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读后感-九游会网址j9
《与妻书》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与妻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与妻书》读后感1
我阅读了《与妻书》一文,我对林觉民为国捐躯的英雄大义深表敬佩。
对于历史上的革命烈士们,我一直对他们怀有崇高的敬意。他们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换来了我们安宁的生活。而他们的生活却只能停留在那狼烟四起,火炮连天的黑暗之中。这是什么情怀?这是敢于献身,置个人于革命事业之外的英雄情怀。林觉民,一个有牺牲精神的学者,一个普通人,本可以在家与妻,与子同乐。却为了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发动了起义。
林觉民会感到不舍,会感到惋惜。在《与妻书》中,处处体现出林觉民对妻子爱意之深。但在革命之前,他放下了一切,他的理由是“卒不忍独善其身”。这可见林觉民思想境界达到了人们难以企及的`高度。
有人会觉得“广州起义不是失败了吗?那林觉民的牺牲又有什么意义呢?”不错,如果只有一个林觉民牺牲的确毫无意义。因为一个人无法战斗,十万个人也无法战斗。真正的战斗力量,是来自源源不息的精神。而对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牺牲,作用就是激发人民的革命精神。只有革命精神能代代相传,中国才会强大,才能独立自由。
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传承者,心中自然要有着这种报国精神。但现在的人们,处于和平时代的我们,对革命精神的定义也不是很明白。我想,即使处在和平年代,心中也要有战斗危机。作为学生的我们,不需要也不能够上战场。我们能做的,是宣传和传承老一辈留下的精神遗嘱。
我想,关于“英雄情怀”这个词,在我们这个和平时代,没有战争,没有欺凌,“英雄”就不仅仅代表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勇士们,也代表了各各阶层中的爱国,报国人士。看着现在武器的一天天进步,心中不由得感慨:“中国人们的血肉之躯,再筑不起新的长城了。”因为我知道,步枪或许能胜过飞机加大炮,但终究比不上飞机加大炮。
我读过一句话:“实力的均等造就了和平。”在这个国与国比拼科技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人民的抗战精神一样重要。而我们中学生,是未来的科技骨干。所以,我们现在应当勤奋读书。因为知识和贡献是成正比的。
总之,《与妻书》使我感慨万千,受益无穷。
《与妻书》读后感2
仅以血肉之躯著书,满心不舍;愿用鬼魂之体相伴,不愿离别。泪珠与笔墨其下,泪染纸张,是溢出的真情;墨染人心,是赴死的决心。一封千古的情书,爱她爱家更爱国爱人民;一个永久的告别,跨越时光与生死,阴阳两隔再难逢。他亲手写下赴死的事实,不惧,因为对她爱的深切,早非生死可阻隔,你是我面对死亡的.勇气;他几欲搁笔不再写,未停,因为对国爱的真切,原爱人解其心思,舍你而死我心不忍。既不能学太上之忘情,那便用对你赤诚的爱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终是以天下人为念,牺牲一身为救万民于水火,牺牲一家为万家谋永福。你们的付出不可磨灭,你们的爱情永垂不朽。且看今日之中国,遍地腥云一扫而空,满街狼犬化作乌有,天灾不可以死,盗贼不可以死,瓜分之日早成历史,奸官污吏消失殆尽,今日今时,吾辈感激不尽。
《与妻书》读后感3
这是一篇绝笔家书,是林觉民先生对于爱人陈意映女士的临别之句。当革命与浪漫结合,无数革命者谱写着慷慨悲壮的故事。一起爱这个国家,是那个年代多少情投意合人之间极致的浪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周恩来对邓颖超说:“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同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与妻书》所讲述的,不仅仅是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隔着家国责任与革命理想的爱情悲欢,它浓缩的是千千万万中国男儿在家国危亡与蓝衫白裙之间的剧烈挣扎。无论是战争还是革命,最深刻的悲伤是漂泊的灵魂看到了两个导航塔,一边是革命志向,另一边是温柔仰望。战争未息,却遇到想要保护的人,平静的爱情哪怕是片刻的温柔缱绻都是满地狼腥里可望不可即的微弱光芒。“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近来,一部《觉醒年代》屡获好评,它仿佛让人看见上世纪的中国,讲述在那东方雄狮陷入沉睡之际,新青年们如何救亡图存、唤醒民众意识,开辟新中国道路。我认为,其中蔡元培校长的就职演说,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时代看来也十分有警醒意义。抱定宗旨、砥砺德行、尊师敬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行商事,都应思考对于这个社会的意义,而非仅看对个人有多少升官发财的机会。向上之心,是要往道德高处攀升,以己身扬正气,同时德行根基要扎得牢固。通过礼仪的外显之举可以强化对内心的塑造,达到知行合一。
回到《与妻书》一文,我们看到信中在抒发革命者以天下为已任和痛斥旧中国血腥统治等方面,大气磅礴,精光四射。大抵长短句式交替运用,句意或层层递进,或回旋曲折,铿锵之声如金石掷地,又于参差错落中显示出语句大致相仿的特点,增添了文章悲壮恢宏的气度与政论雄辩的色彩,使感情的进发与理性的`思辨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作者虽于抒情处再三畅言壮志,并不给人以芜杂、累赘的感觉;相反,它给人以亲切的感染、有益的陶冶。由于作者具有比较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能够自如地融诗文辞赋的语言节奏于笔下,又能适当地从日常口语中提炼出富有表现力的叠字,铸炼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散文语言,完满地体现出这封信的立意:为天下人谋永福。
《与妻书》读后感4
最近又看了林觉民的家书,心中感慨万千。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一意举革命。即使是面对死亡的威胁也毫不畏惧!但面对家人,他们心中的柔软便显露出来,这份真情无论在何时都是十分令人动容的。而林觉民就是其中一个。
回顾上个世纪初期,烽烟四起,局势动荡,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有的有志之士都立志要尽忠报国,受“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熏陶的林觉民亦是如此。他办女学堂,鼓励女孩子包括家里的女佣前去学习。在那个旧社会,他不顾一切向前冲,如大鹏展翅,一飞冲天。在与妻子成婚后,二人情意绵绵,琴瑟和鸣,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但许是上天也“嫉妒”他们的美好吧,这份幸福并未维持很久。林觉民在革命时,不幸被捕,在临别前写下了这一封感人至深的《与妻书》。
犹记得书信开头说“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想来林觉民在写下这段话时,心中该是何种酸楚。也许他并不畏惧死亡,可是他一定不想独留妻子在这飘摇的人世间为他伤心欲绝。但这残酷的现实却不给他第二次思考的机会。于是,我在想:若是换作现在,是否还能有这般钟情之人。看了他们的故事,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也是因为他对妻子的这份情,这份深挚意念,才让他更有勇气舍小家救大家,帮助天下人去爱他们所爱之人…而我有时会因工作劳累一点儿就开始抱怨,想来真是羞愧!
信中还说“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他只是想多陪陪自己的妻子,再看看自己的孩子。这等平常之事到他这里便成了一生的奢望,也成了一生的遗憾!我感念于他们的'夫妻真情,也感叹于林觉民坚定的革命意志。他的这份革命豪情、夫妻真情让我在几十载后的今天仍感念不忘。人世间有如此情怀者不多矣!我想:即使前路再多的艰难险阻,但有像林觉民这样的革命先行者为我们指引前路,我们就不必害怕。
回看《与妻书》,我不仅是被林觉民对妻子的感情而动容,更是感触于那个年代、乱世,人们对于革命、对于时代的一种觉醒。这份觉醒必将有革命,有革命就有流血牺牲。当自己的革命事业和情感产生冲突时,革命者会依旧坚定自己的革命信念,这份信念不是单纯的牺牲自己的情感,而是为了更多有爱、想爱之人不再被其选择所累。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怎能不让人感动?
漫步于林间小路,一高一低的身影正渐渐远去…
《与妻书》读后感5
今天,在父亲的推荐下,我读到了林觉民在孙中山反清起义三天前为妻子写的《给妻子的信》一文。那时的林觉民知道自己会战死沙场,但为了给祖国带来和平的生活,他视死如归,不畏牺牲。这是他和妻子最后的'告别。
从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林觉民强烈的爱国精神。为了国家和人民,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推翻腐朽的清朝。他知道自己必将战死沙场,但为了中华,他毫不犹豫牺牲,慷慨赴死。他明明很爱自己的妻子,但他对清朝的仇恨却远远超过了对妻子的爱!而也正是因为爱妻子,他才“泪与笔墨同流!”正如文章所说。他死在战场上,不是很痛苦吗?当然很痛!但他对未来世界和平的喜悦和期待远远超过了他的痛苦!林觉民用自己的个人生命换来了全世界华人的幸福!
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像林觉民这样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平静日子。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它!今天的幸福生活,归功于孔繁森、叶辛等许多无名英雄,他们关心人民,坚守岗位,尽心尽力,至死不渝。同样,我们也不能忘记!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肩负着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繁荣富强,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本领,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贡献,努力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永不忘记!
《与妻书》读后感6
林觉民的《与妻书》是非常非常有名的。很早之前,我也曾通读一遍——大致是初中吧,那时太小,读完一遍只感慨有情人难以完满,隐隐也有怪责林觉民抛下妻子,让她后世孤苦之意。甚至由此认为他那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牵强附会,是为自己开脱之语。
但后来渐渐长大,脱离了豆蔻年华的那颗自以为是的少女心,也更了解当时的背景和爱国的热血,便愈加为书信内所表达流露的浩浩正气,以及大丈夫的责任于己所折服。诚如他书信中所说:“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那是一个动荡不堪,支离破碎的年代。所有的和乐,安康,幸福,美好,都被“战争”二字搅得粉碎。那是最暗无天日的岁月,一次次侵略,一次次践踏,真真是国将不国
我未曾亲自经历过或亲眼见证过那段染血的历史,那灰暗屈辱的百年,但仅仅从苍白的文字里所感受到的万一,便足够让我心痛悲凉了。我心疼当时的人民,哀婉祖国的河山,也痛惜我中华民族。
我是极爱极爱中华的。所以我更尊重,敬佩他们。可能没有人相信,但我自己知道,那是真的。我曾看到过谭嗣同先生的`一段话,那时候的感觉微妙极了,就好像有一小道激流,不住地从心头冲刷而过,痒痒的,又特别的舒服。这不是艺术的渲染又或夸张整改之语,而是我真正的感受。到读完时,甚至有了些微呜咽的冲动。我无法描述这种“被折服”,终了了,也只能叹一句大丈夫。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于是我又想到了在那之前的甲午战争和在那之后的八年抗战;想到了那一场浩浩荡荡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想到了新中国终于成立时人们脸上的神情。
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然后很多人便选择了抛弃和遗忘。许许多多的人,叽叽喳喳地抱怨生活的不美好不幸福,数落社会的残酷和制度的缺陷,觉得自己被生活蹂躏,被幸福抛弃,被世界遗忘。可是,我们够幸福了。我们可以堂堂正正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我们可以拥有这块美丽富饶雄浑大气的土地,我们可以安安稳稳地居住在我们的根系上并一直居住下去,我们有一个虽然不够强大但一天天发展进步的后盾。当初为了这些,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就因为一句“中华人民站起来了”,又多少人热泪盈眶,觉得就此死去也再无遗憾?!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觉民说:“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骨气,这才是一个民族的骨气!所谓浩然正气,所谓大丈夫!
《与妻书》读后感7
有人说:“不读《出师表》不知忠,不读《陈情表》不知孝”,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我说不读《与妻书》不懂真爱。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爱妻的绝笔信。我具体不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了,隐约好像是在初三的自读课本中,不过那时间由于阅历和情感的积淀肤浅,似乎也读不出什么味道。以后反复读过好几次,直到大学的某一天,我将其列入自己最爱的十篇文章之中,今天再读时,忽然意识到该写点什么了。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爱,我想只要是一个人,一个有血肉有情义的人,无不为这篇文章的真挚而动容,为这种至诚的大义之爱而感喟。
《与妻书》起笔非凡,书信的开头就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意映卿卿如晤”,是这份绝笔信的开头。“意映”是作者爱妻的名字,即陈意映,而“卿卿”是作者对爱妻的尊称。“卿卿”二字一般是用于妻子对丈夫的尊称,作者用在此,可见对妻子的敬佩与尊重。林觉民是知识分子,曾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家人的介绍下,他和陈意映结为连理,二人恩爱情长,后因林觉民加入爱国同盟组织,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子,因而心中一直存在着内疚与亏欠。在今壮志未酬事业未竟之际,他不能忘怀的还是自己的爱妻,而爱妻的`形象已超过了单纯的夫妻之爱,为了称呼他,他用了“卿卿”二字。此二字比“亲爱的”多了敬重,比“尊敬的”多了亲切。“如晤”即好像会面的意思。由于革命的原因,作者与妻子聚少离多,有时候好几个月不曾见面,今天在狱中恍若梦中一般,想起了爱妻的音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仿佛回到了爱妻的面前。当然这一见面就有好多话要说,要对自己挚爱的妻子说,而这些话是拖欠爱妻的,是以前从未说过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说出口的,因为爱的表露永远都是在生离死别时。
“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一段文字情真意切,读后情入肺腑,让人潸然泪下。我想我在这儿肢解这段文字是对作者真情的亵渎吧!因为这份绝笔书一千三百余字是一气呵成的,是作者咬破手指头后将血与墨融合,用娟秀的小楷写在手帕上的。但是我希望作者会原谅我的不恭,惟愿以真挚的感动回报此段文字给我的净化。我想要写这段文字,文学素养与真爱是缺一不可的。一个怀着极度悲伤的挚情,能在爱的驱使下理性的隐忍着流露,压抑着释放,泪珠和笔墨齐下,非常人能够做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因为,这是最后的心上话,不说给爱妻听以后就永远没有机会了。作者未负天下人,未负泱泱中华之亿万民众,而偏偏负了爱妻一个人。眼见妻子以个人要承担起整个家庭重担,要抓养孩子成人,这一切的一切,作者唯求得到爱妻的理解与原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七尺男儿并非无情之人,并非是为了逃避责任而去死。而是爱她太深,也正因为爱她太深,作者才能勇敢的面对死亡。这是真爱中无上的责任。突然记起《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人为了心爱的女人担负起替她死的场景。不过那种爱是小爱,作者不仅爱妻子,更爱天下无数鸳鸯,在自己比翼齐飞的时候,他明白必须以天下为己任,成全他人的挚爱,而这种最高境界的爱是源于对爱的无比忠贞的。作者记起了初婚时二人花前月下的幸福,想到和爱妻同生共死,永结百年。但是他们的真爱在满街狼犬之下不容于世,他们的愿望生不逢时,因而想到用死来捍卫。但是想到爱妻已有身孕,恐怕这种做法对她的打击太大,是爱妻所不能承受的。但是在矛盾的驱使下,作者说了。这一说使他真正明白了爱的真谛。“所有伟大的爱都必须用责任来维护,用死来捍卫”。作者明白了用死来捍卫爱情,但是他还是放不下妻子,放不下妻子从此后忍受孤独,不过这一切已经没有办法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有来世。来世一定选择陪伴在爱妻身边,实现刚结婚时共同许下的诺和,陪爱妻指花誓月,和爱妻白头偕老,读后感《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作者死而无憾,但是还有妻子儿女,只希望妻子将孩子抓养成人,继父不屈与多情,延续和继承他未竟的革命事业。不过贫困带来的艰辛,使得这一切做起来又非轻而易举。想到这里,作者突然没有话了,只听到妻子的哭声,本想为她擦干眼泪 ,但是天涯海角,不能实现,因而就陪爱妻一起哭泣。这哭声惊天地泣鬼神。种爱一方手帕怎能承载,我想作者的眼泪一定流到生命的尽头了吧。
陈意映读书不多,但把手帕承载的情却读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能够体悟明白,人生有一段这种哭不出来的情,掩饰在作者生前死后已经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二十四岁的生命一夜会成熟,在刑场上的林觉民内心肯定出奇的平静,人格也无比伟岸。
《与妻书》读后感8
哽咽已久的天空终于忍不住低低抽泣。树叶沙沙应和着,为凄凉的黑夜画上伤疤。此刻,万物死寂,怒风阵阵……
一个微弱的光,在黑暗中闪闪烁烁。只见他双眼含沙。黑色的墨菊开在笔尖。眼神随着笔尖的滑动而变化着,笔一顿,沉如深渊;笔一提,泪墨齐下;放下笔,已是泪眼模糊。与妻子的朝朝暮暮在心田中慢慢陈酿,顿时五味杂陈。
初雪刚落,一轮圆月挂在天上,皎洁的.月光,笔直洒下,穿过稀疏的梅花落在雪地上斑斑驳驳。也和她并肩而立,时而低低窃语,时而掩面而笑。她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笑容比那初放的红梅还要耀眼。她那么美好,他怎么能让她的脸出现一丝一毫的哀伤呢?于是,他决心,今生宁愿她舍他先去,也不愿自己先死徒留她一人日日悲戚。
然而天不遂人愿,为何要生于今日之中国?生于奸官污吏霸道横行的中国!生于遍地狼犬残害同胞的中国!生于列强势必瓜分的中国!生于天下有情人离散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的中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爱她胜过一切,可唯独,唯独黎明百姓!他知道只有流血牺牲才会唤醒华夏儿女奋勇反抗。他负她一人,却不负天下人!
可他没有选择,视死如归的想法伴随着每一次令国人羞愤的事件的发生而更加强烈。国破家亡,没了国何来家?纵然肝脑涂地也要斗争到底!
读完,我的脸火辣辣的。林觉民既然舍弃生命,舍弃挚爱也要让祖国复兴!那么我又有什么推脱责任的理由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华夏儿女们,让我们勇敢地扛起肩上的责任吧!
《与妻书》读后感9
一方锦帕,四四方方的承载着棱角分明的情爱与告别,在那个星月无光的不眠之夜,林觉民赴死般的情怀那样绝决,明知不可为而偏欲为,为了以身相殉的'革命,为了理想尽头的共和,他只能选择抛弃小家与妻子儿女。一灯如豆,太暗了,太暗了世界留给林觉民的只是这样一点微弱的稀光,不能照亮前方,更不能照亮爱情。他有多爱她呢?如果情爱可以丈量,我相信一定会是万丈无限;如果情爱可以发声,我相信一定会是振聋发聩。滴不尽的血泪,化不开的浓墨,手中墨汁欲滴的笔不知如何在锦帕上运转,林觉民书“吾至爱汝,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她爱妻子,爱小家,更爱大家,爱革命。正是他爱的信念支持他为了天下人的幸福而视死如归。
《与妻书》读后感10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爱妻的绝笔信。我具体不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了,那时候由于阅历和情感的积淀肤浅,似乎也读不出什么味道。以后反复读过好几次,今天再读时,忽然意识到该写点什么了。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爱,我想只要是一个人,一个有血肉有情义的人,无不为这篇文章的真挚而动容,为这种至诚的大义之爱而感喟。
《与妻书》起笔非凡,书信的开头就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意映卿卿如晤”,是这份绝笔信的开头。“意映”是作者爱妻的名字,即陈意映,而“卿卿”是作者对爱妻的尊称。“卿卿”二字一般是用于妻子对丈夫的尊称,作者用在此,可见对妻子的敬佩与尊重。林觉民是知识分子,曾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家人的介绍下,他和陈意映结为连理,二人恩爱情长,后因林觉民加入爱国同盟组织,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子,因而心中一直存在着内疚与亏欠。在今壮志未酬事业未竟之际,他不能忘怀的还是自己的爱妻,而爱妻的形象已超过了单纯的夫妻之爱,为了称呼他,他用了“卿卿”二字。此二字比“亲爱的”多了敬重,比“尊敬的”多了亲切。“如晤”即好像会面的意思。由于革命的原因,作者与妻子聚少离多,有时候好几个月不曾见面,今天在狱中恍若梦中一般,想起了爱妻的音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仿佛回到了爱妻的面前。当然这一见面就有好多话要说,要对自己挚爱的妻子说,而这些话是拖欠爱妻的,是以前从未说过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说出口的,因为爱的表露永远都是在生离死别时。
这是一封家书,这是一封百年情书,但这又不是一封普通的情书、家书,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已之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能够理解他“以天下人为念”的博爱情怀,在信中,他反反复复地倾诉自己对妻子的真爱,说明正是将此至爱之情推及到天下人,所以忍心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个人“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为天下人幸福可以牺牲个人一切的道理。多么深明大义的妻子啊!
《与妻书》读后感11
十多年前,在高中课堂上学习林觉民《与妻书》时,虽然自己尚是不谙世事风情、懵懂初开的少年,不能完全读懂其中的缱绻与决绝、矛盾与苦痛,但那种感动却是源自心底,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怆。十多年来,这篇文章一直深深铭记在我的心头,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一起被我视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肠百折的“悲”文,每有触及,便不胜感慨,悲从心起,为作者悲,为他心爱的妻子悲,为他们忠贞爱情所遭遇的不幸与无奈悲。今年4月27日是广州起义九十年纪念日,在这个日子,我不禁又想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尽管林觉民和妻子陈意映是奉父命结婚,先结婚后恋爱,但两人感情非常深厚,《与妻书》便是最好的证明。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后,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曾萌生自杀念头,欲跟随林觉民而去。后经林觉民双亲跪下求她念在孩子尚年幼,需要母亲照料,她才放弃自杀念头。但过了一年多,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终日郁郁寡欢而病死,在他们令人断肠的故事中又添了一份辛酸。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 月24日晚写给陈意映的。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在那样一个即将面对生死诀别的时刻,林觉民在写给爱妻的.诀别书中,不可能再说什么甜言蜜语,也不可能抒发什么豪言壮语,整封书信从头至尾娓娓倾诉的就是他“以天下人为念”、不惜抛却儿女情长、置生死于度外、舍身参加革命的坚决与执着,以及他对爱妻的留恋与不舍。眼看就要踏上凶险之路,和自己的亲人永别,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林觉民也同样是肉身凡胎,有着七情六欲、儿女情长,面对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与爱妻娇子的永别,任他铁石心肠,也不可能不伤悲,不泪涌双眼?但他毕竟是胸怀大志、“以天下人为念”的革命者,面对生离死别虽然伤悲,却悲而不戚、悲而不哀,没有“小男小女”们那般悲悲切切、哭哭啼啼,而是满怀悲壮、大义凛然,表现了一个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追求正义与真理,舍身取义的高尚情操和宽广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与妻书》惟其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虽然已时隔九十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与妻书》读后感12
“爱妻之深,爱国之切”林觉民在个人幸福与天下幸福中选择了为国牺牲。纵使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却被这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社会拉回现实。正是他的“至爱”对妻子爱之深,对国家爱之切,让他有割舍儿女私情,用鲜血和生命实现自己信仰和追求的'勇气。正是因为有这种以国家和民族前途为念的人,中华民族才能经历苦难而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与妻书》读后感13
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我感觉把它评为“中国第一情书”当之无愧,读完《与妻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经典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如此短暂、如此悲惨,却足以令世人为之流泪!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喉头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
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意映之前是尽知丈夫的危险,不舍得独活的,然而,她终究还是孤独的活下来,为了林觉民留下来的那个遗腹子,一个人,在剩下的岁月里,将短暂的欢爱,咀嚼成苍白的回忆。她的余生,永远被定格在193月11日的一篇《与妻书》,是林觉民人世的绝笔,是陈意映苦难的开始,她的一辈子,从此就延伸于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中,永生永世,为那个名字辗转不眠。想来,陈意映不是没有怨的.。假设能与林觉民同赴黄泉,对她而言该是件幸事,至少也是种解脱。而她不能,她只能将青春一点点放于寂寞中褪色、老去,把缱绻的一时,当作被爱的一世。寂寞越深的时候,回忆就越清晰,残酷就是这样冰冷的一把刀、一根刺、一张网、一道墙,生生将灵魂抽离,看青丝变白发,红颜成黄花。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又怎能道得尽一个女子少年丧夫的苦痛和凄凉呢?
当然,林觉民也不是没有痛的,有谁会知道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的灵魂在那一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有谁会知道他在那一晚上的复杂心情?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的到!但是,从一篇《与妻书》中足可以看出那晚上他经历了生不如死的痛苦,也可以看出一个青年革命者多情的一面。在没读《与妻书》之前,可能大多人会觉得林觉民就是一个一心为革命、根本不在乎自己妻子的勇士,当读完了《与妻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并不是那样一个人,他也是一个有亲情、懂爱情的人,只是他太爱了,以至于上升到了对全民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荆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从中已经把他对全国人民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怎能不说他是一个多情的人?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相思之切,然而最终却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生活在乱世之中,身为一名,又能如何,为了革命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于是,为了全国人民能够安康,为了所有情人能够幸福,他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当然不只是林觉民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革命者,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他们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他们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
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现在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终要完毕!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然而,终究会有一个名字不会被我们忘记,有那么一段血色的爱情,冷凝成黛色的泪滴,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头墓碑,见证血雨腥风中,两个人的生死契阔。只看那百年黄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页薄笺,空庭夜冷,十丈红尘转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记忆。
陈意映读书不多,但把手帕承载的情却读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能够体悟明白,人生有一段这种哭不出来的情,掩饰在作者生前死后已经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二十四岁的生命一夜就会成熟,在刑场上的林觉民内心肯定出奇的平静,人格也无比伟岸。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表达了革命者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相貌如玉,然而肝肠如铁,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林觉民也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以至于新中国的诞生,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全民的幸福生活,是他们了中国,是他们了整个中华民族!古人说“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们的死又岂是一座泰山所能衡量的!他们肩负了光复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是他们使九州大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活力!他们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功臣!
《与妻书》读后感14
《与妻书》所讲述的,不仅仅是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隔着家国责任与革命理想的爱情悲欢,它浓缩的是千千万万中国男儿在家国危亡与蓝衫白裙之间的剧烈挣扎。无论是战争还是革命,最深刻的悲伤是漂泊的灵魂看到了两个导航塔,一边是革命志向,另一边是温柔仰望。战争未息,却遇到想要保护的人,平静的爱情哪怕是片刻的'温柔缱绻都是满地狼腥里可望不可即的微弱光芒。“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何尝不是奢望我与你能在平凡的守望中终此一生,青春之美,就在于明知不可为而想之,为之。那些血祭长空的英烈,那些眠于大地的灵魂,无论在战争面前,显得多么无力与渺小,他都是某个姑娘的青春,一定曾使得某个姑娘魂牵梦萦、彻夜难眠。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争的残酷就在于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姑娘、一个妻子、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
在那个传奇的时代,每个人都背负着数不清的歉疚前行。太多林觉民这样的人,鲜活的生命在最美的年华戛然而止,带着对家中妻儿挂念和愧疚成为阴间一鬼。那些毅然嫁给他们的姑娘,也是勇气可嘉的可爱。如果他们一早就知道了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如约前来?我想会的,如果为今后的痛苦就放弃这一刻的幸福,这不是青春里的她们。
这让我想起同样家世显赫的清贵公子沈崇海,奔赴一场劫难,却像去赴一场盛宴,沈崇海就像一颗星星,从优渥的家境中走出来,却不带半点养尊处优的少爷脾气,他从心底感受着这个世界的点点滴滴,目睹了民族危难,带着信仰远赴战场,饿殍遍地,哀鸿遍野。九州大地危机四伏,也许个人的力量渺小,但他还是选择勇敢走下去。
时代之殇,谁能幸免?一寸山河一寸血,也许千万个悲剧,仅能换几行史册的注记。那些惨痛的过往,那些盛开的生命,可能会慢慢随时光模糊,但初心不改,青春殊途同归。
致敬,那许许多多为和平献身的,璀璨而短暂的,青春。
《与妻书》读后感15
今天,在爸爸的推荐下,我读了《与妻书》这篇文章,是林觉民在跟随孙中山抗清起义前三天为妻子所作。当时,林觉民知道自己在战场上必死无疑,但是他为了给祖国带来和平的生活,视死如归,不畏牺牲,这就是他与妻子最后的诀别。
从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林觉民强烈的爱国精神。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他明知道自己会死于战场,但他为了中国,不惜牺牲,慷慨赴死。他明明特别爱他的妻子,但是他对清王朝的恨远远胜过他对妻子的爱!而正是因为他爱妻子,他才会像文中说的那样“泪珠与笔墨齐下!”他死于战场上,他不痛苦吗?当然痛苦!但是他对将来天下太平的喜悦与期盼,远远胜过痛苦!林觉民是用个人的生命,换来全天下中国人的幸福!
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像林觉民这样的'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太平日子,我们不能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许多多像孔繁森、叶欣等等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他们心系百姓,坚守岗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样的,我们不能忘!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在新的时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富裕安康,发奋图强,好好学习,提高本领,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更是要牢牢谨记,时刻不能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