威答案;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他们习惯了当“配角”。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什么样的师生角色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课程改革的《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有这样的建议:“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从哪些地方出发,改变教师的唯一主角现象呢?在亲历课改的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策略,有效地实现了课堂中师生的角色转换。
一、学生先说话,教师后评价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欣赏课,老师就是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于是许多老师感叹:欣赏课难上啊!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怎能用教学参考用书上的简略文字代替学生们个性化的体会呢?美术《课标》也建议:“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其实我们的欣赏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说,老师后说。
案例:《外国优秀雕塑作品欣赏》九年义务教育湖北版美术教科书第十二册第1课。
教师出示欣赏作品。
师:请同学自由欣赏,可互相聊一聊你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学生自由读画5-8分钟。
师:同学们聊的很热烈,很开心,下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些作品。
课件出示话题:(1)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2)作品给你什么感觉?(3)你喜欢或不喜欢哪几件作品,为什么?(4)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雕成的?
生:(摘录学生答案)
1、我喜欢《悄然而至的邱比特》这件作品,这件作品是用大理石雕成的,作品中的邱比特是一个天使,他的样子很可爱。
2、我还知道邱比特是小爱神,他手里的箭是爱情之箭。
3、我不喜欢《拉霍台普夫妇像》,它雕塑的太简单,衣服、头发都没什么皱纹,颜色也不好看,很土。但他让我感到一种威严和权力。
4、我知道《思想者》是世界上很有名的一件雕塑,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没穿衣服?他在想什么?
……
师:同学们谈的太精彩了,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课件出示部分作品的相关资料)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有的说见解、有的提问题、有的做补充。他们宛若一群艺术评论家。这不正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吗?这种方法胜于在学生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防止造成先入为主的不良后果,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得到了转变,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
二、学生先实践,老师后指导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老师教学生怎样画、怎样做”作为完成中国画、手工课课堂教学任务的唯一方法。因为这两种课需要学生准备的工具很多,那些工具对于学生来说很新鲜、很好玩。所以,常常是还没等老师示范“怎样画、怎样做”,学生早已叽叽喳喳、兴趣盎然的开始“搬门弄斧”了。这让习惯了“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照做”教学程序的老师们大为不悦和为难。
教育家指出:“‘好动’应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教师不能打击、压制。”美术《课标》建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在中国画和手工课单元,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实践、归纳、总结临摹制作的步骤和方法,互相交流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和疑问。然后再由老师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进行补充,对学生互相不能解答的难点问题给予引导、指点、突破。总的来说,教师示范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案例:《笔墨练习》九年义务教育湖北版第七册第九课。
由于是第一次上国画课,一上课,很多同学就已经开始摆弄起了各种工具,在纸上开心地胡乱画起来了。
师:看样子,不需要我的介绍,同学们就已经喜欢上中国画了。好吧,那你们就尽情的画一会儿,并请你们注意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实践5-8分钟。
师:谁来说说你在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摘录学生答案)
1、把笔竖着画的线条很清晰,很有力,把笔放歪了画出的线很粗,颜色还不一样。
2、我每次画的颜色都不一样,有的深,有的浅。
3、我知道是因为毛笔里含的水有时多,有时少,画出来的颜色才不一样。
4、我发现宣纸很吸水,但它很容易破,我的画就破了几个洞。
……
同学们充分交流后,让学生打开书,归纳出用笔和用墨方法的规律。
从这一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互相交流,轻松解决了中锋和侧锋的用笔方法及墨色变化的规律这两个难点。这样做有以下好处:1、让学生全面了解其他学生是如何处理他也曾经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公开了他们的成功,也公开了他们的失败;2、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培养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3、给老师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学生学情的机会,诊断性地运用他们的意见,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三、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助教”
如今社会,可谓是日新月
异。我们这些在上个世纪接受教育的教师,如今要用自己的“一桶水”来装满学生的“一碗水”,是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不对学生“味口”,跟不上学生的步伐了。我国教育先祖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些知识,有些学生确实已经掌握,甚至比我们的想法更新颖、更独道、更优秀,不妨就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老师当“助教”。
案例:《小小食品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版第一册第20课。
在学生充分欣赏、交流各式糕点图片后,学生们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糕点。
师:你们的作品让老师大开眼界,老师都不知道你们的小手是怎样制作出这些漂亮的糕点的,哪些“小糕点师”愿意来教教我和同学们呀?学生纷纷举手。
生:(摘录学生答案)
1、我教大家做一种“蔬菜汉堡包”……
2、我教大家做一种“三层生日蛋糕”……
3、这一种饼干是我自己想的,叫“七色彩虹”,是这样做的……
4、我教大家做麻花和面条……
“小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老师当学生和同学们一起跟“小老师”学做,顺便帮“小老师”做一些准备材料、展示作品、提醒补充之类的助教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小老师们”总是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方法教给大家,而且多有经典之作和出乎意料的惊喜。实践经验证明,这样做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才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学生当“评委”,老师当“嘉宾”
在以往的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中,我们多采用展评优秀作业或概述教学内容的方法。这样的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有诸多弊端:1、它只对极少部分学生进行了片面的评价,大多数学生不能获得发展性评价;2、评价方式单一,权威性过强;3、评价易脱离学生实际,易用成人的尺子去量学生的“长短”;4、强化了评价方式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打击了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标》中这样阐述:“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我们在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环节中,可以采用全班集体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人人当“评委”,评自己的长短,评别人的优劣;自己给别人提建议,别人帮自己出主意。老师则可坐听“百家争鸣”,当好“嘉宾”,在适当时候给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案例:《会飞的娃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版第一册第12课。
学生各自设计制作了口袋娃娃,在教室外开心地放飞、玩耍之后,进行课堂小结和作品展评。
师:同学们和自己亲手做的娃娃一起游戏,有什么感受?
生:(摘录学生答案)
1、和自己做的娃娃一起玩真开心,很好玩。
2、自己做的娃娃很好玩,又很便宜。
3、我的娃娃飞的很高,我觉得我很棒。
4、老师教我们做了很好玩的玩具,我们要谢谢老师。
……
师: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老师也感到特别开心,有谁还有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帮助吗?
生:(摘录学生答案)
1、老师,我的娃娃没有他的娃娃好看。
2、我来帮助他,因为他的口袋是红色的,他又用红色的纸来做娃娃的眼睛、嘴巴,这样就不鲜艳,所以不好看。
3、他应该用蓝色、绿色、黑色来做才好看。
4、老师,今天我学会了用剪刀,可是我粘胶时还是粘不牢。
5、老师,今天我的工具没带齐,我没做出来,下次我一定带齐。
6、我们的口袋很轻,可以飞起来,飞机那么重,为什么也可以飞起来?
……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小结是何等的生动、丰富、全面、自然,达到了以下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切合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全体学生参与评价,评价了全体学生;评价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强化了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篇10:把课堂还给学生--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换
把课堂还给学生--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换
关键词:课堂 还给 学生我是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听了几节初中美术优质课。课堂上,老师恰如其分的提问,在我看来,学生们一定会踊跃的回答并参与讨论,可事实出乎意料,只有二、三名同学回答了问题,更多时候是老师指名回答或是越俎代疱。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洗耳恭听。仔细想想,小学教学中此类现象比较普遍。根据有关调查,以一个60人的班级为例,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的:低年段为75%-80%,中年段为25%-45%,高年段为11%-20%。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学生就越不愿回答问题呢?是学生没有答案吗?显然不是。是旧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习惯于坐享其成的听权威答案;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他们习惯了当“配角”。法国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德国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什么样的师生角色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课程改革的《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有这样的建议:“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从哪些地方出发,改变教师的唯一主角现象呢?在亲历课改的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策略,有效地实现了课堂中师生的角色转换。
一、学生先说话,教师后评价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欣赏课,老师就是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于是许多老师感叹:欣赏课难上啊!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怎能用教学参考用书上的简略文字代替学生们个性化的体会呢?美术《课标》也建议:“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其实我们的'欣赏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说,老师后说。
案例:《外国优秀雕塑作品欣赏》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湖北版美术教科书第十二册第1课。
教师出示欣赏作品。
师:请同学自由欣赏,可互相聊一聊你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学生自由读画5-8分钟。
师:同学们聊的很热烈,很开心,下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些作品。
课件出示话题:(1)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2)作品给你什么感觉?(3)你喜欢或不喜欢哪几件作品,为什么?(4)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雕成的?
生:(摘录学生答案)
1、我喜欢《悄然而至的邱比特》这件作品,这件作品是用大理石雕成的,作品中的邱比特是一个天使,他的样子很可爱。
2、我还知道邱比特是小爱神,他手里的箭是爱情之箭。
3、我不喜欢《拉霍台普夫妇像》,它雕塑的太简单,衣服、头发都没什么皱纹,颜色也不好看,很土。但他让我感到一种威严和权力。
4、我知道《思想者》是世界上很有名的一件雕塑,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没穿衣服?他在想什么?
[1] [2] [3] [4]
篇11:把课堂还给学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项咬生 教学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04-12-20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因此对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践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传统数学教学“六重六轻”的弊端入手,以达到让问题落实与问题探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为目的,提出了数学课堂教学循环流程图,接着用案例说明(1、问题的设置;2、方法的启迪;3、过渡的节奏、4、资源的挖掘)等四个方面在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数学 课堂教学 学生
多年前听到一位数学教育名家的一句话:“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此深有同感。我们不想对是否“唯一”展开争论,但学生的“参与”肯定是使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没有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去参与,不能以教案构思代替学生思维。现代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照本宣科。肯定不是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模式,应该是动态的可变的,应该考虑到许多变量,象学生对老师教学的认同度、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以及学生的情绪等等。因此我认为真正的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是行动,而不能只是口号。
从形式上看,新教材的“新”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数学儿童化。i.s.斯塔尔指出:“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 从儿童的角度去看数学、学数学,这一点新教材体现特别充分。首先课时编写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了游戏的形式,教材的“儿童化”,体现了儿童的需要,把儿童当作了学习的主人。
数学生活化。以往教材过分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忽视学生的`接受兴趣,忽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显得比较枯燥,缺乏吸引力。新教材就克服了这点不足,注意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画面、编写例题、设置练习。
数学活动化。教材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单元内容的安排和以往教材的不同,是以活动单元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数学知识技能为主线呈现,
一、问题的提出
透过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可归纳出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六重六轻”的弊端。即:教学操作时“重教师,轻学生”;教学设计时“重形式,轻内容”;教学评价时“重知识,轻能力”,教学任务上“重积累,轻理解”;教学范围上“重教材,轻延伸”;教学手段上“重贯彻,轻探索”。针对以上教学病因,那么如何诊治呢?
众所周知,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为主组成了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动态性,是一个人为因素参与的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复合系统。系统论有三条最基本原理:(1)反馈原理;(2)有序原理;(3)整体原理。由这三条原理可以得出:没有反馈不能实现控制;没有开放,不能走向有序;没有结构,不能形成整体。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利用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
[1] [2] [3] [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