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九游会网址j9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
人在历史中是多么的渺小,像尘埃一样匆匆而过,再无踪影。辛德勒说,有一样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运气,而是战争。是的,大多数时候历史是波澜不惊的,但当战争来临,一切都不同,历史被改变,命运被改变。辛德勒说,战争总是把人邪恶的一面挖掘出来,永远不是好的,永远是坏的。但是,他自己恰恰相反,战争,使他这个原来一心大发战争财唯利是图沉迷女色的商人,成为了一个拯救者,成为福音的象征,成为一个民族的恩人,给了多少犹太人希望,给了1200个犹太人生命。即使在世界大战的历史中,人也还是微小的,大多数人湮没在历史中,无论是被杀害的犹太人还是杀害犹太人的雅利安人,都随着历史而消逝,没有留下个体的痕迹,而辛德勒,由于和自身身份相悖的.行为,又因为时间给出最终公正的结果,成为没有被历史湮没的名字。
值得祭奠的,是辛德勒;杰出优秀的,不止是辛德勒,还有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190多分钟的黑白片看下来,我的感受是,如果看此片在前,可能我对南京南京的评价就会将下来一些。斯皮尔伯格是大师,首先,他的电影很真诚,十年磨一剑,商业片的成功没有让他忘记自己,作为犹太人,他能够潜下心来做这样一部电影,发人深省,并在接到波兰官方“不要打扰亡魂”的告诫后立刻改地自搭景地,将所获奖金全部捐赠大屠杀纪念馆等,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投入自己的感情在这部电影中。其次,大师毕竟是在拍电影,在选定题材的前提下,要解决的是如何使电影好看这一问题。斯皮尔伯格非常知道观众的需求,因此即使在这样非主流商业片的拍摄中,他也很知道什么是观众需要的,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每个角色都有丰富的内心活动,电影中随处可见涵义深刻的细节,比如红色衣服小女孩的隐藏希望与死亡绝望,比如用血色妆点脸色,比如进入浴室害怕是毒气的恐惧和淋浴喷水的松了一口气,以及之后下一拨人进后烟囱冒出的浓烟,等等,不胜枚举。而辛德勒的塑造更是深刻,在战争和生死的考验中,一个人会流露出怎样的本性?外在被剥落,原本隐藏的自己都未察觉的心性慢慢袒露,辛德勒的转变是一点一滴的,观众全都看在眼中。而这样的人在特殊的情境下是多么的珍贵,虽然实际上是在救人,却没有救世主的面孔,要有一流的交际手腕,才能在杀人者中如鱼得水地周旋,胡萝卜加大棒才能成功,金钱、地位、良心、勇气、能力,缺了什么都不行。斯皮尔伯格也许是有功利心的,除了纪念犹太人被屠杀的历史,他可能是憋着一口气要奥斯卡肯定的,有什么关系呢?他成功了,带来一部好的作品,打动观众,留存在电影史上,这是贡献,他得到的荣誉是他应得了。
两只手的海报也很震撼,在需要的时刻,请每个人,伸出援助的手。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2
朋友聚会,每当有新朋友在场时总会有人有意无意地提到某某人是影迷,而又总会有人说电影无非是一种快餐文化。也许很多电影真的只能用快餐来形容,好看、花哨、热闹却经不起思考更别说时间的考验。经常在各类媒体中看到xx剧组主创人员表示自己是“有诚意”地拍摄一部电影,而看过其作品之后不得不令人怀疑那些诚意究竟是给予电影观众的还是给予片酬或是别的什么的。特别是某些披着大制作大投入的大片巨制……。真不知道这些话是应该多说几句呢还是点到为至,看了太多吐槽,感受了太多无奈之后,只能说一句“说了也白说”而草草了事。
不过,总会有一些电影会成为影史经典。
《辛德勒的名单》并不是第一部反映那段历史的电影,也不是第一部因为反映了那段历史而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却应该是同类题材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电影。
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1、这是一个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电影;
2、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所表现的是历史中最黑暗的一面以及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3、这部电影拥有一个超一流的制作团队,包括一流的导演、一流的编剧、一流的演员、一流的摄影、一流的后期制作、一流的配乐、一流的剪辑等等等等等等……
所有的原因归根到底其实只有一个——认真的态度。
关于这电影的种种已经快要被专业影评人与电影爱好者们8得快要烂掉了吧?所以,不想再去说那些专业的或者是非专业的话题,而是想聊聊关于态度的问题。
《辛德勒的名单》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小说《辛德勒方舟》,小说中的故事是一位因辛德勒而死里逃生的经历的犹太人波德克。菲佛伯格所讲述。1983年斯皮尔伯格与一直期待这段恐怖的经历能够被拍成电影的菲佛伯格见面,斯皮尔伯格给他的.回答是“”。
为什么是10年?
斯皮尔伯格用行动给出了一个答案,他试图将这部电影让给曾经拥有同样经历的犹太导演罗曼。波兰斯基,1983年的斯皮尔伯格真的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这样一部沉重的电影,即使在这之前他已经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但那些电影的确没有办法与“严肃”两字划上等号,历经10年沉淀之后小说终于被搬上了大银幕。
一个梦想或者说一个计划被搁在心底是个什么感觉?
时不时地会被这个梦想打断思路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十年磨一剑,剑出鞘,天地惊!
真的希望能够多看到这样的电影而不是看着边上的观众捧着爆米花无聊地嚼来嚼去。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3
看完《辛德勒的名单》,眼泪又一次不住的落下,尽管不是第一次看,但是仍然有种揪心的感觉。看着喻示犹太人悲惨命运的黑白画面,听着夹杂在犹太儿童清澈无比的圣歌歌声极其不协调的枪声,整个影片默默地展示着那段哀伤的过往。个性是那个红衣小女孩懵懂地穿行于人群,与再次出此刻运尸车上的比较更是让人悲伤。犹太民族遭遇的是一段阴暗的历史。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根据粗略统计,约600万犹太人、数千万其他人正因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杀。每次读到那段历史,我读有种莫名的恐惧。但是这种恐惧却并非来自于大规模屠杀本身,而是屠杀是在极其有秩序的组织之下进行的,尽管屠杀对于人类来说确是恐怖的梦魇。不仅仅仅屠杀是流水线作业式的,就连从区分犹太人到送入集中营的所有程序都是国家机器高效率运转的结果。而最悲哀的是,每张把犹太人送进死亡工厂的证件都有法官的许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纳粹时期的司法机关都无法摆脱助纣为虐这一污点。正因纳粹所有残酷对待犹太人的法律都是在司法机关的运作中得以顺利的执行。也许有人会辩解到,正因德国法官所受到是实证主义法学的严格训练,因此只能依照法律严格执行,哪怕有违本性。但是真实中的德国法院却经常跨越制定法的界限适用法律,如1939年4月法兰克福地方法院判处仅看了一德国少女一眼的犹太画商马克斯构成“进行侮辱和当众伤害”罪,其侮辱仅由看了一眼构成,远远超越了其司法依据《保护德国血统和德国荣誉法》里对于侮辱的界定。也许还会有人辩解说,在纳粹的思想宣传下无法辨别这样的法律是不正义的恶法,更无法拒绝适用违背正义的法律,正因没有一个足以使其忽视自身可能遭受迫害的危险,义无反顾进行公正审判的环境。无可否认在很多时候确实是形势比人强,不得已而为违心之举。然而这个理由能够用于普通的德国人,却无力抹去司法的污点。的确,当时架构于优生学基础上的纳粹法学理论对于屠杀有着充分的理由,但是作为正义守护者的司法机关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对于人类个体的尊重,这一法律的终级价值目标。在强权之下,也许无法拒绝不正义之法,却至少能够逃避,至少能够选取不一样流合污。明明知道纳粹进行
的是屠杀,却仍然助纣为虐,这比直接杀人者更加恶劣。无论有着怎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使是作为执法者在执行实实在在的法律,依然最终要为此承担职责,理解制裁。
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为营救犹太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每个个体犹太人的尊重,正是司法机关在整个纳粹统治期间的审判里最重要的缺席者。处于纳粹疯狂鼓吹的优生学理论中,再加上战争的背景,受到同化是难免的。但是就连影片里喜爱拿集中营里犹太人做活枪靶的阿蒙,亦能够从对犹太女仆说“谢谢”和“我不想把感冒传染给你”等不少细微情节中感到些许温情。而最讽刺的是,纳粹司法的判决里连这种极小的人性温情都没有,只有冷酷与漠然,不仅仅对于犹太人,亦包括波兰人等一切所谓的劣等民zu。最让我觉得讽刺的案例发生在1943年2月18日,14个波兰农夫因屠宰了自家的猪被控“非法屠宰罪”,9人被关进集中营,3人被判死刑。此案的司法逻辑竟然是人命不如猪命。只要此案的法官稍稍尊重一下人的生命,哪怕只是怜悯,怎会有出现如此可笑的判决呢?毕竟恶法消极执行与用心执行之间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纳粹法官之因此恐怖,是正因其对屠刀下的弱者生命的漠视与轻蔑。正是这种漠视让法官的黑袍不再是守护者的象征,而化身为恐怖阴影的一部分。
对每个个体的人的尊重不仅仅仅只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人文关怀,对于法律人而言,它有着特殊的.好处。正因无论是公平也好,正义也好,最终都务必在每个个体人的身上体现,甚至整个司法体系都离不开透过对个体人的适用而建立。公平、正义、民主这些美丽的梦想如果离开人,也但是只是抽象的词汇象征。法律也许看起来是冰冷而无人情味的,但是那种对人的尊重却渗透在法律精神之中,从几千年前的古希腊就已经开始。正是出于这种尊重,才有了英国大宪zhang里“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名言,才有了威廉一世与磨坊的故事,才有了三权分立而筑起的权力的堤坝,才有了“无罪推定”的刑法原则,才有了程序重于实体的实践……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伯林到德沃金,从古希腊到后现代,从自然法学派到女权主义法学,这种尊重都有意无意的表此刻几千年来各种学派不一样学说的字里行间。学习法律两年了,感觉自己与普通人最一样的地方并不在于学到的法律知识,而是感受到的一种法律的精神——平等,尊重,宽容。我想,对于一个合格的司法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法律知识的深厚与技巧的纯熟,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所有当事人。如果所有的司法人员都能够秉持这种态度的话,至少不会出现
如此之多的刑讯逼供与佘祥林式的杯具了。
《辛德勒的名单》的人性光辉反衬出纳粹时期司法的恐怖,提醒我们务必用对生命的爱与尊重去驱散那些法官黑袍下的阴影。不仅仅仅对于恶法如此,对待优秀的法制体系时,亦当如此,正因尊重每个个体的价值就是尊敬法律本身。缺乏这种尊重的法官极其有可能将制定良好的法律在执行里变为“恶法”。也许这部电影并不是有关法学的,但那段历史的厚重却透过黑白的影像紧紧地抓住了我们的心,勾起了我们对正义的渴望与希冀,唤醒了和辛德勒一样的情怀。如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说的一样,“《辛德勒的名单》具有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期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样被《辛德勒的名单》所感动,象辛德勒一般尊重每一个人。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4
今天晚饭后看了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这其实不是第一次看了,之前看的经常被打断,没能完整看下来,今晚一直持续看到了十点多。这部电影的确是经典之作,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在纳粹残暴环境中犹太人仍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最糟的已经过去了”给予他们希望,使其拥有活下去的勇气,在犹太街区,人们聚在一起说着话——“现在我不用担心谁来抢我的生意了”、“我好一阵子没能好好想想了,现在总算可以想点事情”、“从来没有比现在更自由的了”,这些话看似平常,却是充满能量的,他们在影响周围,让环境变好,就是这些能量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难面前坚强地活了下来。
当看到辛德勒的犹太幸存者在辛德勒墓前放置石头表达感谢与敬意时,我在想:“我过世后,我所希望的他人的评价又是如何的呢?”
每当看到犹太人遭受苦难,却仍保持对生活的乐观,我的.内心对我说“你现在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呀,生命短暂、脆弱,请像影片中的犹太人一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要被无谓的事情困扰,你可以活得更快乐的!”
脑子一片浆糊,我感到还有很多想表达,却又无从说起,我想这是否就是一部好电影的动人之处。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5
对这部曾经大火的影片,我一直怀有强烈的敬畏心,毕竟该片在影视界被誉为旷世之作。这部影片还是比较震撼人心的,也引起了观众内心的执着。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也是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部影片竟然获得了7个奥斯卡奖项,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5分,观众口碑非常好,非常卖座。这部影片的剧情改编自原著,并以原著的名字命名影片。该片再现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真实历史事件,在影片中,男主辛德勒是一名德国的纳粹时期的资本家,为了保护上千的犹太人性命,避免他们被残忍的法西斯郐子手所杀害,与女主埃米莉·辛德勒耗尽钱财,付出所有。在犹太人倍受岐视和杀害的时期,他这一行为无疑是非常伟大的雄壮之举。该片由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他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也遵循着人道主义精神,让整部影片都充溢了人道主义气息,受到了国际影评界的一致好评。他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永远联系在一起,并经久流传。这部影片也让这位名导的'口碑达到了至高点。影片中连姆·尼森饰演男主辛德勒,他是一名来自北爱尔兰的演员,在该影片上映后,凭借在这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他的第一部影视作品是《黑暗时代》,也是他走上大屏幕的起点。娜塔莎·理查德森在影片中饰演辛德勒的妻子,与丈夫一起挽救犹太人。她的主要参演作品是《伯爵夫人》。这部影片真实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中,商人依靠战争大发横财,值得庆幸的是男主辛德勒的觉醒,从而展开了挽救犹太人的壮举,虽然他为了救下一千二百名犹太人,最后到了倾尽家产的地步,但是在这个战争硝烟弥漫的年代,却是值得我们敬佩的。纵观这部影片的剧情,男主辛德勒一开始的定位也是比较让人厌烦的,必竟他是一个发战争财的商人。但是人心本善,他从内心的触动,到后来的疯狂转变,都再一次表现了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部影片可以说是直击人心,揭露人性的起点和生命的意义,而片中男主也以实际行动成功的诠释了这一点,做出了值得历史铭记的选择。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6
果然没有记错,我知道这部片子时,是前。1992年至1993年度获奥斯卡最佳故事片奖的影片。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
那时,这部电影很是轰动,没有网络的年代,对一部上乘的影片的褒奖,瞬间就传遍了全世界。我知道是一部关于二战期间,保护犹太人的片子。那时,我对奥斯卡刚刚有所关注的时代,同期的影片有《与狼共舞》,《金色的池塘》等到1995年,刚和老公谈恋爱时,有个银龙录像厅和巴可录像厅,总有朋友给免费的票,我们就看了不少,那时印象最深的是《生死时速》等大片,老公时间不合适时,我就自己去看,我喜欢看上午场,一是票有限制,再是白天人少。每每看完一部惊心动魄的大片出来,走过华联旁边的矮墙去等车时,我总是长舒一口气,哦,我真是幸运,没有仇家追杀我!我还能在阳光下去等车,然后再去工作。那时,我是做业务的,我经常选择周一的上午,享受我的自由时光,不是看大片,就是去洗澡,或者逛街。那时的我,非常讲究错峰消费的。
那时,我还没机会看这部著名的片子。
再一次提起这部片子,是和一位大我8岁的姐姐聊天时谈到的。这位姐姐我一直很尊敬,她能把握每一次机会,低价时买到合适的房子,价格涨到合适时,卖掉,这样,她在不到50岁时,就可以安心享受退休时光了;再就是她40岁时,开始练瑜伽,还特意去外地学习过,回来后开过小型的瑜伽馆,这对我步入40岁时,是个很积极向上的一种影响。她提到这部片子时,说了一个细节,说犹太人在集中营的时候,为了能活下来,女的把嘴唇咬破了,用自己的鲜血来化妆修饰自己,那是一种人性的本能!战争期间,还有什么人性可讲呢?我一直记着这个细节。
去年9月后,孩子上初中了,每年6点半,他就背着大书包上学去了,我8点钟上班,即便是走路,也就40分钟的时间,于是,我有了30--40分钟的空闲时间。于是,我就每天看这些获奖影片,一部180分钟的片子,我有时要看一周,慢慢看,细细看,越看越有滋味。
昨天,我终于鼓起勇气看了这部《辛德勒的名单》。
从前的片子,看了归看了,一直静不下心来写点什么,我想大概是机缘不够吧。
奥斯卡·辛德勒是位德国商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前做事不成,不是因为经济,不是因为能力,是因为没遇到战争。他适时机,在德国人控制犹太人的时候,开起了加工日用品的工厂,大大地赚了不少钱。他一边收留犹太人,一边用美酒美女和美元与德国军方高级长官接触,稳稳地赚钱。随着战争的逐渐升级,事态开始变化,有犹太人被成批地送上火车,这就意味着死亡。当他在月台上救出他的财务管家时,他意识到了,他工厂里的工人是相对于其他犹太人是安全的。
整部片子是黑白的,在经过对犹太人财产的第一轮洗劫后,又进行了对犹太人接下来的使用功能进行分工后,德国人开始了第一轮的屠杀!辛德勒和女友在骑马的时候,在山上,看到了屠杀的开头部分。辛德勒的眼睛里,出现了一团红色,俯视着红色在移动,我们在镜头里看到了犹太人躲在床板下,地板下,墙缝里,下水道里,这团红色是个小女孩,6-7岁,她在镜头中,藏在了床底下。
随着屠杀的进一步,要把1万具尸体挖出来进行焚烧。辛德勒看到了这团熟悉的红色。这种地毯式的屠杀,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犹太人,无一幸免。
这时,阿蒙少校已经出现,更狠更残忍,无需理由的杀戮,让他身边的犹太少女海伦颤栗不止。辛德勒看在眼里,他和阿蒙说,权力是什么?是人有罪,你不杀他,才是你的权力;而不是没有理由杀人。阿蒙似乎听了这句话,有所触动,是个少年把他的马鞍放在地上,阿蒙骂他,说:你知道这马鞍花了多少钱吗?少年也是恐惧地颤栗着。出乎意料,阿蒙说,算了,我饶恕你。少年在刷阿蒙的浴缸时,说,我没没刷干净,阿蒙用手背试了一下,柔和地说,算了,我饶恕你。少年下楼去了,阿蒙看着少年的背影,自言自语,我饶恕你。突然,阿蒙感觉除了指甲被磨毛了,刚刚产生的一点怜悯立即消失了,抬手一枪打死了少年,接下来的镜头是海伦在帮阿蒙用指甲锉磨指甲。人性中本该有的光辉,就这样,在阿蒙这里消失殆尽。
辛德勒决定,用他所有的钱和阿蒙做一笔交易,列出一份1000人的名单,把者些人送回辛德勒的故乡捷克。男人的火车正常到达。女人的火车却到了另一个地方。辛德勒跟当地的德国长官交涉,拿出一袋子钻石。于是,这些马上就要走进焚烧炉的女人,又重新坐上了火车,来到了辛德勒的家乡。
历经6年屠杀,600万人犹太人消失了。辛德勒救下了1100名犹太人,德国宣布投降。辛德勒说,你们活下来了,在生死之间,你们互相默默地支持,我将成为被通缉的德国人,我还可以多救几个人的。这些犹太人在一名同伴的口中拔下他的金牙,为辛德勒打造了一枚戒指,上面刻了这样一句话:当你拯救了一个人,你就拯救了整个世界。
辛德勒死于1974年,影片的'结尾,是至今现存的犹太人到他的墓碑前放上了一块石头,辛德勒救出的人的后裔,现在有4000多人,波兰仅存的犹太人,仅6000多人。
阿蒙被处以绞刑。辛德勒和阿蒙谈判时,用两个人的价格,换来了海伦的性命。阿蒙说要带海伦回去,后来又问了一下价格。整个影片中,比我的想象要温馨得多,我之所以这么多年都不忍去碰这部电影,就是怕过于血腥。阿蒙作为德国军官的代表,因战争而使人性消失,同时,以辛德勒为代表的有良心的德国普通人,一次次经过了人性的拷问!战争结束时,财务管家给他一封信,上面有所有工人的签名,可以证明他的所作所为,1958年,辛德勒获得由耶路撒冷颁发的一枚正义奖章,并亲手种下一棵树,至今尚在。
关于战争的片子,二战期间,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的时候,日本人在屠杀中国人。《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美国人救下13个中国少女的故事。当然,经典的作品是陆川的《南京南京》,我也没有看,就暂不评说了。其实,历史就是历史,我们无法改变,怎么看待历史,才是重要的。
和平时期,人性也是一样的要经历一次次的拷问。功名利禄,如何看待收获和付出,都是时时会遇到的挑战,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我,才能有最起码的判断和决定。就如同,我们本是平庸,却不甘于平庸,选择向上,就是不平庸的表现。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7
黑白,正如影片给人的视觉效果,从头至尾影片都笼罩着一层莫名的忧伤,一种淡淡的压抑。跟《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样,影片站在德国商人辛德勒的角度真实的展现了二战时期纳粹的暴行,与之不一样的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来自德国的.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二战时期利用价格便宜的犹太人大发战争财,但随着与会计伊扎克·斯泰恩以及众多犹太人的相处,辛德勒的良知开始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原先的商业性工厂最终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影如其名,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去争取名额,看着眼前的名单越来越长——这意味着,更多的犹太人将会被拯救,然而“如果我的生活不那么奢侈,我能够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赚点钱……我太荒唐挥霍了……”辛德勒仍然在自责,在忏悔,想必所有人都会被感动吧!影片的结尾,是辛德勒的墓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感恩永远不变”,这是所有犹太人由心中发出的对辛德勒最真挚的感激。
如同百科上所载:
它描述了战争、种族、性、信仰、信念、金钱、同情、国家、生存、生活、觉醒、循环、困厄、侵犯、坚守、放弃;
它说的是流离、剥夺;
它说的是一条红色的童裙;
它在说底线;
它在说家园,肉与灵。
它是一部电影,是一部史诗,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创伤与性灵。
又是一部战争电影,又是血腥的杀戮,重重锤击着我的心。望着窗外,繁华喧闹、车水马龙,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是啊,战争,离我太遥远了,安于和平的我又怎会理解战争受害者的悲痛然而我却仍然在抱怨,抱怨学习的压力,抱怨生活的烦恼,人们常说会好好珍惜和平的日子,可是明白有一天,直到不得不接触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词,到那时,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幸福吧!窗户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雾,窗外的一切变得模糊,仿佛将我与世界隔绝,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我竟然有些自喜,雪白的墙,单色的床,一切都变得和谐,在这个小世界中,没有刺眼的红,没有“局部战乱”,很单纯的白,让这颗闹腾了很久的心静下来的白。有那么一瞬,我真的期望能够永远呆在这间小房子里,一辈子都不出来……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8
准备专四的间隙,分两天看完《辛德勒的名单》,桌上留下一大堆被攥得奇形怪状的餐巾纸。急于想写下些东西,对着电脑屏幕却有些望而生畏,不知道已被半生不熟的法语冲得略显笨拙的母语表达还能否准确传达出这部伟大作品的意义。
首先,本片以德国侵占波兰,大肆迫害犹太人为背景,记述了巧妙周旋于商业与硝烟之间的德国商人辛德勒从利用战争,以廉价的犹太人为劳力,到思考战争,矛盾于自己与异族的立场,最后良知战胜了利欲,凭着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倾尽家产,最终从奥斯维新的焚烧炉和毒气室前无私的营救出了1100名犹太人。全片结构线索清晰,主人翁的心理变化使情节步步展开和深入。传统的顺叙手法的利用,在抑扬顿挫间,一个稳重,老练,圆滑,却又善良,机智,高尚的辛德勒跃然于屏幕,而特殊的战争环境中人物多面性格的展现与转变正是影片的重点。在这样流畅的顺叙中,光辉的人性与良知反衬了战争的残酷,邪恶与荒谬,这种甘畅淋漓的表达方式在时光回转间不但自然的生出渐渐饱满的人物形象,也逐步深化了主题,最恰当的契合了影片的整体风格。
其次,用黑白片的方式展现二战历史加强了故事本身的沉重感和说服力,强烈的明暗色调对比突显了恐怖,绝望,挣扎与无助,使黝黑更加残酷,苍白更显无奈。可以说,这两种极端的单色不但准确地定下了全剧的基调,还为观众恰当的镌刻了历史大环境,使大家在用心聆听这曲悲歌的同时不忘思考其中发人深省的意义。
此外,除了尾声部分,整部电影唯一强调的鲜明色泽是一个犹太小姑娘的红大衣,这个重要细节前后一共出现三次,其中,第一次是葛斯少校到来之后,德军对犹太区净空屠杀,凄惨的哭叫和着干瘪的广播声使正在与情人骑马的`辛德勒停下来遥望,混乱中,小小的红色身影惊慌的穿过街区,使主人翁的目光忍不住紧紧跟着她,但由于距离太远,那一点惶恐的红色一会儿便消失不见。在女伴的催促下,内心震颤不已的辛德勒调转马头与之离去,这之后,大量犹太人被送到集中营,辛德勒以生产需要为由,开始大量拯救犹太人。而就在此前不久,他刚刚抱怨过犹太人会计史登打着雇佣工人的幌子暗中帮助同胞做得有些过火。除尾声外最后一次出现红色,是影片后半部分,小女孩的尸体出现在灰色的运尸车上,她本已被葬却因一条德国军令跟其他许多尸首一样被重新挖出来扔进焚尸坑中处理掉,当那触目惊心的红色再次映入辛德勒的眼帘,他瞬的认出她来,却早已无力回天,顶着焚尸的浓烟,辛德勒再次被撼动,后来,开始奥斯维新大屠杀前,借工厂生产为掩护,倾其所有保护和营救犹太人。
红色,代表着生命和火热的希望,在一片以灰色为意味的冷峻而肃杀的世界里,这点小红大衣的残红传达出对生存的乞求,羸弱却强烈得那么刺眼。虽然主人翁并不是单纯因为这个儿童萌生求人的想法,但这个无声而明艳的角色却在无形中辅助了情节的发展,侧面体现了辛德勒清醒明智的内心世界,完善了其善良,高尚的人格。
西伯莱经文说“拯救一条命,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辛德勒的名单》从关注生命与人性的视角出发,向我们展示了苦难中伟大的品行的力量,不仅再现了历史,也揭示了战争的无比丑恶,民族的平等性以及人类的共存等问题,无论时代以什么样的速度更替,那血泪横呈的6年永远是世界的隐痛,悲愤之余,该做些思考了吧……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9
影片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大规模奴役屠杀犹太人的一段沉重的历史。
当犹太人被赶往犹太区时,街头的纳粹人高声喊:快滚吧!该死的犹太人!透过黑白的影片,我看到那些犹太孩子眼中的光渐渐黯淡,他们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无尽的苦难与折磨。我不敢想象,他们都还那么小,心中的憧憬与对美好的向往就这样被蹂躏;就像这黑白的画面,压抑得令人窒息。纳粹对犹太人的黑暗统治使犹太人彻底成了他们的奴隶。廉价的劳役成了犹太人生存的唯一选择。后来,电影中出现了一个人物戈特,他把屠杀犹太人当成乐趣,在他的眼中看不到任何怜悯与宽恕,他仅存的只有拒绝、杀戮和无法言语的暴戾。
我仍记得他的犹太女佣海伦说:我捉摸不透他的喜怒哀乐,我不敢靠近他,我感觉他随时都可能杀了我。我还记得她眼睛里噙满泪水,恐惧的眼神与抖动的身躯如暴风雨般涤荡着我的内心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群逃难犹太人中的一位身着红色大衣的小女孩,她是这部影片中唯一一抹鲜红色,她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蹦蹦跳跳寻找着避难的地方,这一幕恰巧被辛德勒看到了,或许是被红衣女孩所震撼,他的目光久久不肯离开。女孩在一个沙发底下藏身,她悄悄的趴着,露出笑容。可看到这里的我心却如刀割一般痛,她多像一个天使!可混然不知恶魔的魔掌终会伸向她。后来,当红衣女孩再次出现时,是在运尸车上,她的红色大衣依然很鲜艳,可那已不再是希望了,而是我们心口的一颗朱砂痣。
电影的主人公辛德勒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德裔家庭,家境优渥,懂得享受美好生活。后因经济大萧条家道中落,来到克拉科夫寻找发财机会,交际手段高明,能言善道,靠敲诈勒索,让犹太富商给他投资;长袖善舞,靠贿赂德国军官取得官方合约。空手套白狼,短短的时间之内从两手空空发展成了大富翁以及军方的好朋友。他的本意是发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他亲眼目睹了纳粹党人的残酷暴行,看到了犹太人被肆意地践踏和杀戮,他没有选择冷漠和逃避,而是巧妙地出手相助。他用高超的'交际手腕买通军方,让犹太人到工厂来做工,让他们短暂逃离集中营的地狱;找个测试消防水管的借口,给火车内饥渴的犹太人带去生命之水;安慰悲苦绝望的女佣;劝告杀戮成性的军官用宽恕的管理方式;最后铸就了闪耀人性光辉的名单。不惜散尽钱财,置自身于危险,保护素昧平生的犹太人。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层层释放。
一流的智慧总是自相矛盾的在辛德勒身上完美展现,他既自私自利、纵情声色犬马,又坚守善良的道德底线,彰显人性的光辉,这是一个真实的人,完美的人。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好学生,但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做没有惠及个人利益,但却正确的事情。
战争,能揭露一个人的丑恶嘴脸,也能展现一个人闪光的一面。辛德勒在看到犹太人的惨状后,用自己的大部分财产换取犹太人的命,他的名单上打印着一千一百多个人的名字,这不仅是名单,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辛德勒舍弃了很多东西,却保护了一群生命,一个民族!
在犹太人成为自由民时,他们用唯一的金子为辛德勒做了一枚戒指,上面刻着:当你拯救了一个人,就等于救了一个世界。
这是辛德勒对自己的救赎,他的善行使一千多个人得以生存。想必,这是人性的光辉,是我看到的在这部影片中纳粹人的唯一闪耀的光芒。我时常想,假如我是辛德勒,我会倾其所有拯救犹太人吗?假如我是戈特,我会残忍无情地屠杀他们吗?又或者我是那个时期的犹太人,我是否能忍受避难时躲在粪坑里?是否能不惧怕死亡?我该怎么生存,又该怎么死去。我无法知道,因为我的懦弱,因为我没有勇气去面对,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所以,我只能当一个旁观者,为辛德勒的光辉赞颂。为戈特的残忍而愤怒,为无辜遇难的犹太人而惋惜,为幸存的犹太人祝福。
时至今日,难忘的是那份厚重的名单,更历历在目的是黑白画面中穿梭在人群中的红衣女孩,她是最炽热的火焰,也是人们心中最灰暗的角落。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0
晚饭后无心阅读找了这部评分近乎完美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历时三小时,画面全程黑白影像,与其情节的悲伤、残酷、不忍直视交相呼应。整个电影真实的还原了纳粹德国法西斯对于犹太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剧情中不分场合、不论老幼、无差别、随机性的屠杀看得人不寒而栗,内心震撼不已!这就是真实的二战历史:无声的悲伤,灭绝人性的屠杀,人如草芥般的活着,恶魔丛生、上帝隐匿的世界。从一个常人的角度实在难以想象人在战争机器、种族主义的驱使之下人会与机器无异,完全沦为杀人机器,变态的令人发指,令人如鲠在喉。
电影的故事中,男主角德国企业家辛德勒以开工厂名义游走于纳粹军人之间,挽救了数以千计的无辜生命,在那样的一个残酷无情的世界里展现出了伟大的人性光辉,让后人为之敬仰万分!
“the list is an absolute good,the list is life,all around its margins lies the gulf.”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名单的外围是一片可怕的'深渊!”
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他倾家荡产的去营救这些无辜的上帝之子,却也因能力有限而深感无力,在影片的最后他还在痛苦的自责自己还可以再救一些人,可这就是现实,他使劲全力也只能在名单里列1100个名字,而这些数字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幸存的犹太人集体为辛德勒献上了刻有先圣语录“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的戒指以向这位伟大的人献上他们崇高的敬意,那是震撼人心的一幕。
在这个瘟疫肆虐的季节,也不禁让人想起了那些深处疫区中心的人们,他们面对的是一群可怕而又躲在黑暗之中的敌人。新闻上的感染数字和死亡数字每天都在不停的增加,深处其中的每个人恐怕每天都活在死亡的恐惧之中,那一个个每天变化的数字就是一个个或濒临死亡,或已经死亡的生命啊!那是我们的同类,甚至有我们的亲朋好友!生命在灾难面前是那样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尽管各个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之战斗,甚至有大批因此而感染和死亡的白衣天使在前线奋力战斗,而这群人无异于伟大的辛德勒,值得我们献上崇高的敬意!
对于战争的反思是为了避免再次重蹈覆辙,而待疫情过后对于战疫的反思仍然是必不可少。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也总是在不停拷打着我们的灵魂。一次次在最黑暗时总会有那么一束看似微弱的光亮照耀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唤醒了人类隐藏的良知和善念,也正是这些绝少数的逆行者让人类的文明发展不断更新迭代,让人类在濒临灭绝之前紧急刹车、悬崖勒马。
向顽强的生命致敬!向芸芸众生之中那些伟大的逆行者致敬!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1
这是一部在彩色电影出现多年后拍摄的黑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采用了黑白色调,突出了那个环境中的黑暗与绝望。唯有片中一个穿红衣的小女孩,以及片尾那一千一百多个得以存活的犹太人及其家庭的真实影像,才运用了彩色的视角,才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一开始,片中的场景还比较接近生活:出手阔绰的辛德勒、欢乐的酒席、拥挤着搬家的犹太人。但之后的镜头就充满了血腥:两个德国士兵,将一个独臂的犹太人拉出来,无故地枪毙了;德国军官高斯,因嫌一个犹太女工程师啰嗦,命令下属将她枪毙;高斯坐在阳台上,用狙击枪对准劳动着的犹太人,对任何松一口气的人扣下扳机;士兵们命令犹太人站成一排,用机关枪扫射他们,又拔出枪,对幸存的两人开枪……这些镜头看了让人惊心动魄。我相信即使是最麻木的.人,看着这一幕幕血案也会感到恐惧和震惊。
辛德勒目睹了这些暴行。作为一个德国商人,他有大量的财富可以供他挥霍,但他选择用它们来拯救这些生命。他从高斯手中,飞越了一个又一个犹太人,假称要让他们做自己的工人。每一个被买下的人的名字都记在他的名单上,每买一个人都要花一大笔钱。但辛德勒总是不断地对他的犹太人会计说“多一点,再多一点”。当买下一千一百多人时,他的会计颤抖着拉出名单,说:“这名单太好了,这名单,就是生命。”而辛德勒的工厂并无生产力,他还必须买下军商的军备充当产品,搪塞德国军方。至德国投降时,辛德勒已经倾家荡产,那些被他所救的犹太人,用自己的金牙熔了一个戒指,送给他,上面刻着“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而收到戒指的辛德勒则痛哭流涕,自责自己做得还不够。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发现:德国官兵的行为之所以残忍而又荒唐恐怖,辛德勒之所以能被称为义人,他们的区别实质在于对生命的态度。从德国军官高斯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他并不把犹太人当作人来看待,而是视为老鼠、蛇类。但辛德勒将犹太人当作人来看待,所以他向干渴的犹太人喷水,容纳年老的犹太人为工人,在生日宴会上亲吻了犹太女子,并在最后费尽心机留下这生命的名单。可见,善恶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思想观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谬以千里。而不将人当作人来看待抑或是看轻某些人、歧视某类人,所带来的可能是令人永生难忘的痛苦、灾难。
有一则评论打动了我:“看完影片,看到外面的灯火通明,感觉一切的繁华都是一种罪恶……”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2
《辛德勒的名单》让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一部黑白影片,展示了一个灰色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的的心都灰色的,无论是未来毫无希望犹太人还是杀人如麻纳粹党!
二战。犹太。人类历史中笔墨最浓最黑的几页。兴许这一题材的电影早已铺天盖地,各种侧面写罢,各色千秋演尽。淹没于时间消逝于记忆的非林胶片无数,这张名单何以独树一帜?个人认为,极富艺术感的表现手法、巧妙的情节主线选择、以及真实丰满的人物塑造是其脱颖而出的部分原因。当然,轻柔却近乎震撼的配乐,“于无声处听惊雷”般拨动着观众情感之弦,确保了在漫长的195分钟里必定有一次动人的喷发——或许在那一袭红衣出现的一景,或许在淋浴笼头涌出生命之水的一刻,或许在犹太歌声再度飘荡于奥斯维辛上空之时……
关于人物,最震动我心灵的,还是这样一个人物:辛德勒的犹太会计,stern。
stern,人如其名般,严谨到刻板,刻板到木讷——却有着清醒的头脑,不仅在经济方面。绝对的理智。从一开始,他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意识到没有国没有家的他只能是战争风雨中飘摇的一支脆弱却坚忍的.芦苇,意识到无论他与辛德勒多少亲密他们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辛德勒,出入舞会派对;他,只能在犹太聚居区里挣扎,朝不虑夕。几次辛德勒将他从虎口救下,他只是淡然,至少表情上。怕是心绪复杂到无法用清晰的表情表现出来了吧。也难怪,在一切开始之初,辛德勒举杯感谢他,他会显得那样的不自在。想来,时间和事件,真是改变人最高效的方式——一切快结束之时,同一间幽暗的办公室,stern手捧名单,说太好了,这名单太好了。他是个犹太人,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幸存的犹太人,一个见证了这一时代洪流的犹太人,一个将犹太民族所面临的困境与矛盾聚于一体的犹太人,一个幸运的、传奇的犹太人。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3
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具有巨大震撼力、深沉而令人痛苦的电影。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烛光。一根火柴点亮了蜡烛,犹太人在祷告,赞美诗结束后烛光慢慢熄灭,变成一缕青烟,然后四周变得黑暗。
特有的黑白色画面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也象征着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一个小女孩用红色,这个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 我想正是这个小女孩触动了辛德勒,使他从最开始的一个趁机想发大财的商人,转变成一个有良知有人性的人。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强与弱、野蛮与良心的之间的冲击。
那些名单上的犹太人是幸运的,就像斯坦恩说的:“这份名单是生命,名单之外就是深渊。”。但,有更多的犹太人惨遭屠杀,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历史是苍白的,没有人可以篡改它黑色基调——沉重而哀伤。但是,现在却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炮火之下。
在中东的土地上,孩子们十几岁便放下课本,拿起路边的石块练习着打倒敌人。很难想象在贫民区的矮墙、砖块中他们的童年是多么的悲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欧洲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中东地区的人口图却是个标准的正三角形——青年人口比例大大高于老年人口比例。他们的平均年龄甚至不到30岁!
这正是连年不断的战争造成的'!新闻里常听到:“以色列对加沙实施新一轮空袭,造成巴勒斯坦6人死亡12人受伤”等等的战报,我们都早已习以为常。当这些人的生命化为一个个数字的时候,没有人哀伤。他们是战争的牺牲品,是战争的受害者。可是然后呢?没有然后了!有的只是报复,又是死伤!
记得政治书里有句话:当今世界的局势是大多数地区和平,少数地区战争。
这是一句令人可悲的话语,透露着整个世界的无奈。人性在那里早已被泯灭,拥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渴望。
我想我无力改变这一切,可以的只有希望。
希望其他国家能够提供更多的人道主义援助!
希望巴以两国的停火协议能够长久!
希望全世界和平!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4
第一次听说这个电影的名字是在高二的音乐课上。不过那是音乐,当时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因为音乐里包含了太多的无助,失望,恐怖…从那时起我就想看看这部电影,可是终究因为各种不是借口的借口而没看…
一晃,已经上大二了!上周上课程与教学导论时,老师提到了它。终于决定看了,时间安排不太合适,用了三次才看完!在影片中,我认识了奥斯卡。辛德勒,一个让我尊敬的“纳粹分子”!
辛德勒是个爱财的商人,他也很好色!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不过这也并没什么,毕竟人的本质就是自私的!纳粹的暴行,使辛德勒逐渐的远离了他的“组织”。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他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
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火车被错开到奥斯威辛后,他又不惜花重金将她们救回了他的“工厂”!不久,苏联红军来到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
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他,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多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拯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辛德勒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辛德勒一个让我尊重的人!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5
《辛德勒的名单》一片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
1993年,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带领《辛德勒的名单》一片摄制组初抵波兰,就在他们跨进二战期间克拉科夫中营准备安营扎寨之时,突然收到全美犹太人协会从纽约发来的一封急电:“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斯皮尔伯格读完这聊聊数语的电文,一言不发。他当即下令摄制组全体人员撤离克拉科夫集中营,转移到几十公里以外,搭置布景拍摄。与此同时,他独自一人离开了摄制组,乘飞机直接飞往纽约。斯皮尔伯格不派代表,不借助电话、电报、电传等迅速方便的现代化通讯工具而横跨大西洋,亲赴纽约向“犹协”致歉,他的谦逊和诚意令“犹协”全体成员无不动容。难怪后来国际影评界交口赞誉《辛德勒的名单》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
美国总统克林顿看过此片后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
《辛德勒的名单》具有如此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应该说,是与斯皮尔伯格身上流着犹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时代亲身体验过犹太人遭受歧视的痛苦;以及他源于乌克兰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员在波兰纳粹集中营中被谋害;以及他的内心深处对辛德勒——这位犹太人的大恩人怀有虔敬感恩的心态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事实分不开的。
早在1982年,斯皮尔伯格收到他的制片人寄给他由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的名单》,从不细读小说的斯皮尔伯格一反常态,不仅仔细阅读完这部小说,还当即拍板买下其改编、制片权。他意识到这是他渴望已久的题材,但他自知时机尚不成熟。直至10年以后,即进入1993年的春天,影界一些要人劝他放弃这部非商业性影片的拍摄计划,他所在电影公司的一个头面人物甚至提出:“与其拍此片,不如把钱捐给大屠杀博物馆。”这句话激怒了斯皮尔伯格,更促成了他下走决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都要坚持拍成这部影片。电影公司最后作了让步,不得不让这位向来以游戏心态拍摄惊险片、恐怖片和科幻片而著称于世的“孩童”导演去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拒绝援请好莱坞影星主演,仅请一位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幸存者做副导演和被辛德勒拯救出的犹太人做影片顾问。就这祥,他仅耗资2300万美元就拍出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这部影片的拍摄对斯皮尔伯格来说是一次新的体验,压抑的情感闸门一下打开,他说:“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
为了方便工作,斯皮尔伯格把家人接到了波兰,可每天14小时紧张的拍摄工作之后,亲人也无法把他从白天的思绪中解脱出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不止一次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迫使拍摄中途停止。当他用手势指挥群众演员——健康的到右边,有病的到左边时,他感到自己就像纳粹党徒;当他指挥剃光妇女的头发、剥光她们的衣裤,把她们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时,他的心都要碎了。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经历。”几个星期里,他不和剧组里的德籍演员握手,不向那些身着纳粹军服的扮演演员打招呼,他以为自己就生活在当年的纳粹集中营里,4个月后,影片在波兰封镜,身心疲惫的斯皮尔伯格脸上才终于露出一点笑容。……拍完此片,斯皮尔伯格谢绝了片酬并决定将个人赢利全部捐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辛德勒的名单》虽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仍是彩色大制作的规模,全片有126个角色,动用3万名临时演员演出。在波兰除有30个外景场地,还搭制了140个布景配合。前幕后动用了百余名犹太人参加工作,让他们重温一次纳粹恐怖血腥的恶梦。影片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一幅幅画面——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表现纳粹疯狂灭绝犹太人的恐怖,其惨状催人泪下……
《辛德勒的名单》成为全球最瞩目的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效果陪衬:
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
这一画面成为经典之笔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
影片的摄影指导扎努西·卡曼斯基掌握了黑白摄影的画面质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
同时由爱尔兰影星利亚姆·尼森饰演的辛德勒,由曾主演《甘地》而获奥斯卡金奖的本·金斯利饰演犹太人斯特恩所组成的强大的演员阵容,也是使这部影片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部好的电影,很难以达到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简直令人无法挑剔的完美。应该这样说,它的存在是电影的一种永恒。奥斯卡金像奖,只是作为它的一个褪色的陪衬。
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本片获得奥斯卡7项大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剪辑、最佳音乐。本片也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反省历史浩劫的人道主义之作,这也是他从影以来首度获得影评界肯定的作品。
相关文章: