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读书心得-九游会网址j9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心素养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1
今年的寒假,我认真拜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读完这本书我理解了聂校长推荐这本书的原因,的确是给一线的老师进行了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和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教授郭华所著。该书是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的一本,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读了这本书,我对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即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深度学习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场智慧之旅,是发展素养的学习,是理解性学习,是符合科学的基本原理的科学。
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综合实践。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通过教育来发展,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从以上核心要点中可以看出,深度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强调学生的教育性发展。
读了这一章,我知道了深度学习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如果我们的教学仅停留在知识的传递上,那么学生往往就成了知识搬运工,而缺少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甚至是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对于我们熟悉的古诗词的教学,很多老师在常态教学中就是给学生逐字、逐句讲解诗意,然后让学生把诗句、注释、诗意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背下来,保证考试不失分即可。却忽略了诗词所传递的文化之美。这样的教学就是在单纯的教授知识,缺失了学生素养的培养。同样是古诗词教学,《渔歌子》一课,如果关注到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和传承文化之美。教学时,将《渔歌子》这一课的语言训练点定为:抓住景物特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之美;情感升华点是借助背景资料走进诗人内心,感受田园诗的情怀之美。
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整个教学分四个板块:1、关注长音与节奏,读出韵律美;2、圈画景物想其特点,感受画面美;3、借助资料,走进人物内心,感受情怀美;4、对比阅读《乡村四月》,发现田园诗特点,感悟文化美。
老师通过诗人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那种置身自然之中,淡泊名利、释放身心的自由、从容、恬淡之情。理解了田园更丰厚的文化内涵,原来这田园不仅仅是景美,更是释放心灵的精神家园。实现了从诗词田园到心灵田园的提升,也很自然地将语文的课内学习引向课外,让学生在后续的阅读中继续品味中国所特有的含蓄、深沉的田园诗情,从而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样的设计,就不再是我们传统的简单的朗读、理解和体悟古诗词,而是给了学生一把钥匙,一把理解、欣赏田园诗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触摸田园诗的文化美。这样的课堂是有温度、深度和广度的,学生也在对田园诗词的细读品味中,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了文化修养,涵养了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才是基于素养的教学,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学。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细读后你会发现“核心素养”实则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整体要求,甚至还有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范畴。每一个自然人都会是学生,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的过程,只要是生活在中国,这份“核心素养”都离不开我们。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成为教改的支点,未来学校的六大变化究竟有哪些?归纳起来有6大方面
1、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2、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
3、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4、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5、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6、课程适应发生变化: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进一步突出地方、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虽然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浅浅的理解,但作为一个教师看到这些发展方向内心还是期待的,这应该就是每个老师对自己学生的期许,那么作为一个老师也要以一个全新的标准要求自己,先改变自己,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带给学生发展。如果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正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气、有人气,那么就先塑造自己吧。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3
时代变化使得教育也要随之改革,深度学习成为现代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有很多的案例,典型且符合教学的实际,也顺应了当下双减政策的新要求。这些案例与较为宏观的话语比较起来,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纳,也能够更好地作为例子去指导教学实践。
1、什么是深度学习?
阅读完本书后,我有了一个大致准确的理解,即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研究、理解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全身心参与与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学习,形成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困难的、有挑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探索和实践,去不断地接近这样一种理想的育人状态。
2、如何引导深度学习?
作为教师,我更加关注教师应该如何引导深度学习。在读本书之前,我就知道教学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学会思考、学会知识的建构、学会运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机械的记忆、背诵。但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的一种类似应试教育的模式会让思维局限住,从而“眼高手低”,空怀符合教育改革的理论和想法,却不知道如何实践与探索。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更加具体地了解深度学习的运用和引导,需要建立师生间的新型学习伙伴关系,构建深度学习任务、良好运用数字化资源和工具,精心设计教学材料等,帮助学生探索自身优势,通过深度学习去获得自己的精彩人生。
3、如何理解并运用深度学习?
联系数学教学,我较为深刻地理解了书中所讲的深度学习的特征,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去运用。首先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去挖掘教学内容的实际运用和实际意义,联系实际去进行课堂教学,引起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相互联系和转化,例如认识数学的线无粗细、图形的'运用和比较等,从而去建立新的概念、结构,易于学生的理解。
其次是活动与体验,我更多地想到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根据自身经验,在积累了一部分知识后,对于即将接受的新问题的思路方法,需要自己去真正思考、学会操作,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空看教师的讲解、操作是远远不够的,这容易导致学生在讲解时听得明白,自己碰到时无措的情况。
之后是本质与变式,数学上例如一些简单的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透,这些往往蕴含着一类数学问题的本质,就像一位数学老师曾经命题讲题时的“1”的本质,以一个结果为中心知识点,我们可以衍生出很多相关的结论和解题方法。理解、分辨本质与非本质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加工过程,理解后再接触变式,求解方法也是万般不离其宗,这同时是对学生思维和价值观的一种磨练。
有关深度学习的概念、实现、推进的要求等,都需要不断地研究,特别是一些教学案例,通过优秀教师的探索与实践,我会继续去领会如何在教学中去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4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素养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各项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从理解、运用、思维和审美四个维度说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理解能力: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活得的语言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思维能力:能在阅读、表达等语言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初步审美能力: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
由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教书,真正的教学是教人,用学科来教人。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和宽容,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了、没有兴趣学的学生。课堂上一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是课堂教学适合学生的发展。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5
近半年来我读了林崇德教授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后,发现该研究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no.1 “核心素养”的概念
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p29-30)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
no.2 “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作者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no.3 “核心素养”的演变
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no.4国际视角下的“核心素养”
整个第二章共有78页,分别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三个国际组织,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四个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基本框架都是:背景或缘起、基本框架、启示。从提供的有关标准来看,各有千秋。最后一节,作者从内容、具体指标、命名方式、内涵界定方式等作比较,可供参考。
no.5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
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
no.6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
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对“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
no.7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
作者运用大数据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篇幅达55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不过,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no.8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
作者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前一章已经详谈,这里提到的“直接指导型”“互补融通型”值得一提;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部分提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比较新颖,应该深入研究。
总之,作者提出的“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6
今年的暑假,我们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深入了解当下火热的话题,核心素养。当我看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心中便有了熟悉感,第一时间得到了这本书。静心开始阅读,通过阅读,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的提升我的思考。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粗浅了解了本书,下面就要细细研读。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7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是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的一本,20xx年3月第一次出版,是一本数学学科教学指南,通俗易懂,对一线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参照。
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展以从具体到抽象、运算与推理、几何直观、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等为重点的思维活动,获得数学核心知识,把握数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渐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的学习者。
那么深度学习实施的策略有哪些策略呢?
1、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整体分析。
小学数学核心内容包括数的认识、符号的认识、数的运算、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度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等。每一个核心内容群,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的教学设计是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所以在进行教学前,需要进行单元整体分析。第一是对学科内容本质的分析,包括该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之间的联系,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第二是对该内容的学情分析:即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基础与准备,可能的困惑与问题。对这个单元的分析,以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代替多数简单的题。形成单元整体目标:知识,技能,方法,核心素养。
2、设计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
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是贯穿始终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类型---
现实的情境:1、平时用的最多的是数学化的情境,把现实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扬子三小到新街口的时间这样的叫数学化的问题;还有一种叫裸情境,情境接近原始的故事,比如甲乙丙丁吃饭的故事,故事里蕴涵着一些数量、信息、数学的情境(奇数偶数、正方体展开图)。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围绕核心内容、基于数学本质的分析,如:小数除法本质就是余下的不够分还要化到更小的单位继续分,四袋牛奶12元,每袋多少钱?如果买4赠1,每袋多少钱?高一级单位不够除,把1个1变成10个0.1,把这些弄透了,学生遇到其他的小数除法就会了。前概念就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就是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位置,就是学生去同化或顺应的基础。前概念与这个知识直接相关的,而又与这个知识不完全一样或者和这个知识有冲突的情境。
一节课需要几个引发探究与思考的大问题,大问题就是让学生深度思考,大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会派生出若干个小问题,有的是课堂随机生成的,归根揭底就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里的大问题即学历案设计中要求思考的教学目标。
3、围绕核心目标开展深度探究
围绕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经历学习过程与方法(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回到数概念,从特殊到一般)
合作学习不是教学本质,形式不能作为判断一节课好坏的标准,关键看合作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某种情况下独立思考更重要,关键问题是不是学生在思考,是不是在深度思考?
4、针对学习目标开展持续性评价。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状况的了解;二是对学习过程的检测与调控。深度学习过程中评价可能随时发生,更多的是形成性评价,评价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评价引起学生的元认知,帮助学生记得学习的目标,监控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反思和调控学习的进程,使得学习不断深入,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评价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吗?”“还有问题吗?”也可以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检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回顾我的教学经历,仔细回味“深度学习”的含义,才愕然发现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曾经“善意”或者“无意”地剥夺了学生很多权利。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形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深挖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缺失原因,就要从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和内涵中入手。当然,参差不齐的家庭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严重地影响着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但最主要的是我们要从数学课堂上进行根本的改变。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8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身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多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健全“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身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推动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升。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健全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转变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褚宏启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褚宏启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第一.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第二.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更新理念。第三.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健全自身知识体系。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不错的教育评价环境,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重视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9
一、优化策略,加强体育道德
书中提到:“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平正义;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这些是体育学科独有的育人要素。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与感受,并内化于心,表现于身。
以低年级的课堂为例,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以亲切、富有童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孩子的研究兴趣,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守规则意识,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观念,让学生在研究中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从小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研究了技能,获得自豪感,也能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师一味讲解技术动作,学生枯燥反复练的课堂,教学为主会更高效、更实用,也更让学生获益,同时道德渗透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用竞赛,提升体育肉体
体育不是一门只关于运动技能的课程,它还涉及心理健康、体育精神、体育人文等。体育课堂,特别是体育竞赛往往有很强的竞争性与挑战性,有输有赢,有强有弱,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敢于挑战,在面对失败时从容面对。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引导提升,让学生在研究体育技能的同时提炼自身所表现的体育精神。并结合优秀人物如:xxx不畏困难、敢打敢拼,不断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的拼搏精神;中国奥运代表团从零到有,直至巅峰,失败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迹等,提炼“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在体育研究和锻炼过程中锤炼属于自己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关注互动,培养体育品格
课堂教学实施中有两种互动方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两种互动贯穿整个课堂。在大部分的课堂中教师一般会较多关注师生互动,以此来让教学内容顺利、有效的`实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数能关注到生生互动的内容。而生生互动中又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研究状态如:学生之间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没有在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不能协调、沟通各自的想法结合力量为达到目标而相互作用;互动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等。学生在分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引下,学生以研究运动技能为中央相互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体会运动乐趣与研究的意义。
以球类课堂为例,在技能研究掌握后进行的小组比赛中,学生通过对自身水平的认知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分配场上的位置,比赛中团队合作、相互激励,在赛后及时总结分析,这些互动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正面的,也会出现争论、指责、批评等负面情绪的宣泄。教师要第一时间疏导,这也是学生情绪控制核心素养发展的良机,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关键点”及时进行体育品格的培养。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10
20xx年11月我参加了广东省杨昌彪名师工作室与湛江市袁燕青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学员跟岗研修活动,“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我专心研读了由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该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既注重理论内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实践应用的策略介绍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用书。
从书中,我了解到“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20xx年3月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
余教授在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还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书中第一章第四节“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中提到“核心素养来自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且指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要体现并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意义、文化,反应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之神”,与“学科知识”、“学科活动”融为一体,才能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且“要在内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这一维度的目标才能实现。
可见,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不可分割,要在把握这一维度的目标,注重巧妙融合与真切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具体到某学科的具有学科特点的素养体系。结合高中物理学科来分析,物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兴趣,对物理文化内涵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的概念和规律,发现物理之美,感悟物理魅力,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我初步解决了近期教学工作实践上的一些疑惑,找到了理论指导方向,使我课堂教学得到改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道路上,我将追随教育改革的脚步,不断学习与探索,不断改革与实践,希冀做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优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11
最近读了由王蔷教授主编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能力研究》一书,很有收获。这本书分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能力理论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能力表现的评价设计、英语学科能力表现的总体评价、英语学科核心能力、聚焦阅读和写作能力表现、影响学生学科能力表现的因素研究、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研究。读后收获很多。
首先,这个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推动教师教学理念与实践的革新。
课题组围绕中小学生英语学科能力的内涵、构成、表现指标及测评诊断开展了五年多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基于这一研究成果,与某市部分区县的学校和教师合作开展了针对测评薄弱项的教学改进活动。经过后期测评和观察跟踪,课题组发现课堂教学改进项目对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薄弱项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对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实施指向提升学生英语学科能力的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这个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看,这个课题构建了一套学生英语学科关键能力的指标体系,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框架,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探查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学业质量标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从实践层面看,该指标体系可直接用于测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表现水平,对教师了解学生现有学科能力水平表现,诊断自身教学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读这本书给我启发特别多的是:这本书中提供的'教学案例不再只是教学设计或者教学环节实录,而是有针对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和专家指导建议,还有任课教师针对专家所提建议如何进行下一步修改,修改后如何再进行上课,上课后如何再进行反思,还有如何为之后的教学设计明确方向。
例如:在案例“一堂感化学生心灵的阅读课”中,授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方法,语言素质都得到了区级、市级公开课后各方的肯定,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成绩都还不错,但当参与此次课题研究时,调研结果却显示学生英语学科能力整体偏低。这时,授课教师就开始思考为什么在传统考试中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实际上英语学科能力并不高?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能力?
课题项目组专门组织了专家团队,根据“英语学科能力表现框架”,结合调研的数据,跟踪授课教师的日常授课和学生表现,从英语学习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及迁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问题分析和改进指导。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授课教师改进教学设计,突出上面提到的三种能力的发展,不仅帮助学生训练了获取、分析和推理信息的能力,还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思考自己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换位思考,孩子们渐渐开始理解父母的苦心,也渐渐开始不再用逆反来面对和父母的相处。
这样一次次地设计、上课、指导、修改设计、再上课、再反思,再明确,既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地优化教学设计,更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设计教学内容和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整内容、方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去设计各项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提升课堂实效性,也就能更加紧贴课改的目标,全面关注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12
《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作者王春易。本书针对教师面临的困惑与困难,立足课堂实践,结合数十个案例,提供众多实用的策略、工具和方法,让核心素养目标落地。在提供落实核心素养操作框架、流程和方法的同时,书中还特别提示了应着力避免的典型误区。
教学理念:
看见学生 授之以渔 教学相长
最近有幸拜读了王春易老师的《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一书,深受启发。本书立足核心素养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从我们教师的视角,结合已有的经验和探索,通过具体案例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维度、策略与方法,给我们提供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学习、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工具和脚手架,提示一些容易出现的误区。
当我拿到这本书,看到封面上的“核心素养”一词,便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呢?通过阅读与学习,我明白了,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那么,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本书从七个维度向我们阐述了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学习与思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从课程标准的核心地位出发,在认真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之上,将宏观的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落实在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节课的课堂上,注重单元重构,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真实体验、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核心素养。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清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看得懂,听得明白,知道如何做,让学习真实发生。不要盲目地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设计能驱动教学目标实现的、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的、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能激发学生持久思考和探究的核心任务。
第三,建立“大资源观”。教材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内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大资源观”:一切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一切能支撑学生学习的环境、人员、材料、工具都是资源。教师应该做好甄别和筛选,做好优化与整合,以服务学生学习。
第四,注重过程性评估与指导。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员。结果检测固然重要,但我们更需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评估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敏锐地捕捉不同学生的认知动向,并给予个别化指导。
总之,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更强调学生的体验、体悟,更强调学生的深度参与,“从教走向学”成为必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积极探索,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实处、细处。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13
自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便上了教育界的热搜榜。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而每一个一线教师更关心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核心素养的意义及“在我的课堂上该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既注重理论的剖析又注重实践运用的策略介绍。细读之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定将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努力提升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14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 “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什么叫“核心素养”?
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
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于是我翻阅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针对以上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系统回应。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可见,学生的阅读是多么的重要。人民日报曾撰载文章称:“小学欠下的 ‘阅读帐’迟早是要还的!再不多看书,孩子考试时连卷子都做不完!”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近两年,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于重视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我们在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应该读一些书呢,甚至是列给学生的一些必读书呢?当我们在给学生开的必读书书目也好,还是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书也好,那么学生到底读的怎样,阅读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和监控。当然指导和监控的方式有多种,调查问卷、读书沙龙、写读书笔记等。如果我们教师不也去进行实地阅读,怎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监控,又何谈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当我们语文老师真正地读了这些书后,才能和学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语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气”,才可能和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加之小学生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或者还没有读这本书的同学,认为自己再不读书,就会被老师和同学“边缘化”了,无形之中,就会自觉的进行阅读。当然,当老师在和学生进行语言、心灵交流的同时,学生会真切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
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高。记得去年一年级上学期的第一课《天地人》,我当时在教认识“地”这个字时,当有的同学组出“地下”这个词时,紧接忽然有一个小手举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说: “老师,我知道地下有岩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书上知道的。”我当时吃了一惊,倘若这要是发生在城里的小孩身上,也许算正常,但对于农村小孩来说,况且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能说是不足为奇吗?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也许在某些领域,孩子比我们知道的还多,显然仅仅有一桶水,哪怕是一潭死水肯定是out了!这种形势难道不逼着我们去读书吗?否则,我们怎么又能满足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总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都不晚”!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更应如此!
核心素养读书心得15
学校教育不是给人生画上一个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它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系列问题。
这个寒假,在浙江省张作仁名师工作室倡行的“春节51科研力量共读一本书”活动中,我遇见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本书的整体浏览,了解到本书的基本逻辑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并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整本书自成系统,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详尽的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便于读者理解作者,是一线教师必看的好书。
基于本工作室宗旨——用科研思维照进工作、学习、生活。本次阅读,我们采用拆书方式进行深度研读,即各学员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研读章节并作线上线下分享交流。我重点研读分享的是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
本章节组织阐述的逻辑框架同前五大策略,也是从概念的意蕴和具体策略两大章节展开,其中意蕴从有意义学习的渊源和意义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展开阐述。具体策略从意义化教学案例和意义化教学改革的案例展开阐述。意义化策略的核心概要既可以从学习论的角度理解,又可以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理解。从学习论的角度来说,有意义学习是奥苏泊尔最为倡导的,他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同化的方式和已知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有情感的陶冶、价值的形成、思想的启蒙、道德的养成,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学也是和学生精神上相遇的过程。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基于此,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基于意义化策略的课堂主要是指向人的精神层面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足够尊重,余文森教授提到了三种课堂:道德课堂、生命课堂、幸福课堂。这些课堂立足生命的终极意义,实现了从知识教学到精神意义层面教学的提升与飞跃。
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有句常被引用的话:学校教育给你的知识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就叫素质。那么剩下的东西究竟是指什么?
纵观本书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答案,核心是指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是知识更为隐性,更为重要的内在东西,是影响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也是意义化策略重点阐明的价值所在。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完成。礼物,字典上解释,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由此联想,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倡行一种师生建构性的交往,那么,作为学科教师(送礼者)如果能研究如何为受礼者(学生)传递信息(本学科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情感、意愿(本学科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的思维方式来关照自己的课堂,那么,无论是课程内容确定、活动方式选择以及教育教学时空的拓展等,都将发生质的变化。也只要这样的课堂交往过程,我们才可以说也将知识及其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得以涵养、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发、价值得以形成的过程。
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实现知识对学生个体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指导功能,助力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自由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